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蘇東坡傳讀後感(推薦15篇)作文

蘇東坡傳讀後感(推薦1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01W 次

篇一: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推薦15篇)

人生若有不如意,只因未讀蘇東坡。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他是有趣的靈魂,高品位生活家,不可救藥的樂天派。——題記

這學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背誦了很多蘇東坡的古詩詞,我也因此崇拜上了這位中國千古男神。想要真正懂得蘇東坡,我就翻開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穿越到一千年前,乘一葉扁舟,倚杖聽江聲,再與蘇東坡喝杯美酒,一起月下漫步。

以前讀蘇東坡的詩只覺得很美,但不知道他的那些千古名句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寫的,比如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現在我瞭解了,這首詩是蘇東坡在妻子王弗去世十週年的時候,在夢中夢見亡妻,寫下了這首堪稱千古絕唱、悲痛不已的千古名詩以寄情思。“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首詩我總認爲它是一首情詩,其實它是蘇東坡在山東做官的時候,思念自己的弟弟,寫給弟弟的一首詩。

如果你有機會到杭州旅行,會聽到杭州人嘴邊常常掛着“蘇東坡,蘇東坡”。你若指出他是四川人,他們會不高興聽,因爲在杭州人心裏,蘇東坡除了到京都之外,何嘗離開過杭州。在泛舟西湖時,蘇東坡曾寫下了家喻戶曉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他也曾醉酒後寫下了《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所以說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於杭州繁華的街道、雄壯的廟宇,而是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過,和杭州人建立了融洽的感情。

蘇東坡的一生經歷曲折坎坷,數次被貶,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之後才叫蘇東坡,他之前叫蘇軾,有一塊地叫東坡的地,他每天開荒種地,真的成了一個農民。沒什麼錢,怎麼辦呢?蘇東坡把他一個月能夠花的錢分成30份,每份150個錢,掉在房樑上,每天出門拿個杆子取一串。就是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蘇東坡變得成熟起來。他發現當地的人不會吃豬肉,他就教人們做東坡肉,東坡肉就是在黃州這個地方發明的。離得不遠就是赤壁,他就跑到赤壁去玩,寫了前後《赤壁賦》,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在《赤壁賦》裏體現的很清楚。他說:“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這個東西有什麼好處呢?“無主”,江上的清風和山上的明月,誰是主人呢?無主,歸誰呢,閒者得之,誰有閒就是誰的。

我在讀《蘇東坡傳》的時候,和林語堂先生是一樣的感受,就是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經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多了不起的人啊!我想讀了《蘇東坡傳》,今後在誦讀他的經典詩詞時,會更容易體會他的情感吧。

篇二:蘇東坡傳讀後感

這個寒假我閱讀了《蘇東坡傳》。本書作者林語堂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全書28萬字作者原以英文寫成。28章,分爲四卷。分別記錄了蘇東坡童年與青年,壯年,老年和流放歲月。

第二卷中使用了大約全書十分之一的筆墨寫王安石變法,作者在寫此部分是可能並沒有估計到篇幅的權重,整件事幾乎是按照以王安石一派和另一反對派的兩黨鬥爭展開的。蘇東坡雖持有反對意見,但在其中參與不多。文中主要寫到百姓經受的苦難,忠臣們受到的壓迫,以及王安石結黨營私,與奸人們一同欺瞞皇上。作者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義憤填膺針鋒相對,令我有些詫異,因爲雖然對於王安石變法的態度自古以來一直有所爭議,但到了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持有積極態度。所以當我看到了用極大的篇幅寫一段與教科書上持有截然相反態度的歷史時,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爲何同樣的歷史事件,會引起如此大的意見分歧。於是後來我又查的閱有關王安石變法的史實。不同的人黨派的立場代表他背後所服務的階級。譬如保守黨派攻擊變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這些人大多身處地主階級,而變法是動搖權貴的利益。如官府給農民貸款,收很低的利息,那麼農民就會選擇從官府貸款而不是從在變法前給農民貸款並且要求上交很高利息的地主那裏貸款。而變法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實行變法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財政負擔,同時在變法還未完善運行時,邊境外敵入侵,耗費財力軍力,加上變法變法旨在爲富國強民,是爲人民的利益,由於種種問題導致了人民生活窘迫,執行過程中的不良運作,導致百姓的各方面負擔。保守的黨,以此反對變法要求廢止而非完善。王安石是奇人,固執堅持,這樣的性格一方面致使變法在他的毅力下可以堅持運行下去,卻也使得他不接受任何排己的意見,使變法不能夠以一種適應當時社會的方式運行。雖然變法一事自古爭議不斷,但是王安石的人品一心爲國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而反對黨派的背後利益目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至少從書中可以看出兩點。一,蘇東坡本人是堅決的反對派,他看到了人民所承受變法帶來的苦難,心有餘力不足,於是上書爲人民伸冤而被貶。二,蘇東坡的性格率真單純,他向來不在意別人立場背後的想法和意圖。也不像弟弟蘇子由沉穩隱忍,從來直言進諫以至於後來險些惹來殺身之禍。他的正直與單純也是作者喜歡他的一大原因。

