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孔子》讀書筆記作文

《孔子》讀書筆記作文

 作者: | 閱讀: 7.43W 次

《孔子》讀書筆記

 《孔子》讀書筆記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孔子》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孔子》讀書筆記1

我讀了一本書,名字是《孔子》。

孔子生下來很窮,他三歲的時候,爸爸就死了,他和媽媽過着艱難困苦的生活。它不像其他兒童一樣玩耍,而是學習禮儀。他媽媽死後,他開始立志學習,只要他不會的都要仔細地詢問。40歲的孔子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開始當官治理國家,可是大官們都不聽。他想尋找一個更好實現理想的地方,就開始周遊列國。在途中,他收了許多徒弟,回到了故鄉,寫下了《春秋》這一本書。他死了以後,弟子們爲了紀念他,寫了《論語》這一本書。

“昔仲尼,師項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在周公的太廟裏,不停地問這問那。我也要像他一樣勤學好問,想方設法解決自己不會的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只要有不會的就去問。孔子每天都在大樹下大聲朗讀。我也要像他一樣堅持學習,節約時間,堅持做到每天早晨都大聲朗讀。

《孔子》真是一本好書。

《孔子》讀書筆記2

最近,我學習了《孔子游春》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了孔子帶着弟子到泗水灑畔觀賞迷人的春景,並借水論人和弟子們各談其志。從這篇課文,我覺得孔子把大自然都做他的講堂,在什麼地方都能講課。我還覺得孔子雖然孔子要傳授道理給弟子們,但他不會直接告訴弟子該怎麼去做,他會說一段比較深奧的話語,讓弟子們自己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我覺得像孔子這樣善施教化、充滿智慧的老師,纔有可能教出出色的學生。

學完這篇課文,我對孔子產生了興趣,便去翻閱了關於孔子的其它故事。這故事又讓我覺得孔子不僅善施教化、充滿智慧,我還發現他其它特點。

故事是這樣的:在認識孔子之前,子路好武,每天衣着不整,子路總惹事生非,去孔子學堂搗亂,還有時差點劃到孔子的鼻子,但是孔子並沒生氣,反而感覺有趣。幾次之後,孔乙己子對子路說:讀了書就有學問,就像在竹箭上裝上羽毛,箭頭又安上了箭鏇,這樣箭就更利害了!你與其這樣每天混日子,還不如來我這讀書吧!聽了這話,子路去偷偷聽了幾堂課,對孔乙己子佩服的五體投地,就求人介紹他進學堂。

從這個故事,我又體會出孔子循循善誘,不擺架子,不小心眼。由此看來,孔子纔是真正的好老師啊!

《孔子》讀書筆記3

《穿越歷史看孔子》這本書,讓我百讀不厭,愛不釋手,對孔子產生了極大的研究興趣,我試着對孔子做了一次專題小研究。

公元前551年,夏曆八月三十七日,孔子出生於戰亂紛飛的春秋時期。而那時的人們不曾想到這個嬰兒十幾年後會成爲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母親名叫顏徵在,父親名紇,字叔樑,他是當時有名的武士之一,爲魯國立過兩次功,曾任陬邑大夫。孔子名丘,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名伯尼,又稱孟皮。

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他的母親便帶上孔子和孟皮去他們的老家:曲阜城內的闕里。曲阜在當時是魯國的國都,如今,中國每年都會在山東曲阜舉行祭祀孔子儀式,不僅如此,全國還建立起孔子思想學會;儒家學派,孔子與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並稱爲四位思想史上的頂級宗師。孔子主張儒教,老子主張道教,蘇格拉底主張目的論,但是他們都是以“百善孝爲先”爲根本和最基礎理論,由此可見,“孝”和“善”是多麼的重要和分不開呀!

