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通用15篇)

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通用15篇)

 作者: | 閱讀: 6.98W 次

篇一: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通用15篇)

花燈中的迎龍

肖依諾

來到閩南生活,看着村裏的“火把節”和街邊掛着的花燈,讓我回想起老家鎮子裏的迎龍。

在我六歲那年,老家的元宵節和閩南過的大不相同,我們從來都不吃湯圓,而是做一桌子豐盛的飯菜。對於那時的我來說,最在意的不是飯菜,而是7點之後小鎮上的迎龍。母親牽着我的手,從家往鎮子上走去,我急切的拉着母親,想讓她走快點。鎮子上掛滿火紅的燈籠,紅燈高照。母親應我的要求給我買了花燈,我拿着花燈站在街道一側,只聽見吆喝聲越來越近,便知道,“龍”來了!

“龍”是由無數個板凳兩兩上下合起,用繩子連接的,又叫板凳龍足足有五十米長。龍頭是由木頭雕刻而成,雕刻的栩栩如生。“龍”會跟着最前面的龍珠跑。

看着“龍”向我走來,我激動得上躥下跳,街道也變得擁擠起來,充滿了孩子們的歡叫聲,“龍”跟着龍珠圍着鎮子繞來繞去,我撒開母親的手,跟着龍往鎮子裏跑,母親從不害怕我會丟,因爲鎮子小,就算走丟了,鎮子裏的人也會幫忙送回來。“龍”有時會光顧我們手上的花燈,時不時換動腦袋錶示喜歡,跟着“龍”繞到八九點,“龍”累了,我也累了,便回去找母親。回到家中,我便會拉着父親,到院子裏放孔明燈。現在想想多麼懷念那時跟着“龍”奔跑的時光。

十一歲那年元宵,吃完晚飯已經是7七點半了,和母親一起往街上走,邊走邊聊着早上發生的趣事,到了街上,到小賣部裏買兩跟熒光棒,戴在手上,等我們走出小賣部,“龍”差不多到我們跟前了,我們走上前,邊說笑着邊跟“龍”一起走。八點多一些,便覺得無趣,回了家。拿着父親爲我早早準備好的孔明燈,寫下自己新的一年的願望和期盼,放手讓孔明燈自由的飛翔,帶着我的願望飛向空中。好像時間的推移使我看見“龍”便不再那麼覺得有趣,已是習以爲常,倒還有些懷念小時候追着“龍”跑的日子。

十二歲那年,因爲疫情,早早的就下來了閩南,元宵火把節,少數的燈籠掛在樹梢上。母親不知從哪翻出了我從前迎龍時拿着的花燈和熒光棒,看着已經不再亮的花燈,彷彿從燈芯中看見從前那個追着“龍跑的我,別提有多開心了,可換做是現在,就算喜歡,也不會再和“龍”一起跑了,現在的我做事需穩重些,多想回到那個不用考慮穩重,一心只想追着“龍”跑,然後哭着讓人送回家的時候。

好像人生總是這樣,小時候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好像不用在意任何事情;長大了就必須變得穩重。這個世界開始對我們有了要求,不再放任我們玩耍。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成長、變化,不斷地達到林林種種的要求以適應社會,立足於社會。要是有機會,我都想回到從前無憂無慮地和“龍”跑到半夜,明知不可能,但還是很懷念呢。

篇二: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冬至軟粄

冬至到,東北餃子香,江南湯圓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與東北江南相隔千百里的湯坑過起冬至來自然是不同的,湯坑的人們會在冬至這天會吃起軟粄。

每逢冬至總會飄點毛毛小雨,溫度也降得異常快,還總伴着凜冽的寒風。但無論如何,在這一天,親人們總會歡聚一堂。仍記幼時,在外寄宿的姐姐會在這一天會請假趕回家,在外工作的大人們也會早早收了工,只盼回家與親人聚在一起吃口軟粄。

外婆會在他們趕來前煎好軟粄,而我放學早,站在竈臺邊看外婆弄。外婆不慌不忙地圍好碎花圍裙,先往鍋中倒取少許的油,在這同時,外婆會拿出瓷碗,往碗中倒取糯米粉,加入清水,用木筷攪和攪和,直至成糊狀,在這時,外婆便把注意力放到油身上,當油爲冬至歌唱時便可下鍋,聽着滋啦滋啦的油聲,這是一種享受。外婆拿着木筷不斷的戳着,翻轉着粄,當粄的顏色漸漸變成了金黃色,外婆便會把粄撩到盤子上,拿出一個小疊碗,放入芝麻糖,往往在這個時間點,大家也剛好回到家,外婆招呼大家趁熱吃。

