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節日作文 >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摘抄題目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摘抄題目

 作者: | 閱讀: 9.52W 次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彙總10篇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700字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1

隨着候鳥的遠走高飛,我們迎來了碩果累累的秋天。金菊爭豔,秋高氣爽,金秋時節讓人心曠神怡。此時,九九重陽節帶着所有人對老人的尊敬與愛戴,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

重陽節前夕,我們去了外婆家,讓她們享享清福,一起來度過這個一年一度的老人節。

“快,放面!”我和媽媽在廚房裏忙得不亦悅乎,這不,我們正在做第一道菜――長壽麪。我拿了一個雞蛋,輕輕沿着鍋碗一磕,蛋清和蛋白就都流到鍋裏了。我又加入青菜,堆點肉末,散點小蔥。一碗香噴噴的長壽麪就做好了。“上菜――”外婆臉上的皺紋剎那間沒了,而外公的頭上的白髮似乎也少了數根,一邊品嚐着長壽麪,一邊誇着我和媽媽的傑作。“外公外婆,這長壽麪阿,可是我們用特別長的面煮的,你們吃了呀,保準能活到100歲,身體康健得不得了!”我調皮地對外公外婆說到。“你這丫頭!”外婆點了點我的腦門。“上重陽糕!”只見媽媽端着一盤松軟可口的重陽糕來了。“外公外婆,這叫‘九九重陽糕’。這個‘糕’阿,預祝你們步步高昇,上面畫的兩頭羊,象徵‘重陽’,而這‘九’呢,古代時爲陽數,兩個‘九’在一起,就是最大的長久之數,長命百歲不成問題!”看,外婆笑得連眼睛都眯成一條縫了!

我們還上了西紅柿炒雞蛋、大閘蟹、雞湯……只剩下最後一道“壽比南山”了。

我們先將準備好的哈密瓜、桔子、葡萄、蘋果洗淨、去皮,開始做我們的招牌菜――水果拼盤。我先將哈密瓜分成4份,每一份我都將哈密瓜切成桃子的模樣,把前端削得尖尖的,後端削成圓圓的,中間刻上一條縫兒,嘿!真像個‘壽桃’。我再分別刻上‘壽’‘比’‘南’‘山’四個字,放在盤子的東南西北四個角,成了我的主打。我再將桔子的一週畫上波浪線,沿着波浪線把桔子分成兩部分,側面一看可真像花瓣!我接着在桔子的中心插上了根牙籤,把葡萄插在牙籤上,葡萄就成了花蕊,兩種水果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朵‘花’。我把蘋果切成薄薄的一小片,把它切成五角形,讓它與‘花’一起來當點綴。哇!我做的水果拼盤還真不錯!我立即把它獻給了外公外婆,外公外婆的每一條皺紋上都盪漾着歡樂,笑得開心極了,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的傑作,我心裏比吃了蜜還甜。“外公外婆,這叫‘壽比南山’,祝你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身體健康,天天快樂!”“好,好,每道菜都好。只要是我們外孫女兒做的,樣樣都好!”……

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事情。我們不但要在老人節多幫助老人,給老人們多一些心理慰藉,其實我們要時時刻刻關注老人,從點滴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讓我們,去關心身邊的每一位老人吧!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2

今天是重陽節,你們打算幹什麼呢?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對重陽節沒什麼紀念意義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陽節不但是有紀念性也是有意義性的。接下來我就說說重陽節的起源吧:

“中秋過後又重陽”,起源於漢初的重陽節有着悠久的歷史。要說重陽節的來歷,那可不是一個輕鬆的活兒!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爲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缺少了我最讚賞的地方,恆景景拜師學藝,殺死瘟魔才讓九月九登高的風俗傳下來。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3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爲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爲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麪餅夾上棗,慄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麪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爲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今年的重陽節,我們不妨自己來親手做重陽糕,增添節日的樂趣。方法如下:

原料:主科:上白麪粉:千克。

配料:紅、綠絲各50克,糯米酒汁200克。

調料:洗沙300克,白糖500克,熟豬油200克。

製法:

(1)麪粉入盆,加溫水,兌入甜酒汁,抄勻拌和,使其發酵,至出現蜂窩狀時,加白糖(200克),用筷子攪勻。

(2)洗沙用熱水攪稀。白糖(300克)用熱水化開。紅綠絲切成粒。

(3)在蒸籠底部抹油,用1/3麪糊攤開籠底刷上一層糖水、洗沙泥;再將V3的麪糊攤上,再刷一層糖水、洗沙泥;再將剩餘的麪攤上加蓋,上火蒸熟後,面上刷上糖水,撒上紅、綠絲,稍晾涼切成棱形塊即成。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4

又是一年重陽節。這是個多雨的季節,潮溼的空氣裏流淌着思念的味道,縈繞在心頭,揮散不去。深秋的雨,透着徹骨的寒,也是人們思念的季節。

一個讓人思念的季節。我思念一切。風吹落葉輕起,遠了雁的啼鳴,近了冬的腳步。幾片將絲絲悲涼侵襲心房。看着片片黃葉隨風而落,在秋風的肆意中時起時落,彷彿自己將要面對一腔離愁,陣陣寒意浸溼心頭……

真不知道自己爲何總這樣多愁,一片落葉,一絲秋風,都能勾起我滿心的哀愁。看着在秋風中掙扎飄零的落葉,我是否無法讀懂它曾經的情懷。不知道它是因爲追風而去,還是它已沒了停息的枝頭。於是,真不知道是該爲它追風的情懷感動呢?還是該爲它被枝條拋棄而傷懷。人們說:“秋風起兮催人淚,舊夢醒時心已碎!”秋天總是夢的季節,可又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季節,有人爲它的累累碩果而展露笑顏,有人爲它的落葉飄零而淚流漣漣……

現在早已是深秋季節。秋末的黃昏來得總是很快,還沒等山峯上被日光蒸發起的水霧消散,太陽就落進了西山。

秋夜,天高露濃,一彎月牙在西南天邊靜靜地掛着。清冷的月光灑下大地,是那麼幽黯,銀河的繁星在此刻卻燦爛不起來。這時,秋風蕭瑟的.吟頌,彈奏出一曲秋的哀怨。無意中搖曳着路兩旁靜靜地垂柳,述說着她的憂愁和淒涼,告訴我,秋意已濃到及至。

我的愁思就好像這個深秋季節,她譜寫着我的心歌,帶着我放飛的鴿子任意飄蕩,飄向天堂……

飄向我記憶的深處……

曾經想在秋風中,給自己一個承諾,將自己如水的情懷在深秋盡情釋放,然後在夢幻中沉醉。當秋風涼了深邃的夜,流走了所有的夢幻。我才明白,原來所有的承諾都來隨風飄散。當風過無痕的悲涼浸入心扉的時候,那風中的承諾便沒了曾經的蹤影,沒有絲毫印記。那時,我是否只能把最美的承諾放在我詩篇的首行,讓那跳躍的醒目時時勾起我不想淡去的記憶,然後用心書寫今生最感動的故事……這自然界的生生死死,不過是紅塵的一瞬。那一菩提,一壺酒,還有這一磐明鏡,一個沉浸湖底的凡心,將塵埃惹盡。俱往亦,萬事雲煙忽過,塵土兩相依。

人不過也如此……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5

在此次調查中,50%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從未想到在重陽節爲父母送去一份祝福。這種對重陽節“有名無實”的認識,反映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在不少年輕人觀念中的某種弱化。

重陽節已經過去了,但與此有關的一條新聞卻仍發人深省。重陽當日,解放日報進行了一次隨機性的街頭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被訪的年輕人不知道當天是重陽節,有的知道重陽節,但不曉得重陽節與尊長敬老之間的關係。

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年輕人可以用學習壓力大、工作競爭激烈等客觀因素來解釋自己的這種忘卻,但無法迴避的另一個事實是,在傳統節日被淡忘的同時,西方節日卻在不少年輕人中風光無限。如今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卻對中國傳統“七夕”節不屑一顧,就是一例。

事實上大多數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積澱形式,是傳統倫理觀、價值觀的特定反映形態。然而我們不少年輕人卻不知道爲什麼要在重陽節登高、賞菊,更無法體會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倫理內涵。在此次調查中,90%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從未想到在重陽節爲父母送去一份祝福。這種對重陽節“有名無實”的認識,反映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在不少年輕人觀念中的某種弱化。

