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通用6篇)作文

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通用6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97W 次

篇一: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

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通用6篇)

新的學期,爲了更好的完成本學期的地理教學任務,特對本學期的教學定如下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我們主要學習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及部分區域地理內容,這部分內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礎,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紹人地環境的基礎知識、人文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要求學生能獨立或合作進行人文社會的分析和調查。選取了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幾方面社會經濟活動,探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特點及與社會因素、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從而逐步樹立起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與此同時,掌握閱讀、分析、動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特別是能夠對城市與環境區域產業活動中涉及到現實生產、生活中地理現象、地理問題有深入的認識,做到學有價值、學以致用。

二、學情分析

從上期期末考試情況看,四個班的成績都有較大提高,但學生的數學基礎還是參次不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比較欠缺,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高一學生由於初中對地理課不夠重視,無論學科知識、學科能力都較薄弱,新課程以專題的方式進行學習,對他們來說會存在較大困難。而且學生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會有較大的興趣,但專題式的探究學習,部分學生會感到有困難,不易把握知識點。

三、教學措施

爲更好落實學校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我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兩個方面着手來進行教學。

(1)強調學習過程,培養良好習慣。

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要求學生落實基本的。學習過程及課前預習,課堂高效聽講,課後複習整理三個基本環節。

①課前通讀教材,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礎知識梳理。發現問題,標記問題爲課堂有針對性的“解惑”做好準備。

②上課時,活躍思考,認真聽講,踊躍發言,使疑惑在分鐘內真正排除,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③課後再次通讀教材,整理課堂筆記,特別是對預習過程出現的問題要細緻的做好記錄。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測自評試題。

(2)落實活動實踐,激發學習興趣。

結合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我校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大力推進教材活動實踐。爲此,將公佈本學期的地理活動安排。學生分組做好活動項目的選擇、準備、實施,特別是學生活動的指導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層面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合作探究,積極思考,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使興趣更濃厚。

(3)注重知識小結和單元測試的講練,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每單元結束後,將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重難點的複習,幫助學生構建單元知識的網絡化體系,並鼓勵學生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精選單元測試題,結合學生學情反饋,做好試題的講解和薄弱知識點的講練。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業務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學的一種資源,不是必須嚴格遵循的標尺。立足課標,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動、閱讀的針對性,合理選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學生現有的知識體驗層次,從學生身邊尋找教學資源,從學生生活體驗中尋找資源,有效補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達到共鳴。本學期我會通過網絡學習,同行交流,師生討論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教學進度:

(略)

篇二: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

本學期我們主要學習地理必修一,這部分內容是立足於初中地理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選取了自然地理中經典的幾個要素,如大氣、陸地、水環境、地質等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幾方面,探討人地關係中“地”的有關地理理論基礎,通過這些自然地理理論的學習,使學生更好的瞭解我們身邊的事物,將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學過程中,並逐步樹立起“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與此同時,掌握地理的有關讀圖析圖繪圖的方法和技巧,並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現實世界的境域性知識,解決有關地理的重大問題。使地理學習做到學有價值、學以致用。

二、教學內容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5章。

三、學生知識現狀分析

1。由於部分學校初中階段忽視地理學習,使高一學生對地理學科不能做出正確的認識,學生的見聞有限、知識面窄,對地理學習存在陌生感和恐懼感,同時又對新生事物抱有很強的好奇心。

2。學生對地球運動這一部分的學習會存在很大難度。就其原因是地球運動中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空間思維能力,而與之配套的物理和數學等學科的內容知識還未學到,無形中加大了學生學習這一部分的難度。

3。地理學習的興趣不濃,方法機械。很多學生視地理爲副科,以爲學習地理就是靠死記硬背,故學習興趣不濃,也不是很重視。自然地理學習需要的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讀圖分析能力、多因素綜合分析等能力較弱。

4。地理思維能力缺陷。自然地理現象一般是學習後續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區域地理的重要基礎,而學生的'地理思維往往是單因素線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網式綜合思維能力,難以理解複雜的自然地理現象,也將對後續的學習帶來難度。

四、教學措施

爲更好落實學校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兩個方面着手來進行教學。

(1)強調學習過程,培養良好習慣。

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要求學生落實基本的學習過程及課前預習,課堂高效聽講,課後複習整理三個基本環節。

①課前通讀教材,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礎知識梳理。發現問題,標記問題爲課堂有針對性的“解惑”做好準備。

②上課時,活躍思考,認真聽講,踊躍發言,使“疑惑”在45分鐘內真正排除,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③課後再次通讀教材,整理課堂筆記,特別是對預習過程出現的問題要細緻的做好記錄。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測自評試題。

(2)落實活動實踐,激發學習興趣。

結合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我校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大力推進教材活動實踐。爲此,將公佈本學期的地理活動安排。學生分組做好活動項目的選擇、準備、實施,特別是學生活動的指導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層面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合作探究,積極思考,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使興趣更濃厚。

(3)注重知識小結和單元測試的講練,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每單元結束後,將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重難點的複習,幫助學生構建單元知識的網絡化體系,並鼓勵學生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精選單元測試題,結合學生學情反饋,做好試題的講解和薄弱知識點的講練。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業務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學的一種資源,不是必須嚴格遵循的標尺。立足課標,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動”、“閱讀”的針對性,合理選“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學生現有的知識體驗層次,從學生身邊尋找教學資源,從學生生活體驗中尋找資源,有效補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達到共鳴。本學期也會通過網絡學習,同行交流,師生討論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篇三: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

