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我與地壇讀後感(推薦20篇)作文

我與地壇讀後感(推薦2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9.77W 次

篇一: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推薦20篇)

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柺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題記

史鐵生在一無所有的時候走進了地壇,從此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15年之後,他敘下文字,鋪陳情感,望着時間的結局。他,巍然矗立。

他傷痛、暴戾,幸而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換爲他內心的震撼,而人生的蕭瑟卻在這裏逐漸褪去。平常無事,他將輪椅車印留在荒園中,履痕處處,心歷平靜。地壇的恢弘大氣沉澱了他的躁動,慰藉了他的心靈。

他得以緩解,而忘記了比他更痛苦的母親。母親的腳印亦佈滿了地壇,丈量了荒園的無邊淡然。生活的壓迫,孩子的痛苦,交匯融合,終一去不返。母親在他尚年輕之時就驀然逝去,而他甚至不知道她死前“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仍散發戾氣。他回憶過往,感悟時間,在地壇中自省;現在,他看到了時間的結局,懂得自己掌握住幸福的真諦。

生與死,輪迴不止。當我們遊遍人間四境,感覺到累的時候,自然能去休息,而活着,確是最值得思考的。我們可能被重傷,從此想要一蹶不振,而史鐵生和他的地壇便告訴我們最好的答案:不必逃避,思考並直面。在我看來,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雖暫時無法看到時間的結局,但仍能抓住當下,砥礪奮進。

史鐵生在滄桑的文字中多次提到了時間。恩愛的老夫婦,從中年踱來;早晨唱的青年,在工作路上;身世悲悽的兄妹,哥哥盡力去愛護妹妹,終無濟於事;善意問候的老太太,對我的陌生的寒暄……

時間的結局在一切隱晦中,不會停止,向前發展。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衰老、死亡。史鐵生從青年逐漸步入不惑,慢慢看淡了生活,領悟了親情。我想,等待我們的,等待這個階段的,應該是不懈的努力,以及我們所需要長遠兼顧的親情。

四時有常,而人生無常。把握自我,承載當下,便是時間最好的結局。

篇二:我與地壇讀後感

以前總想着買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來看看,卻因時間關係而沒有去買回來品嚐,趁這個比暑假還長的寒假,一飽眼福。

翻開這本書,隨機的一頁,便令一句話永遠印在我的腦海裏,“彷彿這方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是什麼,能夠歷經四百多年,在等待一個人,而這個人,是作者,史鐵生。

我開始懷着好奇與忐忑認真讀這本書,熟悉陌生交織的作者和作品。史鐵生,一個21歲就雙腿癱瘓,又患上尿毒症的這樣一個被上帝和生活摧殘殆盡的廢人,居然能夠堅強的活下去,且終鑄造了這本書。到底是爲什麼,是什麼讓史鐵生從悲觀漠然的態度到讚歎生命及感恩上帝的呢?記得兒時上過一篇課文,講史鐵生雙腿癱瘓後母親照顧他到母親去世的故事,那時,史鐵生可是脾氣暴怒無常。

記得他“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也許,作者他的行爲,就像一個殘缺不全的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別人的優、全。

而在他想崩潰,失魂落魄時,他母親已離他而去時,他則想起了地壇,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地壇雖荒蕪,卻沒有衰敗,仍舊充斥着生機與活力,仍然是生命的代表,就像作者自己一樣,作者何嘗不是一個雖表面無蔥鬱,荒蕪卻內心仍舊有着對生命渴望的生機。

他母親說,也好給他個僻靜的地方自己舔舐傷口,思索自己的命運,思索人生的價值。

開始時,我想,地壇與我有什麼關係,爲何還牽進了他的母親,這三者中的關係一開始完全是朦朧的,直到看完,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真諦,是地壇,是他的母親,他的母親與地壇教他對待生命,要好好活着,是親情,是地壇,給了他對生命的感悟,是他母親再一次給了他生要好好的勇氣。

也許是那北海的花,也許是那暗夜長燈下悠長的笛聲,也許是兒時的玩伴,也許是那教堂左樓之上的鐘聲,讓作者領悟生命,感恩生命。

有一句話,“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衆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爲他老以爲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衆都是因爲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遠了。”各種周邊環境,特殊原因,讓作者看透生命,留下鼓舞生命的良劑。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在荒蕪,但有生機的地壇徜徉,背影離去,生死天邊,只剩我與地壇,感悟着生命的吶喊!

篇三:我與地壇讀後感

泰戈爾曾言“生命猶如渡過一重大海,我們相遇在同一條窄船裏,死時,我們同登彼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奔前程。”雖然他的生命被禁錮在輪椅這條窄船上,但他依然用殘損的身體書寫下不低頭的倔強。

他曾在地壇中落寞棲遑,看歲月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玻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散落了玉砌雕欄,感嘆歲月無情,時光易老,一如他的生命,在風華正茂之時失去雙腿。

在地壇中,他坐看雲捲雲舒,靜觀草木無聲,在母愛的感召下,他開始思考人生,終於他坦然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的感悟,沒有什麼振臂高呼的誓言,也比不上慷慨激昂的演講,不同於海明威般的勇猛剛烈,亦不同於貝多芬陰鬱中迸發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嘶吼,他不狂熱,不發狠,無悲苦,無哀嚎,不畏死,亦不貪生。他以“蘆葦韌如絲”般的韌勁書寫下意蘊雋永的文字,成就了高貴成熟的靈魂。

他遇到了地壇,地壇也等到了他,在地壇這個精神支柱的支持下開始文學之旅,雖然他不能像餘秋雨那樣進行“文化苦旅”不能像周濤那樣“放牧長城”更不能像馬麗華那樣“西行阿里”,但他可以在地壇中少一些抱怨而多一些思考。