再說孔子,他剛來到曲阜,就被這素有“禮樂之邦”的城市感染了,於是他更加勤奮學習,這也爲他日後做爲“聖人”打下堅固的基石。

公元前523年,孔子到晉國,向聞名於諸侯的樂官師襄學琴。師襄,春秋時期出生於魯國,爲樂官,他擅長於磐,《史記》裏說師襄:“以擊磐爲官,然能於琴”。孔子向師襄學琴,非常刻苦,他曾三番五次地領會《文王操》的曲調、技巧、志趣神韻和作者周文王的風貌精神。由此可見,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認真、虛心的。也因爲他喜好音樂,領悟力、欣賞力都很強,以致後來在周遊列國時,在齊國聽到了優美的《韶》以後感嘆到:“盡美矣,又盡善也!”其實《韶》是世俗結合,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也表達了文化思想,這也讓孔子達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入迷程度。

在雒邑,孔子遇見了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於楚國,世代都爲掌管周王室的典籍的史官,所以孔子便向他虛心請教六藝: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寫字)、數(計算)。他還去請教了周王室的樂官萇弘,他也是孔子的老師之一。他擅長六藝,他還是個占卜、星象家。孔子從他那裏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和“善”,孔子也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其中,“興於詩”於孔子另外一句名言有着詳細的解釋:“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看來,上一句話是對自己特長的一個小總結,而下句話就是對“詩”的一種具體描述,由此可見,那時的人們早已學會一些有用的學習方法,進而去改善他們自己的生活,怪不得人們都說春秋時期是文化的頂峯、思想的萌芽期。後來,孔子返回魯國後,不禁對他人感嘆道:“老子像龍一樣志趣超凡脫俗,能像蛇一樣屈伸,又像龍一樣應時變化,老子,他真是我的好老師!”這也讓孔子明白了世界還很大,比他歷害的人還多着呢。

到晚年,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後,便帶着弟子們返回了魯國,此時孔子已經見聞豐富,便開始刪改《詩》、《書》,定《禮》、《樂》,修改《春秋》,孔子爲此注入了許多心血,是他把中華民族的古代歷史文化集合起來,這些書是中華民族思想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國史上一顆閃耀的明珠!

朱熹曾說:“天不出仲尼,萬古如長夜。”沒錯,假如沒有孔子,世界上不會出現儒教,也不會出現“盡善盡孝”這個理論。世人都在學習孔子,紀念孔子,領悟孔子思想,他是世界的一代“十全十美”的思想聖人!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讀一本《穿越歷史看孔子》幫我打開了聖人的世界,何樂而不爲呢?

《孔子》讀書筆記4

于丹的孔子忽然就熱了起來。于丹的孔子用樸素的真理,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讓大家忽然感覺到,孔子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我也參與了其中,並從中感受了點什麼。把這點感受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1.“做人第一,學問第二”——體育與德育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體育作爲學校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擔負着提高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的主要任務,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體育的教育目標之一。體育課是學生的必修課,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體育教學在對人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問題,成爲廣大的體育工作者所關心的熱門話題

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除了突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三個方面外,更加具體並強調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的目標體現和滲透。可見,學校體育煉“身”的同時更要煉“心”。不僅要鍛鍊學生健壯的體魄,更要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體育活動多數是以團隊的形式進行的,體育活動中的團隊也是多種多樣的,班級、小組、教學比賽中臨時結成的隊(組)等等,都構成了團隊。在集體項目中,團隊更是體育活動的基本單位。體育活動非常有益於團隊意識的形成。團隊精神需要團隊成員具有強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識。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識不僅是一種心理、思想品質,也是一種實踐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合作精神滲透在角色之中,能夠在體育活動中扮演好所承擔角色的人,就被認爲是具有合作意識和能力的人。

因此,我在日常的體育教學工作中,把握當代少年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徵和思想品德狀況,創造性地探索在體育課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寓德育於體育之中。

2.快樂比知識更重要.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快樂的心態讓人充滿智慧,直接指向成功.”

知之者不如好之着意思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是一種大知識.

皮亞傑說:“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爲先決條件。”心理學家也認爲,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學習,觀察力敏銳,記憶力增強,想象力豐富,會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上體育課,最初往往是從興趣出發,他們喜歡有興趣的遊戲,喜歡比賽,特別關心自己的成績,希望得到教師對自己練習結果的鼓勵和表揚。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內容、教學要求、思想教育與學生的身心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創設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景活動中產生強烈的角色體驗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也還說,做一件事光憑愛好還不行,還必須不斷收穫快樂才能成功.

