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小學作文 > 六年級作文 > 我和書的故事作文參照範文

我和書的故事作文參照範文

 作者: | 閱讀: 8.13W 次

【篇一:我的讀書故事】

我和書的故事作文

宗依依

詩意流淌,劍氣縱橫,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是他心中所念;傲岸不羈,放浪形骸,歌月徘徊,望酒看紅塵,是李白。

一壺酒,一場夢,醉意翩躚,瀟灑,卻也蕭瑟。

他有“巨鰲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的豪惰壯志,隨詩飄搖,卻也望“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的目標,不僅是那天上飄渺的白玉京,也是高堂大殿的硃紅袍。

因才入殿,本滿懷欣喜”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卻也只是個舞文弄墨的文人罷了。然,即便如此,他依舊傲世獨立,留於他心中的天下,自在逍遙,飲酒邀月,也因而添了例如“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典故。

而斯須之間,流水落花,是人生。這頭桃李芳華開滿首,那頭便是秋月無言水寂流。人世悲歡,自於其中。

本可山居作詩,舉杯對月,歌鬆吟竹,閒掃落花,自守本心,行坐安然。可外面的世界裏,有河清海晏,有開元盛世,有山中安然靜謐裏沒有的一切。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這樣的盛世年華,李白,恍若謫仙,帶着他的詩,和一腔熱血,飄然而來。

然而,當他真正入了翰林院,這個自己曾嚮往過的地方,卻是禁錮了他渴望伴君輔佐的豪情的牢獄。他本意氣昂揚,渴望於那金鑾殿,肆意抒發自己的才華,可日漸長,李白還是那個豪飲高歌,筆落驚風的李白,可如今的唐玄宗,卻不是曾經那個站在開元盛世頂端的,那個意氣風發的君王。

一支筆,本想繪山河好顏色,而入了層層官圍,卻只能以濃墨飾太平,以花言侍君興。

有凌雲之志,望問君輔國,卻無濟世之機,看蠅營狗苟,鬱鬱寡歡。他嚮往的,是姜尚,管仲,諸葛亮,是那亂世,卻遍佈豪傑的年代。而這他歌頌的平安盛世,卻成了束縛腳步的鐐銬。只能作個吟風弄月,歌功頌德的詞臣,以一腔豪情壯志,裝點他人錦衣裳。

壯志未酬,濁酒入腸,徒有寂涼,便如東方朔,身於朝野,卻不受重用,問其緣由,是因傾世之才,人妒獻讒言罷了。

“歸時莫洗耳,爲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他不許,自己的雄才大略被埋沒淤泥,更不許,自己處於庸常諂媚之輩。“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終是淡了他的一顆雄心。

太平終去,亂世即來。李白,是詩仙,更是丈夫和父親,不能獨自苟安。沙塵擺幽州,烽火連朔方。北方,狼煙四起,戰火不息,生靈塗炭,他,走得慌忙。

本應詠山吟月,可剩下的,只有他一顆焦苦痛灼的心。搖乎動盪的年光,碾壓了他的執着。

李白人生可謂放蕩無羈,卻又蕭索苦悶。

夙願難了,牢獄之災,流放之若,卻不掩謫仙傲人風骨,把酒吟歌,長嘯仰天,人生困頓,命運多蹇,叫他活得足夠盡情。

他,不嘆風蕭蕭,雨飄飄,只看明月來相照,世人有世人的讒言媚語,他也有他的山中仙境,有他的樂觀豁達,自作他的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若捧一顆赤子心,身不逢時,自心逍遙。願似李白狂放,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不做風中凌亂草,兀自淒涼,無病呻吟。

悲歡裏,離合間,有一種叫詩的東西,引我走向千年前,他,所在的人世。

【篇二:我的讀書故事】

蔣鎮懌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除了家人,陪伴我最久的,或許只有書了。

亦許是偶然,我於一本古詩詞書中,讀到了李煜的《浣溪沙,起日已高三丈透》,特別是那句“佳人舞點金欽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從那時起,我唯獨喜愛李煜的詞。

後來,一位朋友推薦給我看《李煜詞傳》,漸漸地,我從中讀懂了李煜的生命軌跡,讀到了一個無可奈何,又無力迴天的李煜。

"轉燭飄道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天教心願與身違。待月池臺空逝水,蔭花樓閣謾斜暉,登臨不惜更沾衣。"

