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地方風物作文(推薦6篇)

地方風物作文(推薦6篇)

 作者: | 閱讀: 9.33W 次

篇一:地方風物作文

地方風物作文(推薦6篇)

除夕祭

王逸

掃除茅舍滌生器、一柱清香拜九雷。

瀝瀝淅淅,滌去故鄉積壓一年的生垢,故鄉的除夕便在雨聲和爆竹聲中拉開了序幕。

今年的除夕,於我大有不同。今!年我已十四歲,而按照家鄉的習循、男孩到了十四歲,是要隨着父輩上山掃墓祭祖的。先前的除夕,起牀便能看見母親與奶奶正在忙碌,她們爲父親與爺爺張羅着祭祖用的祭品與香火蠟燭。大包小包塞滿了這對老父子的雙手。望着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只覺得煩瑣。

今年已經輪到我也要一起參加除夕祭。在母親的催促聲裏,我趕忙打理好自已,有樣學樣地穿上雨衣與雨靴提上祭品,拿上雨傘便跟着父親出了門。一路上,我像平常一樣跟爺爺開玩笑;但很快父親便投來斥責的目光,“祭祖要嚴肅,別嘻嘻哈哈的。”我不情願整理好臉上的笑容,隨着父親的腳步來到山上。

山間的小路泥濘溼滑,稍有不慎就會摔倒。父親卻好似如履平地,一聲不吭往前走着,很快便來到了天祖與天祖母的案陵之前。依着父親指導,先點星門西側,後點三支,雙手置於額前,行跪拜之禮。斟酒、擺宴,便與天祖,天祖母聊起天來。邊燒紙錢,邊給兩位老人家“寄點錢花,多多保佑家裏,保佑子孫的學習……”言畢,父親一邊說着、一邊清好了東西準備離開了。

下了山的父親如釋重負,緩緩地點上了一支菸。又將一手搭在我的肩上嘆一聲,說:“我小時候,八歲跟着兩位老人家學做飯,放了學就要去那山上放牛,我了就自己擇野菜吃。那坐山早就處得跟自家菜園一樣。當年,老人家日子過得很不容易,省吃儉用,吃了很多苦。只怪我當年太貪玩,沒把初中念好,你以後要好好唸書……”

聽着父親的話,我的心中五味雜陳。“掃墓祭祖”原來並不只是走個排場,更寄託着父親對親人的思念。面對無數難熬的日夜,幾代人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生死,父親也便將對未來的憧憬寄託於他們的庇佑中。祭祖,於我只是個儀式,於父親卻是一種精神寄託,爲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也許才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

雨,漸漸大了起來,洗父親雨衣上的泥漬。我們一起回家準備過年了。

篇二:地方風物作文

餛飩一碗

黃宏悅

一根扁擔,兩個木箱,幾張小凳,便是餛飩攤了。左邊木箱的抽屜裏有各種食材,右邊木箱裏裝的是火爐和鍋子(我一直納悶,火爲什麼可以藏在木箱裏)。賣餛飩的人必然有把好嗓子,悠長的吆喝聲是小鎮人深夜的回憶。

每個夜深,小鎮轉角處,伴着昏黃的燈光下,霧氣裊繞裏的餛飩攤,總擺在包子鋪邊上。方便客人,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餛飩,再配上幾個香噴噴的大包子,賽過山珍與海味。寒風中,人們搓着手,縮着脖子,等一碗餛飩,吃完,心裏暖暖的,然後打着飽嗝兒回家。

小時候貪嘴,每當聽到吆喝聲,就鬧着要去吃上一碗。有時,大人就會瞪一眼小孩,警告:“別靠近,吃了這餛飩,讀書要混沌了。”只好吸溜着口水,遠遠地望見攤主坐在小凳子上,將抽屜抽出推進,忙碌着。孩子們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氣解解饞,一股香氣鑽進鼻腔,好聞極了。這香味從何而來,誰都知道,是那攤子帶來的。

