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觀後感作文 > 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精選7篇)作文

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精選7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36W 次

篇一: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精選7篇)作文

去看《我本是高山》,就是想走近張桂梅老師,感受主演海清給我們帶來的真實立體的張桂梅老師的形象,和逆天改命的精神力量。

觀影過程中,我和朋友數次泣不成聲。

爲張老師的沉默和絕望,爲她拖着病體的堅守,爲她攀越高山的勸阻,爲她聲嘶力竭的吶喊,更爲一個一個孩子走出大山的喜訊……

辦一所學校何其容易,何況那是一所大山裏,不被他人看好的學校,在學校還沒有大門,一切未準備就緒的時候,張老師和她的學校就轟轟烈烈開學了。

狀況不斷,困難不斷。

張老師一邊用沉默對抗學校的硬件和軟件,以及來自各方的壓力,一邊又用信仰支撐着堅持下去的勇氣。

可以說,山裏的人,從未離開過這片他們早已認命的土地,眼界根本跨不過另一座山。哪相信什麼知識改變命運的鬼話,只知道女孩子十幾歲,便可以嫁人要彩禮,給兄弟結婚備彩禮,生孩子傳宗接代,一代一代。

但張老師偏不,她是知識分子,她看過更遠的世界,她勸那些女孩子們:你們只有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將來纔有能力選擇自己的職業。

很多時候,她又是無力的。因爲她的勢單力薄根本抵擋不住那個地域多年積累下來的思想上的陳舊僵化。

她只能用當機立斷的簡單粗暴,和背後數不盡的溫柔,去抗爭。

如玖朵雲和唐小萍打架,她大聲地呵斥:打打打,再打送到山裏去。然後便強迫他們牽手和解。

去山英家勸山英回來讀書的時候,她說了這樣一番話:不要跟我抱怨這個世界不公平,這個世界哪有那麼多公平,有本事自己去改變她。

把自己置身於當時的處境,你就會理解了張老師,她在和時間賽跑,她希望那些女孩們都能爭分奪秒地爲改變命運去努力,而不是滋生出各種各樣的雜念。

而張老師的柔軟,又串聯在影片的細節中。

她在暴風雨中搖搖晃晃地把女孩帶來的大白鵝抱回宿舍,她悄悄地塞給山英菜票,她將別人捐款給她看病的錢,拿出來給玖朵雲治療耳朵,她將自己身上帶着餘溫的外套披在山英奶奶的身上,她用全身的力量將唐小萍的媽媽從酒醉中拽出來,幫她安排在學校食堂工作,她一邊生氣付春盈生孩子、請假影響教學工作,一邊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默默抱着孩子在“未名湖”邊,看大白鵝遊動……

取了一個和北大的“未名湖”一樣的名字,從頭到尾,那隻大白鵝都是自由自在的,其中的期許不言而喻。

慢慢地,張老師和像她一樣堅守的老師們,終就捂熱了這些女孩子們的心。他們從不愛學習,到爲命運的改變而奮鬥;從看不到未來,到在山頂上憧憬理想中的大學;從自私自利,到學着相互鼓勵;從嘲笑老師,到爲老師製造驚喜。

他們在黑板上畫滿了愛心,簇擁着“盧老師,我們愛你!”的大字。黑暗中,幾十個手電筒,讓老師站在聚光燈下。

那一刻,盧老師流淚了,我也流淚滿面了。

當老師的幸福誰人能懂?

星空不負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這些女孩都考上了大學,辦公室裏,老師們收到一個又一個捷報,一個又一個喜極而泣,尤其是張老師和盧老師在山的一頭,對着山英家的那一頭大喊:你考上大學啦!

一聲一聲……

山英也哭着,對天迴應:姐姐,我真的考上大學了……

是的,我哭着心裏對自己說,只能是這個結果,只能是這個結果,因爲她們不能輸,也輸不起。

回看,影片中數次出現的華坪女中誓詞: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豪情萬丈,催人淚下。

篇二: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我以教師和女性的雙重視角觀看了一部以描寫教師和女性爲主的電影——《我本是高山》。拋開電影上映前後的重重爭議,避開蹭同行熱度的嫌疑,我捨棄電影中高度還原教師努力奮鬥、無私奉獻、關愛學生等容易共情的情節,僅從男女有別這一角度談談我淺薄的感想。

我所有關於“男女有別”這四個字的啓蒙教育來均自於我的母親以及自己對生活現象的思考。

“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女孩子一定不能貪小便宜。”這是小時候母親常對我說的一句話,雖然那個時候不懂母親爲什麼要強調“女孩子”,但是“謹遵母訓”這句話落實得很到位。

隨着年齡的增長,看到且經歷了許多“男女有別”的現象:

小時候“孩子王”的我單打獨鬥從來沒有贏過年齡相仿的男孩子。

在有一次我沒有順利扛起一袋玉米後,一直較偏愛我的父親感慨到:還是得靠男孩子啊!

