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伯牙鼓琴教學反思(精選9篇)作文

伯牙鼓琴教學反思(精選9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59W 次

篇一: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伯牙鼓琴教學反思(精選9篇)

《伯牙鼓琴》是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課文。短短几句話講述了伯牙和鍾子期之間深厚的情誼。他們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們是中國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冊教材,兼顧語文素養和核心能力,每個知識節點都是螺旋上升,前後都有關聯。但學生是在五年級才接觸這個教材,知識出現斷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識、能力上的銜接和總結。因此上課伊始,藉助“鼓”,總結學習古文的方法,並且遷移這些方法到本文學習之中。通過對古文內容理解,學生加深了對古文斷句的理解。不侷限一種斷句方式,只要不影響意思,合理斷句即可。這個環節激發了學生朗讀古文的興趣,在討論中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鞏固了斷句知識的運用。

知音文化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以“情境說話”爲支架,想象伯牙鼓琴還會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麗風景。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中國“山”“水”文化,通過這個環節的鋪墊,學生對伯牙的心志有了瞭解。因爲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數人理解,所以當鍾子期聽出伯牙琴聲表達的志向時,伯牙會更驚喜,更珍惜二人之間的情感。當鍾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絕弦”就順理成章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評價語言還不夠到位,啓發語言還不智慧,因此影響了教學過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錘鍊。

篇二: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伯牙鼓琴》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讓人感動。

1.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出示與知音相關的詩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從而引出課題,解題:鼓與琴,鼓,藉助課本註釋理解爲彈,琴爲七絃古琴並出示古琴圖片。

2.反覆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地讀更加重要。在初讀課文時,要讀準字音,讀通順。需要注意的字音有:“少”讀shǎo;“湯”讀shāng;“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兩個“爲”的讀音第一個是wéi,第二個是wèi。再讀課文,讀準斷句。我適時範讀,提醒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奏、韻律的美感。三讀課文,讀出韻味。指導學生注意“乎”字聲音要延長,在讀文時,有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我適時補充人物背景知識。相傳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絃琴,技藝高超。他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稱爲“琴仙”。書中有這樣記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合”,可見他彈琴技術高超。而鍾子期只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山村樵夫,以砍柴爲生。他們倆相識於伯牙探親回家途中,伯牙在漢江邊彈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於是,就有了一段動人的故事。一個是著名的琴師,一個是普通的樵夫,伯牙爲何爲子期之死而破琴絕弦,終身不復彈琴?

3.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在文中“巍巍”、“湯湯”分別強調了琴聲中山水的特點。那文人墨客也有許多讚美山水的名句,你知道哪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

4.深悟絕弦。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爲進一步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我相機進行拓展資料: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通過補充資料,使學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爲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而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傳百世的原因所在。

若在課上,留出一定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就好了——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一堂課結束了,值得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且行且思!

篇三: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伯牙鼓琴》是一篇部編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話,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教學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接着,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伯牙爲何絕弦?他爲誰絕弦?然後找出文中說伯牙絕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再補充關於子期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去思考:俞伯牙與子期地位相去甚遠,他爲何爲了一個樵夫而“絕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

在之後的教學中,學生始終帶着這個疑問深入文本,感知文本,體會他們的互相理解,心有靈犀,從中感受知音情懷。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琴絃’嗎?這時學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絕的也是心絃”!”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對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知音情深!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爲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感情朗讀——感悟——個性朗讀”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前半部分,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對文章的後半部分,要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理解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補充,給學生講述了伯牙作爲宮廷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瞭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從中也爲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作鋪墊,讓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篇四: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伯牙鼓琴》六年級上冊第七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爲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這篇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註釋進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舉及其次舉背後隱喻的含義——子期死,伯牙爲何摔琴,因爲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故破琴絕弦。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然後從課文題目入手,理解課題含義,拋下懸念是什麼原因讓一代彈琴高手痛下這樣的決心呢?

其次,在讀誦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兩個問題,一是你讀懂了什麼?二是你從哪裏看出伯牙和子期互爲知音的一句話。通過反覆誦讀,理解意思,引導學生理解知音,一個善聽一個善彈,這就是知音。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鍾子期前伯牙他會缺少讚美嗎?爲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爲知音呢?