體育教學中現在崇尚“快樂體育”。快樂體育指的是深層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體驗到參與、理解、掌握以及創新運動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參加運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立足尊重學生的體育運動中的主體地位的同時,重視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樂趣,並認爲體育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快樂,有吸引力的。

快樂體育教學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鍛鍊身體的積極性。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快樂、喜悅、和諧的情感與氣氛。既讓學生喜歡學、樂於學,又讓他們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自覺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練,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這是體育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經之路。事實證明,通過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當然,快樂體育教學模式並不代表教學的整個過程,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所採用創新教學的一個點,是培養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爲養成終身體育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

“快樂”並不是沒有任何失敗的痛苦,某些人認爲體育的某些項目不可能帶給學生快樂,但因其具有某種特別的運動價值而主張必須保留,還有些人則認爲既然不能帶給學生快樂,就應該減去這些項目,增加學生喜歡的項目,其實這兩種看法,既沒有看到痛苦和快樂,失敗與成功的內在聯繫,快樂體育的指導思想不可能否認痛苦和失敗的存在,因爲只有經過了失敗的成功才能真正理解到快樂的含義。經歷上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感到真正的樂趣,這些正是學生投入到終生體育的原動力,例如長跑項目的運動員,每天必不可少的經歷許多次的胸悶,氣憋的痛苦,而最終把目標實現,最終把一項紀錄打破,這時只有他體會到了體育的快樂,體育的真諦,又如我國有途步走遍祖國的從事體育人,他又經歷了多少苦和累,挫折與痛,才能達到了目的,只有他才體會到了體育的快樂,體育的真諦。快樂體育的含義,簡單地說是“寓教於樂”這就是體育的最高境界。體育的發展是人類追求着快樂的發展,體育教材與體育樂趣有着天然聯繫,它須要我們去研究、提煉、利用他們把這體育內在的魅力帶給學生。

《孔子》讀書筆記5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行爲準則,也是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一個自然的推論,在《道紀》第五章中有相應的論述。當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實踐的,孔子說:“那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同樣是子貢關於這個行爲準則與孔子的.一番對話很值得研究,這段對話出現在《論語》第五章: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說:“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孔子說:“子貢啊,不是你能做到的。”目前流行的解釋就是:子貢想要做的“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是子貢的能力不及,無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中就是這樣解釋的:“賜呀!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開《論語集註》,就會發現這樣的解釋還是來源於朱熹。朱熹認爲子貢做不到,還解釋了子貢爲什麼做不到。朱熹認爲子貢所講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強,故夫子以爲非子貢所及”。也就是說“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強能做的來的,所以孔子認爲不是子貢能力所能達到的。熟悉《論語》的朋友應該對子貢有所瞭解,他熱情、聰明、好學、能舉一反三。《論語》中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往往給人以鮮明的畫面感,孔子曾經用這樣的語言來讚美子貢:“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一個可以“告諸往而知來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還有誰能做到?因此,我以爲,孔子的意思是:“沒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們平常的對話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某甲闡述了一種設想,某乙可能會說:“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並不是質疑甲的能力,而是質疑甲的這種設想的可行性。同樣,在孔子和子貢這段對話中,孔子所質疑的並不是子貢的能力,而是子貢所說的這句話的可行性。孔子認爲“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的設想根本就做不到,因爲它自相矛盾!不是嗎?“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這樣的要求本身就已經強加給別人了。因此,可以付諸實施的只能是“我不強加給別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條件;可以終身實踐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第五章彙集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類似於老師給學生的評語。如果僅僅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那麼這一章中所列內容的思想價值就不大,因爲,那是針對個人的。但是,我們只要細細的品味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內容都是孔子借弟子們的言行,在闡述適用於所有人的宏觀的道理。例如:

宰予旦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裝飾,對宰予又能指責什麼呢?”孔子接着說:“以前我對待別人是聽其言而信其行;現在我對待別人是聽其言而觀其行,就是從宰予這裏改變的。”借批評宰予的不刻苦,孔子要說明一個人的行爲對他人的影響有多麼大。

再例如: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倀。”子曰:“倀也欲,焉得剛!”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就說:“申倀就是剛強的人。”孔子說:“申倀有慾望,怎麼能剛強呢?”藉着對申倀的評價,孔子在說明“無欲則剛”和“世上根本就沒有無慾之人”這兩個論點。可見《論語》第五章中孔子與弟子的對話都是以小見大、由淺及深的人生道理,並不是針對某一個弟子的操行評語。因此,孔子與子貢的這段對“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的探討也是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人生實踐準則的一個宏觀闡述。