同村一女孩子爲了追求愛情離家出走,人們會罵“有傷風化”,而同樣的事發生在男孩子身上,則會被稱讚“真有本事”。

認識的小姐妹因爲哥哥的婚姻換親給鄰村年齡大且有殘疾的男人,而被認爲理所應當。

在邊受教邊思考邊成長的路上,我明白了母親話中的深意:男女有別。

性別的不同,不只體現在外表、身體構造、力量懸殊等這些客觀存在上,更多的是社會所賦予的諸多附加涵義。

年少青春的我耿耿於懷於“男女有別”的結論中,爆發出了報復般的自尊、自強與自愛,像一隻刺蝟一樣排斥別人在評論我的優缺點時加上“女孩子”這一詞綴。直到上了大學,有機會了解張愛玲、鐵凝、王安憶、畢淑敏、遲子建等衆多女性作家,接觸諸多塑造女性人物的優秀文學作品,瞭解到女性的覺醒反抗成長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才慢慢放鬆了因時刻擔心讓“女性”這兩個字蒙羞而緊繃的神經。

影片中,在學校難以維持下去的時候,面對着一羣懵懂的少女,張桂梅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不讀書,回去就得嫁人、生孩子,一輩子生活在大山裏。只有通過讀書走出大山,才能擁有選擇的權利。

是啊,在許多女性尚且沒有“話語權”的時候,又何來“選擇權”!從古到今,有多少女性鮮活的生命埋葬在了爭取“選擇權”的路上,又有多少女性面對“選擇”頭破血流?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祝英臺化蝶求雙飛、林黛玉抱憾舍紅塵、祥林嫂被迫改嫁賀老六……

猶記得,學習時代,難以接受女老師們對不認真讀書的女孩子過於苛刻的指責。現如今,我躬耕教壇十餘載,面對屢教不改的女孩子時,總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力感,這時才明白當初老師們的嚴厲批評並不是有意地針對,而是她們在生活的摸爬打滾中體會到了女人的艱辛與不易,所以對女孩子有了更大的期望。

影片中,山月和山英姐妹倆在家庭的貧窮、母親的離世、哥哥的婚姻等難以解決的困難面前,用隱忍的淚水、緊抿的嘴角訴說着心底的絕望。十幾歲的姐姐山月選擇嫁給四十幾歲的男人來成全哥哥結婚的念頭,然而曾不甘心地在門楣上寫下“我本是高山”的她又怎會想到自己年輕的生命會在家暴中隕落!

“我本是高山,而非草芥”,在張桂梅校長堅持不懈地努力下,雲南華坪女子高中的成立及其取得的優秀成績點燃了衆多隱入塵埃的女性的夢想,給她們的思想注入了“改變”的血液,讓她們明白做飯、結婚、繁衍後代不是女性生活的全部,順從不是對所有要求唯一的回答,她們也可以活出自我、活出尊嚴,活得有話語權、有選擇權。

現實生活中,女性被傷害的事件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開始關注女性命運,但外界的干預只能起到短時效應,自尊自強自愛才是女性的自救之路!

“女子本弱,爲母則剛。”母親的角色也許可以讓女性更強,但女性的“剛”卻並不只是母愛賦予的。每一個女性,從幼童到耄耋,都該活出可如水柔亦可如水剛的獨特之美!

觀影之時,諾大的播放廳,六位觀衆,四女兩男,男觀衆邊看邊吃,女觀衆邊看邊哭。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事不關已與感同身受的區別吧。

願有朝一日,男女有別,只別性別,無關其他!

