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家鄉風物誌調查報告(精選5篇)作文

家鄉風物誌調查報告(精選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13W 次

篇一:家鄉風物誌調查報告

家鄉風物誌調查報告(精選5篇)

兵馬司衚衕——衚衕與文化保護

高一(10)班 王若兮

我的調查對象是北京兵馬司衚衕。

兵馬司衚衕位於西四南大街西側,南側是豐盛衚衕、闢才衚衕。

這次調查我查閱了資料、走了一遍兵馬司衚衕,並且找到了我的老師和路邊的兩位老爺爺做採訪。

名叫兵馬司衚衕,一定與兵馬司有關。查閱資料可知,兵馬司是一種官職,文職京官,起源於元世祖至元九年,負責“掌捕盜賊羈押案犯事宜”,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明代北京內城設有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司負責地面治安捕盜,而西城兵馬司就設在兵馬司衚衕。這個官職後來也取消了,而且我調查時,並沒有發現保留下來的與兵馬司有關的痕跡。

這條衚衕與我所想的有點不一樣。原以爲衚衕都應該有狹窄的路、低矮的屋檐和裝飾優雅的大門,但兵馬司衚衕將古老的屋牆與現代的樓房穿插起來,這樣的改造應該是爲了居民更好的生活起居。據我的老師說,在她小時候(四十年前)她就住在樓房裏,而她的一些同學住在標準的四合院裏。路面、供水供電一直都沒有什麼大的變動,在她小時候,只是現在加了互聯網。後來又採訪了一位老爺爺,他告訴我其實現在的兵馬司衚衕只剩了半條,另一半拆遷了要蓋高樓,好久以前就開始幹了,現在還沒蓋完。

那就說這半條衚衕吧。街道比較寬敞,在路邊停上私家車後汽車還可以輕鬆地開進開出。一些樓房用“老牆”圍起來圍出小院子,儘管刻出了一些古典的花紋,但那種壁身上的雕刻應該用於影壁,而不是直接放在路上。不知道那是不是原來老四合院中的影壁。路邊都是北京標誌的國槐。雖然有人來往,但衚衕裏還是非常的安靜,靜得我都可以聽見自己的腳步聲。

這一路上,最明顯的一個院子應該就是兵馬司15號了,院子大門前掛着“地質調查所圖書館”,可實際裏面是一個居民區。前有一棟繪有一顆紅星的三層現代式建築,後有幾棟單層小房子。院子裏種着辣椒、絲瓜,居民抱着孩子聊着天。如果不是查了資料,我一定只會覺得以地質所命名一個普通院子莫名其妙。但其實這個原地址寫的是兵馬司衚衕9號的院子,是民國時期的著名科學機構——中國地質調查所的所址。該所於1913年成立,1916年遷入兵馬司衚衕9號(現在的兵馬司衚衕15號)。當時依靠社會捐助形成了3棟建築:圖書館樓、辦公樓和燃料研究室樓。兵馬司9號是一個多學科開拓的科學機構,是當時中國地質學,包括礦牀學、石油地質學、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學術中心,具有不小的貢獻,如該調查所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其土壤研究室組織了第一次全國土壤調查。1935年8月,中國地質調查所遷到了南京。既然地質所遷走了,爲什麼這離不開個地質博物館呢?但沒有,“文革”之後,這裏被被作爲民宅和庫房使用,據2014年的資料,這裏實際住戶多達70戶,包括臨時住戶。我邁進樓房大門,只見昏暗的樓道里堆滿了雜物。這令我有些失望。

