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選8篇)作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選8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75W 次

篇一: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選8篇)

1、藤野先生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的形、音及詞語的準確含義。

2、通讀課文,理清文章脈落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

重點、難點

1、理清文章脈落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筆名,本名周樹人,是浙江紹興人。(橫線處內容讓學生回答)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同學們討論、回憶。教師歸納、明確。)現在我們再學習魯迅的一篇文章。(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10分鐘)

1、走近作者(小組3號)

魯迅,原名——,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家.他的小說集有——,——,——.著名小說有——,——等.散文集有——,我們學過選自這個集的課文爲——。

2、給加點的字注音。(小組4號)

緋紅()宛如()驛站()解剖()油光可鑑()

畸形()不遜()匿名()杳無消息()深惡痛疾()

詰責()悽然()教誨()瞥見()抑揚頓挫()

3、解釋加點的字。(小組2號)

油光可鑑()好意難卻()

杳無消息()深惡痛疾()

毫不介意()出言不遜()

三、合作學習(15分鐘)

1、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小組1號)

2、記敘的線索是什麼?(小組2號)

3、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小組5號)

4、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小組3號)

答案:

(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雙線結構:

明線: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線: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

(4)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四、課堂小結(5分鐘)

本節課,我掌握的詞語有等,修辭手法有等,描寫手法有。

五、課堂檢測(5分鐘)

改正下列詞語中有誤的注音(對的打√)

緋(fēi)紅()詰(jí)責()油光可鑑(jiàn)()

抑揚頓挫(zuò)()深惡(è)痛疾()

蘆薈(huì)()匿(nì)名()不遜(sūn()

六、佈置作業:

抄寫並解釋課後詞語。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抓住人物典型事件來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

2、感悟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情。

重點、難點:

1、概括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

2、通過典型事件提煉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提問(5分鐘)

1、記敘的線索是什麼?(小組2號)

2、變換了幾個地點?(小組5號)

明確:1、雙線結構:

明線: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線: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2、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

二、自主學習,思考討論:(5分鐘)

1、隨着地點的轉移,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小組2號)

A、在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的惡濁、庸俗的生活;

B、赴仙台途中對日暮裏和水戶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醫專的職員的優待;

D.、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E.、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

F、我與藤野先生的告別

G、我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三、合作探究: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20分鐘)

學生帶着問題快速閱讀課文的6——23段

1、課文如何描寫初見藤野先生的形象?(小組4號)

2、文中具體寫了與藤野先生相處的哪幾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的什麼思想品質?(小組3號)

3、“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麼感情?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小組2號)

明確:

1、課文如何描寫初見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白描

舉止——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

目睹印象——治學嚴謹學者形象

耳聞親見——生活儉樸

2、文中具體寫了與藤野先生相處的哪幾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的什麼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正直熱忱、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循循善誘、尊重科學

關心解剖實習:真誠關懷、正直無私、熱情

瞭解裹腳:認真求實的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

小結:藤野先生是一個沒有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正直熱誠的人。

3、“我”對藤野先生的感情:首先是感激、懷念,體現在:

①裝訂收藏講義②懸掛先生的照片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爲鬥爭和力量。

然後是因“狀況無聊”對沒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四、課堂小結: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同學們概括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並通過這幾件事提煉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五、課堂檢測(5分鐘)(小組5號)

4、本文寫的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四個典型事例是(8分)

①②

③④

這些事例分別表現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是

①②

③④

答案:①添改講義——對工作認真負責②糾正解剖圖——對學生嚴格要求

③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④瞭解女人裹腳——求實精神

六、板書設計:

藤野先生

典型事件→人物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

瞭解女人裹腳→求實精神

課後反思:

第三課時

一、複習導入,提問(5分鐘)

1、課文除直接寫藤野先生外,還寫了哪些內容?(小組4號)

A.在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的惡濁、庸俗的生活;

B.赴仙台途中對日暮裏和水戶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醫專的職員的優待;

D.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

E.棄醫從文的思想的轉變。

二、自主學習,思考討論:(10分鐘)

1、在文中敘述的幾件事,各蘊含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小組1號)

A.在東京所見所聞-------------憎惡至極

B.赴仙台途中對日暮裏和水戶的深刻印象--------------------敬仰憂國

C.匿名信事件------------------憤慨心酸

D.看電影事件------------------悲憤震動

E.棄醫從文的思想的轉變--------------------------憂國憂民

總結:這是文章的暗線——感情線索——表達愛國之情

三、合作探究:(15分鐘)

1.精讀1—2段,思考: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後文哪幾句話相呼應?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小組4號)

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呼應

以極其厭惡的情緒和辛辣諷刺的筆觸,描寫了清國留學生污濁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複雜情緒,反襯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

2.精讀第5語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優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爲貴”,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爲”替代嗎?(小組2號)

“大概”表示猜測,與句末語氣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肯定語氣。作者用詼諧的口氣猜測他在仙台受“優待”的原因,有自謙、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斷爲“物以稀爲貴”,包含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因爲”表達不出這層意味。

3.精讀第24---31段,思考:

(1)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小組1號)

這句話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憤慨,而是以歧視中國的日本人的心理來寫,這種出於偏見而武斷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極大的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遭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話中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憂盼祖國強盛的願望。

(2)“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嘗”是什麼意思?(小組3號)

“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精神麻木的極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學生看到中國人被槍斃時興高采烈的表現,句中的“他們”指麻木的中國人。

(3)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促成作者棄醫從文的轉變,對這兩件事的敘述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愛國青年”的荒謬邏輯,表現在遭受屈辱後極力辛酸和憤懣的感情。看電影事件反映作者難以抑制的激憤。第一件事側重寫弱國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國富強的志向,第二件事寫中國國民的不覺悟------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兩件事促使作者棄醫從文。