篇三: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蔑視卑微的懦夫。”是張桂梅老師爲雲南女子華坪女高確定的校訓,電影《我本是高山》中女生們一次一次擲地有聲地念着校訓,屏幕外面的我,也和她們一起念: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

念給自己聽,也想念給我的學生聽。可現在寫來,心中情緒萬千,訴諸筆端卻不知從何寫起。

電影的開端,那些高一的女生被導演刻畫成了漫不經心,無心求學的學生。我覺得這裏過於誇張,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我認爲這些女生會無比珍惜這樣的求學機會。剛看電影,我覺得電影過於藝術化,偏離實際太遠,沒有太多的好感。

看着張老師拿着喇叭去喊學生起牀,又感嘆這種方式過於陳舊,效率低。

看着張老師心裏牽掛着學生,忽視對教師的考慮,內心有些不平。

但是看着看着,淚流滿面,看着看着,我的內心也被點燃了。

張老師沒有孩子,配偶也很早就去世了,自己還一身的病。一次,組織上爲她組織了捐款,她挺高興,轉眼就把錢拿去給一個聽力不好的孩子買助聽器。對學生,她總是比對自己捨得。她把學生看得比自己重多了。

學生的三年,爭分奪秒地陪着她們。既要看着她們努力學習,又要去爭取因爲家庭不能繼續讀書的女生。那些女生,都因爲張老師,得以獲得走出大山的門票。張老師說自己教書,是在救人。是呀,學習成績好的山英被家人家人,生了孩子,孩子三個多月,山英卻被丈夫家暴致死。山月,多次輟學,多次被張老師找回來,最後高考她比一本線高一分,她考上大學了。

當張老師他們站在山對面,對着山月家大吼着傳送喜訊:你考上大學了。也將我拉回到我的從前。

小時候每次上墳,給爺爺磕頭上香時,奶奶就會讓我說:讓爺爺保佑你考上大學。那時,對於奶奶來說能考上大學就如同現在的考上清華北大一樣光宗耀祖。但小時候的我,哪裏知道大學到底距離我多遠。

我之所以能夠考上大學,得感謝父母將我帶離農村,讓我能夠在城市接受教育。如果我的父母思想封建,認爲女孩子讀書這麼多有什麼用,遲早要嫁人,我想我的一生也就會無聊致死。

父母將我帶到新學校,我的學習命運發生了轉折,一步一步造就了現在的我。小時候的我,學習不好,甚至比我現在許多學生的成績都差。農村的教育確實落後,我家也沒什麼書香氛圍。到了新學校,新老師鼓勵我,表揚我,我才慢慢享受到學習的成就感,我纔開始愛上學習。我的命運也因此而發生改變。如果不是轉學,我可能早就結婚生子,不知道在哪裏將就地度過我這一生。雖然我的老師沒像張老師這般無私,但是不經意間她也改變了一個學生的命運。或許她本人都不知道,那一句不經意的表揚對我的人生帶來的如此巨大的影響。

張老師拼盡全力,讓更多女生有能力走出大山,考上大學,去過有選擇的人生。這是張老師辦校的宗旨和理念,她也確實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許多人女生的命運。作爲一名普通人民教師的我,我的職業使命也在於我的學生。我想到帶領我班上的孩子前往何方?追夢班的51名學生,我想要他們成長爲什麼樣的人?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有怎樣的收穫?

我做不到張老師那樣帶病上班,沒有小我,只有大我。但是我願意在我的工作崗位上,盡情地去揮灑汗水,讓我的學生以及學生家庭因爲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的力量時微弱的,但是我的能量是無限的。學生的發展也充滿了無限可能性,我們的組合讓未來的許多事情都有發展的可能性!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不到最後一刻,怎麼知道誰是笑到最後的人呢?

看完《我本是高山》感觸頗多,寫出來卻是支離破碎的。可能人的情感本身也是七零八落的,想要表達的太多,導致最後表達出來的也就詞不達意了。

整體而言,這個影片給我的感受是感動和激勵的。感動於張老師的無私奉獻,感動於她對大山女生的深情。備受鼓舞,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願意和親愛的孩子們打交道,我有機會見證孩子們的成長和蛻變。人生,得以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幸也,幸也,幸也!

這部影片對我,既可以從教育工作者角度思考,也可以從高中女生角度思考。我也想對自己說:我本是高山……要在工作中發揮“不信邪”的精神,盡力將工作做到極致,在有限的生命力,創造無限的價值。我雖渺小,生命有限,能力有限,超越讓我感受生命的激情和趣味。一切皆有可能!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那就像高山般堅定,溪流般柔軟……