當然這種弱化需要辯證地看待。對於傳統文化中糟粕的東西,這種弱化無疑有益。但是對於那些類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之類優秀的東西,這種弱化就不應該了。因爲,恰恰是孕育於後者之中的倫理規範與價值觀念,成爲構築現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陽節被一些年輕人逐漸淡忘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這種淡漠已經引起社會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學把誦讀四書五經的部分內容列入課程表。在全國估計已有100萬孩子開始把誦讀古詩文作爲日常學習的必修課。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們背了多少古詩,而是讓他們多瞭解一下自己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並在這種優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爲“知書達理、尚禮重義”的棟樑之才。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6

每當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我們又一次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舉辦,那時候,許多老奶奶們跳舞、唱歌爲自己過重陽。九九重陽正趕“九”,又代表着中華人民的喜悅、興奮。

重陽節的種種風俗習慣,不辜負這大好光景,增添了這個秋天的快樂,有多少人畫上了這個秋天的快樂,爲多少人畫上了一絲微笑,它看不見,摸不着,要發自內心去感受。秋天是野遊的好季節,可到郊外去“採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對身體有益的活動,這是對身體非常好的哦。我國已經把九九重陽節定爲老年人的節日。同學們,九月初九時,你爲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麼,怎樣讓他們過得難忘,快樂呢?聽聽我的親身經歷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頂上......到處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層厚而蓬鬆的金沙,金燦燦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曆,原來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陽節呀,是長輩們的節日,我怎麼會忘了呢,應該向她送什麼禮物呀。我想了好一會兒,想不好呀。正當我心情煩躁時,我隨手拿了一張報紙,看見了“重陽節”這三個字,喜出望外,認真地閱讀起報紙來,報上清楚地寫着每當重陽節時,做子孫的應該陪自己的長輩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點,看看菊花,這就是最好的禮物,體驗這個秋天帶來的幸福。看了這張報紙,我的心裏有了小算盤。

我走到外婆跟前,想考考外婆的記性就笑着說:“外婆,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外婆疑惑地說:“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過了好幾個月了。”外婆又思索起來,“難道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陽節,是你們的節日。”外婆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繼續說:“我陪您出去玩玩吧!”我和外婆出發了。我和外婆一邊說,一邊走,走得更遠了。我們看着清澈的池水,飽覽壯麗的山色,頓時感覺神清氣爽。我和外婆不知不覺度過了一天可愛的重陽節

天暗下來了,媽媽爸爸回來了,還帶了一袋糕點,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準備給外婆過重陽節。上面綴着各種花紋,有的是嵌着幾棵小草......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嘗起了糕點,可好吃了。外婆笑了,像年輕了幾歲。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7

親愛的朋友們:

泱泱中華,禮義之邦,道德傳統,源遠流長。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十月,我們又迎來了九九重陽和第27個老人節。

孝,是人性的根本,是人倫關係的傳承。古往今來,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父母對於兒女的慈愛,出於本能,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兒女對父母的孝敬,天經地義,是親情的反哺與回報。

孝順父母、敬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體現。一個懂得並踐行孝老愛親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一個孝老愛親的家庭,是最溫暖的家庭;一個孝老愛親的社會,是和諧發展的社會;一個講求孝老愛親的民族,纔是最有希望的民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因爲,我們都有老去的一天,我們終將也會成爲老人。親愛的同胞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用我們的孝心,用我們的真心,用我們的熱心,用我們的點滴行動,匯聚敬老的溫暖,譜寫出孝老愛親的美德華章——

如果您是遠在異鄉的遊子,那就請您拿起電話,與留守在家的父母親人說一聲辛苦,訴一下思念,問一聲冷暖,多一句囑咐,用最誠摯的語言拉近時空。因爲血濃於水的思念很美,真的很美......

如果您尚爲人子女,那就請您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爲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爲他們多做一次飯,多梳一次頭,多洗一次腳,哪怕只是回家多蹭一次飯......老人的歡樂,與金錢無關!