如果說李煜曾經對自己的人生做過總結,那麼,這首《浣溪沙,轉獨飄蓮一夢歸》大概就是他的全部心曲了。“天教心願與身違”的無奈,是對無常生命的啼血控訴。如轉燭,似飄蓮,必是一段難以言說的身世。

蓬草和蠟燭一樣,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正如國亡兵敗的李煜,心中的無奈與後悔全部涌上心頭,可早已失去半壁江山的他,只能被命運去主宰。

蓮葉形似柳葉,花色潔白,一旦過了生長季就會迅速枯萎,且與根部斷開,遇風飛旋。亡國後被幽禁在汴京的李煜,根在江南,人在北地,他還不及飛蓬幸運,蓬草至少會待花開枯萎後才與根斷絕,李煜卻是壯年時就因戰爭迅速憔悴,就像一株正在花期的植物,受盡風雨摧殘,又被連根拔起,移植到另一方土壤生存。無論是“轉燭”,還是“飄蓬”,都不是李煜所希望的。回望過去的每件事,才突然發現,沒有幾件事是如意事。感慨之餘,心中的惆悵達到極點,提筆寫下了“天教心願與身遞”,把所有不如意之事責怪於天公身上。這既是李煜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種逃避。

自責、悔恨……一切都已過去,一切都晚了;無奈、痛心、……融入了古詞,訴說着一生。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句詩出自《虞美人》。這一詞牌最初是吟味項羽寵妾虞姬的。才情如李煜,自然知道霸王別姬的故事。項羽唱着霸王歌,虞姬拔劍而舞,遂成絕響。

沒有勾踐忍辱復國的心胸,他本不該降;沒有劉禪樂不思蜀的放縱,他本不該降。然而,他降了。在這之後,只能忍受亡國的屈辱,反覆咀嚼痛苦與悔恨,在無限的嘆息中透露出無法抑制的心殤,成爲了李煜送命的導火線。

李煜和宋徽宗一樣,書畫、音律、填詞等無一不通。有人曾嘆曰:“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爲君耳!”李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一個被做皇帝耽誤的詞人——李煜,他的君王之命,詞人之愁,我將永刻銘骨。

【篇三:我的讀書故事】

朱恆逸

書,一直伴隨在我左右,陪我度過了生命中的一個個春夏秋冬,與我共享喜怒哀樂。

自小我就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週歲半時,外婆常給我讀故事。那一口宜興普通話每每逗得我咯咯直笑。那時讀物匱乏,只幾本小冊子,外婆便翻來覆去讀了好幾遍。只記得有一回,外婆搬了張小板凳,一手捧着書,一手搖着蒲扇,在月光下讀。可能是光線太暗,外婆漏讀了一個“的”字。她話音未落,我便扯着嗓子叫喊起來:“阿婆,你少了個‘的’字!”四鄰一陣鬨笑,都嘖嘖稱奇。如今回老家時,還時不時有人提起。

在讀書方面我應當算一個“雜食動物”,無論是科普還是文學,一概來者不拒。看的書可謂是五花八門,天文、地理、歷史……這些書開拓了我的眼界也豐富了我的知識。猶記要求黨員“學習強國”之時,其中“挑戰答題”讓母親頭痛不已,時常是做了十多分鐘也得不到積分。爲此,母親是叫苦不喋。我於心不忍,便坐在她身旁,做起了參謀,不到三分鐘,就完成了任務。母親爲此歎服不已。又因她愛讀武俠小說,便送我外號“江湖百曉生”。

對我而言,讀書的首選之地莫過於圖書館。那一年十歲,適逢父母忙碌裝修新房,時常將我送到圖書館讀書,我也自此養成了“泡館”的習慣。此“泡”非常“泡”,乃是從上午開門到11點半,下午12點半到閉館之“泡”。記得汪曾祺在《泡茶館》一文中提到西南聯大的學生在聯大附近的茶館喝茶、聊天、讀書。更有一位姓陸的同學吃住在茶館。我也爲自己在圖書館裏泡着尋到了開解的理由。

可就在這圖書館,我也吃了不少的苦頭。一日,我在圖書館讀書入了迷,竟忘了聯繫父親。只自己一個人呆在角落裏如癡如醉地讀書,全然忘卻了父母不要亂跑的囑咐。直到自己手裏的書被一把搶去,這才注意到滿臉怒容的父親。他雙目圓睜、眉頭緊蹙,指着我:“你能耐的,讓我把圖書館跑了十來遍才把你找到!”回家後,又結結實實地捱了母親一頓訓。賭咒發誓以後不會再亂跑後,這事纔算是告一段落。