蘇東坡對於從政沒有興趣,不參加黨派之爭,在王安石倒臺後他的名聲和從前的立場本該使他在政壇中風生水起,而他卻又開始反對當權黨一度再次被貶。他不像有些政客在黨派鬥爭和宦海沉浮中仍能自得其樂。他的性格和智慧使他在政績上從來只有造福百姓這四字。對此人的敬佩也在此處體現。蘇東坡隨遇而安,走到哪裏,朋友交到哪裏,詩詞寫到哪裏,不像其他文人,鬱郁不得志纔出千古佳作。他的文筆多是記錄當下的美景逸事,他豁達的心態使他總能發現生活與心境中的美好。若說被貶而開心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能做到無論身處何等境遇都能尋到可喜之處。譬如被貶時,蘇東坡政務清閒,於是開始向佛道大師討問,他有自己對人生的思考,並不像我們從語文課堂中所學的僅僅豁達,試圖在佛學與儒學中找到一處適合自己的平衡。蘇東坡嘗求長生不老,求修仙丹藥也求人間煙火,親手研製各種美食。他的平素而崇高的境界是爲我們所追求的。

作者崇拜蘇東坡,不僅喜愛其詩詞,更欽佩蘇東坡的爲人處事。創作本書盡以此爲樂。從本書中也能夠看出其與其他單純記載人物生平的傳記不相同,帶有許多主觀色彩,作者站在蘇東坡本人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政壇哲學和人生觀,而非作爲一個歷史旁觀者記述一個人一生的作爲,不像閱讀其他歷史名人,感慨偉人叱吒風雲的一生在一個讀者看來也不過是幾天的閱讀就明明白白的過完了。或許他不是政客或是科學家的緣故,蘇東坡作爲一位文人思想者,他留給後世的不是單薄的歷史或是偉大的貢獻,更多的是他的思想和人格,我們更容易從一個人的作品中瞭解這個人從才華到性格再到對事物的看法。並將大量的筆墨用於人物性格特點的鋪墊而非生平經歷的細節描寫。

在讀完整本書之後不僅看完的一個文壇巨匠的生平事蹟,更多的是學到他的人生態度和另一個角度的歷史評價。

篇三:蘇東坡傳讀後感

一代文宗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他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一格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之前,我對蘇東坡並不瞭解多少,在看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後,纔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說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

爲官,一生只要安安穩穩,腳踏實地就可以了。例如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而在於蘇軾面對生活,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蘇軾的一生,艱辛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與王安石鬥智鬥法。對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暫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快樂或是艱苦。只要他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這就是蘇軾爲民着想的一生。

蘇東坡與王安石的鬥法決定了他的一生,也決定了宋朝的命運,王安石的變法本意是好的,可他過於自負,有許多新法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給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負擔。於是王安石把許多反對他的賢臣都貶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蘇東坡對新法極力反對,連續上奏,最終也被貶到杭州,可這只是剛剛開始。被貶後,蘇東坡仍然堅持對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於詩中。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一生飽經憂患,可他並沒有尖酸刻簿,沒有消沉。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他是一個樂天派的詩人。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處遊歷從出生到架鶴西去,他的足跡遍佈中國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處,都會給當地人帶去他所獨有的深遠影響。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他既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也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凜然正氣,必然永存。

篇四:蘇東坡傳讀後感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纔有路。因爲,命運就像手中的掌紋,雖然曲曲彎彎,但它始終在自己的手中。

讀書貴讀人。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文字,催人奮進;故事,感人至深。它,不僅讓我認識世界,還讓我瞭解人生。只有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漆黑的夜空,才能變得繁星閃爍;貧瘠的土地,才能變得綠意盎然;殘敗的花圃,才能變得繁花似錦。

人生如旅途。道路,有平坦,也有坎坷。蘇東坡,一生充滿坎坷。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雖有宰相之才,卻無首輔之運。因作詩不慎,“烏臺詩案”害得蘇東坡近40年的官宦生涯,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儘管人生充滿坎坷,但他始終豁達樂觀,把生活活成了“詩和遠方”。因此,林語堂在書中評價蘇東坡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面對人生的坎坷,蘇東坡昂然挺立,捋須而笑,選擇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初貶黃州,他灑脫寫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二貶嶺南,他坦然一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三貶儋州,他在衣食無着的條件下,還能從“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的民俗中,體驗到“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因此,林語堂先生說:“我理解蘇東坡,是因爲我喜愛他的緣故。”我想,林先生喜愛蘇東坡,除了欣賞他的詩文,更是讚賞他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態度。

《蘇東坡傳》,如同一面明鏡。讀它,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有的人,遭遇一點點挫折,就抱怨命運不公;碰到一點點困難,就埋怨時運不濟。殊不知,命運,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蘇東坡的處世哲學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他曾對弟子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真正的英雄,就是無論生活給予什麼樣的打擊,都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願更多的人捧起《蘇東坡傳》,學會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在命運面前屈服!