有時,大人心情好,也會給上兩元零錢吃餛飩。那我們就會趕緊跑到餛飩攤前,迫不及待地跟師傅說,要一碗餛飩。師傅應聲“好嘞”,就開始包餛飩。左手餛飩皮,右手竹籤,挑一點點肉沫,貼在餛飩皮上,幾根手指一攏即合,扔一旁,動作飛快,眼睛也不怎麼看,就能準確地把餛飩準確地扔到碗裏,如此反覆。裝了一碗的數量,就迅速在餛飩之間撒了點麪粉,手一抖,碗裏的餛飩也就互不搭界,相安無事,溫柔地臥在碗裏。

水沸,下鍋,餛飩鮮紅的餡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湯波盪漾的小餛飩端上來,香噴噴的,用調羹輕輕攪動,片片羽衣裹着一團團紅色的餡,上下浮沉。老闆盛上一碗,灑上麻油、蔥花、調料,香氣四溢。我舀起一個吹啊吹,輕輕嘬一口,餛飩滑進嘴裏,滿口的汁水,柔軟滑嫩,透骨鮮香。還沒吃夠,已見碗底,湯也沒影了。

有一次,爺爺帶我去小鎮的餛飩店,我還見識了剁肉餡的奇妙。師傅雙手各執一把刀上下翻飛,將肉剁成肉沫,再用一根圓筒狀的棒槌敲打。師傅說,肉打的越久便爛熟越膨脹,打到最後,蓬起的肉沫會起絲,用竹籤一挑,餡兒便粘在餛飩皮上。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餛飩皮薄餡小,吃的是情趣,並不是吃飽。用小調羹舀一舀,吹一口湯,彷彿一面湖水,翠綠的蔥花在碗中蕩蕩漾漾,溫暖的是夜。夜裏有勞碌到深夜的人們;夜裏也有像我這樣讀書到深夜的孩子;夜裏也有打麻將到半夜的人……大家不管相熟還是不相熟,圍坐在一張小小的桌子邊上,呼嚕嚕地喝下一碗餛飩,肚皮和心情都得到了撫慰。

如今,故鄉的餛飩尚在,可我卻再也吃不到過去那種精緻玲瓏、有情有調有煙火味的小餛飩了。眼下的餛飩,皮厚餡少,皮是機器加工的,肉餡是絞肉機絞的,包出來的餛飩,個頭碩大無比,荒腔走板成餃子……

篇三:地方風物作文

家鄉的桂花糕

朱宇婷

“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八月,家鄉的殘暑漸退,秋陽杲杲。桂花在秋陽下葳蕤生長,參差披拂時,就到了可以吃桂花糕的時候了。

小村很多鄉親家門前、屋後、庭院都種有桂樹。每到秋高氣爽的時節,秋風吹過,陣陣清香撲面而來,讓人想起宋代詩人李清照《鷓鴣天。桂花》寫到“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留香。”這時,家家庭院裏都會搖桂花,地上鋪上布單,使勁搖動桂樹,桂花雨一樣紛紛飄落下來。女人們帶上糯米,去村裏軋稻穀、米粉的加工廠將糯米磨成糯米粉。然後去小賣部買了白糖、黑芝麻、花生。在庭院中吊點井水,放到竈臺的大鐵鍋裏面蒸桂花糕。蒸好後,還要端上一碗給左鄰右舍去嘗一嘗。

孩提時的我,每天早晨都要被奶奶如洪鐘般的嗓門喚醒,洗漱更衣,手拿簸箕,坐賞“金雨”。只見奶奶踩一地溼潤,披一身朝曦,手持竹杖,像武俠小說的江湖義士般,麻利的打下桂花。一杖竹掃過,桂花雨紛紛而下。嫋嫋香氣撲鼻,漫漫桂花如雨,我終於從昏睡中清醒過來,站在桂花樹下,旋轉,跳騰。奶奶抵着竹杖,回過身來,用厚實的手捏了捏我的臉,嘴裏噙着笑。“撿桂花去吧。”一老一幼在院子裏前前後後,桂花俯拾即是。我累得滿頭大汗,奶奶勾起嘴角,喃喃道:“做頓好的,祭你的五臟廟!”