離開兵馬司衚衕15號,在巷子裏走走。修機器的幾個人聊着天,兩個老太太在路上見面互相問候,還有一個老太太靜靜地坐在四合院門口。我以前讀過文章講述老北京胡同裏的吆喝,還有衚衕裏許多買賣、遊戲,今天卻都沒有見到。我的老師回憶說:“那個時候也沒有輔導班兒,也沒有什麼培訓機構,孩子回來寫完作業就是玩兒,真的是特別親近自然。而且孩子之間,你想家裏都不是獨生子女,都有兄弟姐妹啊,然後也有小夥伴兒,真的是不孤單,什麼都玩兒。跳繩啊,跳皮筋兒啊,玩沙包兒啊,跳房子呀,爬樹啊,打乒乓球啊,逮人兒啊。”那爲老爺爺也說:“我住這五十多年了,那時這還有個小學,孩子們就聚起來一起玩兒,鄰里關係非常好。”“現在大家關係一般般,沒什麼特別的。”另一位老爺爺出門到垃圾時補充說。那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與現在真的很不一樣。我詢問我老師關於令她印象深刻的衚衕生活片段,她笑着分享說她上小學的時候,學校號召他們放學以後在衚衕裏面那個去打國槐籽兒,那種像豆莢一樣一串兒一串兒的。弄回來以後要把它剝開,把黏極了的種子泡一泡交上給學校,學校用來要種樹。“衚衕裏面槐樹打藥,到處都是吊死鬼兒啊,還有在大院兒裏玩兒的時候,樹上的洋辣子呀,天牛啊,嗯,就是說孩子的世界裏面都是跟衚衕兒、院子、小夥伴、昆蟲都是有關係的。”老師說。槐樹落葉了,可我這次衚衕考察沒有捕捉到任何一處童趣的景象,唯一見到了一個坐在門口、百無聊賴的孩子。

對兵馬司衚衕的調查到這裏就結束了,許多內容我其實都沒想到。我沒想到衚衕只剩了半條,我沒想到這裏有個地質所也沒想到它的現狀,我沒想到現在這裏難以找到老北京的影子。是的,現在爲了更好的生活是不可能留下來所有的衚衕文化的,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們有了城市生活,有了更好的消費,我們沒有回首的必要。但文化是記憶的匯聚,有那麼多老北京童年最美的回憶匯聚在幽靜的衚衕中,作爲北京的孩子,我們有義務留下這份文化。我在來兵馬司衚衕之前去過東四、史家衚衕博物館,感覺內容比較雜亂,難以在心中留下印象。不只是衚衕,這是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總會面對的問題,每一處古蹟要留下來都分外艱難。我的內心也很糾結。但其實兵馬司衚衕可以做得更好。那些大院可以清掃清掃,尤其是兵馬司15號的樓房,對每戶人家的生活環境再進行深入的調查。或許一些人可以搬離衚衕,到更方便的地方生活;再開出來一個地方做地址所的紀念館、衚衕文化的寶箱。

希望以後兵馬司衚衕能變的更好。

篇二:家鄉風物誌調查報告

琉璃廠——一個不一樣的北京

高一(3)班 李映嬋

本文嘗試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琉璃廠是在北京是一種什麼文化象徵?這種文化在今天有何表現和價值?

四九城內,中軸線旁,有這麼一個狹長街巷,筆墨紙硯,書畫印章,無書不藏,人們叫它---“琉璃廠”。

作爲每個人都知道的街巷,它不可避免的有着屬於自己的“刻板印象”,我於是乎採訪了幾個熟悉的人,

“文化人的地兒”

“感覺特別的高雅”“傳統文化的文雅”“文化氣息濃厚”。

這是他們給出的答案,可以歸納出,他們對於琉璃廠的最主要印象可分爲“高雅”“文化”二詞,前者是對後者的定性描述,畢竟文化有很多種,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傳統文化外來文化。而這種文化承載着北京乃至中國人對“文化”最傳統,最天經地義的認識:古往今來的讀書人不外乎如此麼,舞文弄墨,有時閒情來了,鑑賞個書畫,那就更顯風雅了。另外,這種傳統的中國文化,不可避免的,被限定在一個圈層裏,每種文化都有侷限性,但與如今大衆流行文化相比,這種文化就算在其最流行的年代,科舉時代,也只佔當時很小很小部分人,也就是讀書人圈層裏,古代的士人階層裏,那麼點了,對於數量龐雜的市井細民們,是無論如何都融不進去的。

初步的調查結束了,理清一些思路之後,對於琉璃廠的文化象徵,好像有了一些模糊的面容,但是,顯然我的初步調查的採訪對象,具有相當的侷限性。我採訪的,都是像我一樣的市井細民,我們旁觀,我們遙遠的看着它,在人來人往中聽見它,但從不是置身於此的“當事人”,雖說“旁觀者”在“文化象徵”的問題裏的作用與“當事人”一樣必不可缺,但我仍然希望,擁有能有另一個視角,來把它的面容雕琢的更清晰,更立體。