我拿着筷子轉動軟粄,蘸上芝麻糖一大口灌進嘴裏,先是酥脆的口感在舌尖上跳動,而後身體各部位的器官將口中的溫熱送往全身,消除了這天的寒冷,溫糯的口感與先前的酥脆撞了個滿懷,芝麻糖中和了軟粄的寡淡,味道恰到好處,一口下肚後,口腔仍舊是軟粄的濃香。

我還陶醉在品嚐軟粄的味美中,家裏的長輩便閒談了起來,姨姥爺說:“軟粄也叫‘齊子粄’或叫‘落湯齊’,不過我們這邊的人常常叫‘軟粄’,24氣節中的冬至恰好爲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吃軟粄也是希望可以暖起來,正所謂陰極陽生。”外婆接了一茬“軟粄粘粘糯糯的,也是象徵着人們可以像軟粄一樣緊密團結在一起,一家人團團圓圓的,不分離。”“吃軟粄更寓意着長大一歲,對不對?”弟弟把頭別向了大家道。“對,你又長大了一歲,大了就要更懂事一點啊。”外婆笑意盈盈的,臉上的慈祥溢了出來。

冬至軟粄,寓意天氣轉暖,寓意孩子長大,寓意家人團圓,各鄉各有不同俗,而自始至今的寓意都是一致的。

篇三: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又是一年“三月三”,春光爛漫無限好,艾草悠悠處處香。我們豐順有個習俗,“三月三”要吃艾草。

這天,我一早就來到奶奶家,奶奶帶我去菜地摘艾草。我和奶奶走在菜地小路上,陽光明媚,春風拂面,時常有鳥兒旁若無人的,或低低飛翔,或駐足吟唱。蜜蜂和蝴蝶也不甘示弱,在菜花叢中翩翩起舞。我的心情無比愉悅。“三月三的艾草長勢好,最適合採摘了,”奶奶邊走邊說。

我看着菜地裏的艾草,它們密集地簇擁在一起,汪汪綠色,走近,便是淡淡清香。奶奶教我把鏟子鏟進土的深處,便能剷出大片艾草根,艾葉則用手捻下來。奶奶輕輕拂去艾根上的土,“艾草全身都是寶。”我和奶奶採了一盆水嫩的艾草,迫不可待地回家。採完艾草,我的身上充滿了它那清爽的香氣。

回到家,我將艾草交給負責掌勺的大姑,大姑將一部分艾草榨成汁,她麻利地將糯米、艾草汁和在一起,仔細地將麪糰捏成一個個青團,放進鍋中。青團在鍋中翻騰,它們周圍的水冒着氣泡,我看得垂涎欲滴。隨着時間流逝,香味越來越濃郁,“好香!”我把熱騰騰的青團端上桌。青團表面是褐綠色的,外層有些脆,裏面軟糯可口,一口咬下去,艾草香在口中蔓延,那便是春天的味道。很快,艾草雞湯、艾草煮雞蛋、艾草炒飯也端上來了。“這是艾草宴啊!”表妹驚喜地說。一家人在餐桌前談笑風生,品嚐這青香微甜的艾草大餐。

爺爺也講起了三月三吃艾草的習俗的由來。陽春三月,艾葉飄香,這時候的艾草又嫩又鮮美,它具有驅寒、除溼、祛風、滋補身體的功效。所以“三月三”適合吃艾草,長此以往,三月三吃艾草這一習俗便流傳下來了。爺爺接着說:“三月三吃艾草又有祈福、逢凶化吉的寓意。春天到了,大家都要健康向上喲。”原來是這樣,我思索着,艾草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祝願啊。我細細品味着艾草湯,嗅着悠悠艾草香,感受到了濃濃美好意。

“三月三”,在這富有詩意清香的一天,去田野裏採艾草吧,感受春日的生機活力,讓我們祈求家人平安快樂。伴着和暢春風,和着悠悠艾草香,享受愜意春光,將這一飽含祝福的習俗傳承下去吧!