“別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從腿開始思想,體察心靈。”他笑談“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什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他坦然“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面前都可能加一個‘更’字。”他直面生活的考驗,他的靈魂強大,正如汪國真所說“你就有一個不屈的靈魂,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腳下的地壇,是否是這片堅實的土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們在時光的罅隙裏苟延殘喘,庸庸碌碌是一世,芸芸擾擾是一生,但他卻正視苦難,用不屈的靈魂譜下百世經典,繞過暖寒交織的歲月,穿過梨花帶雨的清夢指點後人,或許地壇草枯花萎,但他的精神永存“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篇四:我與地壇讀後感

在九月的必讀書目中,我最喜歡《我與地壇》。

書的作者叫史鐵生,是個一雙腿截癱的人,文章寫了作者在一座古園中度過的十五年的生活。作者二十一歲便失去了雙腿,那時的他找不到工作,也看不到希望。他就這樣走進了地壇,從中汲取生活的勇氣和奮鬥的力量。

在史鐵生癱瘓後,他媽媽想盡一切辦法,盼望史鐵生能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所以除了古老的地壇,還有時刻呵護着他的母親。母親總是悄悄地來看他,又不讓他發覺,然後又悄悄地離開。

等他母親去世後,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無私的愛。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我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留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後,他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豪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史鐵生在經歷了絕望過後,找到了上帝留給他的另一扇窗。他終於明白,雖然雙腳不能動了,但還有雙手!最終,他靠着超人的意志力,徹底走出了陰影,這是何等的勇敢和堅韌。

我發現史鐵生對生死的見解深刻而獨特。作者在苦難的磨礪下,給了生死一個簡單的定義:生與死都是命中註定,都是事實。

是的,對生死不必有太多的追究。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想想“怎樣活下去”“怎麼活得更好”。“好”沒有明確的定義,全是人們的主觀感受,現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全是痛苦,幸福與痛苦之間,也許就是看待事情的角度的差異。

作者經常在地壇公園看到:小小的蜜蜂、微不足道的螞蟻、不起眼的瓢蟲、一丁點的蟬、小小的露水、令人不屑一顧的小草……它們都在追求生命的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凡是自然界的事物,從不因爲自己的渺小而銷聲匿跡,從不因爲別人不重視而自我輕視,從而放棄生活的信念。而身爲“人”的我們,又怎能因一個挫折就輕易地放棄自我?

即使生命只是曇花一現,我們也要把美麗的瞬間留下。所以,我們應該積極樂觀地生活,不因挫折而自棄。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宿命的味道。但是命運的神祕與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一切本是如此,不必多想!

其實,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得真切,來得美好。

篇五:我與地壇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深有感觸。故事講述的是他在雙腿殘疾的巨大困境下因找不到工作,完全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的故事。絕望無助的他在機緣巧合下搖着輪椅進了一座荒廢的公園——地壇,之後他便與地壇有了很深的羈絆,他連續十五年每天都會去地壇,他在地壇中感悟到了人生和生命的真諦。

初接觸史鐵生的作品,是在初一的語文課本上。學習《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時,我並不能很好地體會到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情感,不能切身地體會到作者當時所遭受的痛苦,也不能完全明白他對他母親的思念。直到這個暑假,我從圖書館借回了《我與地壇》,閱讀好幾遍後,我才深刻地體會到作者那個時候的痛苦與絕望,還有他對母親逝世的愧疚與思念,以及他已經找到的對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啓迪。這些都與地壇密不可分,地壇不僅僅是一處廢棄的古園,地壇更是史鐵生心中的那片淨土,是他的精神支柱。

史鐵生覺得他與地壇之間有着不可分割的緣分,他甚至認爲地壇等了四百多年,就是爲了遇見他。他正值生龍活虎、絢麗多彩的青春年華,卻遭遇到生命的不幸,殘廢的雙腿讓他無所適從、絕望透頂,因此他的脾氣變得陰鬱無比、暴怒無常。他爲了逃避一個世界去到另一個世界,無意之間來到了人跡罕見的地壇,地壇是那麼的寧靜與美麗,彷彿是上帝苦心安排他與地壇見面。因此他每天都搖着輪椅去地壇,他在地壇裏想了好長時間關於生與死的問題。最後他終於明白了,一個生命的誕生,他自己是不能夠決定的,這已經是一個事實了;而關於死的問題,這是必然的結果,我們不用太過於害怕或者是着急死亡,因爲這是必然會發生的,只需要順其自然就好,這樣想着他覺得自己的心情隨之而輕鬆了一些。

史鐵生對於他的母親是充滿愧疚的,他因雙腿殘廢而變得脾氣暴躁,而他的母親此時肝病相當嚴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覺,可她將兒子瞞得緊緊的,仍鼓勵兒子好好活着。母親猝然離去後,他才幡然醒悟,他後悔了,但爲時已晚。他的小說獲獎了,可母親卻不能看到,他多麼希望母親能夠爲自己驕傲。他沒有讓自己的母親放心,也沒有讓母親爲他感到驕傲,母親的一生可以說是偉大的,同時也是苦難的。直到很久很久以後,他才意識到,地壇裏不僅有他輪椅的印記,更有母親的腳印。

讀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明白了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人的一生不會都一帆風順的,總是會經歷一些磨難。而我們在面對這些磨難的時候,可以抱怨,但不可以止步於抱怨,我們更應該爲了克服困難而不停地努力。而且人生與命運本來就不公平的,我們沒有辦法去讓它們完全的公平。所以有的人是幸運多一些,而有的人則是苦難多一些。在人生無比痛苦絕望的時候,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要想着糟踐生命,更不能提前結束生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因此不管在我們春風得意的時候,還是遭遇挫折的時候,我們都要珍愛生命!