在此之前,由於初中本校區臨近琉璃廠,我曾幾次遊覽過琉璃廠,也曾經跟同學一起進過幾家店門,當時就感覺不是我等能玩耍的地方,就趕緊出來了,但那裏悅目的琉璃瓦,乾淨又靜悄悄的石路街巷,門匾上各種字體的毛筆字,無一不令我印象極深。而此番實地採訪,我帶着這兩個問題來探訪,又重新細緻觀察了這條不寬的街巷:“一得閣”門前新種了一棵樹啊,中國書店門前的匾額剛被擦過,“紫雲閣”屋檐下斜掛着一隻八哥的鳥籠。看到這兒,我不由的有種奇怪的感覺,琉璃廠竟然還有這種煙火氣和京味兒,一直以爲這裏這些沒這麼濃烈。

接着就是實地採訪了,我去了“一得閣”,這家老字號是專業買墨汁的,門簾不大,屋內有些昏暗,人稀少。環顧四壁掛滿字畫,門前的長木桌工工整整鋪着一張宣紙,透過百葉窗,恰有些細碎的陽光如點點墨跡般灑落其上,正恭恭敬敬等着前來試墨的主顧。我看有一位年輕的銷售員{暫且不知道怎麼稱呼}走來“您好,這裏是一得閣,請問您有何需要?”

這位小姐的知書達理問候讓我更加尷尬,但還是緊緊張張的說了我的採訪,課題,並試探的問了問,是否願意接受我詢問一些問題,佔用美好的下午時光。這位小姐同意了,並熱情的跟我說,上次採訪的時候,也是她,她在一得閣工作已經快十年了,非常喜歡這裏的工作。我趁機追問下去“您喜歡它的什麼呢,它對您有怎樣的文化象徵?”第一個問題,她回答的毫不猶豫,“喜歡這裏的工作氛圍和環境,這裏的工作都是,專注於文化,技術,而不是雜七雜八的,你懂吧;跟客戶也都是老朋友,跟幾家相鄰的店也都是很好的朋友,不會像現代企業有壓迫感和競爭感,環境也特別好呀,每天上班都是一種享受。

“文化象徵吧,有點兒抽象……是一個悠閒,雅緻象徵吧,畢竟這裏的人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在這點兒風月事上,有點悠閒,有點浪漫。當然,也不只是風月事,在明代,這裏是科舉聖地,在清朝,在民國,這裏幫助國家政府幹了許多,但主體,還大多像現在一樣,只是純純粹粹對這種傳統文化的喜愛,而已了。

我開始了下一個問題,請問“您認爲,琉璃廠的文化象徵在如今有什麼價值呢?“這從來不是個功利的地方,覺得,這裏可以讓人們知道,有一些時候你可以全心全意,完全的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本身上,像這裏的人一樣,那種“內卷”的競爭性,在這裏就根本沒有。”

千萬次謝過這位小姐姐後,我又不禁感慨:琉璃廠就是強,連店員都這麼強。出了店門,依舊 人煙稀少,遊客慢悠悠走過,如同這裏晃晃蕩蕩流逝的時間,不知爲什麼,看到那隻八哥,又想起剛剛店員的話,我有點感動。

我又把這次採訪經過想了一遍,琉璃廠如今有這樣的文化象徵:它無關世俗,功名利祿,而只是對文化本身的堅守和執着的熱愛。不關功利,只關乎熱愛。在這個嘈雜,緊張,內卷的世界裏,彷彿格格不入的世外桃源。這裏的雅,不止學識,內容雅,而是“心遠地自偏”的雅,難得的純。

至於它的文化價值。在如今,對於每個人而講,既有着靠近傳統文化的作用,讓人們在文化龐雜的文化中,感到與大衆文化不一樣的文化,而也有着,提醒人們,請保護好你心中那份“雅”吧,在世俗功利的世界裏,請別丟了它,而完完全全成了內卷的犧牲品,去真正生活一下,而不是忙碌的活着。

其實已經到了結尾,但我真的很喜歡那隻店門口的八哥,一直覺得北京人閒散悠閒的外表下,是對自己所愛真正的堅持。北京人一直比較不務實,所以古玩,文化什麼的感覺胸無大志的東西,玩的還挺溜,但就像店員小姐姐說的那樣,也許在太平盛世,他們就這麼懶懶散散,嘻嘻哈哈,清晨遛遛鳥,沒事養養花草,一生也就平平淡淡撲在自己字畫古玩身上了,但像清末民國,倘若盛世將傾,深淵在側,他們會不惜一切以自己之力,將所愛的字畫交給所愛的祖國,將破碎的書頁,將毀的字畫,用自己生命保存,用全部財產收買,用一生技藝修復,萬死以赴。