篇五:蘇東坡傳讀後感

清新的傳記,脫俗的詩人

——《蘇東坡傳》讀後感

顧文博

合上書,見清風明月,心情彷彿很輕鬆的了。

舒展身子,思維從書中漸漸脫離,萬般想法漸漸涌上心頭。《蘇東坡傳》無緣拜讀,現在一次讀完,反而百感交集,一時說不出話來。無論是林語堂先生還是蘇軾,都是古今大家,他們的文字事蹟相得益彰,一讀便放不下手了。

半倚牀頭,細細品味着林語堂先生的文字,清新無雕飾,如行雲流水般流暢,讓人舒適。

東坡先生才華橫溢,詩詞都頗有建樹,早年詞意氣風發,被多次貶謫後仍然是不見其愁,後期的作品更是豁達脫俗,他是憂國憂民、慈悲爲懷的政客,也是細膩感性的詩人。

當真要死論條框,此書或許不能算一本真正的人物傳記,林先生對蘇軾一腔崇敬,於是筆下的文字洋溢着豐富的情感,缺少了些豐滿真實的形象,似乎也更體現出了東坡先生瀟灑自在的性情與其傑出的政治才能,而我,更愛先生揮灑的才情。

他一生輾轉多地,多次被貶,他在《自題金山畫像》中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若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已然對其顛沛流離又政績斐然的一生的高度概括。東坡先生平生豁達樂觀,在其詞中可見一斑。

他不像李白,李白“大鵬一日如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脫俗傲氣油然而生。也許人在少年意氣蕩氣迴腸時,愛那些奔放不羈、恣意灑脫的豪氣句子,可能誤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達觀。這是別樣的自在與瀟灑,李白是仙俠氣概的集合,相比蘇軾,他少了很多牽掛,喜歡出遊,喜歡華麗,他將貴遊文學發揮得淋漓盡致氣衝九霄,說走就走的樣子,真讓少年們嚮往。年歲漸長,人心卻傾向了蘇軾的詞,李白總是波瀾壯闊,似乎語不驚人死不休,但生活中哪有那麼多恢宏壯大,更多的是蘇軾世界中小小的淡淡的月色,於是蘇軾的細膩與瀟灑更貼近現實,更讓人舒適。

史傳中,先生似乎總是個嚴肅敏銳的政客、才華橫溢的大師,但他更是個可愛的老先生。東坡先生平易近人,常常與老百姓同樂。還留下了東坡肉這一美談,因他治理西湖,杭州城裏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聽說他平時最喜歡吃紅燒肉,於是不少人上門送豬肉,他收到許多豬肉後,便用他的烹調方法做成紅燒肉,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後,大加稱讚,於是人們便以他的名字將此燒肉命名爲“東坡肉”。如《食豬肉》一詩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因此蘇軾還是一位美食家是一個可愛的老頭。

眼前彷彿有一個人影,一閃變成了畫像上蘇軾的慈眉善目,又一閃,變成了林語堂的面貌,就那麼閃動變幻,逐漸交錯,融成了一人。

呼出一口濁氣,我不禁微笑沉吟,再次翻開書卷……

篇六:蘇東坡傳讀後感

又是農曆十五日,我擡頭望向夜空中溫潤的圓月,不禁想起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想起這樣一位翩翩立於世間的曠達才子——蘇東坡。從小我便喜愛讀蘇軾的詩詞,若是能有一本書帶我穿越時空,真正領略他的作品與人生,那便是這本蕩氣迴腸的《蘇東坡傳》。

何人坎坷能比蘇東坡的一生呢?烏臺詩案,《湖州謝表》才情難抑,險些喪命於新黨之手;朝政動盪,鍼砭時弊忠心進諫,卻屢屢遭到放逐。不斷在重用與貶謫的蘇東坡,甚至生命將逝之時也是在回京的路途中奔波着。

文人墨客的作品,總是與他們的經歷與心境有關。經歷過如此坎坷的他又寫出了怎樣的文字?充滿坎坷的生活,本應該對應着悲傷淒涼的作品,可蘇軾呢?政績斐然、才情過盛,招來多少人的妒忌與陷害;耿直純良,卻成爲他人利用的把柄。即使屢遭迫害,蘇東坡仍選擇不苟同,依然高聲吟誦着:“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樣的勇敢與正直,本就已是一種可歌可泣的品格。他可以去抱怨遭受貶謫之苦,但卻選擇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竟能將貶謫稱爲“此生最爲奇絕的遠遊”,竟能將九死不悔書寫而出。他可以去暢談懷才不遇之情,但卻選擇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竟能勸服自己不要過多沉浸在悲傷之中,反而要及時享樂,與長江共飲。這又是怎樣的樂觀與曠達!生於人間而又高於人間,不可不謂之超凡!