篇四: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每年過年我們一家都會跋山涉水,驅車回到老家與爺爺和奶奶共度春節。爸爸說:“一生中最難忘的,總歸會是故鄉的風土人情。”年少的我起初對爸爸十幾年來不變的蓴鱸之思很是不解。

老家坐落在崇山峻嶺間,彷彿是一個遠離塵世的小仙境。在這個小山村裏,每年除夕都會有個習慣,用香蒲水沐浴,千百年來從沒有變過。又是一年除夕,爺爺早早地在家門口架起了爐火,一捆捆的香蒲葉在裏面沸騰,微風把嫋嫋輕煙撕成了碎片,吹向了四周的青山,陣陣芳香撲面而來清淡的香氣在腦海間飄舞,似乎欲將它的故事娓娓道來……

“爺爺,爲什麼我們每年除夕都要洗香蒲水啊?”我望着紗霧般的清煙問道。“要說香蒲啊,咱村與他的故事那可大有來頭咯……”爺爺抓起一捆香蒲,“它呀,是我們幾代人的共同信物。”

爺爺說,香蒲的花語是純潔,平安,質樸,善良美好,追求着幸福,秉持着熱愛。

香蒲葉飄香,歲月悠長。過去幾十年,編蒲包是老家村中的習俗。爺爺和奶奶有時會到山間小溪旁採香蒲,用揹簍背下山。他們倆蹲在大院的青石轆旁編蒲包,有時還會拿蒲包變賣成微薄的鈔票,那正是他們清貧的生活中沉甸甸的幸福。村裏人都說爺爺和奶奶碾的蒲葉,柔韌又不扎手,清香而又不膩,實屬一流!奶奶還會編蒲扇,小巧可愛的蒲葉合在一起,像一片很大的白玉蘭花瓣,時不時搖來一陣清香的涼風,還可防蚊,直到現在都還保留着。

在清苦的年代,香蒲給幾代人帶來了日子的奔頭和追求,它的濃烈安暖與詩情畫意,伴着美好的寓意,流傳了下來。

歲月靜靜流淌,香蒲記錄着一切。到了爸爸出生以後,爺爺和奶奶不再編蒲包了,他們以賣茶葉作爲經濟來源,但香蒲的神聖在他們心中從未削減。爸爸自幼便外出求學,背井離鄉。爸爸臨行前,爺爺在他的包裏夾了幾片蒲葉,告訴他:“這蒲葉啊,是咱們精神的象徵,做人也要像香蒲一樣,善良淳樸。帶着我們的希冀,努力拼搏,等你以後畢業了,在城裏定居下來,但別忘記你的根在這裏!”十幾歲的懵懂少年從此背井離鄉……我醍醐灌頂,這也許是無論颳風下雨,爸爸每年堅持回老家過春節的原因吧……

“嘩嘩譁……”香蒲水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坐在瀰漫着香蒲的清香的浴池裏,任憑香蒲水浸過每一寸肌膚,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下,許多流傳下來的習俗已被人們遺忘,而香蒲也只有村裏逢年過節的時候在浴缸中出現了。生活質量變了,村中一片欣欣向榮,而香蒲也不像爺爺那個年代遍地都是,反而更難尋了。香蒲的身影少了,但一脈相承的香蒲精神卻深深地烙在了村民心中。我從身旁抓過一把浮在水上的香蒲葉,細細的嗅,似乎聞到了歷史的芳香,聞到了幾代人共同追求美好,共同熱愛生活,追求着平安幸福的夙願,一生溫暖純良,不捨愛與自由。

一枚枚雜亂的秋草間亭立着一株香蒲,它的花兒像露出燈捻的蠟燭,等着更多追求幸福的人來點燃火種。我想這正是它學名“水燭”的來歷吧。而就是這對燭火,點亮了一代又一代人……

篇五: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春聯中的情味故事

李若怡

每年當春節即將來臨,就到了寫春聯的時候,我們家每年都由我親手寫春聯“自產自銷”。有時候媽媽還會拿幾幅送給親戚炫耀炫耀,雖然我每次表面上都嗔怪媽媽的行爲,但心裏其實十分自豪,尤其是聽到親戚們的誇讚。