篇六:我與地壇讀後感

午後,陽光懶散地照在每一個角落,把世間萬物染成淺黃。明明暗暗的光線穿逡在窗內外,斜斜地打在書籍靛色的封頁,”我與地壇”這四個字顯得尤爲耀眼。凝視着天空寂廖的輪廓,風一點一點爬上心頭,幅幅畫面走馬觀花似地在我眼前遊走……

他從熱鬧中走來,步入一個人的孤單。

廢棄的地壇裏一片寂靜,他搖了輪椅進去,坐着或躺着,沉默地想着自己的心事。從風華正茂的圓滿到雙腿殘疾的殘缺,巨大的落差令他傷痛,他壓抑地嘶吼,怒氣衝衝地砸碎手邊的一切,地壇安靜地看着,不發一言,只一次次在他瀕臨崩潰之時無聲地給予寬慰的擁抱。他漸漸淡泊,整日整夜地思索着生與死。他終於徹悟了生死,開始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一寫作。

落日的光輝平鋪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坐在輪椅上的青年奮筆疾書着,畫面定格在這一刻,也只能是這一刻。

坎坷後的美好,苦澀後的甘甜,只有披荊斬棘的勇士才能感受。

一個人的苦難,兩個人承擔。

奄奄一息的母親脣被染上血般的鮮紅,艱難地呼吸,枯瘦如柴的手指緊緊攥着身旁人的衣角,斷斷續續地說着什麼,神情中透着憂慮。這是他與母親最爲和緩的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

在此之後的年年月月,母親擔憂的話語無時無刻不在他腦海中盤旋。他來到地壇,搖輪椅走遍園裏的每寸土地,恍惚間,他想起了那些紛紜的往事。

那時,他的脾氣壞到極點,經常瘋了一般離開家去地壇,絲毫不在意母親欲語還休的神情與掩不住的懇求。當時他還不明白這懇求是爲了什麼,現在他終於懂了,那是作爲一個母親最卑微的囑咐,她只希望他能好好活下去,僅此而已。

他又想起在他久久未歸時母親焦急的尋找,她幾近將整個地壇翻遍,用一雙模糊的雙眼掃過每個角落,這園子是那般大,母親的身體顯得尤爲渺小。他卻因爲某些抑制不住的情緒,惡意地看着,不發一言。

他的後悔幾乎將他淹沒,從失去之後學會的珍惜,自永別之後開始的思念,都已經太晚,一切都已來不及改變。

人生路漫漫,挫折與坎坷在前方虎視眈眈,不要驚慌,不要絕望,不要以此爲刃肆無忌憚地傷害身邊關心你的人;要相信道路盡頭是光明,是希望,並持之以恆地向其奮發。

他,是史鐵生,我們都想成爲他,卻又不想成爲他……

篇七:我與地壇讀後感

傅韋豪

看完《我與地壇》,雖讀不太懂,但慶幸的是,我讀到了一個人成長的勇氣。

因爲雙腿癱瘓,史鐵生變得暴怒無常,所以他總會去地壇裏散散心,一待就是一天。一年到頭,他在這裏見到了不同的人,經歷了不同的事,這使他重拾了信心和勇氣。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同樣身患疾病的女孩。她智力障礙,似乎比史鐵生還要不幸。因爲無知。她總是受人欺負,不知道去反擊,只會逃避。她想不通這個世界,也改變不了自己。從女孩的身上,史鐵生明白了原來這世上有人與他同樣的不幸,他慢慢地有了信心和勇氣。

還有一個是熱愛唱歌的小夥子,即使沒有工作,獨自一人生活,可他還是會每天在路邊大聲歌唱。他的生活讓史鐵生重拾了勇氣。這不就是熱愛生活的表現嗎?

我不禁想起了一些人,他們身體健康,享受着各種優質的資源,卻經不起挫折,整天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最終失去了動力。相比之下,史鐵生的每一個步伐,都是那麼堅定。面對這樣的史鐵生,我們是否自慚形穢?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不要畏懼,而要勇敢地克服,即使解決不了,也不要失去信心。習慣它,享受它,正是因爲困難,我們才變得更加光彩奪目。人生本就是場考驗,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同,但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懈拼搏,我們就是成功的。

正是帶着這樣的信念,史鐵生從原來的逃避,到後來慢慢地找到了信心和勇氣。他想找一份工作,後來他從事於寫作,發表了很多作品,把他成長過程中的經歷都寫進去。再後來,他開始敢於接受採訪,開始面對大衆。就像當年他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說出的那句:“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這不就是他勇氣的表現嗎?

篇八:我與地壇讀後感

“只是因爲我活着,我纔不得不寫作。或者說只是因爲你還想活,你纔不得不寫作,”這是史鐵生《我與地壇》裏的原話。

在他二十一歲那年,正是青春年華之時,因意外而雙腿癱瘓,而他最喜歡的運動是田徑,其二是足球,第三是文學。上帝和他開了一個玩笑,讓他失去了奔跑的自由,給了他極大的打擊。這使得他的脾氣變得異常暴怒,常常一個人躲到地壇裏去,不想見任何人,包括愛他的母親。

看似荒蕪廢棄,但能夠撫慰他傷痕累累的內心的地壇,是史鐵生寫作的地方,是寄託史鐵生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是思考人生的佳境。“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入,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他與地壇像是相見恨晚的老朋友,在地壇裏尋找寫作靈感,完成了他的作品,這或許是他與外界隔絕,一個人靜靜地寫作,做着他所喜愛的事,這或許是是上帝給他關上了自由奔跑的窗,而卻打開了通往寫作之門,讓他在生活中尋找到樂趣。正是因爲史鐵生與地壇這奇妙的緣分纔有了這本書的由來吧。作者是不幸的,同時也是幸運的!