方至廚房,奶奶淘洗着糯米桂花,糯米經淘洗,一粒粒晶瑩飽滿。而後,糯米桂花互相推搡進了石鉢,它們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半時辰後,奶奶用她如虯根盤結的雙手揉捏着麪糰,一張一弛,一顰一蹙,都是歲月的痕跡。我卻殊不知那雙已不再有力的手付出了多少氣力。揉成一個白白胖胖的麪糰後,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塊塊,撒上糖。奶奶在暖陽的照耀下,桂香的氤氳中,和藹又慈祥。

火苗靜靜地舔着鍋底,在竈臺上搖曳着。磨製成型,一塊塊桂花糕規整的擺放在蒸籠裏,騰騰的水汽彌蓋住籠蓋,桂花糕香甜的氣息隨之溢出,勾人垂涎。只是在半空中悠然自得的小鳥此刻也停駐在屋檐,似乎在覬覦着這份“饕餮大餐”。我兩眼放光,扒在鍋前張望,奶奶把火苗燒的細長,看我這樣打趣道:“妮兒別饞,還沒熟透哩。”

午後,桂花糕裝在白瓷盤中。糕色潔白如鶴羽。我迫不及待拿起一個放入嘴裏。凝結如膠,甜而不膩;翕動鼻翼,方能感受香氣如泉噴涌而出;皓齒輕咬,纔可知香甜如水裹滿口腔。

長大後,我離開家鄉,品嚐過各式各樣的桂花糕,卻總也嘗不出兒時奶奶做的那般純粹了,我好像很久都沒有回鄉看望奶奶了。

半畝秋水人獨立,一樹桂花惹相思。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當桂花飄香的季節裏,家鄉的味道,奶奶的味道,桂花糕的味道,都化爲心頭溫暖一隅。

篇四:地方風物作文

李宇勤

“有幾間厝,用磚仔砌,看起來普通普通,時常出現在我的夢中,那便是我的故鄉……”這首歌中的“厝”在閩南語中便是指人居住的房屋。比如“轉厝”,就是“回家”的意思;再比如“恁厝”就是“你們家”的意思。“厝”,在閩南語裏天然就有一種溫暖的感覺。

“厝”在《詩經》中爲“佗山之石,可以爲厝。”說的是:古昔之人初來乍到,一無所有,便利用現成的山崖,權當遮風避雨之所。廈門農村的老房子,大多是紅磚古厝。古厝最早出現在100多年前,那時的閩南人家已經完善了古厝的整體。古厝較多運用磚瓦等原材料。多用條石砌底基和紅磚砌築外牆。大多數採用燕尾式脊角,彎曲起翹,華麗動人。

比起古厝外表,古厝的構造則更爲精妙。巧妙結合了居住、家庭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再根據三個所需要的開間位置和開間大小,可分爲三間張、五間張。再根據進深大小可分爲“一進”“二進”……至“五進”。正是因爲這種構造,讓古厝的佔地面積少說也得有數百平方。一眼望去就像個縮小的皇宮。

我外婆這輩便擁有一棟完整的古厝。屬三進五間型。遠望古厝,除了屋頂兩個彎曲翹起的燕子尾巴似的屋脊,最顯眼的便是那紅磚牆了。近看,紅磚牆上紅磚排列整齊,貼面嵌成各式各樣的圖案。還雕刻着美麗的花紋,儘管這座古厝是1894年甲午海戰後建成的,但牆上圖案現在仍然清晰可辨。

我兒時,有一次和小夥伴玩捉迷藏,地點選在古厝裏。在找尋玩伴時,面對大而古老的古厝,竟讓我不知所措。搜尋着玩伴的身影,已至黃昏,我才搜尋完“一進”和“二進”。天真無邪的小時的我,見“二進”處有一張方桌,桌上擺着水果,累壞了,便抓起一根香蕉吃,一邊吃一邊想,爲什麼這裏會有那麼多人的照片,還是黑白色的……後來我才知道那是祭祀祠堂……