因爲看書,沒少捱罵。看入迷不肯吃飯而被訓一頓是家常便飯。記憶猶新的是六年級暑假那一次。母親正在家忙得不可開交,讓我幫忙注意水壺。水開了,母親忙喊我拔插頭,我大聲應答:“好,馬上!”可身子卻一動也沒動。我像被勾去了魂似的,直愣愣地杵在廚房。不一會兒,滾燙的開水滴滴答答地流下來。母親大喊:“快拔”。我又應:“好,馬上!”可我的目光還牢牢地鎖在字裏行間,只是一陣亂摸,不料一陣鑽心的疼痛傳來,擡眼看去,我的手已經被開水燙出了好幾個泡。母親急匆匆地趕來善後,一陣手忙腳亂後。她喊我來塗藥膏,我再度大聲應道:“好,馬上!”。母親只能哭笑不得地嘆道:“不要‘馬上’了,你乾脆就叫‘馬上’吧。”我又回:“好,馬上!”

是夜,我把被燙的手浸在冰水裏,用左手翻書,啃下了那本大部頭。

如今的我,對書的喜愛依舊不減當初,並且將一直喜愛下去。

黃庭堅說:“人不讀書,一日則塵俗其間,二日則照鏡面目可憎,三日則對人言語無味。”書是人一生的伴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篇四:我的讀書故事】

蔣銥洺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鵝——鵝——鵝——,曲,曲項向天歌!”……剛開始牙牙學語的我咿咿呀呀地跟着爺爺念着不解其意的詩句,看着我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唐詩三百首》,而我與書的故事就此拉開帷幕……

孩提時期,每個陽光明媚的午後,爺爺都會搬一張小板凳坐在陽光下,抱着我,曬着太陽,陪我看着《唐詩三百首》,午後柔和的陽光,照得身上、臉上暖烘烘的,燦爛的陽光勾勒出了一幅滿是兒時回憶的讀書圖。彼時,識字不多,看書多看的是書上的圖畫,於是爺爺只好先一個字一個字極有耐心地教着我,最後再教我念整句詩,那本《唐詩三百首》我便是那樣慢慢看完的……

從小爺爺便在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愛讀書的種子,閒暇時爺爺不是在看書就是在讀報,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我也成了一個愛讀書之人,而書店也成了我的常往之所。

週末閒時,走進街角一家不起眼的小書店,將前來詢問需要買什麼書的店員打發走後,在高大的書架之間漫步,伸手撫摸着一本本有着自己獨特風味的書,找到了一本自己心儀的書,如獲至寶般小心翼翼地將它從書架上拿下,尋一個無人的角落,倚在一堆書上,靜靜地開啓我的書海暢遊。

喜歡董橋在《今朝風日好》中所說的一句話:“書店,是網絡時代一座風雨長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難捨劫後的萬卷斜陽。”確實,幸得有書店的存在,充當這網絡時代一座風雨長亭,將每一個沉浸於微塵中的靈魂重新帶回疲敝的人文古道,待他們周遊歸來,再贈以萬卷斜陽。

雖常去書店,但家中仍會買許多書,擺在書架上,不會刻意去分類擺放,因爲隨手拿一本都是自己喜愛的。有時,我們一家人會在下午泡一壺茶,一人捧着一本書看着,盡享這美好的讀書時光。押一口茶,清香之味直上心頭,與書獨有的香味和在一起,令人沉醉。一本好書就恰似一壺甘醇的清茗。細味,脣齒間,清香縈繞;又嘗,淡雅之味歷久彌新……

平時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上課,於是我會帶幾本好書去學校,小學時因爲上課偷偷看書,回答不出問題而被老師罵得狗血淋頭的場景仍舊曆歷在目。於是,進入初中後,我便學乖了,課上認真聽講,一下課便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細細地圈點勾畫着,可還未讀完幾頁,上課鈴便響了起來,只好依依不捨地收起書。午睡後的二十分鐘讀書時間也總是轉瞬即逝,總是讀得不夠盡興。

薛瑄的《讀書錄》中有一句話說道:“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是啊,讀書的樂趣在於它帶來的快樂並不僅限於片刻停留、稍縱即逝,而是隨着時間推移不斷髮酵、回甘……