在史鐵生的頭一篇小說發表時,他多麼希望他母親還活着,他多麼想讓母親爲他驕激,這是他最大的遺憾。在他雙腿癱瘓後,母親總是默默地關心他,而他卻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中,殊不知母親患癌症卻無時無刻不照顧孩子的情緒,夜裏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睡不着覺,但母親從未和孩子提起過,生怕孩子擔心,而母親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母親無私的愛在臨終前還想念着兒女而不是自己,史鐵生悔恨自己在母親過早去世後才理解母愛的偉大。“怨恨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我聽到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史鐵生遇到了一個懂他的好媽媽,一直站在背後默默支持他的好媽媽!所幸的是,他最終理解了這種無私而無聲的母愛,此刻,史鐵生能做到的就是,用感恩的心、用細膩多情的文字,去追溯回憶與母親生活的一點一滴!而這,感動了萬千讀者。

看到這些文字,淚珠悄然劃過了我的臉頰,心裏很不是滋味。讓我想起每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都憋在心裏,把氣撒在母親身上,但母親總能察覺到我的小脾氣,問道:“怎麼啦,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了?”她願意當我的傾訴者,來開導我安慰我,而我卻和史鐵生一樣沒有站在母親的立場想想,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苦悶中,一味嫌母親嘮叨煩人。現在回想起來讓我很愧疚,但我很感謝《我與地壇》才讓我懂得在擁有時要好好珍惜,好好珍惜與母親相處的美好時光,好好珍惜與家人一起的日子。

在平凡的生活中,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也正是史鐵生不平凡的一生,造就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上帝給他關上了他自由奔跑之窗卻開啓了他的文學創作之旅。這是他不幸的命運中最幸運的事。他在遭遇苦難之時,不屈服命運的安排,這是我所敬佩也是我所值得學習他那不言放棄,不服輸的勁。

讀《我與地壇》,我最大的感觸是:在人短暫的一生,應該在經歷磨難之時不言放棄,要有不服輸越挫越勇的勁,與此同時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家人永遠是最愛自己的人,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傷害自己最親的人。

最後,願所有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衝破重重阻礙,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在這條道路上發光發熱,變得強大無比!

篇九:我與地壇讀後感

初識史鐵生,是在《我與地壇》。看完後,我禁不住淚流滿面,猝不及防地被他深沉的情感所淹沒。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書從史鐵生與地壇偶然相遇開始,有對地壇細緻入微的觀察,有對母親深切的懷念,有對芸芸衆生的記錄,也有對生死的思考與感悟。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在生與死的問題上,史鐵生看得比誰都透徹。生不容辯駁,那就無須糾結;死必會降臨,那就無須着急。我們所能做的,只是與命運抗爭,不屈服於絕望,你不一定幹得過上帝,但你一定可以打敗命運。

生命的縫隙,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若生命這條路不能再腿去趟,便用筆去找。”1972年,史鐵生雙腳癱瘓。在二十歲最爲青春燦爛的年紀,他因疾病永遠地困在了輪椅,但他沒有墮落,沒有頹廢,選擇了向死而生,面對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太陽,他每時每刻,既是夕陽,也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收盡蒼涼殘照之時,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與其將自己淹沒在無謂的痛苦與無盡的遙望中,不如尋覓出屬於自己的小幸福。

“活着真有希望,可以活得那麼好。”一百年過去了,歲月的風塵難掩楊絳的風華。如今,楊絳是這個喧囂躁動時代裏一個溼潤慰藉。她的一生歷經滄桑,但始終不改的是對生活的熱愛。下放幹校的歲月裏,種菜閒暇之餘,她便捧手研讀。在此期間,她完成了翻譯諷刺小說巔峯之作《堂吉訶德》。即使被批鬥,她依然把書當作活下去的動力。雖已至垂暮之年,她依然笑對人生:“我和誰都不爭,與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的確,無論如何,這一場人世,終究值得一過。死亡是人人都無法逃脫的命運,但你至少要留下抗爭的痕跡。她對人生做出了最好的釋然,最佳的抗爭。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王國維如是說。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座城市,時間會腐蝕着一切建築,把高樓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堅韌前行,就會被沙子掩埋。所以,我們要帶着最初的夢想勇敢出發,用一生時光去勇敢前行,不畏艱險,風雨兼程,搏一個歲月無憾,人生無悔,就算遍體鱗傷,也要揚起嘴角對自己說:“我很好”。因爲,人生就是要學會一個人堅強抗爭。

佛教有言:“心之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在短暫一生中,沒有誰的人生之路是坦途,但只要心中豁達,與命運抗爭,我命由我不由天,才能爲我們改變人生軌跡埋下伏筆。

篇十:我與地壇讀後感

聶子芸

自從看了《我與地壇》中的一篇《秋天的懷念》一文,使我永生難忘。

有人說:“秋天,是使人最開心的季節”;有人說:“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而在石鐵生的心中,秋天,是使他最傷心的季節。