4.精讀第38段,思考:

“良心發現”指作者熱愛祖國、勇於鬥爭的思想受到觸動。

“增加勇氣”指作者長期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氣。

“正人君子”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反動政府的御用文人。

這句話有什麼意思?這樣一來的結尾有何作用?(小組2號)

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爲中國的光明繼續奮鬥。

這一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精神統一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

政治鬥爭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

四、課堂小結:

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五、課堂檢測(8分鐘)

①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③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裏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羣中國人;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⑤“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⑥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⑦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⑧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本段文字出自,本文選自,作者。(小組6號)

2、第①句運用的表達方式是,表達了“我”的思想感情。(小組2號)

3、第⑤句中的“他們”指代的是。(小組4號)

4、第⑥句中的“這一聲”指的是。

“特別聽得刺耳”的原因是。(小組1號)

5、第⑦句中劃線句子運用了的修辭手法,表現了閒看者的精神狀態。(小組5號)

6、結尾一句“我的意見卻變化了”具體指的,表現了作者強烈的

精神。(小組3號)

答案:1、《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魯迅

2、議論。憤慨

3、具有狹隘民族偏見和軍國主義思想的日本青年學生。

4、萬歲。作者思想受到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

5、反問。麻木

6、棄醫學文。愛國主義

課後反思:

篇二: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線索,理解內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3、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徵,表現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4、學習藤野先生正直、熱情、治學嚴謹的高尚品質和重視中日友情、毫無民族偏見的精神;學習魯迅先生尊師好學的高尚品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瞭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理解內容與主旨。

教學難點

1、揣摩詞句,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聯繫體會,激趣引讀。

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啓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爲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恩呢?魯迅先生在日本又經歷了怎樣的屈辱,又怎樣走上“棄醫從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值得尊敬的學者和良師。(板書課題與作者)

作者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筆名,本名周樹人,是浙江紹興人。選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時拴起來,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寫成文章。)

介紹寫作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藤野先生》寫於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執政府的衛隊血腥屠殺愛國請願學生,死47人,傷300多人,女師大學生劉和珍、楊德羣就是其中的兩個殉難者。魯迅說“三月十八日,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鎮壓愛國者的當天下午,就下了通緝令,抨擊過北洋政府及其首領的魯迅,自然是被列入這個通緝名單的。後馮玉祥的國民軍把段祺瑞趕下臺,而奉軍又攻進北京,趕走國民軍。奉軍進北京,騷擾百姓,姦淫擄掠,大肆逮捕和殺害進步人士。北京成了一個充滿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魯迅遭到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這年的七月,魯迅接到廈門大學的任教聘請,8月離開北京去廈門。

本文是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後寫的。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認真體會文章中所蘊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懷。

並思考: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的去寫的?(懷念、讚美)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可請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結構圖。)

明確課文結構: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和離別,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敘事線索的,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緣由,接着寫到仙台後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這就是當年的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條暗線,那麼全文的暗線是什麼呢?我們先按下暫且不表。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1、瞭解故事背景:作者在東京有哪些所見所感?

(作者在東京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思想腐朽、不學無術,整天不是逛公園、賞櫻花,就是學跳舞。正在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對他們的這種思想行爲十分厭惡,不願與他們爲伍。所以文章一開頭就說“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達了作者對東京的失望情緒,爲了尋求救國的真理,又只好離開東京“到別的地方去看看”,這樣,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題:

(1)請標出這一段裏最能表現清國留學生醜態的詞語和句子。

(2)對於這些清國留學生,“我”是持什麼態度?哪些詞語表明了“我”的態度?

(3)從“我”的態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麼思想?

討論明確: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寫了清國留學生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醜惡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髮髻”,加上“油光可鑑”,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緻”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緻”,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同時,還以“上野爛漫的櫻花”之美來反襯這羣清國留學生之醜。而“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

這一部分內容,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願與清國留學生同流合污的愛國主義思想,也爲下文與藤野先生相識埋下伏筆。

總結: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語言,嘲諷了清國留學生的醜態,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揭示了作者離開東京去仙台的原因,爲下文結識藤野先生埋下伏筆。

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

問題一: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文中作者關於藤野先生的描寫,說說作者初到仙台時,目睹耳聞的藤野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生活儉僕。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醫學教授。認真負責,治學嚴謹。熱情誠懇,循循善誘。目睹印象——治學嚴謹;耳聞親見——生活儉樸學者形象

過渡: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瞭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在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選取了哪些典型事例來刻畫藤野先生?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請用最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問題二:學生閱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討論明確:

添改講義——工作認真負責和熱心幫助

糾正解剖圖——對學生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尊重科學,主動熱誠

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體貼入微、沒有偏見

瞭解女人裹腳——求實精神,注重調查

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讚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爲什麼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問題三:作者爲什麼說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教師之一?

學生討論後明確:因爲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爲中國……;大而言之,是爲學術……”。這種精神與品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怎能不感到偉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從中受到鼓舞、激勵呢?一個“最”字分量極重,真摯地表達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懷念之情。

四、佈置作業。

仿照課文第6—10段寫一位新老師到班上上第一堂課時的情景。要求寫出老師的外貌、神態、聲調、語言、行動以及同學的反應,自己對老師的印象等。

第二課時

一、老師印象,激趣再讀。

檢查第一課時的學習效果和預習情況,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在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選取了哪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麼特徵來進行描寫的?

二、合作探究,研讀品析。

1、感知作者情感(愛國)

課文除了寫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還寫了哪些事?這些事情和寫藤野先生有什麼內在聯繫?(提示:寫了從東京到仙台途經日暮裏和水戶,寫了仙台醫專職員對他的“優待”,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課堂上看電影。)

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對“日暮裏”和“水戶”這兩個地點記得很清楚,這是爲什麼?