蘇軾曾爲他剛出生的兒子寫下這樣的詩句:“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不免讓我有些許詫異,沒有望子成龍的期盼,沒有要其出人頭地的要求,卻只希望孩子“愚且魯”,爲何如此?細細一想,卻也瞭然。這不僅僅是父親對孩子真切的祝福、希望孩子一生順遂,更是一種超脫的思想與觀念。蘇東坡嚐盡了人生的艱辛,在這樣動盪的背景下,才智爲自己帶來了多少的波折與苦痛。位高權重也好,才情過人也罷,“老來事業轉荒唐”又怎比得上“詩酒趁年華”!

東坡之詞,壯者闊如海,恬者淡如茶,燦爛地屹立於文學之巔。東坡其人也正如其文,豪氣而曠達。合上這本《蘇東坡傳》,他那回蕩的正氣與豁達的吟唱,依然縈繞在當今的人世間。

篇七:蘇東坡傳讀後感

不可複製的蘇東坡

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有多少被人銘記,又有多少早已被人遺忘。而蘇東坡,卻是着漫漫歷史中,恆久閃耀的星。從接觸詩詞以來,蘇東坡便是我最熟識的文人,但對於他的瞭解,一直侷限於教科書上的隻字片語。讀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我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蘇東坡的生活,跟着書中的一言一語,我對他多舛的一生感同身受。

蘇東坡,是一個大體上同於李白的人物,他們在不同的時期,卻有着相似的瀟灑,相似的風流,相似的文壇地位,甚至是相似的人生經歷。倘若提到盛唐的唐詩,腦海裏出現的總是李白的身影;但若是說起宋詞,人們的第一反應總是蘇軾,蘇子瞻。作者在書中是這樣形容他的:“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蛇的智慧,兼有各自的溫柔敦實。”也正因爲這些,蘇東坡在政治上被啃食腐鼠的烏鴉視作眼中釘。

蘇東坡的超凡,在於他的天真淳樸,順乎天性。在他二十一歲高中,揚名立萬,正準備爲國家富饒獻上自己一份心力時,卻碰巧趕上了王安石變法,從此他的仕途之路註定坎坷。

蘇東坡的生命彷彿一團熾熱的火,熱情地燃燒,爲君主,更爲百姓。

但在蘇氏兄弟守喪回來,在神宗熙寧二年到達京師起,中國則在政潮洶涌中捲入新社會的試驗裏,蘇東坡這位清高的文人也被捲入政壇的漩渦中。

王安石變法中,最讓朝臣驚愕的事王安石給御史臺大換血的舉動,這個排異存己的做法,讓大臣不敢上書表達意見,也激起了蘇東坡的不滿,他上萬言書給皇帝,當時所有的高官大臣都已去職,他也知道這篇萬言書上給了皇帝,即便不遭大禍,也會遭到罷黜,但他仍然上書了,這是他作爲臣子,作爲百姓父母官的職責所在呀。他警告皇帝說,君之爲君,非由神權而得,乃得自人民之擁護,爲人君者若不容許自由表示意見,焉能得到人的支持?這封萬言書如同石沉大海,後來蘇東坡因爲青苗法又上書。而是情況惡化的事,東坡出的一道鄉試題激怒了王安石,他立即遭到罷黜,調往杭州。

最著名的其實還是烏臺詩案。東坡作詩,一向隨心,他治理杭州期間,見到百姓窮困潦倒,負擔不起債務的遠走他鄉或關進大牢,在寫景時,自然免不了抒發對百姓的心疼。而且這些詩詞,是通變派捏造罪名用的證據,通變派也是蠻拼的,要逐字逐句地解讀出那些“毀謗”皇帝的罪證。因爲這些莫須有的證據,東坡入獄,與他通信的朋友,也被放逐到更遠的地方。讀到這時,我在想,蘇東坡的朋友們,是否會後悔和東坡往來呢?答案大概是不會!畢竟,在暗涌流動的政權之爭中,誰能拒絕得了身邊一顆希望般閃耀光芒的星呢?