篇四: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周天和朋友去看了《我本是高山》,故事是根據張桂梅的真實事蹟改編的。我一向對電影不太感興趣,總覺得現在的電影炒作的成份太重,花幾十塊錢去看電影,還不如吃頓大套餐更有意義。促使我看這部電影是因爲網上撲天蓋地的攻擊和指責,看着直動輒幾十萬條的評論,我有點納悶,明明是一部正能量的影片,即使有點瑕疵,那也是瑕不掩瑜,至於一邊倒的那麼攻擊嗎?當然也不排斥有水軍的操作,但不管怎麼樣在沒看到電影之前,我是沒資格評論的,於是我便花了80多大洋買了兩張票,拉着朋友一起去看。

一進場我就懵了,大周天的,諾大的影院,一共不到10個觀衆,都不用找座位了,隨便想坐哪都行,簡直就是包場。既來之則安之,用心看電影吧。兩小時的電影很快結束了,說實話,比起兩小時的正片,電影播放的張桂梅的花絮更吸引我,也更打動我。

看完這部電影,真的感覺到五味雜陳,如鯁在喉,如芒刺背,很憋屈,很無語。作爲農村出來的人,我只想說,這部電影裏的女高,她們的學習條件實在太好了。比小時候我們縣城裏的重點高中還好,關鍵我們縣重點高中是收費的,電影裏的女高是免費的。寬敞明亮的大教室、宿舍單人上下鋪,學校居然還提供被子褥子,學校的飯菜還那麼好。女學生叛逆、逃學、女老師穿着一個比一個時尚、還動不動和校長頂嘴,說不幹就不幹了。然後鏡頭一轉,張校長對女生說了一句讀書能改變三代人的命運,改變你們的母親、你自己、你的孩子,都給我考出去!然後學生們就開始發憤圖強讀書了。給人的感覺就是農村孩子考大學就是1+1=2,就這麼簡單?

只要是從農村考出來的人都知道,高中的學習環境有多惡劣,一個20來平米的教室密密麻麻擠滿了60多人,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襖,得憋着肚皮才能坐下。一個宿舍,8個人,8輛自行車,靠牆一側大通鋪,自帶被子褥子,晚上連翻身都困難,洗臉盆、毛巾、吃飯的碗筷全放在通鋪下面。夏天還算好點,冬天就特受罪,宿舍窗戶有一塊玻璃被風括掉了,外面下大雪,裏面下小雪,呼嘯的北風夾着雪花落在被子上,落在每個人頭上,大家被凍醒了,找了些舊報紙、舊書籍把窗戶堵住,但依然擋不住外面的寒風。第二天,整個宿舍的人都感冒了,但沒有一個請假的,有的甚至連感冒藥都沒吃,拖着疲乏的身體繼續上課……

至於伙食,那就更慘了。宿舍的另一側牆上有8個釘子,掛着每個人的布袋,裏面裝着從家裏帶來的饅頭、烙餅、辣椒、鹹菜。一日三餐,頓頓是一個饅頭一塊鹹菜。家裏條件好的,可以花5毛錢打一份土豆絲或白菜,但這些菜不是用油炒出來的,而是用水煮出來的。夏天天氣熱,饅頭髮莓了,把饅頭掰開曬乾,然後泡在白開水裏,放點辣椒鹹菜混在一起吃。冬天天氣冷,饃凍得硬梆梆的,就提前把整個饅頭提前泡在開水裏,等下課時再加點開水和辣椒直接吃掉。

老師也會和我們討論爲什麼要考大學,討論來討論去,結果就是作爲農村女生,不考大學又能怎麼樣呢?高三都過了18歲了,考不上大學要麼結婚要麼出去打工,打工也只能幹服務員、車間工人等體力勞動,幹幾年後還是得回來嫁人。所以那時我們都有一個信仰:人生能有幾回拼,此時不拼更待何時,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無論結果怎麼樣,我們不會給自己的青春留下遺憾!

而《我本是高山》這部電影,我感覺離農村孩子太遙遠了,即便是選了山月的悲慘遭遇,也只是通過對話一句帶過,缺乏深入全方位的解讀,尤其是把支撐張桂梅走下去的信念拍成是丈夫對她的支撐,把一個黨員對黨的信仰和矢志不渝拍成情啊愛啊,這點我不敢苟同。對我來說,去看關於張桂梅的記錄片可能比花幾十塊坐在電影院裏看導演拿着張桂梅的故事給人上眼藥水更有啓示作用!