雖然已經寫過幾次春聯,但每次拿起毛筆時還是內心十分忐忑。我鋪開毛氈,毛氈上佈滿了大小不一、參差不齊的墨塊。接着,我又拿出墨汁,墨汁接觸到硯臺的那一刻,一股濃郁的墨香味撲面而來,真是虎墨沉香。今年是牛年,所以肯定要寫一些關於牛的對聯,挑選好後終於可以動筆了。第一筆往往是最緊張的,也是最容易出錯的一筆,不過還好,第一個字還算順利。不一會兒已經完成了兩幅。媽媽讓我休息一下,但我好像寫“上頭”了,想趁着感覺好再多寫兩幅。在寫的過程中,我仔細聆聽着毛筆與正丹紙摩擦發出的沙沙聲,使我感到舒適又愉悅。

當我寫完時,早已圍在我身邊的爸爸和姐姐一起把春聯收好。其實,每天我都很希望快點到春節,因爲不僅僅是我可以陶醉在書法的世界中,感受中華五千年曆史留下來的瑰寶。更重要的是每次寫春聯時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有時每個人都會寫兩福字,儘管寫的不太好,但是那種其樂融融的氛圍每次都讓我深切的體會到“年”的感覺,讓我知道春節即將來臨。

貼春聯的過程也是十分溫馨的。我和姐姐準備好膠帶,爸爸則踩着凳子貼春聯,每個人都在幫忙,忙碌的氣氛圍繞着整個家庭。

希望每年我們家都能感受到這樣的氛圍。

篇六: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城牆上的情味故事

劉卓然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個地方都有不同民俗來慶祝春節。而在我的老家大同,每年都會在城牆上放着各種各樣的花燈。

記得在小時候,每逢春節時回大同,總要嚷着去城牆上看燈,爸爸每次都拗不過我,也就只好帶着我去了。

大同的冬天總是比晉城冷的,每次在上城牆看燈前肯定是要做好保暖的。但是當我真正上了城牆後,感覺自己穿再厚的衣服,貼在多的暖寶寶好像都沒有用。即使天特別的冷,在城牆上看燈的人依舊很多,到處都是人頭攢動,人山人海的,看到的好像都不是燈,而是一個一個的人頭。

每年的燈都各有各的特點,都各不相同。前內年,燈主要展現的中國古代故事;近幾年,燈更多表現的是中國的科技和中國的物質文化。而每次在看燈時,總能看的是十二生肖。但每年的十二生肖做得都不一樣,有的特別可愛,有的就是按照它們本身的樣子來做的。不論哪次看燈,我都看到了有展現大同歷史文化的燈,它們都講述了一個個不同的有關大同的故事,這一個個花燈,將這些故事展現的活靈活現。

在城牆下的時候,總覺得它沒有多大,可每當我在看燈時,好像沒有一次看完整個城牆上的燈。

篇七: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糉子裏的情味故事

朱劭禕

小時候總是不明白,老百姓們包糉子是要扔進河裏讓魚吃,防止屈原的肉體受到魚的侵害。現在我們爲什麼包了糉子之後不給魚吃還反而自己吃了?難道我們是魚?我們會吃屈原?直到現在,我依然沒有搞懂這個問題。

南方的糉子大部分都是肉糉,北方的糉子一般都包紅棗和花生,南方的糉子偏鹹一點兒,而北方的棕子則偏甜,我吃慣了北方的甜蹤,南方的肉糉我就只吃過一次,僅僅地一次。

那是在父母出遠門給妹妹做手術的時候,我住在姥姥家。平時受夠了父母的嚴厲管教,到了姥姥家我簡直是放飛了自我,姥姥姥爺也比較溺愛我,所以在那段時間裏,我真的跟到了天堂似的。不用做多餘的習題,背多餘的古文,只用每天完成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就萬事大吉了。沒事兒的時候,還可以看會兒電視。端午節到了,學校還會放上幾天假姥姥姥爺就買上棕葉,糯米之類的,準備包糉子。我也來幫他們包糉子,人多力量大,不一會兒,一個個糉子就包好了,吃起來令人回味無窮,端午節的後一天,姥姥給我端上了幾個南方的肉棕,叫我嚐嚐味道怎麼樣,我看着和北方糉子也差不多,就咬了下去。

誰知這肉糉竟是如此難吃!剛咬下去的時候,一汪油就涌進了嘴裏。雖然咬的是糯米,但這糖米已經被糉肉的油浸透了。嘴裏膩膩的,這油裏面又滿是鹹味兒,我噁心的快要嘔吐出來了。姥姚問:”好吃麼?”我看着姥姥那期待的眼神,把糉子強嚥下去:”好吃,不錯!”妹姥笑了,我也裝笑,其實已經噁心得快吐了!