史鐵生的母親是一位活的最苦,卻又無比慈愛、包容、細心、無私、堅忍、睿智的母親。她的慈愛可以融化萬座冰山;她的慈愛可以滋潤每一片土地;她的慈愛就像天上火紅的太陽一樣,給人帶來了光明。“她常常肝疼的整宿整宿都睡不了覺”這句話是我銘記於心,當時在讀這句話時,我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感到太悲傷了。讀這句話時可以使人想象到一幅這樣的畫面:她受着兒子終身殘廢的事實,自己卻又身患絕症,她承受着正常人難以想象的痛,她從未和兒子說:“你也爲我想想,”這體現出她的堅強與無私。

多麼催人淚下的關於偉大母愛的故事啊,世上的母親哪有不愛兒女的。母親辛辛苦苦的養育自己的兒女,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有時連一句感謝的話都得不到。你們也去讀讀這篇文章,看看你們孝順自己的母親了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

篇十一:我與地壇讀後感

生命的意義——《我與地壇》讀後感

秦以萱

史鐵生曾說過:“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好與悲壯。”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與地壇》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史鐵生從青年到老年的生命歷程,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他從二十一歲雙腿癱瘓,到五十九歲去世,這期間,他從絕望到充滿希望,從頹廢到積極向上。所有的心路歷程,幾乎都能在這本《我與地壇》中體現。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許多。

我讀到了,生命在於過程。“一個只想使過程精彩的人是無法被剝奪的,因爲死神也無法將一個精彩的過程變成不精彩的過程,相反壞運更利於你去創造精彩的過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變成一個精彩的過程。”過程的美好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壞運氣都無法破壞的。即使是死亡,也不足爲懼。因爲你已經有了精彩的過程,而這精彩的過程是會永遠留在記憶裏、雋刻在腦海深處的,是無法被改寫的,是無法被破壞的。

我讀到了,生命在於珍惜。“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在母親生前,作者因爲雙腿突然癱疾而暴怒無常,因而沒有好好孝敬母親。而在母親去世後,卻十分悔恨,十分懷念母親。就這樣,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只有好好的珍惜身邊人,纔不會留下遺憾而空空悲傷。

我讀到了,生命在於探索。“其實是衆人推着揹着,擡着我,去看中國。先是北京作協的一羣哥們兒送我回了趟陝北,見了久別的清平灣……我一路掙扎着看大沙漠,大峽谷,大瀑布、大賭城……”作者被自己的朋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帶到了全中國、全世界。這些回憶,這些美麗的風景,把輪椅上的作者推向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美麗、豐富。它讓作者更快的從無助、悲傷中走出來,讓作者的眼界更開闊。

《我與地壇》這本節,教給我如何沉靜,如何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喧囂與紛擾。也教會我如何認識生命。

篇十二:我與地壇讀後感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像,卻只適合收藏。”

或是地壇,亦或是史鐵生。他們的這句話仍縈繞耳畔。反正像他說的那樣:“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所以也就不必費心思追究要寫的是地壇或是史鐵生。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間,史鐵生憑着一支筆、一個不泯的信念,追溯幾十年前近乎塵封的孩提往事,暗示當年各類情形下的人物百態。走入史鐵生的往事,度過一個貧窮的年代、一個人性扭曲的時代、一個近乎崩潰的年代。

我還深深地記着他筆下的小恆。那是批鬥慘烈的年代,亦說是知青綻放的年代。可史鐵生並沒有描述二者,反而借當年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來揭示任性的泯滅與扭曲。印象中的小恆有着弱小且瑟縮的肩,小恆媽踽踽獨行的背影;荒風落日間,小恆媽面如土灰硬生生跪在院前,小恆憤怒卻仍掛着淚的清秀面龐,他奮力地揮舞着手中的皮帶。那皮帶打肉的悶聲,鞭鞭下去都伴隨着小恆媽心碎的聲音。即便這,也是史先生道聽途說,可心中對此事的無奈與淒涼仍不帶減。小恆,爲了一點自己的自私,他可以捨去親情!

這完全詮釋了當年人性的扭曲—舉報至親是光榮的。

還有那姓毛的女同學。在天真爛漫的童年,因爲一句無意間的玩笑,被人說了反動後,雖從精神與心靈上受了打擊,可仍舊通過物質來換回關注與同情。多年後,當作者再度問起,對方只是悠悠地回覆:“我當時……是想讓他們快點走……”。毛同學此時的回覆,並非是令人驚異的歐·亨利式結局,更似史先生給對方留的虛榮心。每個人都希望在別人的記憶中留下美好印象,每個人都要顏面,他們希望自己不要在他人眼中留下污點,就極力去掩飾。

最後一個就是地壇了。又或可說是史先生本人。畢竟“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地壇,不過是一個曾經風光而今落寞的孤僻院落,可它卻承載太多,不論戰亂或者愛恨情仇,它的殘垣斷壁都記錄着一切。直北入地壇,人少氣自清,院落的春桃、夏蟬、秋葉、冬雪,他們伴着史鐵生,度過那個苦不堪言的時代。倘若說地壇是史先生本人的擴影,也很是形象。史先生生命的前二十一年是燦爛的,可後來的很長一段日子卻自甘墮落。他同樣也承載太多,他是一類人的剪影,是一種思考方式的令種存在,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與地壇,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融在了一起。

如此這般。我也依稀漸了《我與地壇》在我心中的映出的樣子。

篇十三:我與地壇讀後感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

母親,多麼神聖的詞語,她是多麼的偉大!而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中,母親那堅韌而無聲的愛,使作者悟出了生命的意義、寫作的意義,更使他感受到了偉大的母愛,因而能堅強地活下去!