三是引導學生品味知音之情,這是難點。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中,在備課時我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個環節,怎樣讓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互爲知音,情投意合,我設計了幾個情景教學:(一)是伯牙聽不到子期的讚美和聽到了子期的讚美心情分別是怎樣的?讓學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後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聽到伯牙彈琴你是怎樣讚美的?讓學生體會子期和伯牙心靈相通,是一對情感共鳴的知己。(三)是師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對話遊戲伯牙(師扮演讀),子期(學生扮演讀)老師與學生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反覆誦讀,在讀中品味這種知音歡聚的融合與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那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訓練學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課文說句子,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個人。

在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讀,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爲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難求的情懷,我還蒐集到了子期死後,伯牙寫給子期的一首輓歌,在一曲《高山流水》樂曲中,師朗讀這首短歌,再次昇華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尾聲時,通過欣賞《高山流水》樂曲,讓典雅流暢的琴聲浸潤學生的心靈。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師切切實實地做到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飛揚。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感到很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有些詞語和句子的處理有點淺顯,有的甚至一帶而過,今後我會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篇五: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伯牙鼓琴》是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一首歌,一幅畫,一件小工藝品……一段美好的藝術之旅。語文要素是:藉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之美。我在備課之初緊扣住這一單元的主題和語文要素,結合着教師用書,再從其他地方選擇類文拓展的思路備課。在一次聽《書戴嵩畫牛》的課上,《書戴嵩畫牛》本就是一個題跋,以前還真沒關注,教師巧妙講解了什麼是題跋,又通過題跋拓展了一個小故事,其實在課本上並沒有體現這一點,教師用書上提到了一句“教師可以適當講講題跋”,一下子有了新的切入點使課堂煥發了新意,所以我也反覆研讀了教材和教參。

每一次上課都是一次磨鍊和進步的機會,今天,非常感謝張老師對我的諄諄教導,對這節課做出的寶貴點評。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我的收穫。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藉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徵,在教學中重點指導朗讀,要讀準、讀出韻味、讀懂。第一個孩子起來讀的就非常棒,這讓我很開心,但是又沒有暴露問題,沒法進一步指導,第二位同學在誦讀時出現了讀音問題,“世無足復爲古琴者”中的“爲”是四聲,正是這節課的讀音難點,馬上找同學評價,將讀音改正了,並問這個“爲”在這什麼意思,孩子們齊聲回答說:“給;爲……做什麼”,孩子們解決了問題,我也心滿意足。包括後面很多環節出了這樣的問題,學生能直接給出答案,這節課就覺得很順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並沒有引導出錯的孩子自己去探究爲什麼是這個答案,課堂上出現問題才正是需要教師點撥提升的機會,所有都是按照預設的進行,卻少了課堂生成。在引導孩子們讀“善哉乎”時,多次引導孩子們“乎”是語氣詞,誦讀時要拖長音並且重讀,跟教師示範讀的時候還好,誦讀時本該是聲斷氣連,一堂課下來,孩子們總是讀成“善哉~乎古琴”,把“乎”讀的又中又生硬,其實是我的問題,這個地方應該是輕輕地讀再拖音更合適。課堂中雖然也聽出了問題,卻沒有好的解決辦法,顧忌時間就一帶而過了。現在想來,輕易放過就是埋下了隱患,教師可以再多範讀幾次,多叫幾個同學起來讀一讀,從意思上下功夫,“善哉乎古琴”的意思是“真棒啊彈琴”,如果讀成“善哉~乎古琴”意思不就成了“真棒~啊彈琴了”,想到這時豁然開朗。

小學階段對文言文的理解上沒有過高要求,但是讀懂課文內容是學習文言文的難點,這節課在理解上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的,每個同學嘗試理解一句,其他同學補充,孩子們在彙報時同時說出自己用了什麼方法去理解文章,隨文總結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是這個過程給孩子們的時間還是太短了,雖然孩子們起來彙報能夠大體理解了文章,只叫了一組來彙報,在教學時沒有引導孩子靈活理解,有點拘泥於註釋,理解的就比較機械。

這節課的語文要素是:藉助想象感受藝術之美。也是這節課的高潮部分,孩子們也表現很好。在預習單上就佈置讓孩子們展開想象:假如你是鍾子期,在伯牙的琴聲中你還會看到什麼景物?最好用“湯湯流水、巍巍太山”這樣的形式寫,課堂上再引導孩子們仿照“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來練習用文言文表達,孩子們表現很出彩,發現原來用文言文表達也沒有那麼難。

整節課比較零碎,自己涉及的點多,哪個也沒深挖,還不想丟棄,自己說的比較多,還有點把自己感動了。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少,總想着有學生來訂正就可以了,沒有讓真正不會的同學想辦法去探究來得出答案。這時候,課堂的主動權在我而不是學生,要沉下心來,穩住心神,從容些,敢給學時間,敢放手些,敢讓課堂靜下來,不是“表面熱鬧”會更好。

學習引領孩子高階思維。這堂課,拓展提升部分找了一個類文《人琴俱亡》,來感受古人對知音的珍視。卻不是真正的引領高階思維。張老師提出,在展開想象體會時學生們說了那麼多的景物,有:滾滾江水、皚皚白雪、渺渺星空、裊裊炊煙……說的那麼精彩,最後應該引導孩子們思考:伯牙琴藝如此高超,爲何只寫了“巍巍太山和湯湯流水”的畫面呢?我頓時醍醐灌頂,基礎性的、重點的問題在課堂中解決了,再拓展一個,可真正的提升是學生思維的提升啊,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階思維需要教師的引領,多讀書,多反思,才能引導。