之後姚姥再給我肉糉時,我總是偷偷扔了,不過最終姥姥還是在收拾垃圾的時候發現了,她一下子什麼都明白了。我覺得我傷了她的心,因爲我看到有淚水在她的眼睛裏打轉。

姥姥每次辛辛苦苦做的肉糉就那樣被我給扔了,我覺得自己對不起姥姥,如果不好吃說出來其實也就罷了,但我卻是這樣乾的。

從此,我再也沒有吃過肉糉了。

篇八: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紅米飯中的情味故事

陳佳瑜

在我的家鄉閩南地區,流傳着一種食物——紅米飯,它象徵這喜慶,紅紅火火,一般用來在新生兒出生第11天時送給親朋好友,到滿月時再大擺宴席,雖說它寓意不錯,但在我看來,味道卻是無法言喻。

紅米飯其實就是把電飯鍋中剛剛吸乾水分還未熟透的米飯放到鍋中與香菇、紅蘿蔔丁、豆腐乾一起翻炒,以前好像要用一種叫朱丹紅的染料把它染紅,但我爸爸說這東西有毒性,後來就用胡蘿蔔碎代替了。

我猶記得前年堂姐家兒子還未滿月時,便說要送東西給親戚們,我還以爲是什麼好東西,結果打開一看,米飯的焦褐色,香菇的漆黑,胡蘿蔔的鮮紅映入眼簾,這些東西混在一起,於我二人而言是沒有任何食慾的,而且特別乾巴,不知道要喝幾杯水才能保證不被噎着,還有我極不喜歡的香菇,最後,我是保持着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吃完的,畢竟還有一羣大人看着,而且別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讓我懷疑自己是個假閩南人。

母親說,吃紅米飯是祖宗流傳下來的,再不喜歡也要吃,圖的就是一份喜慶。自己家裏有人生孩子,那是添子添丁的大喜事,吃一口人家送來的紅米飯,就是對新生兒美好的祝福。日後自己家有了喜事,別人纔會禮尚往來,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不吃紅米飯容易看作是和人家關係不好。雖然母親有時候傳達給我的一種觀念——幫親不幫理,我不是很贊同,但親人間的血緣關係是無法抹滅的,再互相討厭也要團結一心,這樣家庭才能幸福。紅米飯也就象徵着情誼的傳遞,能促進人們間的親情。這讓我感受到了農村人的純樸,家和萬事興彷彿是頭等大事。親情勝過一切,無論外界有多少紛擾,親人的懷抱永遠是溫暖的港灣

篇九: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咚咚鏘,咚咚鏘,嘟嘟嘟嘟嘟……”新春舞龍隊激昂的鼓樂聲傳進了我的耳畔,如同一團熱情的火焰向我們飛馳而來。剎那間,街邊上、屋頂上期待觀看舞龍表演的人羣沸騰了……

松陽的舞龍種類諸多,有青龍、白龍、太平龍、溫州龍、豐收大龍等。松陽的舞龍大小不一,小的約有十多米,大的約有三十多米。松陽的舞龍顏色豐富,紅的如剛剛綻放的牡丹,白的如遍地的霜雪,藍的如無際的蒼穹,金的如大師筆下的太陽……無論大小顏色,龍兒們都帶着無限的喜悅與歡樂,述說着豐收的喜悅和對新春的祝福。只見它們時而盤成一團,彷彿在凝聚遠古的力量;時而伸展蜿蜒開來,彷彿在雲中穿梭;時而左右騰挪翻滾,上下起伏,就像頑皮的孩童一般正在嬉戲打鬧呢!那綵球到哪,龍就到哪,綵球翻滾,龍就翻滾,綵球轉圈,龍就跟着轉圈。龍就像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不追到綵球誓不罷休!精彩的舞龍表演贏得觀衆的陣陣掌聲……