因爲蘇東坡的才氣和名氣,在東坡被捕期間,他的政敵想方設法地想害死他,李定等人多次上奏,請求神宗處死東坡,好在仁宗的皇后死前爲東坡求情,且遇到國喪,國家大赦,蘇東坡也只是被貶謫降官。蘇東坡在舊年除夕被釋出獄,當天又寫了兩首詩,而那兩首詩若是被御史細查起來,恐怕他又犯了對帝王大不敬之罪了。寫完後,他也自嘲地笑了。但這性格上自然流露出的真純,又豈是他自身能控制的?也因爲這份真和純,他才能在文壇上佔領一席之地,被我們一直銘記。

政壇風雲起,王安石罷相,復相,又罷相,新黨跟着起伏,蘇軾也跟着起伏,轉眼他四十三歲了,大半錦瑟年華已過。看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蘇東坡,此時真正成爲了一代宗師,他的詩詞更加成熟,不再同青年時的衝動熱血,從他的詩詞中總能感受到曠達與超脫。

他說“人生如夢”,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既然人生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夢,那麼還需擔憂什麼?他已經看開了,追尋着心靈的方向前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風雨任平生”的坦然,宛如謫仙,自由瀟灑,人生如夢,那麼一蓑風雨任平生即可。

“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在思想超然於物外之時,他的作品也是最精緻、最動人的。蘇東坡的傳奇是不可複製的,他真正遵從自己的心,參透人生如夢的真諦,這種飄舉如仙的氣質,古今得幾人。

篇八:蘇東坡傳讀後感

郭宏悅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借這雨,借這月,思此東坡。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他豁達灑脫的形象深入人心;一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讓我覺得灑脫的蘇軾也有着別樣的溫柔。當翻開書頁,那段跌宕起伏的往事浮現眼前,我才知道我對他知之甚淺。

對蘇軾最初的瞭解是他的特點之一——愛吃。他走哪都不忘吃,是一個資深的“吃貨”。別人被貶謫,會鬱鬱寡歡,他倒好,一首《初到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讓人覺得他忘卻了憂傷。又路汝州“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試想,盤坐蒲團上,面前擺着清茶翠筍,春風拂面,與友人談笑風生,於是,我迷失在這閒情雅緻的如詩如畫裏。蘇軾被貶,吃到美食便心情好些,誰讓吃是他喜愛的事呢?我內心瞭然:失意在所難免,當你心中仍有所愛,還有風景,這些坎坷就不是什麼大事了,誰會因爲難過就跟自己喜歡的東西過不去呢?煩惱且放一旁,別人笑我醉心於吃,可吃又何妨?正所謂“自笑平生爲口忙”。

古代學子最渴求的便是登科入仕。蘇軾在二十幾歲中了進士,深受歐陽修賞識,前途一片光明。但上天總喜歡開玩笑,蘇軾本應順利的人生,在“烏臺詩案”後終止,自此命運多舛。他會一蹶不振嗎?當然不會,他大筆一揮,信手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千古風流人物都被大浪淘盡,何妨自己“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他還是那個善於自愈的詩人,還是那個自得其樂的歌者。直抒胸臆的樂觀是樂觀,苦中尋樂也是樂觀,喜與悲的交加纔會使人生更加圓滿。

他是一縷清風,告訴我熱愛生活,生活處處有風景;他是一朵流雲,告訴我行走在路上總會有挫折,但要樂觀迎接,累的時候可以偶爾看一看相伴的月。

合上書頁,我對蘇軾的印象不再僅僅是個吃貨,更多的是他的樂觀豁達,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這樣的人,怎能不讓人懷念?

篇九:蘇東坡傳讀後感

這本書剛開始讀覺得晦澀難懂,但是讀了之後就像品一杯咖啡,第一口的苦,回味卻是無窮的。

本書按照蘇東坡的人生軌跡的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四個部分來寫蘇東坡的傳記。因爲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喜愛,他對蘇東坡十分了解,也在他收集的資料與他的想象中,創造出狀元一本好書。

誰說蘇東坡本就在東坡流放,誰說蘇東坡整天就在那裏耕田寫詩不管國家,而這些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蘇東坡又開始綻放了自己的光彩,變得那麼平易近人。

少年天才蘇東坡在考試時被誤認爲了曾鞏,歐陽修爲了避嫌,所以他成爲第二名。在京師之中“三蘇”的名聲早已經傳遍。可是原本是要殿試的三人,卻因爲蘇東坡的母親的死亡,所以三蘇趕緊回家,三年的守孝。三年以後,“三蘇”再次來到京城,但是兄弟兩人只有一個人可以在待在京都與父親在一起當官,於是蘇東坡被派到鄭州。休閒的生活開始了,蘇東坡偶爾做做公事,經常遊山玩水,好不自在逍遙,可是小人佞臣在歷史中總是不會缺少,在烏臺詩案中蘇東坡被新黨衆人列入了死亡名單,不殺了蘇東坡,不能安心,但是在朝廷上下也都在上書勸神宗不要殺蘇東坡,就連是新黨的前領導者王安石也上書,所以蘇東坡開回歸人們的記憶中——蘇東坡被貶黃州,那個東坡來了。