琉璃廠也一定程度,體現着北京的文化人格吧。

篇三:家鄉風物誌調查報告

記盧迎紅先生獻給家鄉文物保護的一生

高一(6)班 吳與同

自打初中搬回城裏來,我重溫了許多北京的文物,從天安門到故宮,從國家博物館到天壇,這些中華文化中的瑰寶是那樣的神奇而美麗。有一天晚上,我走到正陽門下,看着高大的城門和城樓在燈光下的樣子,我不禁想起了父母與我說過,姑姑曾在這裏當過館長。從那時起,我便對姑姑從事文物保護的工作經歷有了無盡的想象。

一張北京旅遊地圖

相比於熱鬧的市區,姑姑的家似乎幽靜了許多。我的姑姑盧迎紅曾任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北京正陽門三處的館長,多年從事北京史地研究。

姑姑的故事與我想象的似乎不太一樣。她並不是想我想的那樣,從小就有了從事文物研究和保護工作的夢想。她也並不是學歷史出身,而且她還在高考的時候遇到了坎坷,考前因查出病不能參加考試,所以病休了一年。姑姑本來的目標是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專業,但後來去學了地理。1986-1987年,那時旅遊業還沒有太多的開發,學地理大部分是去做地理老師,但姑姑學了一門旅遊地理,那時,學術界剛剛提出“旅遊”的概念。因爲姑姑還學過地圖,於是就和幾個同學一起,決定畫一張北京旅遊地圖。姑姑帶着幾個同學到處去調查,去了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就幫姑姑標註了北京所有的文物保護單位,解決了他們的一大難題。最終姑姑和同學一起手繪了一張北京旅遊地圖,把北京所有的文物景點都畫在了上面。

走進文物保護行業

當時的北京市剛開始文物保護,要做文物保護規劃,剛好姑姑又是學地理的,文物局就希望讓姑姑去那裏工作。姑姑去文物局一干就是十年的機關工作。機關工作很繁瑣,但需要的專業性並不強,只要思路清楚就可以。當時整個文物局只有姑姑一個理科生,理科生比較擅長統計和做圖表,於是姑姑就承擔了很多的統計工作,把北京市文物局所有的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他們的使用單位、產權單位全部統計清楚了。這個階段的經歷,爲姑姑日後的工作打下了紮實寶貴的基礎。

爲北京遼金歷史研究做出貢獻

十年過去,姑姑被提拔去了右安門的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做館長,那時還是一個新建的博物館。那裏發現了一個金中都的水關遺址,是當時1990年的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這個文物遺址的價值在於它確定了金中都的城牆位置,原來金代在北京的都城只有豐臺有幾塊城垛,金中都的範圍一直不是特別確定。這個遺址是在建宿舍的時候挖出來的,隨後文物部門迅速進行清理,把這個遺址保護了下來。因爲它對於研究北京的建都史的重要意義,所以就在這個遺址上面建了一個博物館,定名爲遼金城垣博物館。

原來這個遺址只是相當於一個展室,姑姑去了之後做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北京所有的遼代金代的遺址做了一個普查,編成了一本叫《遼金文物圖志》的書,有圖片和文字說明,這項工作爲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歷史學界,遼金史因屬於少數民族史類而比較冷門。姑姑做了這一項工作後,北京市的遼金史研究開始受到矚目,煥發了生機。

2003年非典之後,是北京文化活動的低潮期,剛好2003年是北京建都850週年,於是北京政府就策劃了一個“北京建都850週年”的慶祝活動,組織了兩個展覽,三本書和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姑姑在的遼金城垣博物館承擔了一個展覽和兩本書《遼金文物圖志》《金中都》的策劃工作,這些工作讓人們能夠了解北京建都八百五十年,特別是遼金時期的歷史。

爲北京城門城牆“做檔案”

在遼金城垣博物館工作了七年後,姑姑去了正陽門。正陽門就是我們常說前門,是北京市的標誌性建築,是曾經的國門,內城正中間的城門。但是它並沒有文物,只有兩個城樓。正陽門城樓有將近四十米高,另一邊是箭樓,中間有一個翁城連接。姑姑整理了北京城所有城門城牆檔案,包括正陽門五次燒燬、修復的過程。這項工作困難很多,原始檔案都存在第一歷史檔案館,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尋找和翻閱,經過幾年的整理,《北京市城門城牆資料彙編》一書問世,也在正陽門做了主題展覽。這項研究全面翔實,具有重大意義,萬一正陽門或北京的任何一個城門有什麼閃失,後人進行修復就可以以這套資料作爲依據,而且資料越詳細,修復就越容易。因此,這是體現着文物工作者對後代責任的一項事業。