這是一篇既抒情又富有哲理的散文,句句情真意切,令人不禁潸然落淚。文中講述了在“我”活得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在本該闖蕩四方的歲月“我”卻坐在了輪椅上。於是“我”經常煩燥不安地搖着輪椅去地壇,只是爲了逃避這個世界。可是年少的“我”卻忽略了母親的感受,兒子失去了雙腿,母親的難過是加倍的。後來的“我”才知道,在“我”去地壇的時候,母親是如此的坐臥難寧、心神不安。有一次“我”和一個作家朋友聊天時,問了他最初的寫作動機,他說:“爲我母親,爲了讓她驕傲!”“我”當時聽後,決定也開始寫作,在“我”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我”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多年以後,“我”在地壇讀書時,突然意識到,這園子不僅有“我”的車轍印,還有母親的腳印!

“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爲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大二十歲上忽然截癱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化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最終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每讀到這段話總令我感動不已,不由地想起了我的母親。

那年我八歲,我因患了嚴重的肺炎而住院,母親不分晝夜地守護着我。我在迷迷糊糊中總能感覺到母親溫暖的手摸着我的額頭,聽到母親低聲的安慰,她如同史鐵生的母親一般,情願生病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我想,那段日子母親內心的痛楚也是加倍的吧,我的母親也是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作者當年那不懂事的行爲也深深烙在我的腦海——“曾有好多回,我在這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的在園子裏,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她的視力不好,端着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兒我再擡頭看她就又看到她緩緩離去的背影。”當作者的母親去世之後,他才幡然醒悟,母親對他的愛多麼深厚,他後悔自己一次次地假裝沒看見母親,任憑母親一遍遍地尋找。爲什麼總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爲什麼總在真正頓悟一切的時候,卻來不及補救。我想,我不會像作者那樣一直錯過偉大的母愛,我會感恩於母親,珍惜這份愛!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我與地壇》中的偉大母愛,極其強烈地震撼了我的靈魂,讓我們一起走進那聖潔、無私、感人至深的母愛吧!

篇十四:我與地壇讀後感

深深的母愛——讀《我與地壇》有感

王一帆

地壇不僅是地壇,它是作者重生的地方,它是作者走出心理陰影的地方,它是作者重拾生活的信心的地方,那也是埋藏着深深母愛的地方。

作者孤獨、絕望卻又倔強地走着,也想過死亡。但是他看穿了死是一件無需乎着急去做的一件事,是一件無論如何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他想活下去試試,卻又反問自己爲什麼要活下去試試。可他卻未曾想過,他的背後是否有一個人在默默關注他,默默愛他?可惜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未曾關注過這些。

在書中,他在園子裏待得太久了,母親便偷偷來找他,不過母親的視力不好,往往找不到或是被兒子先看到了。她走過兒子經常待的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讀到此處,我懂得了什麼是母愛。母愛是一種無法言傳,但你只要用心便可感受到的一種愛。母親雖平凡,但她與天下人所有的母親一樣都深深地愛着兒子,這種愛讓平凡的她顯得尤其偉大。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我的母親,每每在我傷心時,母親並不會勸慰我,而是讓我自己想通,自己走出困境。文中的母親也是這樣,當她爲兒子準備東西時,她一定很想問問兒子要幹什麼,我能不能陪你去。最終,作者在母親去世後醒悟了,但他無比後悔,因爲一切已經全然無法補救了,唯獨能做的就是“好好兒活”。

我和作者一樣,我深愛我的母親,我也希望能通過我的努力,能夠回報母親一些,能夠給她快樂,以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願那條艱難的路途上,都是我陪她共同走過的腳印。

篇十五:我與地壇讀後感

陽光灑在桌子上,白色的書本被照得發亮,簡約的封面別具一格。那是什麼?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的道路,又如同一個路標指引着我前進的方向。那是關於史鐵生的故事。

史鐵生享年59歲,他的母親也去世得早。在正值青春意氣風發的時候,他雙腿癱瘓變成了一個殘疾人,他在母親的幫助與鼓勵下,纔有了活下來的動力。

史鐵生的一切本來與我無緣,如果不是我的母親給我買了《史鐵生作品集精選》,我不會與他“相識”,也不會知道什麼是作家。

語文書中的《那個星期天》就出自史鐵生的《務虛筆記》,學這篇課文讓我知道了史鐵生的名字,讓我真正對史鐵生充滿敬佩的是讀了他寫的散文《我與地壇》。

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寫了關於他在地壇中發生的一切,看到的風景、遇到的人、發生的事,還有……他的母親。《我與地壇》差不多有一半是寫他的母親。那個時候他的雙腿已經癱瘓,他經常在地壇裏想:“活着有什麼意義”。母親十分擔心他,甚至比史鐵生自己還擔心。有時候,她會去地壇找她那殘疾的兒子,拿着眼鏡仔細地找。史鐵生看到了她,她卻還沒看到兒子。只爲了看那麼一眼,看到了兒子平安無事,她就轉頭走了,一句話也不說。因爲,她知道兒子需要靜靜。當時的史鐵生並不懂母親的苦心,等他長大後纔開始後悔,已經晚了。

史鐵生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包含了濃厚的情感,字裏行間都能流出一種憂傷、惆悵的情緒。史鐵生對於母親的去世很後悔,他後悔沒有聽母親的話,後悔對母親發脾氣,後悔當時不懂母親的苦心,後悔沒有對母親好一點。但母親去世了,後悔已經沒用了。

我很欣賞他的文筆,他寫得很美,讓我彷彿身臨其境,在那個地壇經歷史鐵生經歷的一切。我的母親說:“你讀一本書,甚至可以與幾千年前的人交流。”是啊,讀史鐵生的散文,似乎可以感覺到史鐵生就坐在我前面,跟我吐露着他的心聲。