從東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見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裏”和“水戶”兩個地方,因爲“日暮”兩字觸發了作者的憂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幾十年後還記得。至於“水戶”,則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對這樣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學者自然會產生仰慕之情,因此對“水戶”銘記不忘。寫這些事情,反映了魯迅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作者到仙台後,受到了哪些優待?請體會一下:作者對這種種優待有什麼感受?

明確: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爲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表現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兩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電影)給作者怎樣的刺激?

學生討論後明確: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爲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鬥爭精神。“終於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爲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

前面我們閱讀了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還有一些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繫?作者是用什麼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找找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思想變化之感情。

學生思考,研討交流:

A.在東京:厭惡之極,不屑與之爲伍B.去仙台:觸發憂國之情;C.棄醫從文:—個人與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思想受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D.離開仙台:熱情讚頌高度評價,懷念

學到此,我們會想:在這樣一位好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學成回國後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兩件事情以後,魯迅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爲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具體解釋請參看課文有關注釋。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作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中國民衆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衆的覺悟。魯迅的這種將個人的志願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2、探究文章主題

關於課文主旨的理解,爭論頗爲熱烈,對於下面的說法,你更傾向於哪一種?“讚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教師提供參考意見如下:

較傾向於第(1)種:“讚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爲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敘述的焦點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係,恰如結尾處點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爲許多人所知道”。而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從全文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着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也正因作品飽含的愛國主義感情,從而使藤野的形象更爲感人,可以說,愛國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魯迅全集》,譯者增田涉寫信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你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你譯出加入。”1936年魯迅又向來到上海的增田涉打聽藤野的近況,可見其懷念之情。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簡介師生情)

三、品讀提升,語言揣摩。

1935年日本要出《魯迅全集》的時候,曾經問魯迅選些什麼文章好,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要藉此打聽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見作者對先生的懷念。

集體朗讀結尾一句話,研討其含義。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爲‘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討論明確:

(1)“似乎”表明事實並未真的出現,不過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卻是巨大的。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

(2)“良心發現”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於革命的思想受到觸動。

(3)“增加勇氣”是指作者在長期遭受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迫害時,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時,便增加了鬥爭的勇氣。

(4)“正人君子”是反語,諷刺那些爲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爲“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惡痛疾”是“最厭惡最痛恨”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作刀槍和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爲光明的中國繼續奮鬥。這種把與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誼和作者的愛國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鬥爭融合在一起的結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題,加強了文章的戰鬥性。

四、課文總結

欣賞一篇優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陳年佳釀,只有用心體悟,才能獲得心靈的飛躍和思想的昇華。魯迅的文章尤爲如此。走進散文《藤野先生》,使我們更親近地觸摸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更深透理解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藤野先生,令魯迅感念,更鐫刻在讀者的心中,願我們在關愛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爲湛藍、亮麗。

五、作業佈置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詩集《野草》。

教學後記

篇三: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學習目標:

一、學習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徵來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

二、學習藤野先生正直、熱情、治學嚴謹的高尚品質和重視中日友情、毫無民族偏見的精神;學習魯迅先生將個人的志願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講清課文以時間爲順序和“我”的思想變化爲線索,圍繞表現人物崇高品質的需要來精心組織典型材料的寫作特點,以及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風格在文中的具體表現。

2、弄懂有關的時代背景以及一些含義深刻難懂的句子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筆名,本名周樹人,是浙江紹興人。(橫線處內容讓學生回答)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同學們討論、回憶。教師歸納、明確。)現在我們再學習魯迅的一篇文章。(板書課題)

2、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註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

學生回答,由教師歸納明確:

(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朝”讀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來,說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

(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3、介紹時代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爲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初讀課文,思考完成:

1、劃出文中生字詞。

2、給題目添加修飾詞,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的藤野先生

3、想一想,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麼,變換了幾個地點,根據地點變化,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4、本文寫了作者作者與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從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三、閱讀完畢,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生展示教師進行歸納。

1、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

(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4)遺民: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②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禮後遺留下來的人民。

(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裏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

(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

(16)髮髻(jì):挽束在頭頂或腦後的頭髮。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正直無私,真摯誠懇)(治學嚴謹)(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對學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精神)(沒有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

3、

(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爲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

(4)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這爲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第4—35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4、

事例思想品質

1添改講義認真負責,一絲不苟

2糾正解剖圖熱情關心,嚴格要求

3關心解剖實習正直無私,真摯誠懇

4瞭解女人裹腳探索研究,實事求是

寫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個典型事例。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1)寫藤野先生檢查並從頭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講義。表現了先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2)寫藤野先生指出“我”繪的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先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寫藤野先生爲“我”不信鬼神,敢於解剖屍體而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先生的正直無私,真摯誠懇的

作精神。

(4)寫先生向“我”詢問,瞭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讚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爲什麼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四、佈置作業

課課練:課前預習內容

篇四: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藤野先生愛生正直無私的品質。

2.通過拓展閱讀,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愛國義無反顧的品質。

第一部分:導入

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古之學者必有師。這說明教師對一個人成長與成才至關重要。魯迅先生寫過對他影響很深的三位恩師,分別有壽鏡吾、藤野先生和章太炎。其中,他寫藤野先生最傾注了深情。

第二部分:初級挑戰——整體感知

1934年,日本巖波書店計劃在“巖波文庫”收入魯迅的作品,編成《魯迅全集》,並由詩人佐藤春夫與增田涉翻譯。增田寫信給魯迅,問應當收入哪些作品,魯迅回信說:

屏顯:

“都可以,只要你們覺得好就收;不過,只是希望能將《藤野先生》收入。”

默讀全文,請有理有據地證明魯迅先生希望能將《藤野先生》收入《魯迅全集》的N種理由。

預設:

藤野先生

爲我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爲我糾正解剖圖要求嚴格;

關心我解剖實習熱情誠懇;

替我詰責學生幹事污衊無私正直……

他站在“我”的角度

擔心“我”;

關心“我”;

無比信任“我”……

第三部分:中級挑戰——咬文嚼字

1.情境還原讀。

屏顯:

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着眼鏡,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原句)“我叫藤野嚴九郎……。”(改句)

改句更合常理。你們怎麼看?