《孔子》讀書筆記6

孔子的時代是氏族宗法制向地域國家制轉型的時期。孔子思想是氏族貴族社會性格的表現。孔子創始的這一儒學心理文化結構複雜多元,對中華民族產生了很大影響。

孔子維護周禮。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規矩。它由原始巫術禮儀演變而來。周公在這一演變轉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禮,即周公整理、改造、規範了巫術禮儀、先人習俗。一方面,它注重上下等級、尊卑長幼的嚴格規定;另一方面,它因爲延續氏族共同體的基本經濟社會結構,而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古典文獻和現代民俗學都可印證。

這套禮儀對於氏族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是不成文的習慣法(信)。禮儀繁多,其起源和核心是尊敬祭祀祖先神靈。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氏族貴族衰弱,土地私有,商業興盛,新興階層壯大。“羣臣太富”。經濟的強大導致政治的奪權、軍事的侵吞。沿襲氏族部落聯盟體系的天子—諸侯—大夫的周禮統治秩序徹底崩潰。赤裸裸的壓迫剝削和戰爭主張取下溫情脈脈的禮德面紗,公開維護壓迫剝削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理論(管仲—韓非的法家思想)取得優勢。

孔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明確地站在了保守的一方。但歷史的前進無法阻擋,即使它有時要付出很大的犧牲。戰國文明和秦漢帝國出現了,早期宗法制中的民主仁愛人道也被歷史無情地淹沒。恩格斯說:“生產的每一進步,同時也就是被壓迫階級即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的一個退步。”

歷史向來就是在這種悲劇性的二律背反中行進。正如戰爭是歷史進步的推動力,但反戰也是人民正義的呼聲。正如挫折使人痛苦低沉,但也使人成熟強大。

君主集權專制取代氏族貴族民主。落後的家長制的氏族統治結束了。

孔子好古復禮,嚮往西周禮樂仁和的“黃金時代”,是逆歷史潮流的,是不現實的,是保守落後反動的,是有時代侷限性的。但他反對殘酷的壓迫剝削、反對戰爭擴張,強調仁義道德,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人民性。其仁學思想體系就建立在這樣一種矛盾複雜的基礎上。

孔子釋禮歸仁,將社會外在規範轉化爲個體內在自覺,成爲周公制禮後中國文化發展的又一重大創舉,爲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後世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孔子也因此成爲中國主流文化的象徵,甚至成爲中國文化的象徵。仁學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緣基礎,心理原則,人道主義,個體人格。其整體特徵則是實踐理性。

一、血緣基礎。

釋禮歸仁。禮是以血緣爲基礎、以等級爲特徵的氏族統治體系,即:氏族/家/大夫——部落/國/諸侯——部落聯盟/天下/天子的體系。孝悌爲仁的基礎,親親尊尊爲仁的標準。親屬關係在一切矇昧民族和野蠻民族的社會制度中起着決定作用(恩格斯)。人類早期社會無不如此。中國當代社會依然存在,“任人唯親”而非“任人唯賢”。

二、心理原則。

作爲社會規範的禮,是以食色聲味和喜怒哀樂等人性爲基礎的。那麼,人性是什麼呢?以“三年之喪”爲例,孔子認爲只要心安就可以了。儒家重視這種孝慈親情,並將其心理化,轉變成人性之一。動物不守喪,只有人守喪。外在社會規範變成內在心理要求。疑點是,宰我認爲三年太久,一年可已。不是不守喪,是度的問題。孔子卻認爲宰我不仁。不過一切皆在是否心安,這是重視心理原則。人性如同修養,亦人人不同。孔子將觀念、情感、儀式(宗教三要素)消融滿足在日常生活親子關係中,而不須再建立宗教神學信仰,使得儒家成爲準宗教(不是宗教但起到了宗教的作用)。這也是爲何大多數中國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識分子不信宗教的深層原因。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照樣可以活,因爲儒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以至於一些人要把儒家儒學變成宗教乃至國教——儒教(沒有這個必要也不太可能)。儒學重視完善人的倫理心理狀態,也就是完善人性,培養適度、美好的人性,追求君子聖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境界。