爲什麼松陽每年春節都有舞龍的習俗呢?我像頑皮的龍兒一樣追着奶奶問松陽舞龍的傳說,奶奶慢悠悠地一邊回憶一邊告訴我,在她老人家小時候聽到的青龍與白龍的傳說……

相傳,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國後晉時期,鬆陰溪旁的獨山腳下有戶姓何的人家,家中有位豆蔻年華,美麗賢惠的姑娘兒,在五月的一天,何姑娘到鬆陰溪挑水,剛舀滿了水準備挑擔上肩的時候,“砰”的一聲,水桶裏落進了一個鮮紅豔麗的五月桃,何姑娘一陣疑惑,不知桃子從何而來。但看到那鮮紅的五月桃,她忍不住拿在手上美美地吃了起來。不料,過了三天以後,何姑娘肚子就大了起來,這下可惹怒了家父,責她辱沒家風,把她趕出了家門。不久,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生下了一對孿生兄弟。說來也奇怪,這兩兄弟迎風而長,到了天亮時分,這對兄弟便會左一聲“媽”,右一聲“娘”地叫了。白天,兄弟倆離娘而去不知所蹤,到了夜裏纔回到母親的身邊跪求乳汁,在何姑娘的再三詢問之下,兄弟倆才說出了實情,原來哥哥是天上白龍所化,弟弟是天上青龍降生,這何姑娘吃下的哪裏是凡間的五月桃啊,那是天庭上掉下來的“龍蛋”呢……

到了次年盛夏時節,烈日炎炎,松陽大地乾涸,稻田開裂,眼看就要顆粒無收了,農民們心急如焚,紛紛來到獨山腳下拜神求雨。這時,白龍青龍兄弟倆在獨山頂上玩耍,看見了此情此景便心生憐憫,驀地騰空而起現出真身龍形,剎那間,烏雲密佈,大雨傾盆,乾涸的土地終於得到了滋潤,莊稼恢復了活力,白龍和青龍兄弟倆輪流騰空飛舞,鬆陰溪兩岸風調雨順。爲了黎民百姓能夠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善良的何姑娘便囑咐白龍青龍兄弟倆化成兩道清渠,白龍臥在鬆陰溪北岸,青龍臥在鬆陰溪南岸,從此松陽年年豐收,處州大米出松陽的諺語便從此而來,這就是至今松陽人心中有着深厚情結的白龍堰和青龍堰。

“咚咚鏘,咚咚鏘,嘟嘟嘟嘟嘟……”,伴隨着鑼鼓喧囂,在高昂的龍角聲中,我從這個美麗的傳說中醒來,終於明白了家鄉的百姓每逢新春佳節都會紮起一條青龍與一條白龍的原因,原來這不止是兩條龍,它還是松陽人對青龍白龍兄弟倆的思念與感恩,也是對來年的豐收的一種期盼與嚮往,祝願我的家鄉越來越美麗,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

篇十: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春節裏的情味故事

張晨濤

貼春聯,包餃子,放爆竹。這些都是春節裏必不可少的活動,但今年的除夕夜,我還進行了守歲。

其實,我以前也守過歲,但往往抵擋不住睡神的誘惑,剛過十點就忍不住鑽進了被窩。可今年不一樣。2020年,中國人民衝破了重重困難,經過多層考驗,成功戰勝了新冠疫情。爲了完美結束這不平凡的一年,我覺定在這個除夕進行守歲。

這不,吃過了年夜飯,我趕緊打開電視看春晚。只要我夠專注,就不會想睡覺了。我不禁沾沾自喜。全家人坐在一起看了一會電視,就各自回房間去了。於是,我覺得有些悶,不經意擡頭看鐘,發現才九點半。媽媽正好出來,看我還坐在客廳裏,催我睡覺。我搖搖頭,一臉固執,其實心裏也冒出一個聲音:好像挺晚了,去睡吧。我又馬上否定了這一想法,我一定不能半途而廢。

我懶洋洋的躺着沙發上,眼睛盯着電視屏幕。但這種姿勢太容易困了,不一會兒,就開始昏昏欲睡。哎呀,可別睡着,我用力敲了下腦門。一骨碌爬了起來,感覺難受極了,再忍一忍,不然就前功盡棄了。

這時爺爺走的出來。現我還在電視機前與睡覺作鬥爭。便說:“我來陪陪你吧”我知道爺爺年紀大了不能熬夜,爲了陪我才這麼做,於是更加堅定了信心,我與爺爺不時對節目做出評論,兩人說說笑笑,睏意便消失了。