如果您已爲人父母,那就請您做好表率,用您的一言一行將敬老愛親的美德代代相傳。對於孩子,您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您今天的言行,必將是他們明天的榜樣。因爲,只有今天的"孝",纔會有明天的"被孝"。

如果您是社會成功人士,那就請您用您的愛心,爲更多需要幫助的老人伸出援手,送上溫暖和關愛。您奉獻的是勞動或勞動的結晶,老人們收穫的是快樂和希望! 因爲你,所以有愛,我們的生活才更美好,我們民族的光榮傳統纔有了更好的傳承!點滴行動匯聚溫暖。親愛的同胞們,網民朋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用行動傳播美德,用愛心溫暖社會,讓孝老愛親的文明之風吹遍十星故里。最後,願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健康、幸福、快樂!

縣文明辦

**年10月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8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爲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爲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裏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裏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製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採風爲戲,後於鳶首以竹爲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爲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侷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爲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爲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爲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爲簡單,採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爲恰當。清明前後爲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爲適合的。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9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佳節又重陽,昨之重陽的畫面不禁又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萱萱,下午去敬老院,你帶什麼禮物啊!”

“噯,我還沒想好呢。”

“鄭明,那你呢,”

“我準備把媽媽給我的零花錢捐給班級買水果哦!”

……

班級人聲鼎沸,大家議論紛紛,下午該怎麼去看敬老院的爺爺奶奶們。

哦,原來是我們的班主任——董老師組織我們全班學生去學校附近的敬老院看望那些孤寡老人。我們班都捐錢給那些老人們買好多的水果呢!那天中午,我們班所有學生都穿着校服,在班級的走廊上排好了整齊的隊伍沿着小路向敬老院走去。在那途中,我們每個人都顯得很興奮,興奮,是我們馬上就能到敬老院去看那些孤寡老人了,但也有些傷感,是那些孤寡老人失去了兒女的孝順和家的溫暖。當敬老院的人們看到我們來敬老院門口時,便立即敞開大門,歡迎我們的到來。我們面帶微笑,排着整齊的隊伍輕輕地走進了敬老院,看見老人們時,我們總會禮貌地叫一聲:“老爺爺、老奶奶好!”這時,那些老爺爺老奶奶們也總會露出慈祥的微笑:“你們也好啊!”

打過招呼後,我們便開始幫助老爺爺老奶奶們打掃房間了。我們都和各自的好朋友一起聚到一起到掃,我和我的好朋友們來到了一位盲人老爺爺的房間裏,他房間的牆壁上貼滿了他曾經的榮譽和許多的從報紙上剪下的新聞。再看看那位老爺爺,他並沒有到外頭迎接我們,只是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桌子旁看着遠方。我們見了心中的憐憫之情油然而生,心裏都各有所思。我們便相互對視一眼,一起走到老爺爺身邊,輕聲道:“老爺爺,您好!我們來幫您打掃房間了。”老爺爺意識到我們的道來,聽到我們的話語輕聲答應道:“恩。”於是,我們便捋起衣袖,盡心盡力地幫助老爺爺打掃起房間來:疊被、掃地、擦桌……打掃完後,我們又一起說:“老爺爺,打掃好了,您好好休息吧。”然後潘娜還送了老爺爺一些糖果,老爺爺也終於露出了一絲微笑。後來我們班許多同學還爲爺爺奶奶送上了節日的精彩的節目:唱歌、跳舞、拉二胡……小院裏到處洋溢着歡樂、溫馨。

那次的敬老院之行,讓我記憶猶新,深有感觸。我在心中說:“我還會再來看望那些老人們的!”雖然那時我的爺爺奶奶已經去世了,但那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爺爺奶奶般的和藹與親切。真正地明白了只有擁有了關愛的的老人,才能感到人世間的溫馨與美好;才能遠離孤獨,才能欣慰地走完屬於他們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個世界充滿歡聲笑語。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10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爲“重九”。又因爲在我國古代,六爲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在古代民間,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至於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詩人王維更留下千古傳頌的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這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時至今日,許多傳統已經被商業化,失去了文化底蘊。往年的重陽,都沒有放假,這個傳統節日已經漸漸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纔可以在這個節日去登高應節,去緬懷故人。所以,漸漸地,重陽節演變成了老人節。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zaiti/jieri/668437.html

  • 標籤: 作文 重陽節 重陽節的作文200字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摘抄題目》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摘抄題目》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