我和書的故事很長、很長,書會陪我慢慢長大,慢慢變老,我和它的故事只有開頭,沒有結尾……

【篇五:我的讀書故事】

蔣知妤

如果說是李白開啓了我對中國古代文學探求的大門。那麼,李清照則是我心中文壇裏最耀眼的一顆星。

李清照出身於書香門第,靈秀聰慧,工書畫,通曉金石,尤擅詩詞。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豪氣。令我最欽佩的不是她細膩的兒女情懷,而是她堅韌的愛國情懷。將她獨特的風骨隱於文字之中,諷喻今古。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竟不知,李清照不但具有一身婉約之情,更有一股雄壯之氣。敗就是敗了,男子漢大丈夫,要敢作敢當,面對失敗,敢於擔負責任,承擔後果,纔是真正的男子氣概。身爲朝廷命官,地方父母,就應該報效朝廷,護一方百姓周全。可丈夫趙明誠卻做了一件貪生怕死的舉動,令她心寒不已。

宋高宗建炎三年,趙明誠在江寧擔任知府,這年二月,御營統制官王亦於城內興兵作亂。這無疑是一次重大的災難。但幸運的是,趙明誠此時已被調任湖州。因此,他把暴亂一事順理成章地全部推給了即將到任的新任江寧知府。而他自己則夥同江寧兩位官員,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從城樓上懸下繩索逃走了。這種逃避責任的行爲,該有多狼狽、多醜惡?李清照亦是不能接受的。如今身處亂世,國家正是用兵之際,奈何一些官員貪生怕死,置大好河山於不顧。李清照只恨自己乃女流之輩,無法報效祖國,只能以詩表情,寫下慷慨名句:“兩漢本繼紹,新室臺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她將揮舞的毛筆化作刀片,警示後人,爲國而戰!

李清照佇於寂寞的臥房,眼睜睜地看着在靖康之恥面前軟弱無能的大宋。而此時南宋皇帝趙構已從建康回到了臨安。面對失去的故土,她對朝廷的無能與畏縮深感絕望,然而又無力迴天。她只得再次悲憤地揮毫下筆“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這時的李清照,不再是以前那個只會吟風弄月的一介普通女流了,她經歷過國破家亡的大災難,面對光陰的刻薄,心胸已變得十分坦然,目光已放得長遠。她看到了國家衰敗,雖久居閨閣,但仍心懷家國與天下。這樣的堅韌,這樣的聰穎與傲骨,也是李清照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上留下重重一筆的原因吧!

我願如她,在那個偏安一隅的朝廷中,凜然執筆,諷喻今古,話盡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篇六:我的讀書故事】

馮涵

幼時,初聞“悽悽慘慘慼戚”,便暗自佩服於李清照的才華。在她筆下,詞似乎是活的,都能傾訴她的悲歡離愁。稍長,我仍沉迷於她的詩詞中,便看起了《李清照傳》。

我認真閱讀着,也閱過了李清照那起起伏伏的人生。看到了她少年時期何般瀟灑,何般美好,也讀到了她中年時期的歡少悲多,更誦起了晚年悲苦。

李清照的一生是命運多舛的,也是堅強的。

她早期雖然沒了母親,但也是位活潑的少女“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與李白相似,她愛酒“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告別了少女,李清照成爲人妻,婚姻是美滿的,雖政治腐敗,但也會細品出那生活的美好來“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叫郎比並看。”

但命運終是不饒人,不久王安石變法。李清照父親被貶,李清照也變了。但這一切沒有擊垮她,而是從那之後,她的文字,對人生與世事有了更深的思索。

後來,李清照夫婦搬去了青州,他們想遠離政治,遠離那混亂的朝廷,此後生活本應該是“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閒門。過雨看鬆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音,相對亦忘言。”即使生活清貧,她也想着美好的方面來爲自己往後的生活做安慰。

時間的變遷使李清照沒了丈夫,北宋滅亡,金兵入侵。這一連串的打擊讓她孤身一人南渡“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愁字了得。”真正體會到了家破人亡的滋味的她,沒有絕望,沒有自殘,而是堅強地活着,清高地活着,安慰地活着。

李清照的一生苦多樂少,不過生在國滅之際,高官之家的人又有誰能過得圓滿的一生呢?但她終究沒有放棄。

我喜歡李清照,不僅因爲她的詩詞成就,也因爲她的一生並不是全部順利,而與常人一樣是經歷了磨難的,讓生在逆境的人讀着,也有些許安慰:她是如此堅強,這般弱小的女子竟如此堅強,可是自愧不如。

【篇七:我的讀書故事】

施沐言

什麼時候喜歡上李白的?