過年過節回外婆家裏,母親常說起小時候的事。她說:那個時候沒有什麼高樓大廈,我和你的外公外婆住在西南邊的一個小開間裏。和我們同住的還有8戶人家。早上,你外公和你外婆出門去幹農活、餵雞。我和你舅舅在門前的空地與其他人家的小孩子一起玩耍、踢毽子、翻跟頭,不亦樂乎。中午,各戶人家各自回家吃飯,飯後便坐在正庭閒聊家常、曬太陽。下午,他們便又去幹農活了。每當到了拜佛、祭祠的日子,全院子聚集在一起拜問上天、祈求平安。

碰到喜事喪事的時候,整個家族便會聚集在一起,互相幫忙。如我們家有事需要幫忙時,你外婆出去呼喚一下,別家的人便會熱心來幫助,哪怕是生病了也會過來看望一下。不像現在城裏的高樓大廈,多年的鄰居仍然陌生。可惜的是,因爲城市的發展,大多數的房子都拆遷了,拆散了原本住在一起的幾戶人家。原來僅有的幾棟的古厝也就成了只用於觀賞的文物古蹟了。

聽完母親的話,我不禁感慨,從小就住在鋼筋水泥房子裏孤獨玩耍的我,很遺憾不能體會到母親那時候在大厝內生活的純真和樂趣。樓房越來越高,人卻越來越遠;房子越來越漂亮,人卻越來越孤單。

篇五:地方風物作文

樸實牛肉丸

廖錦浩

我們老家有一條街,不賣別的,專賣牛系列。因爲牛肉嫩香,因此牛肉丸也是當地的特色,滿街清一色地以“某記牛肉丸”給店命名,足以見鄉人們對於這種美食濃厚的情感與熱愛。我的姑姑與姑丈就經營着一家牛肉丸。

姑丈的廚藝在我們村子裏算得上是頂尖的,炒菜火猛肉香;而且他用料十分實在,絲毫不吝嗇,做的手工牛肉丸也總是比別家大個不少。他又很健談,價格也比較親民。因此,姑丈結識了許多四海兄弟,時不時就在他店裏聚上一聚,人人都可以小酌一杯到很晚。

姑丈店裏生意也很是紅火,雖稱不上是川流不息,但也絕對有車水馬龍。才走了一桌客人,就又來了更大一桌客人。由於食客太多,就常出現忙活不過來的情況。我小時就隔三差五去幫忙、打打下手。當然,小孩子自願出力去做一件事情也是有原因的:當結束了半天的勞動後,我理所應當地得到了一碗讓我垂涎三尺、魂牽夢繞的特大份牛肉丸湯,就當作是“工資”了。

一個古銅色的大碗內,加入少許胡椒粉,大量的芹菜碎,輔以一些蔥花,再打上幾個圓潤爽滑的大肉丸子,最後加上兩大勺用牛骨當天新鮮熬製的高湯。一碗簡單又不簡單的牛肉丸湯就製作好了。

人生應有一大樂事爲在冬日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丸湯。只見剛走進店內的食客,個個面色蒼白,有的還打着寒顫。但在喝畢一碗湯後,則立即面泛紅光、臉色紅潤起來了,似乎把煩惱憂愁也一併忘切了。每當走進他店裏,我總能感動一種不知名的溫暖,這股暖流,由內到外地浸透了我的全身,讓我體會到這人間的溫暖與濃厚的煙火氣。

姑丈肯吃苦。每天早上太陽還沒出來時,就已經坐在生產丸子的房間裏,製作起手打牛肉飯來。他先抓起一坨鮮紅色的處理過的牛肉泥,只在虎口處一用力就捏出一個丸子的形狀,接着用勺子一挖,一個牛肉丸就做好了。他的技術十分高超,整個過程不過兩秒,由是我一直很敬重姑丈。

時光飛逝,我已離開家鄉很多年。也不知爲何,廈門街上也開了越來越多的牛肉丸店。可我一看,牛肉丸子都乾癟而小個,全然沒有我們老家的個大厚實。一問價格,還貴了不少。我對此很詫異,專程去問姑丈爲什麼。他說:“那是因爲牛肉丸裏粉多肉少,還有就是牛肉是用機器打的,沒有人有耐心用手打牛肉。我覺得咱們做買賣的,必須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掙黑心錢。做人也是一樣,要當老實人,做對得起良心的事。”