活動:學生演讀。

預設:看出藤野先生親切隨和

2.替換標點讀。

屏顯:“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他問。“可以抄一點。”“拿來我看!”(原句)“拿來我看。”(改句)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親切隨和的藤野先生此時用陳述的語氣說話,不是更符合他的性格嗎?魯迅先生是不是用錯了標點?

預設:

使用感嘆號,表示藤野先生說話時的語氣堅定,不容商量。

也看出先生對學生要求嚴格,對工作認真負責。

3.刪改句子讀。

屏顯: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裏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樣的畫。”(原文)

“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樣的畫。”(改文)

原句語言囉嗦,改句更簡明得體。你們怎麼理解?

預設:原句中“你看”用商量的語氣和魯迅對話。“──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破折號後面的語言,表示對魯迅移動血管位置的真實內心的理解,但委婉中又不失堅定的力量:對學術不講究美感,要尊重事實。

改句很直接,有命令的口吻。商量的語氣魯迅尚且“還不服氣”,改句更會讓人產生對抗情緒。

小結:

藤野先生

對待自己的生活

總是不拘小節,

但是

他親切隨和,

對待學生一視同仁;

對待學術一絲不苟;

對待科學執着堅持。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理清思路。

2.合作探究,品味對話,走近人物。

3.學習本文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重點:

通過合作探究,品味對話,領悟人物的思想品質。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感知課文理清思路

1、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

2、檢查預習:作者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了哪幾件事?

(1)、添改講義

(2)、糾正解剖圖

(3)、關心我的實習

(4)、瞭解中國女人裹腳

三、品味對話走近人物

1、請找找作者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中寫了哪些對話?

學生交流發言

2、分組合作探究學習,選擇一處語言描寫:

明確要求:讀——讀對話;品——品語言;想——想品質。

3、學生分組分角色探究,品讀對話,分析人物性格和品質:

(對話不完整的,請展開想象,添加恰當的人物對話)

(1)分組探究品讀;

(2)交流探究,走近人物。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關心我的實習———---熱情誠懇

瞭解中國女人裹腳——求實精神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請同學們課後繼續閱讀在仙台的其他部分內容,想一想,藤野先生還有哪些可貴的思想品質?

篇五: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讀讀寫寫”中的詞語,做到會讀、會寫並理解其含義。

2.收集魯迅生平和創作的資料,認識魯迅的人生道路,爲理解魯迅作品打下基礎。

(二)過程與方法:

抓住文章兩條線索,採用由主到次、由整體到局部的教學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後再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學習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教學難點: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尊心。

課程導入

導入一(故事導入):1998年11月29日,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日本仙台市參觀了魯迅紀念碑(出示圖片)。魯迅的紀念碑爲什麼建在仙台呢?藤野先生和魯迅是什麼關係?魯迅在離開仙台二十年後寫了一篇回憶老師的文章《藤野先生》,(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沿着魯迅先生的足跡,去重溫那一段往事。

導入二(複習導入):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啓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爲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

自主探究

1.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自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開始用魯迅作筆名。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小說集《吶喊》和《彷徨》,雜文集《華蓋集》《墳》等。

2.交流背景

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留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爲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3.知識鏈接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1874年生於福井縣一個醫生家庭,在名古屋愛知縣立醫學專門學校畢業。1904年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教學。1915年,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改爲東北醫科大學,藤野先生到東京學耳鼻科,以後回到家鄉——福井縣木村自立診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終年72歲。

魯迅的三位恩師

(1)壽鏡吾(私塾先生):封建的老師,總是愛用戒尺來嚇唬學生,卻不會真打。知識淵博。死板的壽鏡吾先生作爲魯迅的啓蒙老師,對魯迅的作品起着很大的影響,他的罵世和他的愛國精神也同樣傳到了魯迅身上。對學生嚴厲,但教學的嚴厲中又帶着輕鬆氣氛。

(2)藤野嚴九郎(解剖學教授):在日本關心鼓勵魯迅,是魯迅棄醫從文的關鍵人物。藤野先生是一個日本人,令魯迅難忘的是他沒有民族偏見,對自己一視同仁,熱情地教育。他是一位沒有民族偏見,認真負責,治學嚴謹,要求嚴格,尊重他人,熱情誠懇的人。

(3)章太炎(學者、革命家):十分愛國,卻又明是非,不會盲目地愛國。他的革命業績甚至比他在學術上的造詣還深!太炎先生最令魯迅敬佩的是他的革命精神,也影響了魯迅一生。正直,有革命之志,引原文中一句話“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後來,退居於寧靜,有人批評他,但在魯迅心中,老師仍是後世楷模。

4.積累字詞

(1)注音

緋紅(fēi)爛熳(màn)蘆薈(huì)

解剖(pōu)不遜(xùn)匿名(nì)

詰責(jié)瞥見(piē)畸形(jī)

寒顫(zhàn)髮髻(jì)

芋梗湯(yùgěng)杳無音信(yǎo)

(2)解釋詞語

①緋紅:鮮紅。

②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實姓名。

③不遜:傲慢;無禮。

④標緻:漂亮。文中是反語,用來諷刺。

⑤油光可鑑:文中是說頭髮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⑥抑揚頓挫:(聲音)高低起伏和頓挫轉折。

⑦深惡痛疾:厭惡、痛恨到了極點。

⑧落第: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這裏指考試不及格。

⑨毫不介意:對不愉快或不滿意的事,一點也不放在心上,絲毫不往心裏去。

閱讀課文

(一)整體感知

1.課文是圍繞什麼中心選材的?敘事線索是什麼?