不知何時,離12點僅幾分鐘了。我虔誠的站在鍾前,睡意全無,“滴答”一聲,撥開了新年的序幕,我有了一種脫胎換骨的喜悅,而睡意也在那一剎那襲來,於是,我帶着對新年的美好祝願進入了夢鄉。

篇十一: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中秋中的情味故事

韓詩可

中秋節爲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又稱月節,因爲這一天月亮圓滿,象徵團圓。中秋節自古便有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在我的家鄉更是如此。

早晨爸爸開着車帶我們前往奶奶家,發現我們是最早到達的,於是我就幫忙打掃衛生,媽媽和奶奶做飯,不久,叔叔嬸嬸也到家了帶了不少水果、甜品,還有我最愛的零食,叔叔可真是下了血本了,這下我可有口福了,很快就到了中午,媽媽和奶奶準備好了豐富可口的飯菜,全家開始享用,大家有說有笑,度過了一個歡樂、美好的中午。

很快就到了晚飯時間,隨着一塊塊月餅進了肚子,月亮也漸漸清晰,當所有人都吃完飯,我們就去院子裏賞月。我和爸爸、媽媽和叔叔嬸嬸坐到搖籃上,靜靜的仰望着月亮。一開始月亮的顏色很淺,接着,變得深了起來,發出的光芒也越來越亮。最後,一輪明月像一個巨大的玉盤掛在深藍色的天空上。柔和的月光猶如一塊透明的白紗籠罩着大地,奶奶開始給我們講解中秋節的來歷,雖然聽過很多次,但認聽的津津有味。快樂的時光很快結束了,我卻依然沉浸在月光中。

篇十二: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煙雨浸潤了古色古香的騎樓,陽光溫暖了初醒的青石路,街巷中小鋪縱橫,三兩個小孩倚坐在石階上吃着雲片糕。

一切甜食中,我獨愛那潔白的雲片糕。記得,兒時閒來無事的夜晚,爺爺總會拿出一小盤雲片糕,沏上一壺濃茶,悠哉地聽着收音機中播放的潮戲。濃茶我是喝不得的,用爺爺的話講就是:“吃濃茶,晚上會睡不着的”於是我便只能嚐嚐那雲片糕。

雲片糕綿綿軟軟的,一片片像宣紙冊頁,入口香軟綿柔,清甜細膩。它的口感,一是甜,二是軟,捻起一小片抿抿,似雪花般融化,也似墜入世俗的雲那般輕透。含在口中,彷彿整個春天路過。

在那樣寧靜的夜晚,月光傾瀉,濺得一地的斑駁。爺爺吃着濃茶,聽着潮劇;我嘗着雲片糕,聽着樹間的蟬鳴。爺爺偶爾興致一起,便同我講起民間的奇聞異事。

相傳乾隆帝有回下江南,品嚐到了一種切成薄片,晶瑩潔白的糕點,甚是喜愛,本打算賜名爲“雪片糕”,可揮毫題字後才發現錯寫成了“雲片糕”。因是皇帝賜名,便也不再更正,後來的糕餅店便沿用了“雲片糕”這個名字。

兒時的故事現也只記得這模糊的一個,記憶猶新的卻只有爺爺那慈愛的笑意,眼角的皺紋像是灌着晚風。而那記憶梗概中很輕很甜的雲片糕,也只能在那樣的夜晚纔可吃得。

張愛玲小時候常常夢見吃雲片糕,說吃着吃着,薄薄的糕變成了紙,除了澀,還感到一種難堪的悵惘。長大的歲月裏,一片片雲片糕的孩提時代漸行漸遠,我竟連吃雲片糕的夢都不曾做過,想來也是慚愧。

兒時的故事,比雲片糕還甜蜜,令人動容。朝朝暮暮,歲歲年年而過,每逢月夜,我心中惦記的始終是那一小盤雲片糕。

篇十三: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遊街的“火龍”