姑姑家住在郊區,離正陽門很遠,每天上下班也十分的辛苦。正陽門早上九點開關,姑姑七點左右就要出門,下午四點半閉館後也將近七點才能到家,上下班加起來要花四個小時的時間。節假日對於姑姑來說並不是放鬆,而是更加的辛苦。作爲一把手,姑姑基本沒有回家陪爸媽過過年,無論是除夕還是中秋都在單位。姑姑說,建國六十週年大慶的時候,她在正陽門裏三天三夜沒有出來,第一要守護正陽門的安全,其次,整個夜景照明是姑姑他們負責的,幾點開燈和關燈,還要配合廣場的活動。

爲大鐘寺記錄鐘聲

六年時光轉瞬即逝,姑姑去了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這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古鐘爲主的專題性博物館,藏了四百多套鍾。這一去又是八年,姑姑去的時候博物館的基礎工作已經比較充分了,她就重新布了一個展,把所有能掛的鍾都掛起來了。姑姑還把大鐘寺四百七十多套鍾都梳理了一遍,測量了每口鐘的聲音,編成了《古韻鐘聲》這一本書。姑姑說,她從內心中感受到文物是有靈魂的。

文化傳播與普及工作

姑姑不僅向廣大人民羣衆推廣北京的鐘文化,還致力於將中華傳統文化推向世界。姑姑引進了西方的鐘琴,和曾侯乙編鐘一起演出,做了一箇中西文化的對比。之後姑姑還把大鐘寺的展覽推廣到了聖彼得堡,在聖彼得堡博物館做了一個展覽,當時很多電視臺都進行了直播,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文化的風采。

姑姑還做了很多北京青少年的文物科普活動。北京有很多古代的水利工程,姑姑就把整個古代的水利工程做了一個科普,過去的水車、渠等等做了一個系列動手製作活動,讓文物走進大衆的視野。

爲家鄉文化傳承奉獻的一生

三十多年的文物保護生涯,姑姑將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文物保護事業,爲保護北京的歷史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姑姑說,辦事認真、負責是我們家族的文化,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認真努力做到最好。回首往昔歲月,姑姑說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遼金元博物館的時候去野外調查摩崖石刻。那都是些沒有被開發過的野山,請個村民帶路,在山上一走就是一整天,偶爾就能發現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在外人看來,或許更在意文物的精美,但作爲文物保護的工作者,姑姑深刻的體會到安全是文物之本。只要文物還在,一切都有可能。姑姑說,做文物保護工作,要甘願默默無聞,要能耐得住寂寞。用心去守護每一件文物,是對祖宗負責,也是對後代負責;既要忠於祖宗留下的東西,也要給後代留下繼續探索的空間。每件文物都記錄着一段文化,記錄着北京發展的一段歷史,是屬於北京的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仰望星空,我似乎看到了一代代像姑姑一樣的文物保護工作者。他們默默無聞,辛勤勞動,帶着熱愛和執着,守護着北京的一件件文物。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他們手中,薪火相傳,永不停息……

篇四:家鄉風物誌調查報告

歷久 · 彌新——北京稻香村調研報告

高一(8)班 袁子淇

北京的街巷裏,幾步路就能見到稻香村的店面;過年過節,走街串巷,到處都有她“京八件”禮包的身影;每每外地探訪親戚,我也總會帶上兩包稻香村特產,作爲北京帶來的禮物。

不知不覺的,“稻香村”成爲了北京特產小吃的代名詞,而這樣一個“老字號”是如何在網紅店鋪林立的環境中屹立至今,歷久彌新的呢?帶着這個問題,我走訪了稻香村和部分顧客,讓我們來一起探討吧。

如何“歷久”