2.文章變換了幾個地點?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劃分全文的結構層次。

3.文中記敘了藤野先生幾件主要事情?讚揚了藤野先生怎樣的高貴品質?

方法指導:學生默讀課文,標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抓住關鍵性詞句。

交流點撥:

1.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選材。明線: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識—相處—離別—懷念)暗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

2.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

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全文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從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3.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

(二)深層探究

1.課文除直接寫藤野先生外,還寫了哪些內容?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麼感情?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仔細閱讀課文38自然段,請作簡要的概括。

設計意圖: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

1.(1)在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的惡濁、庸俗的生活;

(2)赴仙台途中對日暮裏和水戶的深刻印象;

(3)受到仙台醫專的職員的優待;

(4)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

(5)棄醫從文的思想的轉變。

寫這些都是爲表現“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2.“我”對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感激、懷念和愧疚,具體表現在:①裝訂收藏講義;②懸掛先生的照片;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爲鬥爭和力量。

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記敘了作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的幾個生活片斷,其中有東京“清國留學生”的生活情況,有東京到仙台的旅途回憶,有在仙台的食宿情況,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狹隘民族觀念的學生的排斥,還有一次看電影受到的刺激,而重點是記敘藤野先生的可貴品質。內容豐富,形散神凝,一條鮮明的愛國主義思想線索貫穿全文,使每個看來平淡無奇的生活片斷閃耀着奪目的光華,從而給讀者以深刻的啓迪。

篇六: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線索,理解內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3、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徵,表現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4、學習藤野先生正直、熱情、治學嚴謹的高尚品質和重視中日友情、毫無民族偏見的精神;學習魯迅先生尊師好學的高尚品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瞭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理解內容與主旨。

教學難點

1、揣摩詞句,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聯繫體會,激趣引讀。

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啓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爲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恩呢?魯迅先生在日本又經歷了怎樣的屈辱,又怎樣走上“棄醫從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值得尊敬的學者和良師。(板書課題與作者)

作者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筆名,本名周樹人,是浙江紹興人。選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時拴起來,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寫成文章。)

介紹寫作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藤野先生》寫於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執政府的衛隊血腥屠殺愛國請願學生,死47人,傷300多人,女師大學生劉和珍、楊德羣就是其中的兩個殉難者。魯迅說“三月十八日,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鎮壓愛國者的當天下午,就下了通緝令,抨擊過北洋政府及其首領的魯迅,自然是被列入這個通緝名單的。後馮玉祥的國民軍把段祺瑞趕下臺,而奉軍又攻進北京,趕走國民軍。奉軍進北京,騷擾百姓,姦淫擄掠,大肆逮捕和殺害進步人士。北京成了一個充滿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魯迅遭到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這年的七月,魯迅接到廈門大學的任教聘請,8月離開北京去廈門。

本文是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後寫的。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認真體會文章中所蘊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懷。

並思考: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的去寫的?(懷念、讚美)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可請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結構圖。)

明確課文結構: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和離別,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敘事線索的,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緣由,接着寫到仙台後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這就是當年的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條暗線,那麼全文的暗線是什麼呢?我們先按下暫且不表。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1、瞭解故事背景:作者在東京有哪些所見所感?

(作者在東京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思想腐朽、不學無術,整天不是逛公園、賞櫻花,就是學跳舞。正在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對他們的這種思想行爲十分厭惡,不願與他們爲伍。所以文章一開頭就說“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達了作者對東京的失望情緒,爲了尋求救國的真理,又只好離開東京“到別的地方去看看”,這樣,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題:

(1)請標出這一段裏最能表現清國留學生醜態的詞語和句子。

(2)對於這些清國留學生,“我”是持什麼態度?哪些詞語表明了“我”的態度?

(3)從“我”的態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麼思想?

討論明確: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寫了清國留學生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醜惡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髮髻”,加上“油光可鑑”,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緻”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緻”,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同時,還以“上野爛漫的櫻花”之美來反襯這羣清國留學生之醜。而“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

這一部分內容,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願與清國留學生同流合污的愛國主義思想,也爲下文與藤野先生相識埋下伏筆。

總結: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語言,嘲諷了清國留學生的醜態,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揭示了作者離開東京去仙台的原因,爲下文結識藤野先生埋下伏筆。

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

問題一: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文中作者關於藤野先生的描寫,說說作者初到仙台時,目睹耳聞的藤野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生活儉僕。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醫學教授。認真負責,治學嚴謹。熱情誠懇,循循善誘。目睹印象——治學嚴謹;耳聞親見——生活儉樸學者形象

過渡: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瞭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在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選取了哪些典型事例來刻畫藤野先生?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請用最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問題二:學生閱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討論明確:

添改講義——工作認真負責和熱心幫助

糾正解剖圖——對學生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尊重科學,主動熱誠

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體貼入微、沒有偏見

瞭解女人裹腳——求實精神,注重調查

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讚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爲什麼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問題三:作者爲什麼說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教師之一?

學生討論後明確:因爲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爲中國……;大而言之,是爲學術……”。這種精神與品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怎能不感到偉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從中受到鼓舞、激勵呢?一個“最”字分量極重,真摯地表達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懷念之情。

四、佈置作業。

仿照課文第6—10段寫一位新老師到班上上第一堂課時的情景。要求寫出老師的外貌、神態、聲調、語言、行動以及同學的反應,自己對老師的印象等。

第二課時

一、老師印象,激趣再讀。

檢查第一課時的學習效果和預習情況,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在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選取了哪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麼特徵來進行描寫的?