一堂課發現了好多問題,這對我們年輕教師來說太寶貴了,謹記這些諄諄教訓,不斷反思提升自己。

篇六: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伯牙鼓琴》選自《呂氏春秋.本味》,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4句話,83個字,而這83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文章用墨極簡,但畫面感很強,富有極大的想象空間。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藉註釋及其他學習文言文方法,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同時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細細品味文中人物大悲大喜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藝術氛圍

上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後,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鍾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字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爲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覆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鍾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三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內涵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徐徐清風、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昇華情感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爲,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讚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爲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的孤獨寂寞,瞭解知音的難求。補充介紹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於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鼓琴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爲。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後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時,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麼,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後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比如教學語言還不夠優美豐富,缺乏文學的感染力,對於這樣一個充滿着文化意蘊的故事來講,應有一顆敏感的藝術心和更靈動的課堂語言表達,去感受文字背後更豐富的內涵。專業成長的路且長!

篇七: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古文,讀通讀順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雖然我用的是五年級學生,但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較淺顯,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因此一節課下來,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讚賞。自我感覺有幾點做的還算滿意。

一、音樂渲染,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廣播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甚至有女學生當場哭出聲音。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的讀更加重要。在初讀環節我就發現學生能夠讀通順,但不會斷句,沒有節奏。我適時範讀,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現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奏、韻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抑揚頓挫。”在初讀、再讀環節,學生的讀就已經達到六遍之多,學生依然不能讀出節奏、感情,更讀不出韻味。於是,我把朗讀與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後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學生在朗讀中反覆地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提升朗讀。最後,學生的朗讀有了質的飛躍。

三、關注過程,指導學法。

整個小學階段只安排了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如何學習文言文,方法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法。初讀感知的時候告訴學生“讀古文不妨多看看註釋,這能幫助同學們閱讀。”“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好辦法。”“查字典理解,這也是學習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讀環節,通過對“善”字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知道“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裏很常見。”在理解“洋洋兮若江河”時,“江”、“河”分別指“長江”和“黃河”,使學生知道“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在古文中很常見。”在悟情環節指導讀書時讓學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夠讀好古文。”

四、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接着話鋒一轉,“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能聽懂你琴聲所表達的心聲,而鍾子期,不論你彈什麼,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必得知’,這時,你的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由於前文鋪墊做的充分,此處文章的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此時的學生已經是不吐不快的狀態,寫話練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一是感覺身爲教師的我話還是太多,情緒應該在收斂一些,用文本打動學生,而不是用老師的情緒帶動學生。二是沒有留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還有一點就是我沒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古文。記得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講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於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基於這個認識我纔對沒有讓學生具體“翻譯“,也不知道這點做的對與不對,上課前應該多找一些老師探討。

篇八: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今天我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伯牙鼓琴》,這是六年級上冊第七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爲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這篇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註釋進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舉及其次舉背後隱喻的含義——子期死,伯牙爲何摔琴,因爲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故破琴絕弦。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然後從課文題目入手,理解課題含義,拋下懸念是什麼原因讓一代彈琴高手痛下這樣的決心呢?

其次,在讀誦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兩個問題,一是你讀懂了什麼?二是你從哪裏看出伯牙和子期互爲知音的一句話。通過反覆誦讀,理解意思,引導學生理解知音,一個善聽一個善彈,這就是知音。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鍾子期前伯牙他會缺少讚美嗎?爲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爲知音呢?

三是引導學生品味知音之情,這是難點。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中,在備課時我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個環節,怎樣讓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互爲知音,情投意合,我設計了幾個情景教學:(一)是伯牙聽不到子期的讚美和聽到了子期的讚美心情分別是怎樣的?讓學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後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聽到伯牙彈琴你是怎樣讚美的?讓學生體會子期和伯牙心靈相通,是一對情感共鳴的知己。(三)是師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對話遊戲伯牙(師扮演讀),子期(學生扮演讀)老師與學生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反覆誦讀,在讀中品味這種知音歡聚的融合與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那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訓練學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課文說句子,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個人。

在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讀,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爲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難求的情懷,我還蒐集到了子期死後,伯牙寫給子期的一首輓歌,在一曲《高山流水》樂曲中,師朗讀這首短歌,再次昇華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尾聲時,通過欣賞《高山流水》樂曲,讓典雅流暢的琴聲浸潤學生的心靈。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師切切實實地做到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飛揚。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感到很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有些詞語和句子的處理有點淺顯,有的甚至一帶而過,今後我會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篇九: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這77個字裏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藉助註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於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爲何摔琴?因爲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爲什麼在事業最頂峯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chuzhong/zkzw/1296392.html

  • 標籤: 精選 教學 鼓琴 伯牙 反思 伯牙鼓琴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伯牙鼓琴教學反思(精選9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伯牙鼓琴教學反思(精選9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