是在小學的時候,一首《將進酒》打開了我與詩詞的大門。也是在《將進酒》後迷上了李白。

有人說他瘋,有人說他狂,有人說他癡,有人說他醉。而我喜歡李白也正是因爲他瀟灑不羈、曠達和他俠義心腸的性格。

一聲狂笑,半個盛唐。

也許從出生開始,李白便不是一個普通人。他的前半生意氣風發,灑灑脫脫,功名富貴;他的後半生紅塵輾轉,詩酒天涯,亂世漂泊。

開元十二年,李白爲了建功立業,實現他治國安民的偉大抱負而離開家鄉。至此,李白開始了他遙遠的旅途,就像所有追夢人一樣,悲喜起落只能由遠方來定奪。輕裘快馬,氣貫長虹,帶着陣陣鏗鏘之聲,他上路了,依舊瀟灑如此。

在漂流了兩年餘久後,開元十四年,李白從金陵出發前往廣陵,朋友們爲他踐行。他即興寫了首《金陵酒肆離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到底是闊達的李太白,幾分別離的感傷,在酒意中消散殆盡,只剩下匹馬走天下的瀟灑。所以他說:與那滔滔江水想必,離情別緒何足道哉。

李白也好酒,說“金樽清酒鬥十千”。當時的李白年薪三十餘萬,不過他沒有把這錢用在酒肉上,而是將這筆錢用於接濟落魄書生。實際上,他自己尚在苦尋仕進的路上。

瀟灑不羈,有俠義心胸,這就是李白。

不過說到李白的的瀟灑,不僅僅體現在他的詩風,做人做事,更多的,在於他對待自己和人生的態度。

也許是和陶淵明一樣,厭煩了官場的那些達官貴人,那些仗勢欺人的勢力者,李白隱退了江湖。他想離開,卻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去別處繼續尋找機會。他堅信,自己不會久沒江湖,與當今明主,終有會和之時。迷茫之中,仍在用各種辦法自我慰藉,雖隱居林士,但仍樂觀看待,這何嘗不是一種曠達呢?

還記得李白《清平調》中有句直觸我心底的句子:“雲想衣裳花想容。”聽說那是唐玄宗和楊玉環在沉香亭前賞花,玄宗忽然讓李白起詩一首。李白帶着幾分醉意,瀟灑落筆,轉眼便是三首《清平調》,雖是轉眼幾下,但他筆下的楊貴妃卻毫不失彩,既有牡丹的富貴,又有云霓的飄逸。

也許歷史上,很難會有人像李白那樣,寫出如此瀟灑而又大膽的文字。

他的瀟灑一直這樣,直到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後一瞬間。就連去世前也有《臨終歌》留世。

李白在寶應年間時病情加重,他把平生著作手稿交給李陽冰,託付他整理編集,李冰洋不負所望,編成了《草堂集》,並寫了《草堂集序》。寶應元年十一月,李白於當途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讀完傳記後的我依舊是感慨萬分。他的一生,如此瀟灑。他就該是笑傲天地之間,領千古風流的姿態!

【篇八:我的讀書故事】

陳思媛

書,是安放心靈的風雨長亭,踏上這條人文古道,便棄於現實的疲弊與喧囂。我和書的故事,在不言中造就。

彼時,我的朋友不多,家裏管得也嚴,並不能時常出去玩,難免會有些孤獨。於是,就在私底下偷偷向別人借書看。借回家後,我只專注於圖書了,常被一些精彩的情節所逗引,哪裏還會覺得摶沙嚼蠟?