二、合作探究,研讀品析。

1、感知作者情感(愛國)

①課文除了寫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還寫了哪些事?這些事情和寫藤野先生有什麼內在聯繫?(提示:寫了從東京到仙台途經日暮裏和水戶,寫了仙台醫專職員對他的“優待”,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課堂上看電影。)

②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對“日暮裏”和“水戶”這兩個地點記得很清楚,這是爲什麼?

從東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見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裏”和“水戶”兩個地方,因爲“日暮”兩字觸發了作者的憂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幾十年後還記得。至於“水戶”,則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對這樣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學者自然會產生仰慕之情,因此對“水戶”銘記不忘。寫這些事情,反映了魯迅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③作者到仙台後,受到了哪些優待?請體會一下:作者對這種種優待有什麼感受?

明確: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爲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表現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④兩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電影)給作者怎樣的刺激?

學生討論後明確: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爲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鬥爭精神。“終於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爲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

⑤前面我們閱讀了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還有一些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繫?作者是用什麼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找找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思想變化之感情。

學生思考,研討交流:

A.在東京:厭惡之極,不屑與之爲伍B.去仙台:觸發憂國之情;C.棄醫從文:—個人與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思想受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D.離開仙台:熱情讚頌高度評價,懷念

⑥學到此,我們會想:在這樣一位好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學成回國後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兩件事情以後,魯迅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爲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具體解釋請參看課文有關注釋。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作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中國民衆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衆的覺悟。魯迅的這種將個人的志願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2、探究文章主題

關於課文主旨的理解,爭論頗爲熱烈,對於下面的說法,你更傾向於哪一種?①“讚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②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③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教師提供參考意見如下:

較傾向於第(1)種:“讚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爲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敘述的焦點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係,恰如結尾處點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爲許多人所知道”。而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從全文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着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也正因作品飽含的愛國主義感情,從而使藤野的形象更爲感人,可以說,愛國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魯迅全集》,譯者增田涉寫信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你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你譯出加入。”1936年魯迅又向來到上海的增田涉打聽藤野的近況,可見其懷念之情。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簡介師生情)

三、品讀提升,語言揣摩。

1935年日本要出《魯迅全集》的時候,曾經問魯迅選些什麼文章好,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要藉此打聽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見作者對先生的懷念。

集體朗讀結尾一句話,研討其含義。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爲‘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討論明確:

(1)“似乎”表明事實並未真的出現,不過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卻是巨大的。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

(2)“良心發現”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於革命的思想受到觸動。

(3)“增加勇氣”是指作者在長期遭受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迫害時,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時,便增加了鬥爭的勇氣。

(4)“正人君子”是反語,諷刺那些爲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爲“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惡痛疾”是“最厭惡最痛恨”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作刀槍和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爲光明的中國繼續奮鬥。這種把與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誼和作者的愛國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鬥爭融合在一起的結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題,加強了文章的戰鬥性。

四、課文總結

欣賞一篇優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陳年佳釀,只有用心體悟,才能獲得心靈的飛躍和思想的昇華。魯迅的文章尤爲如此。走進散文《藤野先生》,使我們更親近地觸摸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更深透理解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藤野先生,令魯迅感念,更鐫刻在讀者的心中,願我們在關愛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爲湛藍、亮麗。

五、作業佈置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詩集《野草》。

教學後記:

篇七: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課標與教材分析:

課標分析:

新課標要求初中學生閱讀現代文,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的第一一篇文章,本單元的主題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或是展現名人、偉人的一個生活側面,揭示人生意義。《藤野先生》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早年留學日本期間,正值日俄戰爭,許多日本人深受狹隘民族主義的毒害,魯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偉大,懷着感激的心情,頌揚了他的師德,頌揚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魯迅原來想走“學醫救國”的道路,但“匿名信風波”和“電影事件”極大地傷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魯迅認識到要拯救國家,就要醫治國民的麻木、愚昧,這就需要用文字喚醒沉睡的國民。於是他決定棄醫從文。這一舉動正是作者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表現。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學到敘事性文章的寫法,也能從中受到愛國主義的薰陶。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做到會讀、會寫並理解含義。

2、收集魯迅資料,認識魯迅的人生道路,爲理解魯迅作品打下基礎。

3、明確這篇回憶錄是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記敘的。

4、複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寫及典型事例對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5、學習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學習他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的崇高精神。

6、學習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

7、聯繫背景理解魯迅對“清國留學生”、“愛國青年”、“正人君子”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學習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

教學難點:

1、聯繫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2、學習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學習他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的崇高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3、提問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魯迅是大家所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複習魯迅作品及出處)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啓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爲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魯迅(1881—1936)生於浙江紹興,原名周樹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開始用魯迅作筆名。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華蓋集》《墳》等。本文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藤野先生簡介:藤野先生全名藤野嚴九郎,1874年生於日本福井縣一個世代爲醫的家庭。藤野從小學過漢文,1896年從愛知醫學校畢業留校作解剖學教師的助手,後到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學習解剖學一年,1901年到仙台醫專任解剖學講師,1904年升爲教授。兩

個月後魯迅來此留學,藤野先生擔任解剖學兼副班主任,曾給魯迅以特別關心和照顧。1915年仙台醫專升格爲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藤野因學歷不夠,被解除職務。1919年回故鄉開診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三、自主學習:

1、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掌握文中生字詞,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抑揚頓挫、緋紅、宛如、驛站、油光可鑑、畸形、不遜、匿名、杳無消息、詰責、悽然、教誨、深惡痛疾、瞥見、解剖、髮髻、

2、跳讀課文,找出對藤野先生的描寫,思考問題:

①文中從第幾段開始描寫藤野先生,是以怎樣的一個形象出現?②在與藤野先生相識之後作者寫了與藤野先生之間發生的哪些事情?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嗎?由此我們看到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具體是從哪些地方讀出來的?③作者對藤野先生有怎樣的感情?