三、人道主義。

既維護上下尊卑的氏族社會等級秩序,又保存原始民主人道的溫情脈脈,堅決反對殘暴過分的壓迫剝削。此即中庸,“籍斂中而庶民附”。

由親及人。由愛有等差到泛愛衆。“親親愛民”,此民僅指氏族部落聯盟內的自由民,不包括夷狄異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從整個氏族社會的和諧發展的角度來主張一種原始的人道主義。仁的人性體現在社會關係、人與他人的關係中。人對他人要有責任心,不能只顧自己;對社會要有責任感,不能只顧自己身邊的一小羣人。

這裏的人道主義是原始氏族社會的民主遺風。禪讓、明堂可爲佐證。

這與後來發展成僞善的仁是很不同的。這時候的仁還帶有很大的忠誠性。

四、個體人格。

仁,在外的表現是人道主義,在內的表現是個體人格的獨立自主。也就是所謂的“君子。”它要求氏族貴族成員承擔起復興周禮的歷史重任。它既是理想人格又是個體行動。它把對原始氏族首領的要求標準降爲對所有氏族成員的要求標準。孔子以身作則地實踐了這種具有歷史責任感的偉大人格。

基於這樣的追求,在認識論上孔子重視教育,強調學習歷史和現實的知識,提出了一些普遍的教育規律。勤奮學習與磨練意志相輔相成。刻苦的自修與偉大的使命感使個體人格達到仁的最高點:殺身成仁。在這裏,孔子把本屬於宗教信徒的素質要求歸結爲不須服從神的個體自覺。所以,中國的志士仁人不需要佛祖和基督,卻同樣會有獻身精神和救世理想。

正如康德所說,古人把哲學家特指道德家,即在理性指導下自我剋制的人。它不僅僅是一些道德教條,而是半哲學半宗教的理想人格。

五、上述四個方面共同形成了一個整體特徵:實用理性。

《孔子》讀書筆記7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爲,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爲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爲人子者毋以有己,爲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爲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爲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讀書筆記8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在學習中,我只知道孔子的這兩句名言,但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話爲什麼能千古流傳?讀了《孔子的故事》這本書後,我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故事》一書從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長開始講起,主要講述他開創杏壇教育,招收弟子,廣推周禮、六藝之道,周遊列國14年,創立了以仁爲核心的道德學說。暮年的孔子,因爲抱負不能施展,開始編撰《春秋》,他的言論以及與弟子們的對話也被編寫成《論語》一書,千古傳誦。

孔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很多舉止行爲都值得我們學習。從他初習周禮,到下定決心學習聖賢,造福於民,孔子的虛心好學、求實上進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學易。由於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漸漸地,母親沒有能力教導他了,就把他交給了外公。一個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裏一會兒原地小跑、一會兒扎馬凝神,一會兒又俯臥在地練雙臂腕,讀到這裏,我想:孔子才十歲呀!一個十歲的孩子在這樣的天氣裏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帶着疑問,我繼續往下讀。原來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時候,有一些疑問,見外公在休息,由於天氣寒冷,於是就練武強身一下。從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勤學好問,熱愛學習,尊敬長輩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奮啊!在這樣冷的天氣裏也不休息,仍然在學習,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虛心請教外公,怕[

《孔子》讀書筆記9

何謂“恕”也?“恕”乃寬容之意,中國文字中有八個字可以進一步地詮釋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許你會說:當今社會想做到這一點太不容易了,那麼就請把今天的社會與當時孔子的時代進行比較一下,不用翻詞典,就一個時間概念可以體現——春秋戰國時代……,難道我們當今的社會比那時還動盪不安嗎?孔子的學生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兩個詞,他就過了一輩子!就這麼簡簡單單。

佛家有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和一個老和尚,兩人出去下山化緣。走到一河邊,這個小和尚因爲剛入道,什麼事情都必恭必敬地學師傅。一看那有個姑娘要過河,他師傅就問姑娘,說你要過河,我揹你過去,於是老和尚就把姑娘背過河。姑娘向老和尚道過謝意後,老和尚領着小和尚繼續走。而小和尚對師傅剛纔的舉止是目瞪口呆,可他又不敢問,於是走啊走啊,大概憋了有20里路,小和尚終於忍不住問道說:師傅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可以背那姑娘過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而你卻背了她20裏地還沒放下……

