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觀後感作文 >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作文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作文

 作者: | 閱讀: 7.69W 次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1

一部記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日常的紀錄片卻意外地在90後人羣中走紅,並在豆瓣獲得了9.5分的好評,超過《琅琊榜》,這讓《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的主創都感到意外。日前這部每集投資僅50萬元的“網紅”紀錄片已正式登陸天貓魔盒。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週年的獻禮紀錄片,3集的劇情設置也是圍繞着故宮工匠們爲了準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宮修文物》攝製組破例進駐這個全國最爲保密、最爲神祕的文物修復單位――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攝。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有溫度的紀錄片。作爲目前爲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沒有板起面孔說話,沒有像說明書一樣介紹與修復相關的專業知識,而是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祕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

帶領着80後90後製作團隊的導演葉君表示:“我們是揹着唐詩宋詞長大的,但用着手機、坐着地鐵。拍這部片子,我們希望用現代眼光去看傳統,用現代人眼光去看故宮。”

《我在故宮修文物》歷經了5年的項目調研,4個月不間斷的紀實拍攝,每集展現幾類關係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錶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爲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觀看這部紀錄片,需要隨時準備好“開腦洞”。在片中,觀衆不僅可以近距離地看到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三彩馬,遼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乾隆生母的金髮塔,乾隆皇帝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乾隆御稿箱,宮廷樂器――瑟,乾隆用過的黃花梨百寶嵌頂箱櫃《番人進寶圖》,乾隆生母80大壽的實景繪畫《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等稀世珍寶,更可以有幸看到那些殘損甚至呈碎片狀的文物經過大師們的修復一步步重獲榮光的過程,以及文物定格下的那些鮮活的歷史瞬間。

該片還通過對文物修復領域“廟堂”與“江湖”互動,完整呈現國寶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充分展現出傳統中國“士農工商”四大階層中唯一傳承有序的的階層“工”的信仰密碼,技術的沿襲與變革。

很多時候我們想象中的“大師”都鬍子花白、不食人間煙火,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當中的故宮修復大師們,他們嬉笑怒罵,打杏逗貓,玩兒得了吉他,也養鳥種花。除去對“大師”神祕的想象,我們透過鏡頭得以直視他們的眼睛,走近他們真實的生活。

稀世文物,我們很少人能有接近的機會,但是這些身懷絕技又普普通通的人,可感可知。這些不同性情的修復師,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職業、看待人生,是否也會觸動我們?從今天起,用戶可以登錄天貓魔盒等阿里數娛TV終端搜索觀看這部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2

最近,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站收穫超過百萬次點擊,豆瓣評分高達9.4,甚至高過《舌尖上的中國》。“慕名而來舔屏”的年輕人絡繹不絕。

要說之前,文物紀錄片給人的常是一種高冷、神祕、刻板、枯燥的印象,彷彿都是關於遙不可及的東西,和百科知識別無二致,與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所以,不少作品往往是“牆內開花牆內香”,頂多能賺圈兒外人的幾眼好奇。

有網友說,當別人推薦《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以爲拍的是故宮,沒啥特別的興趣,沒想到卻講的是故宮裏一羣人的故事,而這一羣人,實在可愛又可敬。於是一口氣看了三遍。

我想起上學那會兒,同學們經常一起嘀咕:真不明白博物館裏的老古董有啥看頭?我不認識它,它更不認識我,冷冰冰的有意思嗎?爾後,逐漸有一些機會聽到收藏家回憶他們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關於因緣際會,或充滿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堅守,交織着個人的情感,也打撈起歷史的點滴。我便開始對文物有了新鮮的認識,似乎還感受到老物件的`溫度。原來“文”是中心,“物”只是載體。正如紀錄片裏的木雕佛像修復師屈峯說的,“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嗎?文物的目的就是讓它傳播文化,而不是爲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鐘錶修復師王津說,以往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靜態的,這部片子讓很多觀衆看到了文物背後的故事。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當看到有一羣和我們一樣朝八晚五的普通人,在一個時光慢悠悠、充滿生活氣息的“自家後院”裏,執着而從容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後,網友們油然而生的親切感。這時的文物,儼然褪去了厚重的塵埃,充滿人情的味道;這時候的觀衆,也開始“心疼”“點贊”“自豪”,關切這些文物的傳承和命運。這是一種奇妙的互動。

互聯網的強大力量,讓這種互動的影響迅速擴散和放大。《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路徑是這樣的:最初在央視播出並沒引起多大的反響,後來,當故事被上傳到某彈幕視頻網站後,迅速躋身熱搜榜,俘獲了大量90後粉絲

不少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傳承面臨危機,最大的抱怨是缺乏年輕人的關注和熱情。當今年輕人難道天然與傳統絕緣、和文物有隙嗎?《我在故宮修文物》顯然已經給出了答案。

這必須從信息傳播思路上找找原因――在互聯網時代,應該利用怎樣的方式與年輕人同頻共振?在文化生活多元時代,能從哪些方面打開年輕人興趣的大門?否則,恐怕“酒香也怕巷子深”了。

總歸來講,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在大衆的心中活起來,根本還是要使大家體會到文物本身與現代生活並沒有不可跨越的距離,文物的命運也是一件與每個人有關的事。有更多親近,便有更多自覺。

網友調侃說,“《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最好的招聘帖:工作在北京一環內,跟最頂級的文物打交道,春天賞花、夏天摘果、秋天看落葉、冬天觀雪景,過着四季分明的生活。”這些網友最終可能並不會從事文保事業,但是從這裏,我們已經看到了他們和文物相互靠近的美妙畫面。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3

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吸引了衆人的眼光。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城門裏的故事,神祕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繁複的修補和整飾,這羣有情懷的匠人手中塑造和傳承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形態。

鐘錶組的王津師傅十幾歲進入故宮,從事鐘錶修復工作。讚歎古人鐘錶技藝精湛的同時,我們也佩服於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是他們讓鐘錶重煥光彩。“總想給後人留下些什麼”,一句平淡而樸素,卻道出他們最樸實的心願。文物的修復,使現在與過去聯繫起來。

唐代三彩馬的修復工作爲王五勝師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一點點修復,一點點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對文物的尊重。爲了精益求精,他還去參觀了許多陳列館,使作品達到極致。他們長年累月專注於他們的修復工作,每一個小小的細節,他們都一絲不苟地對待,這都是匠心的體現。

木雕組的屈峯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復師,他對文物有着自己的見解:文物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物體悟。文物是爲了傳播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還有漆器組的閔峻嶸,紡織組的陳楊,他們都是有深厚的職業責任感的,不斷的付出着。無論是哪一個修復組,他們的匠心精神令我們感動。

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可貴,更十分需要。他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他們苦心技藝、甘於寂寞、堅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賞,讓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

說到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說:“一個人的天分與出什麼樣的作品並無太大的聯繫,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傳承工匠精神。文物修復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們需要有工匠精神,對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靜下心來,靜靜地感受;我們要有追求完美的態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想告訴我們的是:傳承文化。我們癡迷於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是否漸漸淡去了對“過去”的懷念呢?

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傳統!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鮮活的生命,它們賦予我們瞭解過去的方式,使我們感悟美,使我們喜愛那些文化。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個愛傳統文化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傳承文化。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zaiti/guanhougan/621975.html

  • 標籤: 觀後感 故宮 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