在北京稻鄉村一百餘年的歷史上,老字號的開篇可用一個頗有傳奇色彩的關鍵詞概括,那便是“南味北遷”。這裏的“南味”來自清代蘇州的稻香村茶食店。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蘇州品食稻香村糕點後,讚歎爲:“食中雋品,美味不可多得”並御題匾額,流傳開來。隨名聲越來越大,蘇州稻香村也自然不滿足於侷限在蘇州一地,於1895年在北京開設了“稻香村南貨店”,後來這一南味食品派系在這裏開始生根發芽,漸漸流傳開來,逐漸形成了如今的北京稻香村,這便是著名的“北遷”。它能夠從南到北長盛不衰的祕密在於在“南味北遷”的過程中,”遷”的不僅僅是地址,還有口味。初來京城的她作爲第一家南味食品店,打開了北方南味小吃市場,帶給市民不一樣的口味享受。但單單原封不動的“搬運南味”絕不足以“歷久”,它真正的王牌在於“變遷南味”,使其與北味融合。就如清代京八件,本是宮廷專用糕點,而北京稻香村則借鑑蘇式糕點的做法將其改良,造就瞭如今可口的稻香村京八件,由此流入民間,深入尋常百姓家,傳承至今。入鄉隨俗,落地生根,纔是真本事。

流傳至今的北京稻香村除了依靠“南味北遷”的口味硬實力,也依賴於極富競爭力的銷售軟實力。首先是它“前店後廠”的佈局。高度配合的生產線使產品得以靈活地適應市場需求,例如上市新產品時,可以先少量製作,觀察市場反應,顧客是否積極購買,如果銷量好,則立刻追加製作。這樣做不僅保證了產品的新鮮度,還靈活適應了市場,避免了浪費,提升了效率。

何以彌新?

那便是針對顧客的特點,提供有針對的產品。

位於大柵欄的稻香村,大部分購買的顧客來自外地,相較於街巷裏的店面,大柵欄的稻香村佔地更大,售賣的產品類型與包裝截然不同。從店員口中瞭解到,這是因爲外地顧客和本地顧客的需求不同,外地顧客在北京購買的產品一般用來紀念或者作爲禮物送出,而稻香村作爲著名的北京特產,在這裏集中了大量突出特產標籤的產品,並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精美的禮盒包裝,以適應外地顧客的需求。可見,要想吸引外地顧客,爭取做好特產標籤至關重要。所謂特產即“有地域性特點的、特殊加工方式的特高經濟效益產品”。就其售賣的京八件禮盒來說,“大八件”共分以下八種:1。象徵幸福字的福字餅。2。象徵高官厚祿的太師餅。3。象徵長壽的壽桃餅。4。有方形帶有雙“喜”字的喜字餅。5。有象徵財富的銀錠餅,椒鹽鹹酥餡。6。是像一卷書的卷酥餅,也是椒鹽鹹酥餡。7。有諧音“吉慶有餘”的雞油餅。8。棗花餅,寓意年輕的夫婦早生貴子,而且要有男有女花搭着生。這八樣糕點,既文雅又形象地把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八件”喜事展現出來,既不失傳統宮廷糕點的精緻,又融合了蘇式糕點的技藝,集北京的地域性特色和各地的多元口味於一身,由此從大衆中脫穎而出。

稻香村同樣擁有特殊的加工方法,例如京八件糕點,其皮含油量高,含糖較少;皮面或用黃酒,或用牛奶,所以有酒皮、奶皮之稱,別饒風味。其餡心的製作分爲炒餡和擦餡兩種方法。口味有甜鹹、椒鹽、玫瑰、香蕉、桂花、棗泥等多種香型。產品外形五花八門,美化方法也各不一樣;有的用手工捏製成桃、杏等果狀;有的用模具磕製成福、祿、壽、喜等字樣;有的表面用熗臉、打戳、按花等方法加以美化。外觀火色均較淺,青白臉居多,看去淡雅宜人。熗臉品種爲金黃色,模具磕制的字跡,經熗臉後,猶如凸版金字,給人以立體感。總的看來,這類產品觀感較硬,口感酥脆,口味多樣,外形美觀,攜帶方便。如此獨一無二的加工方法賦予北京稻香村“特產”之稱,造就了她獨具特色的魅力。

如果產品本身的特色是稻香村的“內餡”,精美的包裝更是她惹人喜愛的外皮。她的包裝因“詩意”出名。拿端午節的糉子新品舉例,普通店家的包裝上會寫“端午安康”,而她則是一句“正是玉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人家印上 “節日快樂”,她則祝一句 “諸事圓滿”。這何嘗不是老北京人謙遜客氣,講規矩的一種體現?所謂包裝,包得不僅是產品,還有文化。客人們買,不只買回去可口的產品,還帶走一心歡喜舒暢。這纔是包裝的真正目的。反觀一些網紅商店,幾塊錢的商品硬安上繁雜的裝飾,美感不漲幾分,價格還翻了幾番。市場競爭上也就自然抵不過老字號稻香村了。