在經歷了艱難的生存危機之後,“東坡”上的一塊田,一家人的勞作。自從神宗駕崩之後,舊黨的勢力開始恢復,但是在東坡待的幾年也讓他見識到舊黨的不好,這讓蘇東坡現在既不能容於舊黨,也不能體諒於新黨,所以對於朝廷的黑暗,蘇東坡自請外調。

在一端政治交替候,徽宗繼位,朝廷又讓蘇東坡復任朝官職,但是在又一次次的交換之中,蘇東坡也經歷的海南島的窮困潦倒,所以在北歸的途中也逝世了。

蘇東坡經歷了人世間的心酸和苦楚,身心懷有着志氣,卻只有鬱鬱寡歡而到達生命終點,但是在他留下的一篇篇的詩詞和記錄他的言行中,我們也可以窺見一個活躍在我們心頭的蘇軾。正如林語堂所說的:“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蘇軾付鴻博

歸去來兮,心中依記東坡之田;

北風蕭蕭,口中不停東坡之肉;

柳樹迎風,我不向,唯我心中不停筆;

牡丹盛開,世人愛,唯我靜於竹林間;

愛恨別離,誰不經,唯我愛人敬杯酒;

自在半輩子,誰不曾有過少年時,意氣風發於世間;

惆悵半輩子,誰不曾有過心中事,一生爲誰心自憐;

到來便是黑髮人,歸來已是白髮人,

世態炎涼誰不經,歲月安好人已老,

只是不復當年時,人去樓空心安好。

——敬一個經歷世態炎涼之後的天才少年蘇東坡。

篇十:蘇東坡傳讀後感

清風霽月

從古至今,詩人詞人無數,但我最偏愛的是蘇東坡。蘇東坡,即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所稱頌的奇才。許是天妒英才,他的一生是我們無法想像,更描述不盡的曲折。

他生於眉山,這個溫暖如詩的城,那所庭院的門,走出的便是”三蘇”。他青年時正好遇上文字的革新,而他那清麗樸質的文字便脫穎而出了。也許你會想,這可是千年攢來的好運呀。別急,接着向下看。

王安石變法,蘇軾爲朝廷上小人所嫉妒,遭遇毀謗,度過了130多天的牢獄生活。這便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經朋友多方相助,得以出獄後蘇軾被貶黃州。他也曾陷入頹唐之中,好在天生的樂觀使他支撐了下來。在黃州,他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轉折,實現了精神境界的提升,他成了名聲赫赫的東坡居士。

太后掌政,他步步高昇,自然又成了小人們的眼中釘。雖遭遇各種讒言,但他一心只爲百姓。

高太后去世,反對派執政,他二度被害,流放嶺南,後又被貶海南儋州。

徽宗年間,調升至常州,卻因路途艱險,人已暮老,病逝途中,令人惋惜!

黃州至惠州,嶺南到海南,越來越遠也越來越苦。政壇風雨多變,宦海一生沉浮,幸運的是,他是蘇東坡,他笑着面對又揮揮衣袖,攜兩股清風而去,這凡世間的塵俗似乎與他無關。

他不羈,卻有禪意。而他的底色,則是儒家的——濟世救人。是他的初心,以及他的大愛,又將他拉回這世間,與這疾苦對峙。他放下手中之筆,亦能扛起重擔,他修洪抗災,他真真切切對百姓好,“百姓之友”形容他,便也真真切切。

是的,我偏愛他,不止於他的詩與才華。我偏愛他的清澈,如清風,掠過這世俗而不沾染一星半點;我偏愛他的仁慈,似乎如月般將其溫柔的光輝灑向世間,穿透黑暗。

如清風,也如霽月,我偏愛這樣的蘇東坡。

篇十一:蘇東坡傳讀後感

在我的眼中,蘇東坡是一個奇怪的人。奇爲何處?他寫了千百首詩,貶官數次,爲什麼?什麼理由可以使他如此之豁達大度。本人最喜蘇東坡的那首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啊,沒什麼可怕的,管他呢!從這首詩和近日讀的《蘇東坡傳》,我漸漸得出了答案。

整本書分爲蘇軾的“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四個部分。其中卷一我讀的最仔細,讀時又想了解詩人兒時的故事。

蘇軾是幸運的,他的母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個蕙質蘭心的妻子,一個賢淑大氣的母親。她很高明,在蘇軾兒時自己親自去教授蘇軾,她用言語、文字去薰陶蘇軾,果不負衆望,蘇軾成爲了萬人景仰的人物。

蘇軾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但他卻被後人所憶、所思、所感,實爲難得。可見蘇軾是多麼偉大。