一、指導思想

以“學習”爲目的

使學生獲得相對完整的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提倡學生主動參與和參與,樂於探索。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積極獲取新知識、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資源、環境、人口和發展的正確看法。教會學生閱讀、分析和運用地理圖表、地理數據和地理事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

二、教材內容分析

這學期的內容是必修一(人民教育版),內容包括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的塑造,自然地理環境的完整性和差異性。本卷內容主要是自然地理。通過本卷的學習,學生可以全面瞭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和運動規律、大氣條件和運動規律、地形地貌和河流地貌的形成、自然水循環、海水運動和水資源利用、地理環境特徵等。使學生能夠全面瞭解地球的物理和地理環境特徵,爲今後進一步學習人文地理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新生初中基本不學地理,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很差,而初中地理知識是高三進一步學習地理的基礎,這是高三學生覺得地理難學,高三地理教學難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以上具體問題,適當放慢教學進度,適當補充高中地理知識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四、主要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教材和課程標準,掌握教學重點。

2、繼續加強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努力學習教育教學技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3、認真備課,準備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板書設計等。

4、通過地理故事、有趣的地理故事、地理謎語、地理新聞和與地理教學相關的課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5、根據地理教學的特點,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如實驗、觀察、測量、參觀、製作教具、多媒體教學等。)都是爲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6、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7、加強對學生作業的監督管理,提高作業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要精選提煉例題、習題、學生作業,注重效率。

8、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檢查、反饋和鞏固知識。

9、加強對學習困難學生的關懷,

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教學上要分層次教。他們應該在業餘時間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經常與學習困難的學生交談,鼓勵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只要他們有進步,就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

篇四: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

一、教材總體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主要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內容,包括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的塑造和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介紹了自然地理方面的基本現象,原理、規律及成因,爲學生進一步瞭解自然地理基礎知識提供更加系統的學習內容。

二、教材目的要求

1、通過必修一的學習,獲得相對於初中較爲系統的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包括自然地理的基本現象、基本過程、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和成因。

2、通過學習基礎的自然地理知識,學會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掌握讀圖讀表的地理技能,學會收集整理、比較分析地理信息,解決地理基本問題的思維方法。

3、爲將來學習必修二、必修三和其他選修內容的地理知識打下基礎。

三、學生情況簡介分析

由於地理科目在初中不參加中考等原因,所以很多升入高中的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地理基本技能較差,而且我校高一生是本市區錄取分數相對較低的,因此我校高一學生的地理知識也相對較差。

我擔任高一年級x班、x班共2個班級的地理教學任務,目前各班級在地理方面的能力相差不大,但是隨着教學的推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可能會出現較大差異,這將會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

四、方法與措施

1、認真研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備好每一堂課,並寫好教案。

2、運用講述法、直觀法、演示法、和實驗法等適當的教學方法,結合身邊的地理現象,上好每一堂課。

3、合理佈置課內外作業,並及時分析、批閱、講解。

4、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會收集、分析地理信息,解決地理問題,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5、充分運用現代教學設備給學生上課,提高課堂效率,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

6、做好教學工作的總結和反思,並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篇五: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

《地球的圈層》

習者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爲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爲簡、化虛爲實”的好方法。

2、關於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瞭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徵。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係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後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爲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瞭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瞭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繫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佈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徵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爲

學生行爲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麼?你認爲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爲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裏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麼我是怎麼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麼,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並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爲什麼?(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嘆又會是什麼?爲什麼?)

4、什麼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着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麼?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最後,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後,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爲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爲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後,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岩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岩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範圍

4、最後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於岩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裏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後

學生鬨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鑽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範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激發學習-。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爲地球外部圈層主要有哪幾層?各自的範圍和基本特徵是什麼?

2、舉例說明爲什麼地球外部圈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3、探究:你認爲岩石圈是屬於地球的外部圈層還是屬於內部圈層?

教師小結:(完整版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和地球之間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地球這個“精彩’的、充滿生機的家園。同時,也讓我們清醒的感受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這個家園,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所以,請同學們一起行動起來,伸出你我雙手,自覺的去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因爲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每位同學,可任選一題,完成下列探究:(字數:200—300之間)

選題一:如果將來,人類真的發明了一種能到地球深處的“船“,你認爲,這樣的”船“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選題二:以“一顆小水滴的旅行“爲題,寫一篇地理小論文。

學生閱讀、討論回答

課後探討

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提取、分析信息並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學活用,理論聯繫實際,培養探究精神。

篇六: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並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

①範圍:23°26′N―23°26′S

②週期:一個迴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過程,並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並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夏至日,6月22日前後,

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冬至日,12月12日前後。

⑤易混淆的概念:迴歸年與恆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迴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迴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並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範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麼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爲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並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爲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爲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chuzhong/zkzw/1305510.html

  • 標籤: 教學計劃 地理 高一 人教版 通用 小學五年級作文教學計劃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通用6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高一地理教學計劃人教版(通用6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