我看了看外面忙碌的母親,突然覺得我的母親還在,真好。史鐵生的母親給了他鼓勵,讓他有了活下去的動力。我的母親給我的幫助太多太多。現在的我,就像以前的史鐵生,對母親的關心不理解。讀了這本書,我與母親相隔的那扇門也被打開了。我明白瞭如何體晾母親。

我放下書,擡頭看向窗外的天空。我想,或許在史鐵生寫作的時候,也曾這樣擡頭看天空,思念着他遠在天國的母親。

原來,這就是作家,只用白紙黑字就能震撼人心。我想當一名作家,不爲別的,只爲了讓我的母親能爲我驕傲。

篇十六:我與地壇讀後感

韓棉

《我與地壇》這本書是我看的第一本史鐵生的作品,他的文筆平淡樸素,引人深思。接下來,我來從兩點來聊聊這本書——史鐵生的童年以及他爲什麼這麼樂觀。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史鐵生和八子的故事,雖然你不能從中悟出什麼大道理,但讀來卻讓人倍感親切,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樸素的語言,把這樣一件童年趣事非常清晰地呈現出來,是我發自內心的覺得童年真美好,真多彩,尤其是那個物資較爲匱乏的年代,生活中一切快樂,都是從人與人之間打交道而產生的。那時候的孩子們多麼天真燦漫,樸實無邪,作爲一個旁觀者,我覺得那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小事,實際上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記憶中最美好的事情,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它們,珍惜我們眼前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束陽光,每一陣微風。我們可以把他們記下來,就像我每天寫日記,把自己的想法和經歷寫下來,當你以後再看,也許會有不同的看法,你也許會爲過去的自己感到驕傲,感到悔恨,或者其它奇奇怪怪的感受,但無論如何,那些你會懷念的,你會或不會忘卻的,都已停留在筆之下。

說完了童年,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爲什麼史鐵生如此樂觀。第一,在他剛住院的時候,所有人都非常照顧他,跟他聊天,跟他做朋友,儘管他的腿不好了,但是他在那家友誼醫院裏,收穫了很多的溫暖,他覺得自己要好好活着,不能辜負醫生們對他的期望。

第二,針對史鐵生的母親,在彌留之際說的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誰都知道他母親沒說完的話是什麼——都要好好活着。史鐵生覺得母親生前那樣愛他,付出了那麼多,他得對得起他母親,所以他得堅強的活下去。

第三,那個孫姨也是病重至極,但依然每天笑呵呵的,史鐵生應該是受到了她的影響。還有孫姨的女兒,建議史鐵生去寫點什麼,於是他從寫劇本入手,開啓了他的寫作之路。

史鐵生這樣堅強,熱愛寫作,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有一段時間他也很暴躁,但就是因爲他的身邊充滿了有愛心,熱愛生活的人,他纔會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也要好好活下去。我覺得很少人有人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後還很平常心,還那麼堅定,肯定都是受到了旁人的開導和安慰,才堅持走下去的。這讓我想去了海倫凱勒,她就是在小時候受到了一位家庭教師的影響,才變的那樣熱愛生活,那麼樂觀。

以上就是我對《我與地壇》這本書的感悟和分析。

篇十七:我與地壇讀後感

周熙康

地壇是史鐵生先生常去的地方,也是如今的地壇公園,那裏有鎮靜的古柏,有茂盛的野草荒藤,有歷經滄桑的古殿以及蒼幽的祭壇。而這樣荒蕪的環境,往往使人陷入沉思。

正處於最狂妄的年齡卻雙腿癱瘓的史鐵生,命運似乎對他不公,只留給它恨與怨,於是,地壇成了他每日消遣的場所、成長的搖籃。苦悶的青年看到了偉大的母愛,那時的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凌亂的車轍之後,有母親踏過無數的腳印。兒女的痛苦會雙倍地加在母親身上,船兒無懼地向前航行,卻從不回頭看看堅強的護盾,令人心酸。所以,敬畏母愛,珍惜親情,懂得感恩!

作者在開頭就點出:“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的確,海德格爾說過:人總是向死而生,生只是過程,死纔是人生的結果。即使上帝限制了作者身體上的自由,但他有着享受生這一過程的靈魂,我想,這就是作者能看出人生的真諦的原因吧。

命運帶給了史鐵生先生沉重的一擊,但他意識到:上帝的不公是不可改變的,它也造就了世上醜與美、智與愚的區分。於是,爲了活着,他選擇了寫作的方式,看清生死的他,走着常人都走的路,卻活在最超然的境界中,更無需與同行搶購題材,因爲在他的眼中,萬物皆爲題材。

文章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坐得離舞臺太近了。”閱歷不足的我,對這句話有種似懂非懂的理解——有的演員爲激情投入於自己的扮演的角色(也就是他的慾望),而懂得欣賞的觀衆將兩者分的很清楚。有的演員僅僅成爲這個角色的軀殼,離得更近的觀衆無奈地看得清他呆板的表演。人生也是如此,作爲人質的我們爲自己的慾望而表演,若屈服於痛苦,命運將對你作出無法實現慾望的處決,而別人則是我們生命中的觀衆,與我們關係的遠近能看出我們爲慾望的所做,他們是我們人生的成長路上的陪伴。

史鐵生先生是不幸的,他比健全的人缺少了應有的身體的自由。他更是幸運的,他從這份缺失裏又找到了靈魂的自由。即使祭壇的嗩吶聲是每個人的結果,但看淡死亡享受生命的人生,讓墳墓也有靈魂。

篇十八: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與地壇》這一本書說的是作者對生命的感悟與理解,以及生與死的理念。