爲何認爲蘇軾“奇”呢?蘇軾在爲人樂觀的基礎上也有着“浩然正氣”,正氣和剛直的氣節融爲一身。我想這也是蘇軾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正因爲這種魅力,林語堂先生纔會去喜歡他了解他。在我看來,一個被貶的人,不會有如此之閒情雅緻去品嚐美食,做個美食家旅行家,一開始的我,認識蘇軾並不夠透徹,但瞭解蘇軾之後,又覺得有些好笑與奇特,蘇軾的樂觀造就了他的奇特。蘇軾的品質和氣節令我讚歎不已。

古人的氣節與現代人是無可相比,現在的人又有哪些人與蘇軾一樣,想必很少了。有誰一“貶”再“貶”,還可以失而復得。拿我來說,我雖不是一個輕易說放棄的人,但我在失敗失利時也達不到蘇軾的豁達,也可以說我是一個人悲觀的人。記得兒時學騎自行車時,想必大家都會有跌倒的時候,但我跌倒在草叢中的第一時間的想法是“我不行”。我坐在草叢邊的石磚上,靜靜凝望,我不敢嘗試第二遍,我知道我肯定會跌到在某處,只等記憶逐漸淡忘,纔敢嘗試所謂的第二次,我若是有像蘇軾那樣的浩氣豁達的開朗之品,我想我也會是一個有想法且樂觀的人。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我都不會怕,生活中風雨甚多,但我們會迎着風雨看彩虹。

篇十二:蘇東坡傳讀後感

一蓑煙雨任平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

江晟希

臨近初冬,細雨瀟瀟,不急不緩,就這樣下了幾天幾夜,不肯停歇,彷彿要把千百年來的風雲世事,慢慢說盡,溪橋柳岸,屋檐瓦舍,家家都是雨聲。安寧中帶着遠意。這種時節,適合細品一本書,最愛的還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東坡此人,在很多人的印象裏,似乎永遠活在某首詩或某首詞的作者一欄中。我們對他的瞭解,似乎全部來自於詩詞,名家的光輝下,我們幾乎都快忘卻,他蘇軾也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在那無數句外表豁達的詞句中,是否隱藏着他的落魄無奈?

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他的童年也似乎很不平凡,且不說胸懷大志,滿腹經綸,單憑在科舉中杜撰典故一事,就爲人們所津津樂道。他被冠上神童的名譽,當時的他心中想必也是頗有些驕傲的。

東坡壯年的仕途頗爲坎坷,不僅是那些神神鬼鬼的事件,他還因才華出衆而被許多人當成肉中刺,年輕的他做事張揚,碰了許多釘子,與王安石集團的正面碰撞更是他大半生流離的主要原因,又恰逢妻兒離世,他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悽美詞句,與親人分別漂泊異鄉,他寫下了千古流傳的中秋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更讓我們銘記的,是他的煙雨任平生的豪放與豁達。

幾百年前,該是在一片竹林裏,也是狂風呼嘯,竹葉紛飛,他一手執着酒囊,嘴中卻不停地在哼着調子,他手中握着一根竹杖,腳上踏一雙芒鞋,那時的風微冷,把他的酒意生生吹醒,山頭的斜陽卻極熱情地迎了上來,驅散了所有惆悵荒涼。他仰天長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最失意的年華里,他還曾與張懷民一起夜遊承天寺,感慨世人皆醉我獨醒,“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爾”,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發問。我們願意相信,他在苦難面前,並不畏懼。這並不是因爲酒精作祟,而是因爲他那豁達的詩人之心。

後來,我又讀到他的一闕《臨江仙》,他寫下這首詞,也是心中被名利束縛,難以做到明月清風。是的,無論當時的他是如何揮毫潑墨,掩卷時墨跡已幹,那顆曾經熾熱的心也趨於平靜,鮮衣怒馬和風煙俱靜,只隔了一剪光陰。千百年後的我們讀到他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不知是何感想?

老年時期,他仍需面對許多災難坎坷,但他以平淡與安然相對,多年流放,朝中政治紛爭,似乎都與他沒有關係。命運對於這一偉大詞人,有太多太多的不公平,名聲遠揚的東坡居士最後只落得草草一個收尾。

喜歡他的詞,豪放卻不奔騰,縹渺卻不虛無,婉轉卻無悲悽,每次讀他的詞都會驚心動魄,魂夢飄搖,亦會深情悲慟,可到最後皆歸於淡定從容。

讀他的人生,雲煙散去,相忘江湖,過盡滄海,嚐遍世味,唯留一種心境,煙雨任平生。

篇十三:蘇東坡傳讀後感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蘇東坡

我曾聽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品過“一蓑煙雨任平生”,讀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東坡的畢生,縱使命途多舛,也無法阻擋他憂國憂民的腳步。

居廟堂之高

爲官,他心繫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蘇東坡用太后的恩寵,請求大量的撥款,實現了針對於全城的公共衛生方案,修整出了一個全新的杭州。