由於顧客需求的不同,藏於大街小巷之中的稻香村,其售賣產品的類型和包裝也是天差地別。爲了瞭解二者情況的不同,我設計了調查問卷,以陶然亭街道稻香村爲例,在該店和手機朋友圈進行了調查,收回線下有效問卷2份,線上80份。根據調研結果,有近50%顧客爲40歲以上。有5成顧客食用稻香村糕點10年以上。絕大部分表示喜愛稻香村。根據顧客口味偏好,他們最喜歡拿破崙糕點,其次蜂蜜蛋糕,第三牛舌餅。店面吸引顧客主要在於:口味棒(62%),品種多(56%),價格親民(42%)。有近8成的人認爲如今的稻香村比從前口味更多了。

可見,街巷中的店面大多面向本地的老顧客,想要保持市場競爭力,擁有較高的“回頭客比例”是重中之重。

品種的增減是保持產品回頭率的關鍵。俗話說,留住老顧客就要留住他們的胃,關鍵產品的保留對於“回頭率”來說至關重要。在調查中,絕大部分被喜愛的產品爲傳統品種,牛舌餅、拿破崙等更是家喻戶曉的老品種。由於顧客大多爲中老年人,他們更容易接受曾經吃過的口味,憑藉過去的經驗購買,因此,爲了留住他們的“胃”,稻香村更需要留住傳統糕點。

民以食爲天,食以安爲先,保證品質同樣是留住顧客的重要手段。隨着現代產品需求量不斷增高和市場競爭逐漸激烈,衆多商業開始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得利潤,如另一老字號同仁堂,幾年前被爆出使用過期蜂蜜製藥,失了不少信譽。而稻香村開業至今依舊保持活力,便是因爲多年來,北京稻香村在生產過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具有北京稻香村特色的食品質量安全管控體系。2002年,北京稻香村通過了質量、環境、食品安全三體系認證;2005年更是作爲示範企業,在全國傳統糕點行業率先通過了最新標準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2015年,北京稻香村通過了能源管理體系認證。2010年1月,北京稻香村檢測中心在全國焙烤行業率先通過國家認可委實驗室CNAS 認可,實施了從原輔料採購到產品出廠的全程質量監測。

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只有不斷的創新纔有新的生機活力。調查顯示,近八成的線上調查顧客和全部的線下顧客認爲稻香村的品種相對以前增加了。抹茶酥、雪花酥、蛋黃酥等新品可謂備受歡迎,此外,由傳統點心改造而來的 “狀元餅”、 “桂花味冰糕”和“綠豆冰糕”也廣受年輕人的追捧。各種精美漂亮的新品琳琅滿目,可謂“抓住”了新顧客的胃;同時,新上市的木糖醇系列也廣受老年人羣的喜愛。北京稻香村也漸漸不滿足於糕點,將產業拓展到老北京家常小吃、散裝零食售賣等等。正是這不斷的創新,不斷的發展,不斷的探索,新的品種去了又留,稻香村才源源不斷地吸引各種年齡的、五湖四海的顧客來此品嚐,也正是這些新加入的他們成爲老字號的新鮮血液,供她“彌新”。

北京稻香村特色糕點如何做到歷久彌新?是她以顧客爲本的理念,她悠久而值得信任的品牌,或是她骨子裏的那份傳統的北京風氣?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創新精神——以傳統爲基礎的創新。

篇五:家鄉風物誌調查報告

屬於昨天、今天、明天的北京文化

高一(5)班 王江涵

如果問起北京最古老的商業區在哪兒?一定會有不少人很自然地想起前門大街、花市和大柵欄街。其實,老北京最古老的商業區在今天的鐘樓、鼓樓一帶。

歷經七百多年的兵火和變遷,很難再從散佚的史料中查找到京城商業區的詳細記載。但是,在史料中依然清晰可見關於鐘鼓樓一帶商業區的記載,它自元代起發展,歷經七百多年經久不衰,至今尚保留着古老商業區的規模和形制。今天老北京仍有“東四、西單、鼓樓前”之說,可見這一帶的商業區是得到大部分市民的公認和肯定的。