篇五: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我本是高山》以真實事蹟爲藍本,用感人至深的故事詮釋了逆天改命的勇氣與信念。一個堅毅的女性帶領着一羣剛剛畢業、充滿活力的教師,用教育和愛引領着一百多個女孩走向人生的新篇章。影片中,張桂梅校長身患重病,但她依然堅守在教育一線。她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只要有合適的引導和機會,她們就能夠展翅高飛。爲了讓這些女孩能夠走出山區,她不辭勞苦地工作,甚至把個人的生命安危拋在了腦後。在她的感召下,年輕的教師們也毫無保留地付出,用她們的青春和才智書寫着偉大的教育事業。

電影《我本是高山》所要傳達的核心主題是“相信自己,堅持拼搏”。在逆境中,這些女孩們選擇了勇敢地追求夢想,不斷地努力和奮鬥。這些老師們也相信通過自己的辛勤培育,可以改變女孩的命運。她們都相信相信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歷久彌新,張校長的先進事蹟是踐行“四有”好老師標準的生動寫照,深深感動和鼓勵着我!我將繼續用心、用情去教育學生,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爲職責與使命,在教育教學中不斷磨鍊自我、提升自我,最終成爲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老師!

篇六: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本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這是新上映的電影《我本是高山》中直擊人心的錚錚誓言。

雲南華坪女中的學生就是在這樣的校訓激勵下,在與大山阻隔的環境侷限下,在山區女孩長大就要嫁人討生活的世俗偏見下,在把教書看作救人使命的張桂梅校長的堅持下,創造了考大學走出大山,讀書改變命運的人生傳奇。

華坪女中屬新建學校,校舍尚不健全,張桂梅校長堅持如期開學,典禮儀式上被招來的學生還有帶鵝參加開學典禮的,當領導講話時電路壞掉、手持喇叭雜音不止時,現場一度失控混亂,女孩們、鄉親們看熱鬧般喊叫嬉笑,沒有對新學校新生活應有的期待和敬畏,穿着舉止均讓人失望無語。領導憤然離開被黃泥粘掉鞋子,張校長去拉也腳踩兩腳黃泥,狼狽的局面,不完善的校舍,都因一個執着於把教書看做救人的校長,打開了華坪女中尷尬糟糕的扉頁。

期間,新建學校看不到升學率外界懷疑聲迭起,教育局領導“老樑”乾脆建議張校長將學生分流。好多山民不願讓女孩讀書,尤其是山村女娃山月山英姐妹倆的故事讓人唏噓。山月讀書願望強烈,學習成績好,山英學習吃力,因母親病逝姐妹倆被家人勸退回家,後張校長家訪發現山月已被逼嫁人,看到正在幹農活的山英,在其父親哥哥阻撓山英上學時,張校長和隨行老師掏出隨身所有共八百元錢給其父親纔將山英拉回學校。

後傳來消息婚後的山月經常遭丈夫打,懷孕生子仍未倖免,又一次被丈夫毒打致死。妹妹山英被父親哥哥要求留家做飯幹活,甚至追至學校求其幫哥哥娶親,在全校女中學生爲其大喊加油的情況下,家人和鄉親們才灰溜溜作罷回家。

確實,影片中的故事有很強的地域和時代特徵,一羣大山裏的可憐女孩,部分初中未畢業就輟學的女孩,因張校長本着救人的教書意願而改變。不懼校舍簡陋,開學初連大門和廁所都沒有,不怕工程款催、欠電費被拉閘,無畏學生基礎薄弱學情參差不齊,克服了種種難以置信的困難和阻礙,最終97名學生上線69人,綜合上線100%。師生苦盡甘來激動幸福的淚水,洗去了曾經所有起早貪黑的不易,澆滅了先前各級領導及村民的置慮。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堅定信念;付出終有收穫,只要足夠努力。張校長帶領華坪女中的師生以實際行動書寫了信念的力量,張校長近乎苛刻的要求一羣自己還是大孩子的新入職老師:“把自己結婚生孩子的事先放一放,先忘了自己”,考慮到部分學生離家遠週末回不了家,進而要求教師也不要回家,陪伴孩子們,給孩子們補課;要求女教師不穿裙子,不化妝,爲了不讓學生學習分心;規定寒假只休息五天,只爲給學生爭取更多時間補課。對於學生同樣嚴苛:有早自習、有晚自習,限制學生吃飯時間,吃飯時反覆播放《紅梅贊》滲透革命傳統教育,激勵學生學習梅花般的品格,等等超凡的日常,不斷挑戰師生的極限,一層層脫去了山裏女娃愚昧茫然學不進去的、不願學和沒自信狀態。從早上一遍遍叫起牀,到晚上一個個催入睡,當學生自我要努力、要改變的火苗被點燃,學生成長的內驅力同時也是自我教育的助燃劑。