史鐵生來到地壇已經十幾年了,他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例如一對老夫婦,一個愛唱歌的青年,一個弱智的美麗的小女孩,一個絕望的長跑冠軍。老夫婦令人羨慕,他們有個終身的依靠。愛唱歌的青年可能已經考上了一個音樂學校。小女孩令作者思考了許多:人是不可能完美的,如果世界上沒有苦難,就凸顯不出美好的可貴,兩樣美好的東西不會並存,如果世界上只有健康、漂亮、聰慧、高尚,那麼這個世界上將會是一潭死水。這個可憐的長跑冠軍的命運就十分的不公,一年比一年進步,不被打敗,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作者又想到了自己,他在地壇公園見到的事物給了他許多啓示。在他母親去世之後,他常後悔自己爲什麼當初要躲着不被母親發現,還要讓母親受那麼多的苦,他常認爲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然而母親纔是。從那起作者就是爲了寫作而活,而不是爲活着而寫作,這樣他就不會爲以後而恐慌擔憂了,因爲死是必然的事,死了之後還是會變成另一個我爲單位的人繼續活,這樣循環往復,而不是結束。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實事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這本書告訴我們,每個人活着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告訴我們不用擔心死的問題,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定不要留下終生的遺憾。

篇十九:我與地壇讀後感

方雨宸

史鐵生,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雙腿癱瘓,也曾想過“我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吧”,可他所寫的每一個字都透出了一種信念——樂觀。

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寫了他在地壇的所見所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與那位長跑家的故事。長跑家是史鐵生的朋友,用史鐵生的話說,他是天賦異稟的。因文革出言不慎坐了幾年牢,待出獄後,他開始追逐夢想。可命運總愛跟人開玩笑,他想着出名,第一次失之交臂,他仍微笑面對,更加刻苦地訓練。有其一必有其二,一次、兩次,他始終離夢想只有一步之遙。命運彷彿就是要捉弄他,可即使這樣,他與史鐵生始終互相鼓勵,以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面對一次次的失敗。

正是這樣一件事,令我心中有了很大的觸動:或許只有樂觀地面對生活,生活纔會樂觀地面對你吧。讀完了《我與地壇》,擡起頭的那一刻,世界似乎明亮了。眼裏不再充斥着悲傷,周圍的一切彷彿都已抹掉了眼淚,重新綻放出笑容。可是,真正把樂觀刻骨銘心的,又有多少呢?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對生活有許多抱怨,每個人都在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會成爲他人羨慕的對象,我們又何必去抱怨呢?回想自己在考不好時,總在抱怨試卷好難,抱怨爲什麼老師改得這麼嚴,心中的負能量積壓着,總在爲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可卻從未想過:這次沒有考好,我更要努力學,下次才能考得更好。正因爲這樣缺少“樂觀”,我始終無法提高自己。

我漸漸地明白了史鐵生所說的“時刻記着自己是幸運的。”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不要爲冬天而哭泣,要爲春天的到來而欣喜。

篇二十: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們生來就是爲了成爲自己,而不僅僅是變成一個正常人。

——題記

一座廢棄的古園,又能陪你多久呢?或者說你又能堅持在那座園子裏待多久呢?我想答案最長也就只有一兩年吧。可是,地壇陪伴了史鐵生十五年。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到:我常覺得這中間有命運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經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十五年春秋,五千多個日夜,來來往往的行人,好像史鐵生已經與古園融爲一體了。

古園見證了史鐵生從青年進入中年,也見證了史鐵生的命運轉折。他在最輕狂的年紀,坐上了輪椅,找不到目標,找不到出路,只能日日都躲避到古園之中,思考着一些並不好實現的問題。他倔強地逃避母親,卻不知道他未來將會多後悔。直到母親去世,史鐵生的命運發生了轉折。他終於拿起了紙筆,正式走上了寫作的道路,並開創出了一條只屬於他自己的道路。可寫作並不是母親希望他找到的路,至於那條路到底是什麼?我們無從得知。

請仔細想想,在一座古園中,史鐵生是怎樣度過的這十五年?他見過太多形形色色的人,想過太多想不明白的事,在一個最不爲人打擾的角落,史鐵生坐在輪椅上寫着一篇篇小說。這座園子對他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廢棄的古園了。所以他在文章裏寫道:“因爲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

命運,又是什麼?我們生來只是爲了長大、立業、生病,然後死去嗎?不是的。上天讓我們降臨人間總是有意義的。運這個詞可以拆開來看,生命和運氣,生命的長短,運氣的好壞,全憑自己。也許我們現在會覺得死亡太遙遠了,可仔細想想,死亡只在一念之間。一個人想不開了,從高樓一躍而下,狠狠地砸在地上,斷了呼吸;從河邊一步步走進河內,直至沉入河底……如果你能掌握生命,面對這樣的境況,你是毫不猶豫地選擇死亡,換一種人生,還是選擇長久地活着呢?

生命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裏,運氣又何嘗不是呢?人們總說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我想這話是有道理的。假設你早上起來心情很好,看到一隻小狗都會跟他打招呼,周邊的人也都會對着你笑,你會覺得,今天運氣真好吧?但如果你早上起來心情很不好,看到一隻小狗都會覺得他在嘲諷你,那你一定會感嘆:真倒黴。所以看吧,運氣也掌握在你自己手裏。

何必總是悲嘆於命運呢?縱使上天有再多的不公,對於你何嘗不是一次次命運的錘鍊與磨難呢?微笑度過還是悲傷落魄?在死神眼底一次次堅強逃脫,還是痛苦逝去?這一切不都取決於你對命運的態度嗎?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zaiti/duhougan/1371486.html

  • 標籤: 讀後感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我與地壇讀後感(推薦2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我與地壇讀後感(推薦2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