雖然這裏的牛肉丸一點也不好吃,可我還是按慣例要了份牛肉丸,聊解相思。看着碗裏的丸子,我陷入了沉思。原來,這不僅是一道家鄉特色美食,更是鄉人誠實、樸實、善良精神的寫照與傳承……

篇六:地方風物作文

正月初九拜天公

陳思涵

拜天公在閩南地區,是重要的儀式。某種程度上說,甚至超過了過年。人們將天公看做至高無上的存在,是大多數人貫徹一生的信仰。因此,人們常在每年的正月初八開始準備,凌晨爲天公慶生,向其虔誠禱告,崇敬跪拜,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平平安安。

每逢天公生辰來臨之際,大街上便不免熱鬧沸騰起來,敲鑼打鼓,車水馬龍間勃勃生氣在悄然間瀰漫到大街小巷中,家家戶戶也伴着洋溢的喜氣忙碌起來。正所謂“正月初九鬧翻騰,設擺香案盛朝拜。生豬牛羊成貢品,訴求天公保吉祥。”這天凌晨的拜天公儀式,比大年除夕迎新春、接財神更爲的熱鬧、隆重。清早家裏街上便鬧哄哄的一片,就如往常一樣,我們購買了各種的雞、鴨,大魚大肉以及水果,在這衆多的貢品中,令我最爲熟悉的、親切的,便是外婆精心製作的紅龜粿了。

只見外婆將早已備好的糯米放入水中浸洗,用雙手來回攪拌着,隨後將浸洗過的糯米瀝乾過一陣後,再倒入米袋中綁緊再次壓幹去除水分,待半乾後拿出,緊接着加入紅花米攪拌成紅色,再加以揉搗,揉搗完成之後,再細緻的分成巴掌大小的一塊塊,包入糯米和黑芝麻的內餡後,放入粿印壓平印出龜印,再將紅龜果背塗抹油平放於弓蕉葉上,佈置入籠牀後,置於竈上大鼎,用熱水蒸汽炊熟,靜待一陣子之後,一股股淡淡的清香伴隨着散發着熱氣的白煙緩緩飄出,我迫不及待的拿出一塊,緩緩放入口中,脣齒接觸間,一股清香便在口腔中蔓延開來,輕咬一口,那股清香便變得愈發的濃郁了,口感如同麻糬,甜軟Q彈。

零點一到,瞬間,只聽鞭炮噼裏啪啦作響,絢爛的煙花一飛沖天,耳邊“嗡嗡”作響,唯見天際那綻放出五色光芒的“花兒”,外婆趕忙招呼着大家燒香拜天公,我手中穩穩地執着飄着白煙的高香,緩緩向前邁開一步,站立在“天公像”的跟前,用着肅穆的目光注視着,恭敬的鞠了三躬後,探出手來,將手中的香穩穩的插在堆積着香灰的香爐中間。禮畢後,便緩步移到一旁。外婆嘴裏唸唸有詞,手拿着金紙對着天公拜了又拜,其餘的人則在心中默唸內心所望,祈盼天公能夠顯靈實現心中所願。大人們將一堆東西燒起來,庭院裏頓時燃起熊熊大火,煙火中交織人們的願望和對明日的守望。

拜天公傳說是明朝時倭寇在福建沿海一帶殺人放火,鄉民在黑夜中逃到一大片蔗林,避過倭寇,逃過鬼門關。這天正是大年初九,逃出生天的鄉民都認爲這是天公救命,於是每年的大年初九凌晨便祭拜天公,以謝救命之恩。當然,傳說不足於據。到了現代,人們仍然保留了這個習俗,向天公祈禱平安順遂。

也許,物質生活如何進步,人們總是要保持一點對未知神靈和未知命運的敬畏,也是一種心靈的寄託吧。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zaiti/huati/1424915.html

  • 標籤: 風物 地方風物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地方風物作文(推薦6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地方風物作文(推薦6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