四、交流探究: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並在班內交流。

1、初見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

舉止——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治學嚴謹、生活簡樸的學者形象

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

2、課文主要記敘了與藤野先生相處的哪幾件事?表現藤野先生怎樣的思想品質?

①藤野先生爲魯迅添改講義,從“從頭到末”、“一一訂正”、“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等處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學生的熱情關心。

②藤野先生爲魯迅糾正解剖圖,“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個治學嚴謹的人。

③藤野先生關心魯迅的解剖實習,從“擔心”、“放心”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對待魯迅是熱情誠懇的。

④藤野先生向魯迅瞭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況,說:“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求實精神。

五、課後作業

總結歸納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

第二課時

1、上節課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同學來歸納一下(認真負責,治學嚴謹,不拘小節,熱情誠懇,求實務實)既然藤野先生是這樣一個熱心關心“我”的先生,按理說“我”應該繼續留在仙台學習,但爲什麼“我”卻選擇放棄學醫呢?(學生討論,請同學回答)

明確:因爲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通過這兩件事讓作者內心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地打擊,當看到日本學生的狂妄傲慢,尤其是中國人愚昧麻木的時候,“我”的思想受到了嚴重的挫傷,因此決定棄醫從文,改變自己的志向。

2、作者是怎樣描述“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之情的?

明確:藤野先生聽說“我”不學醫,並要離開仙台,甚感“悲哀”、“悽然”,他“嘆息”,並贈照題辭“惜別”,還希望“我”回贈照片,並常來信告訴他狀況。這些記敘和描寫將“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情生動具體地反映出來。與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相比起來,先生對魯迅這種毫無民族偏見的深情就顯而易見了。

小結:文章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敘事線索,寫了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相別,讚揚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寫出了師生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表現了師生之間深厚而真摯的感情。

3、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感激的、懷念的,正如他在文中所說的“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那這種感激具體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明確:①裝訂收藏講義;

②懸掛先生的照片;

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爲鬥爭的力量。

教師總結:藤野先生是一個工作認真負責、生活簡樸、治學嚴謹、具有求實精神的學者形象。但是更可貴的是,藤野先生對待魯迅沒有民族偏見,而是熱情真誠地關心和幫助魯迅,這正是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

4、以上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相別以及抒發自己對其思念感激之情的全部內容,但是大家仔細看一看文章開頭就直接寫作者來到仙台學醫嗎?(沒有,先到東京)對,作者是先來到東京,那作者在東京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呢?

明確:清國留學生賞櫻花、盤辮子、學跳舞。

5、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討論:作者是怎樣描寫清國留學生的,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並談談你喜歡的原因。

①作者抓住清國留學生的主要特徵——將長辮盤在頭頂,來描寫他們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的醜惡形象。

②用兩個貼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髮髻”,加上“油光可鑑”,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緻”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緻”,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

③“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

(2)、從東京到仙台途中,要寫的內容是很多的,作者爲什麼只寫“日暮裏”和“水戶”兩個地方?用意何在?

明確:“日暮”有“日暮途窮”之意,觸發魯迅對社會黑暗的憂憤之情,所以記得;“水戶”則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這時也正身居異國他鄉,對這樣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學者自然會產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記得。這樣寫是爲了表達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其實細心的同學不難發現作者就是用愛國主義的思想來統攝全篇的。除了文章開頭對留學生的態度及所記住的地名以外,作者對日本“愛國青年”表示憤懣,是由於他們看不起中國人;看電影之後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更是出於愛國的考慮;最後把懷念之情變爲多寫反映黑暗現實的文章,則是當年棄醫的目的,是愛國的實際行動。可見,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是貫穿全文的另一條線索。

6、劃分層次

整篇文咱們已經學完了,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將這篇文章劃分層次,段落層次的劃分可以以作者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

明確: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寫在公園賞櫻花;在會館,留學生學跳舞。)

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回憶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和離別。主要寫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7、文章主旨

本文表達了我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讚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以此同時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

8、板書設計:

添改講義——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要求嚴格、治學嚴謹、循循善誘

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

瞭解裹腳——求實精神

沒有民族偏見的優秀品質

9、作業佈置

完成課後習題

篇八: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過程與方法:

在朗讀中感悟,在交流中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真正“愛國性”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本文難點較多:

(1)全文線索爲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明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暗線。

(2)第二部分第三層是難點,因兩件事促成作者棄醫從文,中國醫學界少了一個良醫,中國文壇卻多了一名大文豪。

(3)結尾部分也是難點,它總結全文,深化中心,加強了文章的戰鬥性。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大家是否記得初一時我們學過魯迅的哪些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今天我們繼續地來學習魯迅的另外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1.作者回顧:

魯迅(1881一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吃人的舊禮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旗手。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裏。

2.導語:

本文選自《朝花夕拾》,這是魯迅的一個回憶散文集,本文寫於作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忱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正課

1.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速讀課文,思考:

(1)、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在這段經歷中,作者所寫的事情都發生在那裏?請找出文中表明地點轉換的語句。重點寫發生在哪裏的事情?

表明地點轉換的語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我離開仙台之後”.仙台

3、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課文據地點的轉移可分成三個部分。

.全文共有38段,可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和離別,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4、文章標題是對全文思想內容鮮明精煉的概括。你認爲課文是以什麼爲中心記敘的?敘述線索又是什麼?感情線索是什麼?