淡水資源在當時是極其重要的,它主要源於西湖,而西湖起着可以爲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後來,西湖就開始日漸縮小,湖面蔓草叢生,六井年久失修,蘇東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後,親自去拜謁當年參與過這項工程的和尚,聽取了他的意見,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圍,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壞。一切都計劃好後,蘇東坡利用自己的權力派遣了一千個兵,結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結束後,蘇東坡立即着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請求撥一萬七千貫,又向朝廷上書。隨後,他將堆積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築湖上的長堤,這就是後來的“蘇堤”。

處江湖之遠

爲民,他憂國憂君。縱使蘇東坡經歷過多次沉重的政治打擊,但他並沒有產生絲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憂君。

紹聖三年,博羅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濟無家可歸的百姓,臨時搭棚供他們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燬,全需重建。蘇東坡擔憂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議程之才公正處理這件事。

蘇東坡站在惠州街上,看着百姓們一個個排着隊向當地政府繳納捐稅,心中不覺嚮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爲了自己的利益所着想,只收老百姓們的現金。

在豐收時節,谷價下跌,有許多農民拉着滿車的穀子,卻因政府需繳納的捐稅按糧價高時計算和谷價的下跌,只能在低價市場出售。

蘇東坡憑藉與程之才的交情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揭發衙署積弊,向農民純然勒索。他又請程之才和稅吏、運輸官舉行會議,將他們說服並建議以當前谷價徵稅。數月後,他在聽說三位官員已決定向朝廷呈請後欣喜至極。

蘇東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於發表自己的政見,因指出王安石變法對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貶再貶,仍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爲老百姓謀福利,爲自己謀求詩意的生活,被貶廣州。

無論在朝還是在野,蘇東坡都隨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詮釋了所謂的“至情至性”。

篇十四:蘇東坡傳讀後感

歷史上,名字萬古流芳的有很多,不追求名利、風流雅亮的人也有不少。但像蘇東坡這種“愛吃愛玩愛寫詩”的,絕對是“前無古人,後五來者”的了,而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位文學家。

蘇軾的一生是曲折的,生於四川眉山鎮的他,從小就立志做忠臣的他,終於在他十八歲那一年進京趕考,第一齣川,並因其質樸的文風被歐陽修賞識,考中了進士,卻因“烏臺詩案”被人誣陷,險些喪命。在他的後半生,可以說是“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他的詩中也寫過:“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三次貶官,對蘇軾的打擊是莫大的。環境一處比一處惡劣,條件一處比一處差勁,位置一處比一處偏遠。但蘇軾並沒有氣餒,反面更加樂觀、上進。

被販黃州時,他發明了東坡肉,還題了著名的《記承天寺夜遊》;被貶惠州時,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詩句;蘇東坡在海南島給親朋好友的信中寫到:“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肉與漿入水,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無論被流放到什麼地方,他是總是以笑臉來兩對面對生活對他的折磨,怡然自樂、十分滿足,這是普通人完全做不到的。

蘇軾的豁達,體現在了他的詩當中,也體現在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他那份苦中作樂的精神和他那種從苦澀中尋找樂趣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每次都像這樣來思考的話,那麼,人生一定時時刻刻都是快樂的。蘇軾不僅是一位文學家,更是一位看透了人間滄桑的東坡居士。

大江東去,老夫仍在我心。

篇十五:蘇東坡傳讀後感

丹丹

人物如其書名,正是堂堂大文豪——蘇東坡。一個人的成功並不只在於他文學上的成就,更在於他精神和生活態度上豁達。世態炎涼不能使他屈服,他依然樂此不疲的熱愛生活,熱愛他人,我相信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本書從蘇東坡出生寫到他逝世,我們見證了一個詩人的興衰,也看到了一個時代走向滅亡。年輕蘇東坡氣盛、性急,總希望報效國家,反觀年老的他則顯得平靜而淡然了。是生活對他的打壓不夠嗎,是他的幸運讓他逃過一劫了嗎?並不是,縱觀整本書,政治的腐敗、官吏的貪污、昏庸的君主無不使人備受打擊,一闋不振,可蘇東坡並沒有絲毫畏懼,仍舊坦然的面對生活,死而後已。那種豁達、開朗、自傲的精神在讀者心中綻放,心中莫名涌出一種感慨,一種力量,毫不畏懼的力量。

林語堂先生把這本書寫的極好,把蘇東坡多舛的一生描繪的淋漓盡致,讓人“歎爲觀止”,給人以希望之曙光,奮進之力量,解人之彷徨。讓人想要成爲蘇東坡那樣的人。

勉勵自己一句吧,“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zaiti/duhougan/1369447.html

  • 標籤: 讀後感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蘇東坡傳讀後感(推薦1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蘇東坡傳讀後感(推薦1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