這份助燃劑不是現成可買的,更不是半成品加工出來的,而是張桂梅校長以救人爲教書的使命感爲觸發點,以年輕教師們耐心愛心專業素養持久實幹,以明確的目標任務驅動引領召喚,付出近一千天的日日夜夜,一步步攀登高考峯頂的堅持。

電影再現的是華坪女中第一屆學生衝刺高考的事,有着特定的環境因素,有着一定的年代感,學生情況參差不齊,但是以張桂梅校長爲首的教者仁心,育人初心,甚至是救人使命所繫,一羣又一羣山裏女娃成功逆襲改變命運,也實現了自身的成長和超越,華坪女中從此有了神聖的光芒,他們已經成爲一個創造奇蹟的符號。

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全國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爲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貢獻。我想,張桂梅校長和她的教師團隊做到了,她們是所有教育人學習的楷模。

《我本是高山》是以張桂梅校長爲原型創作的電影,真實的事蹟,藝術的呈現,感染力極強。觀影中我幾次淚溼眼眶,流淚感動,感慨不已。剝去時空的侷限,影片中閃耀的教育人的初心使命時時撥動着我的心絃,喚醒着每一個有理想有擔當有能力的觀影人,在教育的長征途上,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了新的面孔,讓我們堅定“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拿出“萬水千山只等閒”的豪邁和樂觀,做到“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藐視困難的幹勁,我相信:驚歎的傳奇都來自超凡的日常!

篇七: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得知!由張桂梅校長真實故事改編,上映了一部新電影《我本是高山》,今天抽空觀看了一下,感動哭了。電影一開始我就品出來了,爲什麼總理說:到現在中國社會還有六億人口月收入一千元的原因!張桂梅是高山,是一箇中國傳統文化裏偉大母親的形象。教書育人者,耐心是基本功,這是“鑫國鴻力量”的家言心得,所言真理啊!國家社會,民族家庭,總得有一些像張桂梅一樣有耐心,有大愛,有執着信仰追求的人,社會纔會讓百姓之家的孩子走出光明,走出來未來。整天“錦衣玉食”的家庭,怎麼明白山窮水盡家庭人的心境,我看哭了……張桂梅就是一座高山,她讓現在社會的都市人只能瞻仰不敢學習,她屬於毛主席年代教育出來的人格美師者,時代楷模!我們當下的社會,爲什麼千家萬戶沒有幸福感?現在社會出生率巨降?當父母的越來越難教育孩子的問題?社會矛盾的巨大?中國父母者難的無以言表,三十歲前很多女性媽媽者傻傻的樂呵,在生孩子養育孩子,經營家庭工作生活中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水深火熱裏,這是一個規律常態。當下社會,僅靠學書本知識是不能成才的,社會高學歷已有三億人口,“做人”纔是最大的學問。因爲“育人”跟“學知識”是兩碼事的教育問題,真正的育人師者,成了當下社會的稀有物,少到如鳳毛麟角。這樣一句話: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社會關於教育問題意識形態都錯了!當年孔夫子教育學生帶弟子們,在那個倫理失常社會風氣敗壞的封建社會,他該有多難的推行儒家思想教育學說,能在歷史長河中成爲聖人,是沒辦法僅用偉大這個詞語來形容他的。看到張桂梅老師教育出來的學生,主動放棄外面舒服的工作環境,來到她身邊艱難的幫助教學工作,實現人生價值時,我再一次感動流淚了。只是這些層面導演編劇,水準用心力沒有真正表達到位。現在中國社會,孩子們學習不容易啊!那麼父母們容易嗎?中國在世界國家中容易嗎?我們不能忘記八國聯軍進中華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的悲哀啊!人生社會友好嗎?我們如何活出價值,有幸福能量,有美好的生活,如何實現人生幸福(此處省略一千字。)!

今晚站在樹木園樓頂的道場,在涼風習習中習武強身,思考悟道。國家、社會、民族、家庭,千人千面萬言萬語。選擇大於努力,路對事對人對,才能活出歲月裏想要的模樣。人啊!有多強大的內心,就有多強大的事業,多強大的成就,多強大的未來,多強大的幸福。

教育好一個孩子,幸福三代人!向張桂梅校長,致敬!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zaiti/guanhougan/1429726.html

  • 標籤: 精選 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觀後感 教師 高山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精選7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教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精選7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