爲更加深入地認識其歷史變遷和現狀,我利用十一假期來到位於北京中軸線東側,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的南鑼鼓巷,通過對這裏居民和經營者的訪談調查,全面瞭解了南鑼鼓巷的悠久歷史及發展,當今所處的環境的情況,有什麼樣的需求,以及目前當地商鋪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南鑼鼓巷衚衕,寬8米,全長787米,於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已有740多年的歷史。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揹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改稱南鑼鼓巷。

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是我國完整保存着元代衚衕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周邊衚衕裏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鑼鼓巷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則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這裏的街街巷巷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直到清王朝覆滅後,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着慢慢落幕。

隨着現代創意產業、文化酒吧等時尚元素的融入,古老街巷塵封的歷史文明,一夜間成爲國際衆多媒體熱門推薦。並受到國內外遊人“熱捧”的“京城新名勝”和“文化休閒新驛站”。北京奧運會使南鑼鼓巷商業的發展達到巔峯,諸多商鋪齊聚南鑼鼓巷,世界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小小的衚衕已經成爲對外展示中華文明的窗口。

同時,南鑼鼓巷作爲北京仍保持傳統街坊格局、傳統四合院和文物相對集中的地段,在整個北京舊城保護與更新的工作中也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

我的第一個訪談對象是一位老爺爺。他從65年就搬到了南鑼鼓巷,算的上這裏的老住戶了。我問他近些年來的改造對她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老爺爺語氣立刻變得激動起來,他對我說她還是喜歡原來在四合院裏的那種生活,那時候鄰居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經常有交流。而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好像疏遠了,尤其是對他這樣的老人來說,覺得很不習慣。除此之外,他還提到了改造之後的另外的一些矛盾。比如當附近改造成商業區之後,人來人往,雖然這裏治安還是不錯,但喧囂的商業街還是會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

在談話中,我清楚地瞭解到了老爺爺對衚衕深厚的感情,最後我還問他是願意住四合院還是樓房?老爺爺果斷地回答道:“當然是四合院呀。”

在和老爺爺談話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一位在衚衕裏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居民對衚衕改造的看法。儘管住在衚衕裏條件可能比不上住在樓房,但是他們還是堅持選擇留下,那是他們對衚衕深深的依戀……

接下來,我採訪了一位捏糖人商鋪的經營者。很令人吃驚的是,他的看法居然和居民的有很大分歧。我問他目前經營面臨的問題有哪些?他抱怨附近的房子的租價很高,交通不方便等等。於是我又問他對衚衕改造有何看法?他說盡管面臨諸多問題,但他其實還是十分認同將衚衕改造成一條商業街。在他看來,這樣的改造賦予了衚衕新的活力,而且可以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重要的是,這樣的商業街,給像他這樣的人提供了勞動的機會,能夠解決很多其他問題。此外,他還建議這樣的商業街應該多開發幾條。

採訪過程中,我特意觀察了一下,一個成本不過幾毛錢的糖和小木棒,所需時間不過四五分鐘,師傅就可以捏好一個糖人,單價可以賣到四五十元一個。但師傅卻說南鑼鼓巷帶給他的收入依然令他們失望,他原本設想的衚衕的面貌已經看不到了,南鑼鼓巷已然失去了原來的特色和神韻…聽到這裏,我不禁感慨萬千。

回到家後,我陷入了沉思……我想南鑼鼓巷作爲北京的一塊風水寶地,怎樣弘揚繼承老北京文化始終會是它面臨的最大的問題。雖然南鑼鼓巷名聲在外,可如此現狀是否就是一種正確的衚衕文化保護的方式,也還是不能定論。

懷念老北京的人喜歡這裏,因爲這裏有最地道的北京味兒,從明朝將軍到滿清末代皇后、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裏的每一個宅院都有數不盡的人物風流;藍眼睛白皮膚的老外喜歡這裏,因爲這裏有他們一貫的雅緻情調和浪漫情懷,很多小店光聽店名就讓人無限神往。門外是古老中國衚衕的往日塵煙,門裏是翻新仿古的旗袍唐裝胭脂口紅。似有似無間,彷彿在古今交錯的時間裏徜徉,在中西合壁的空間裏感受傳統與時尚的激情碰撞。

就是這般矛盾,卻又難以置信地和諧。讓人不禁感嘆,原來北京可以如此悠然……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gaozhong/gyzw/1303476.html

  • 標籤: 家鄉 風物誌 調查報告 精選 調查報告作文250字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家鄉風物誌調查報告(精選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家鄉風物誌調查報告(精選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