這個道理與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該放下時就放下,“仁者不憂”嘛。當今我們很多老師,會因爲生活裏不開心的事,而把那種不愉快的情緒帶到課堂;再加原本對學校或領導的不滿,此節課如果哪個倒黴的傢伙撞到了這位老師的槍桿上,那就是自找苦吃了。學生在成長階段他們會學習他周圍的一切事物,即使他不是主動學,但周圍的事、物對他都會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老師今天可以無緣無故地拿學生出氣,在學生心目中,他就會認爲:下次我不開心時,遷怒於別人,那也是天經地義,因爲老師就是這樣做的。這就是“言傳身教”,當然這是反面教材。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裏,由於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過的猶如快餐,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培養感情,學生從小就看見的是那種缺乏人情味、沒有寬容之心的社會,那我們的人類將發展到何方去?

人們常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來形容老師這個職業,爲了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社會與人類,教師欲使學生具有很好的德育意識,必先建立自己的良好德育意識,一切行爲從“恕”開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盡心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必恭必敬地問道:“何謂‘仁’者”?,孔子回答道:愛人;然後樊遲又問道:“何謂‘智’者?,孔子答曰:知人。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到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仁”的真正核心就是做你身邊的這件事,愛你身邊的人,即愛親親,泛愛衆,仁民愛物(陳新漢《哲學與智慧》P310)陶淵明,因爲自己的一頭耕牛之死,而傷心難過半休。爲師,育德不是教德。今天的老師能否理解學生,愛學生?這是最基本的德行體現。有的老師認爲師、生是兩大永不相容的陣營,甚至拿出《孫子兵法》那一套研究出所謂的《班主任兵法》來“對付”學生。想想“兵法”被用於你死我活的戰場之中,如果我們的老師都是用“兵法”這一套來與學生相處,那麼師生的關係會是什麼樣子?未來我們薰陶出來的學生又怎麼會有愛心?所以只有老師具有了永遠的愛心,愛學生之所愛,能做到義、禮、智與信於一體(如不能全做到,哪怕一樣也比沒有好吧),這樣也就達到了“不言而育”了。還需要所謂的“兵法”來“對付”學生嗎?或者讀者會說:你這說的這種愛是很高要求的愛,我們很難做到……。試問愛還有高低水平之分嗎?要麼愛,要麼不愛,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也許你還會說:照你這樣說,我們的學校德育就沒有必要了?在此筆者絕無取消學校德育教育形式的意思,而是希望學校裏的德育應當搞清楚德育應以誰爲中心?是不是說一切以中央的文件、地方的指示、學校的規定來進行學校的德育?是不是隻有德育老師的課堂纔是德育的地方?離開了所謂的德育課堂就不言德育了。是不是我們的德育老師才應談德育其他學科教師就不用言德育了?至於如何培養學生的德育意識,我想應首先建立全體教師的德育意識。學校、學校本乃育人之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是學校全體人員義不容辭之責任。而且,每位教師都要嚴於律己;因爲只有正己,才能正人。

以上只是筆者在讀《論語》時,觀今之德育工作而領會出的道理。記得一位德育老師曾在發表過文章說:在德育課堂上他教育學生要正直、誠實、守信等等,而自己、包括學校領導每天都行欺騙之爲——老師應付領導、領導應付上級、上級應付上級(中央)……。如果我們的生活圈是這樣的一個德育氛圍,那我們未來的校將不校,國將不國?

正如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兩個詞,他就過了一輩子!其實現代的我們可以比曾子過的更簡單,一個字足亦——仁。因爲《談文·心部》:“恕,仁也。”“恕”屬於“仁”的範疇。這個字就是希望我們人類從自己的仁心與善心去處理自己周邊的情感與物質利益。在人際關係上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推及到當今教師的話,就是要用一顆仁慈的心去看待學生天性中“惡”的一面(記得一位西方古代哲學家曾說過:人的天性就是——天使加魔鬼);要通過“正己”進而影響學生,而不是採用兵法來“馴服”學生。赫爾巴特在其德育目的原初說中曾講過:人對德性的需要是永遠的。最重要的是這些道德準則只有學生主動願意去追尋時,才能真正成爲學生的精神財富。所以教師的德育責任就是從自我德育意識培養開始,即從“仁”始亦,感染學生、激起自己然後纔是學生心底的那份德育原初慾望!