圍繞藤野先生的這一中心組織材料,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敘事線索。

以作者對祖國、對民族的愛感情線線索

5、上野櫻花爛熳的時節是怎麼樣的?示圖(見課件)

6、在這爛熳的時節中作者在東京的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流露了怎樣的感情?從文中哪個詞可看出來?

討論、明確:作者看到了中國留學生“成羣結隊”“盤着辮子”地賞櫻花,聞到了中國留學生吵鬧“響得震天”,污濁,”。

無非:只不過。表露了作者對東京留學日本學生中效忠滿清王朝,醉生夢死狀況的失望之情。爲下文離開東京“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筆。

7、“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後文哪幾句話相呼應?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呼應

8、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麼特點?爲什麼抓這個特點?

抓住了“盤着大辮子”的特點。

——在當時,有無辮子可以區分對清王朝的態度。抓住這一特點,可以畫出他們的靈魂。

9、理解作者的修辭藝術:(見課件)

(1)、“形成一座富士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比喻。有嘲諷意味。

(2)、標緻”是什麼意思?在這裏是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什麼感情?

原意是漂亮,這裏是反語,用於諷刺,表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

10、提問:“油光可鑑”一詞中“鑑”的本義是什麼?詞性發生了什麼變化?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討論、明確:鑑,本義是鏡子,詞性由名詞轉化爲動詞在這裏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11、“成羣結隊”和“實在”刪去好不好?爲什麼?

不好。“成羣結隊”表示“清國留學生”逛公園、賞櫻花的人很多;“實在”對“標緻”起強調作用。刪去後削弱了諷刺的力量。

12、第一段並沒有寫藤野先生,是否離題?有何作用?

13、不離題。它有兩個作用:

(1)交代離開東京的原因,引出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2)表現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文暗線,也是主題的一個方面)。

三、小結:文章圍繞藤野先生的這一中心組織材料,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敘事線索,以作者對祖國、對民族的愛感情線索,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以及讚揚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四、作業:預習第二部分:找出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處的幾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的什麼思想品質?

五:板書:一、(1---3)在東京:見聞和感受———失望

二、(4---35)在仙台:相識、相處、相別

三、(36---38)離開仙台:懷念(棄醫從文)

敘事線索: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明)

感情線索:魯迅的愛國情感(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三、正課

(一)學習第二部分,給第二部分分層

這一部分可分爲四層,請劃分並歸納層意。明確:

第一層(第4—5段):寫到仙台的途中所見所聞和初到仙台受到的優待。

第二層(第6—23段):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和相處的故事,讚揚他的高貴品質。

第三層(第24—31段):寫匿名信和看電影,激發作者的愛國熱情。

第四層(第32—35段):寫作者離開仙台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

2.爲什麼寫只記得兩個地名?

日暮裏: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水戶: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後曾進行反清復明活動,事敗後長住日本講學。他是浙江餘姚人,離紹興很近,可謂魯迅先生的“同鄉”,魯迅很敬重他。

目的:抒發自己的愛國主義感情。

3、精讀第5語段,思考:初到仙台的“我”受到優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爲貴”,怎麼理解?

“大概”表示猜測,與句末語氣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肯定語氣。作者用詼諧的口氣猜測他在仙台受“優待”的原因,有自謙、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斷爲“物以稀爲貴”,包含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4、課文如何描寫初見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

舉止——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

目睹印象——治學嚴謹

學者形象

耳聞親見——生活儉樸

5、文中具體寫了與藤野先生相處的哪幾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的什麼思想品質?

(1)添改講義,認真負責(2)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3)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4)瞭解裹腳,求實精神。

5、魯迅爲什麼要學醫?是哪兩件事促成了作者棄醫從文?

對於自己到仙台學醫的動機,作者曾在《吶喊·自序》中寫道“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維新的信仰。”

(1)匿名信事件(2)看電影事件

“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我”。“匿名信”事件使“我”深感弱國弱民備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爲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願望。“看電影”事件使“我”深感“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

6、想一想“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這句話的含義。

這句話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憤慨,而是以其實中國的日本人的心理來寫,這種出於偏見而武斷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極大的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遭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話中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憂盼祖國強盛的願望.

7、.提問:“偏有中國人夾在裏面”“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這句話中包含了哪幾類中國人?

討論、明確:(1)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樣毫無意義甚至喝采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

8.提問:“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是因爲什麼?

討論、明確:這歡呼聲深深地傷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9、“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嘗”是什麼意思?

“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精神麻木的極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學生看到中國人被槍斃時興高采烈的表現.句中的“他們”指麻木的中國人.

10、“我的意見卻變化了。”那麼,原來“我的意見’”是什麼?變化了以後又如何?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明確:“原來我的意見”是學醫,爲祖國服務,爲科學服務,“變化了以後”是想從事文藝運動,醫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變化的原因是學醫難以治國人的麻木。

(二).細讀第三部分,想一想以下幾個問題。

(1)課文最後一段寫作者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麼感情?作者以幾種具體行動來表達這種感情?

感激、懷念

①裝訂收藏講義。②懸掛先生照片。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爲鬥爭勇氣和力量。

(2)課文結尾中“良心發現”“增加勇氣”“正人君子”各指什麼?

討論、明確:“良心發現”指作者熱愛祖國,勇於革命的思想受到觸動;“增強勇氣”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鬥爭的勇氣;“正人君子”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御用文人。

(3)、結尾這句話有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爲中國的光明繼續奮鬥。

三、小結:課文以與藤野先生交往的爲明線,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爲暗線,讚揚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發了對恩師真摯懷念之情,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洋溢着強烈的思想感情。

四、作業:見課件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chuzhong/zkzw/1296689.html

  • 標籤: 語文 八年級 上冊 教案 藤野 八年級語文上冊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選8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選8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