那段時光,年紀稍小,太過深奧的也並不能完全明白,因此對故事類的書特別着迷,如《神話故事》就很喜愛。每幾頁就會有圖畫,這也是令我頗爲驚喜,並對他有好感的原因之一了。每看到神話中常有的綾羅綢緞,竟亦覺得是心之所向,也許那時的純真心理,是我如今所不能理解的吧。一串串文字則是能夠打動我的心的。情緒隨着故事發展而起起伏伏。讀了一遍又一遍後,竟能揭開始終朦朧的紗窗,懂得起其中的悲歡離合了。

書於我而言,就像志同道合的知己,恨不得俾夜作晝。將它讀完,茶飯不思也是常有的,有時,實在將家中的書都讀完了,就把以前的愛看的書翻出來,再重新看一遍,每每讀懂一些之前不懂的意思。

後來,不只是故事類的,各類的書都開始涉獵,這才發現別有洞天。平常對我來說彷彿雲窗霧檻般的書。漸漸着手拜讀。尤其是文學著作,其中不乏很多精妙的語句,文采就十分出色,我似懂非懂,卻不得不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對這種純美且乾淨的句子有一種特殊的好感,並用筆在紙上圈點勾畫。

我篤愛書本的淡淡的油墨香,白紙黑字,鼻尖湊近紙頁,與濃烈的香水不同,那是一種木質的沉靜的香。我總會坐在窗前,捧着一本書,清早的陽光投射出一縷光束,映在書上,金色光影斑駁,時間靜謐,時光靜好,就此品讀着書,享受着陽光與木香,我的心被治癒了。

長大後,常獨自到書店去。那裏的書香更是濃郁,這也算稱得上是書的靈魂吧,沉浸於其中,端起一本書,能坐得住一下午。陽光漸漸偏移,不知不覺褪去了晚霞的最後一抹酡紅,我卻仍陷於書中,直到母親急匆匆地找到了我,我還是意猶未盡。

每當有了空閒的時間,我不想出去玩,只希望能去書店或圖書館尋求一片屬於自己的安靜,到某個地方旅遊,也要去當地的圖書館走一走。“我們讀書而後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本是一個人的故事,有了書後,生活便不一樣了,有書香相伴,有文字浸潤心靈,心中的讀書燈,不會滅。

【篇九:我的讀書故事】

程高雅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題記

“託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

依稀可見衣帶如風的他,酒氣裹扶着俠氣,逍遙自在,就連舉杯長嘆都帶着幾分狂放不羈,與衆多悲悲切切的文人相比,他實在可愛的多。

李白之所以是李白,除了文采斐然,還因爲他的俠義之心。印象中的他,與大多數詩人不同,在把酒言歡的同時,他也仗劍江湖,尋仙求道,頗有些仙風道骨的意味。也許正因爲如此,他纔不拘泥於世間橫平豎直的規則,寫出的詩才能那般飄逸跳脫。

“大鵬一日月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來到渝州後,李白前去清教了當時的文豪——李邕,可出人意料的是,李邕不僅沒招待他還對他甚是不屑,這讓心高氣做的李白怎樣忍下這口氣?於是,他揮毫寫下《上李邕》,對當時那位名事又是諭揶,又是諷刺,年僅二十出頭的李白敢如此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其膽識、氣魄及少年銳氣。在那樣的封建社會,他竟如此追求自由,不卑不亢,實屬可貴。

"青冥倚山開,彩錯疑畫出。

煙容如在顏,沉累忽相失。"

李白終是離開了渝州。

他帶着自由和灑脫繼續上路。他來到了峨眉山。唐代時,此山乃道教名山。蜀山衆多仙山中,唯獨它最爲飄渺神祕,踏足其間,只見層巒疊嶂,樹木蒼蘢,景象萬千。李白置身其中,彷彿置身雲霄仙境,世間諸般煩惱皆被拋開,只剩快慰、似乎仕途不利不再那麼重要,在山水間,他醉心於此。人生中,他不畏失去也不畏風險。曠達明朗快意平生。

“人生得意須盡,莫使金樽空對月。”

這就是李白的態度。前塵往事,悲歡離合,都可以放在酒杯裏沉澱出別樣的心境與情懷。何止是得意之時,就算示意悲傷時,他也總是那樣,舉杯在山水間,肆意吟唱。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高談閱論的文人中自然有李白的身影。桀驁不馴,豪放縱逸,他不管世人作何感想。杯中酒,手中詩,窗前風,天上月,把李太白的形象勾勒得飄飄酒酒。

再後來,傲視權貴、特立獨行、放肆不羈。漸漸成了人們指責誹謗他的理由,對於那些譭譽參半的評說,李白只是揮揮衣袖,視若無睹。

“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到最後,李白厭倦了步步爲營生活,便辭官回鄉,史稱:賜金還放。功名全無。可他不在乎。似乎只要有風有月有酒有詩他便有了全世界。富貴,他視爲糞土:榮華,他可以一笑置之,許是因爲他追求的並非功名,所以纔會如此灑脫吧。