蘭黃平

燈火輝煌,月色嬋娟一支支油把,高高舉起襯着這元宵更加熱鬧。古鎮的人們跟着這隻火龍去探尋未來美滿的生活去追尋平安與健康。

鑼鼓聲,鞭炮聲在耳邊不斷響起。家家戶戶都舉着各家的油把前往蓮花洲集合,當時才七歲的我牽着媽媽的手在人羣中穿梭着生怕趕不到油把隊。一支支油把發散出點點光芒映在池塘邊,映在星空裏,映在人們喜悅的臉上。“咦?怎麼停了呢?”爸爸把我駕在他肩上,眺望過去人山人海在仔細看火龍的頭在踏火堆呢!一羣壯男駕着佛像,從火炭上飛馳而過,那火炭撲騰着星火在火炭旁飛舞着。

佛像從我們身邊經過時大家都會朝着佛像拜一拜祈禱新的一年平平喜樂。看着每個人都有油把自己卻沒有心裏蠻不是滋味母親看見便允許我舉上了一會兒。這大大的油把對於年幼的我很難操作,但舉一會的油把,享一會的知足讓天真無知的我十分的滿足。

今年過後,又到了一年的元宵已經15歲的我還是一樣對元宵充滿着無限,嚮往與期盼。別說那香氣撲鼻的湯圓;還是有趣的猜燈謎;更別說那好玩的剪紙,只有那舉油把才能滿足我雀躍的心。這次我可不需要牽着媽媽的手駕在爸爸肩上。我可以一人暢遊在這“火龍”之中,去遨遊去追尋幸福的路。不一樣的是今年的元宵還有晚會,看着舞臺上歡歌笑語手舞足蹈的人,讓我這雀躍的心更加興奮。

結束後,依靠在牆角的油把還未燃盡,熊熊烈火還在燃燒着如同我這雀躍的心久久無法平靜。

2020年新冠病毒的來襲打破了我對還有不久即將到來的元宵期盼的心。街上空無一人,沒有歡笑聲,人們的臉上也沒有了喜悅的笑臉,只有無奈。沒有了鑼鼓鞭炮聲只有風呼呼的躁動聲。本是繁星滿天的天空也已暗沉下來,久久地沉睡着無人喚醒無人知曉。

今早到大街上,突然才發現許多測溫的站點也已經撤去,我還愣了一下,呀,原來,春天來了,萬物也復甦了!是啊,春天來了,元宵也慢慢朝我們靠近。心中的雀躍的心又開始蹦跳,我默默在心裏期盼着再一次與火龍共同遊街,讓火龍去重新照亮。暗沉的天空,去點亮沉睡的繁星,讓人們的臉上重新獲得喜悅。

篇十四: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個個都笑容滿面,他們沒有憂愁,沒有悲傷,他們的內心只有一股說不盡的歡樂。春節的來臨,就意味着新的一年的開始,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是的,要想在新的一年裏有所收穫,就必須在新年之時制定好新一年裏的計劃、目標。新的一年,新的世界,將帶給你新的生活與成就,我們要以一個嶄新的自我去勇敢面對那些機遇與挑戰,闖出屬於自己的新的一片天地,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的,清明的腳步臨近了。每當我回憶起這句詩,我就想起在地下的“熟睡”了的祖先們,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是讓我們與我們的祖先的一次聚會,在那一天,我們一行成羣結伴地邁向山坡上,帶着那一縷縷的懷念到祖先的面前祭拜,希望他們能保佑我們幸福健康,永遠快樂。

端午節,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爲的是紀念我們的民族英雄——屈原。屈原爲人正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但當時的社會環境卻使他難以在社會立足,他遭到了身旁那些奸臣小人的排擠,懷才不遇,一心只想爲國家做貢獻,卻無處施展,最終只能懷着悲痛的心情隨江水漂流。兩千多年後,人們還在懷念他,紀念他的忠貞愛國,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作爲他的紀念日。

中秋節,代表着團圓,每年的八月十五,每個人都將團聚在一起,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度過一個美好的節日,無論有多遠,他們的心都永遠地、緊緊的在一起;晚上,他們就在那明亮的月光下共同欣賞那圓圓的月亮,許下自己心中最美好的願望。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這些傳統節日伴隨着它一路走來,讓它更有明顯的中華民族色彩。

篇十五: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

新年中的情味故事

史宇峯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爲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因爲這頓晚餐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裏竄了出來,摸進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着芝麻桿,街上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

又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便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一個村子裏。

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兒童,在院裏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爲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在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這種現象逐漸變成了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zaiti/huati/1426819.html

  • 標籤: 通用 民俗 我與民俗的故事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通用15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我與民俗的故事作文(通用15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