孔子已離開我們太久,他不可能今天來教導我們什麼是德育?怎麼來教德育,可爲何孔子的思想能對我們每個後人有這麼大的魅力?也許我們會說他是聖人,而聖人的意義在於他是最有行動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孔子的思想集《論語》教給我們的就是:簡單的生活、獲得心靈的快樂,所以我們的教師能帶給學生的也應當是他們應有的快樂,而自己也從中體會到更大的快樂。

《孔子》讀書筆記10

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學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是“仁”,《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更是對孔子一生品格的讚頌。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孔子的一生介紹。從這本書中,我看出了孔子的謙虛、大膽、聰明、好學和勤奮。孔子三歲時就喪了父親,十七歲喪了母親,自己只能流入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更加好學、更加勤奮,不懂就問,這讓我也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謙虛令我最敬佩。在他身上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記憶猶新。

一天中午,烈日當空,孔子正坐在一輛馬車上趕路,忽然,孔子聽見了兩個孩子的爭論聲,好奇的他走過去一看究竟。“你們好,小朋友。”孔子先打了招呼,“請問你們在爭論些什麼?”“我們在爭論太陽早晨時離我們近還是中午時離我們近!”一個小孩搶先回答。孔子聽到這個問題後,開始認真思考,可想過來想過去,他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便又問了一下兩個孩子:“小朋友,你們說說看你們自己的理由!”“我先說。我認爲太陽早上離我們近,因爲早晨時的太陽大,所以我認爲太陽早晨時離我們近!”個子高一點的小孩說道。“不,我反對。我認爲太陽中午的時候離我們近,因爲太陽在中午的時候最熱,所以我認爲太陽中午的時候離我們近!”個子矮的小孩說道。孔子聽了兩個小孩的話後,仔細想了又想,覺得兩個孩子的話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於是,他沒有不懂裝懂,而是對兩個孩子說:“兩位小朋友,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們讓我回去再想想吧!”……

孔子就是這樣的謙虛,沒有不懂裝懂,他這樣的好習慣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也正是因此,孔子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眼界,使自己變得更加博學,最終成爲了中國古代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學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是“仁”,《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更是對孔子一生品格的讚頌。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孔子的一生介紹。從這本書中,我看出了孔子的謙虛、大膽、聰明、好學和勤奮。孔子三歲時就喪了父親,十七歲喪了母親,自己只能流入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更加好學、更加勤奮,不懂就問,這讓我也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謙虛令我最敬佩。在他身上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記憶猶新。

一天中午,烈日當空,孔子正坐在一輛馬車上趕路,忽然,孔子聽見了兩個孩子的爭論聲,好奇的他走過去一看究竟。“你們好,小朋友。”孔子先打了招呼,“請問你們在爭論些什麼?”“我們在爭論太陽早晨時離我們近還是中午時離我們近!”一個小孩搶先回答。孔子聽到這個問題後,開始認真思考,可想過來想過去,他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便又問了一下兩個孩子:“小朋友,你們說說看你們自己的理由!”“我先說。我認爲太陽早上離我們近,因爲早晨時的太陽大,所以我認爲太陽早晨時離我們近!”個子高一點的小孩說道。“不,我反對。我認爲太陽中午的時候離我們近,因爲太陽在中午的時候最熱,所以我認爲太陽中午的時候離我們近!”個子矮的小孩說道。孔子聽了兩個小孩的話後,仔細想了又想,覺得兩個孩子的話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於是,他沒有不懂裝懂,而是對兩個孩子說:“兩位小朋友,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們讓我回去再想想吧!”……

孔子就是這樣的謙虛,沒有不懂裝懂,他這樣的好習慣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也正是因此,孔子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眼界,使自己變得更加博學,最終成爲了中國古代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zaiti/duhougan/617837.html

  • 標籤: 孔子 讀書筆記 我的讀書筆記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 《孔子》讀書筆記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 《孔子》讀書筆記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