我願曠達如李白,無所畏懼。不畏失去,不畏風險,也不計得失。

【篇十:我的讀書故事】

陳易嘉

猶記兒時,剛瞭解蘇軾,便陶醉於他的詩才。因爲他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情豪放;有“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的閒情雅緻;有“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人生態度……

在他的詩詞中,最愛《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段。他的一生坎坷,但仍如此段所說,憂國憂民,從容達觀。

宋神宗時期,面對積貧積弱的局面,皇帝銳意改革,以求富國強兵,將改革大任交給了王安石。宋神宗與王安石意志堅定,義無反顧地向前走,殊不知犯下了一個難以彌補的錯誤。正如宋朝大臣唐介所說:“王安石固然好學,但泥古不化,所以議論每多迂闊,若其執政,必定多有變更,想治反亂。”因此使得蘇軾無條件地站到了反變法派的一邊。在他憂國憂民崇高精神的鼓舞下,他爲他所認定的真理進行倔強的爭執。起先他以“朅來東遊慕人爵”一句來暗暗地諷刺官場的爭鬥如兒戲一般。到後來他直白地抗議道“但苦世論隘,聒耳如蜩蟬。”終於觸怒了宋神宗與王安石,將其通判杭州。他仍舊從容不迫,並沒有做什麼抱怨。

“眼看時世力難任,貪戀君恩退未能。”他懷着矛盾的心情來到了杭州。

他在杭州雖情不自禁地陶醉於湖光山色之中,但在位三年,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員的良心和他所獨具的廣博深厚的仁愛之情,盡心盡力,爲民造福。在熙寧五年的秋天,蘇軾與知州陳襄着手解決“六井不治,百姓飲水困難”的問題。第二年,江淮大旱,杭州人民依靠這六口井,不僅飲水不愁,而且還有足夠的甘泉。因此他以“餘以爲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於井竭,非歲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豈獨水哉?”告誡後人有備方能無患。後來朝廷令下,蘇軾又移任密州。

他雖自恃“筆頭千字,胸中萬卷”,何等壯志凌雲。可如今仕途奔波近二十年,接連進諫卻一直不被採納,真是“崎嶇世路嘗應遍,寂寞山棲老漸便。”——蘇軾對自己的人生髮出感嘆。

到密州境內,他幫助農民。“唯有憫農心尚在”,他與農民一起勞作,共同抵禦蝗災。他以他精明練達的才幹,踏實勤政的精神,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工作,使得他憂國憂民的形象表現地淋漓盡致。農民們對他身先士卒的品質也加以了傳頌與讚揚……他不僅在密州有豐功偉績,在徐州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三年來,他與徐州人民一起鬥洪水、築長堤,深受人民愛戴。他臨走前,鄉親們都“洗盞拜馬前,請壽使君公”,感謝蘇軾帶領他們戰勝洪水,保全家園。蘇軾卻不肯居功,答謝鄉親們“舉鞭謝父老,正坐使君窮”。

歷經艱難的蘇軾,面對支持變法者的壓迫,他沒有一味消沉,破罐破摔,而是從容鎮定,開朗達觀;到地方後,他沒有隻顧遊山玩水,消遣度日,而是身先士卒,憂國憂民。他又接連上書朝廷,真正做到了吟嘯徐行迎風雨,德澤雅韻滿天下。

我將學習蘇軾,做一個從容達觀,愛國愛民的人,無論人生風順亦或坎坷。

【篇十一:我的讀書故事】

張譯丹

初聞李煜,因他的《虞美人》,年少,只知他是亡國之君,卻忽略了他的才華橫溢。

翻開《李煜傳》,歷史歷歷在目。

他,生於帝王之家,無心政治,卻不得不執掌江山。他要的不過是“一壺酒,一竿綸”,可卻得到了別人眼中垂誕三尺的王位,這於他並非命遠的厚贈,反而是生命的負累。

他經歷着大起大落的人生,以詩文爲命,纜盡繁華,看遍破碎,以淚書情。

讀着他的作品,他筆下的一江哀痛,澆灌了千古人的愁腸,時至今日,我仍能感受到他徹骨的悲歡。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一恨承長東!”

復讀《相見觀-林花謝了春紅》,“幾時重”一問,問得清醒,花從枝頭落下不能返回,就像人之喪國,無法重新恢復,一字一句,我彷彿被他感染,沉哀無限。

“寂寞梧桐深院鎖請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離愁如同亂絲,剪不斷,又理不清,愁恨幽深綿長,我似乎感受到他淪爲階下因的恥辱,他的心裏是怎麼想的?愁嗎?怨嗎?可是這一切都沒有用,他只能無奈的嘆氣,一身才華,詞中卻只剩無奈。

“深院靜,小庭空,斷讀寒砧斷讀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重閱《搗練子令-深院靜》詩句中“夜長人不寐”的無奈,和無處不在的月光、秋意,一同滲透到心中,他的愁、怨使千百年後的我也爲之憂,與爾同銷萬古愁!

“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價聲新月似當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樓深,滿鬢清霜殘雪思難任。”

再品《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他不僅是在傷春,更是在抒發懷舊之情。想起往日的時光,如今,他只能淪爲他國的俘虜,換做是誰,能不恨,不怨?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他最爲出名的詞了,但也成了他的絕筆。我能感受到他對昔日故國的懷戀,以及不甘做受盡屈辱的階下囚,卻又無可念何的鬱悶,字裏行間都透露着怨恨之情。可他能有什麼辦法?國家亡了,先帝們的基業都在他手中毀了,當其他人都把恨積於他身上時,他難道不是最難過的嗎?

花開一季,隕落成殤。漫天飛舞的花瓣,勾勒成南唐最後一抹絢爛。

喜歡李煜的詞,喜歡他“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感慨,喜歡他“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悅,喜歡他如夢如幻一生的悲歌歡淚,喜歡他詞間談淡的無奈和哀怨!

【篇十二:我的讀書故事】

金肖一

自幼與書不和,不愛看書,但爲騙過嘮叨的母親,自創佳法。

每逢母親叫我讀書,我就先乖乖答應,進書房時,總會順手“揣平板”,然後把門一關,先拿起書裝會兒樣子,媽媽總會在這個時候進來視察。我表面淡定不迫,實則內心小鹿亂撞。待門外腳步聲漸遠,便悄悄倒扣書本,小心翼翼地從厚厚的書堆中取出那本平板,把音量調到最低,然後打開百度,點開小視頻,津津有味地看起來,耳朵還時不時聽聽門外有沒有媽媽的腳步聲,心裏“怦怦”不停。只要聽到,我就手忙腳亂地退出,然後合上,藏好,再頂着大汗打開書本,驚險無比。等到媽媽說可以結束了,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衝出書房。

但漸漸,我發現,其實書也沒有那麼枯燥,只是我把它想複雜了。

一次偶然的讀書節,媽媽幫我報了名,第一項就是要靜坐看書40分鐘。一聽這個題目,我就已經全身哆嗦,被迫拿起書。起初,我坐在椅子上,屁股上像是長了大頭釘,但看一會發現這書還挺不錯的,每個故事結尾都能看懂一點道理。於是,我就一點一點往下看去,津津樂道。自此,書與我不再是天敵,之後的每晚我都習慣拿本書,在牀上看。漸漸地,我發現我的作文文采漸漸好起來了,語句用詞精美了。所以,現在的我極樂意看書。

小學時,課上我還偷看過書呢!偷偷把書放在桌肚裏一半,看完一頁不動聲色地悄悄翻一頁,可好景不長,還沒看一會就被老師發現了。是我做得太明顯了?還是位置(在第一排)的問題?最後,那本不幸的課外書成爲了老師的“俘虜”,我也有幸“拜訪”了一次“辦公室聖地”,聽老師生動的“致辭”。

家裏,一個大晴天,媽媽讓我幫她拿衣架,可我正在樂陶陶地看着書,就心不在焉地端着書跨進房門,拿起衣架,只覺得手一下沉了下去,也沒在意,頭也不擡地看着書,可走到陽臺,卻聽到媽媽“咯咯”的笑。原來,我連衣服帶衣架全整過來了!

書,是道路上的啓明燈,他不僅爲我提供豐富的精神糧食,還陶冶了我的品格,使我懂得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xiaoxue/lnjzw/697358.html

  • 標籤: 故事 我和書得故事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我和書的故事作文參照範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我和書的故事作文參照範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