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精選7篇)作文

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精選7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54W 次

篇一: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

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精選7篇)

爲“記”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看完今年《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的第二集,更加明白了一名合格的主流媒體記者是多麼的不易與珍貴。張煒先生課上講:“不到現場不寫稿”。的確,主流媒體記者必報道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可能發生在各時各處,因此應有腳力,不管多艱多險,都應該跑到現場,否則報道就不真實、不動人,文筆再好,讀起來也沒有內容。就像加了添加劑的膨化零食,有鹹味沒回味。

人民日報雲南分社社長張帆做獨龍族的脫貧報道,他在手記裏寫:“只有身臨獨龍江,才能聽懂‘老縣長’高德榮在公路隧道打通時‘萬年冰雪融化了’的浩嘆,才能觸摸到當年民族工作隊隊員們在風雪中以命相搏的勇毅,最終,才能掂量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那沉甸甸的歷史分量。”

到現場報道應是新聞採寫工作的基本要求,就像“老縣長”高德榮說的:“你人都不來,我跟你談啥?你能寫啥?”

但很多時候,“到場報道”卻是非常艱險的,身邊可能是鳥語花香、鋼筋水泥,也可能是熊熊烈火、瓦斯毒氣、槍林彈雨。

我想起之前我的一名大學老師親歷的事。大學老師是身經百戰的老記者,參加過大連7。16輸油管道爆炸事故的現場報道。當時他和同事端着相機剛衝進現場不久,就被烈火包圍,出不去了。他們被困在距離儲油罐不遠的地方,忙着端起相機拍照,顧不上考慮能否活着把照片帶出去。戰鬥異常激烈,眼前是消防員舉着水槍和野犬般兇暴的烈火搏鬥,耳畔是建築物扭曲爆裂的嘎吱呻吟聲。

沒過多久,兩臺儲水車都沒了水,新的儲水車進不來,漫天的水霧漸漸消散,烈火越加猖獗。許多消防漢子都無助地杵在原地,抱着已成廢鐵的水槍,眼睜睜看着火勢逐漸延伸。突然有人大聲地喊:“不好,要燒到二甲苯罐區了!”

二甲苯易燃易爆且有劇毒,一旦儲罐被火焰引爆,周邊地區將遭到一場浩劫。聽到喊聲,老師和同事都放下相機,拿出手機編輯短信和家裏人告別。

這時候突然有人拍了一下老師的肩膀,老師轉頭一看,是個臉龐已經被薰成黑炭的年輕消防員,帶着濃重的地方口音問:“你是記者不?你能給我錄個視頻不?”老師點頭,年輕人馬上擡手使勁抹了幾把,將黑臉抹成了花臉,問:“我看着怎麼樣?”老師說看着挺好。年輕人衝着鏡頭吼道:“媽,我要爲國家捐軀啦!”

十年之後,老師能在課堂上用平靜甚至調侃的語調向我們講述這件往事。但我作爲學生,對這件悲壯的事實必須付諸良多的思考:

對觀衆來說,新聞事實是瞭解世界的必需品。但對記者而言,新聞事實的定義是多面的:它能讓我感動、也能讓我悲傷、讓我恐懼,它能像勳章一樣榮耀我,像喜劇一樣愉悅我。也能像悲劇那樣擊倒我,像烈火和彈雨那樣殺掉我。

主流媒體記者要有腳力,要始終奔走。但我想,他們每次歸來,都不太確定下一次奔向的到底是什麼地方。是山村?是河溝?是平凡的人?是偉大的人?是領獎臺?是病牀?是監獄?是死亡?鍛不出處變不驚的心智,就談不上腳踏實地地出發。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話:別想着改變世界,先想着認識世界。說穿了,就是一個詞“歷練”。

爲記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敢於踏出狹隘的認知,纔敢於踏向一個個現場。爲了新聞事實,希望自己永遠願意奔走在路上。

篇二: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

鄉村振興之風雲際會:逆風而行,勇士無畏

溪水譁然而汪洋無聲,這個時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堅定進取者以爲海,庸碌固步者爲溪流,心有鴻鵠者以爲王,胸無大志者爲燕雀。作爲中國人,我們需要在內心樹立愛國情感和堅定抱負;作爲傳媒人,立足於百年未有之大變革的當下,着眼於大地之上最受矚目的民生問題是肩頭重任;而作爲三農記者,如何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爲民族振興吶喊,爲鄉村振興助力,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和靈魂皈依。

農民日報副總編輯江娜曾言,在鄉村振興的風雲際會中成就自我。今朝在觀看前輩鏗鏘動情的講座之後,我輩內心洶涌澎湃,備受鼓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可見農民問題,在當今社會舉足輕重,它是最貼近泥土的問題,也是離天堂最近的途徑。時代的接力棒終究會傳遞到新一代年輕人的手上,我們需要時刻準備接過歷史的重任,在逆風中航行,言勇士無畏,在每一段沉默的歲月裏做平凡大衆最親密的朋友和最真誠的解讀者,替農民說話,爲農民說話,說農民話。

胸有溝壑,紮根泥土,眼裏有光,心中有夢,這是三農記者必須完成的使命——貼近農民,感悟農民生活,表達農民情感。加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應被職業媒體人奉爲圭臬,其中“腳力”便主張在蒼茫的祖國大地上留下記者的腳步,獲得最真實鮮活的一手資料。祖國的山川河海壯大,人間炊煙溫情,都能感動人心。而記者盡己之力爲最接近泥土的農民發聲與服務,也最能撫慰人心。視頻中提到的三寶鄉的篝火晚會尤其震懾我心,這是通過傳承文化的方式,以最質樸的活動來溫暖人和接納人,當篝火燃起、音樂奏響,翩翩起舞的片刻,新市民已然融入了城鎮市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人局面,在日漸冷漠的社會大環境中這種歸屬感才最難得。火驅散黑暗,鼓敲開黎明,蘆笙吹響幸福,手拉手形成的同心圓勾勒出一副各組百姓攜手奔小康的盛世圖景。而記者之責永遠不是改變事情發展的方向,而是保持中立客觀,用最誠摯的心意記錄下農村農民的真實情景,喜樂與憂愁。看啊,是記者用腳來捕捉新聞,捕捉每一次溫情的浪漫,抑或是卑微的愁緒。

作爲記者,理應平衡好自我追求與社會追求之間的關係,這便將職業目標劃分成截然對立的兩類:流量和社會效益。因此,區分網紅與記者的最本質標準就是提問的目的與成色,網紅爲追逐流量而生,而記者就要踏踏實實的做事,重大局而輕小我,一心爲百姓服務,爲農民發聲。記者的生命便是熱情與使命,倘若只顧及自我成就,那便是將格局窄化。作爲三農記者,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代表着全體農民的期許和心意,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爲了農民能夠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獲取更多的權益保障。當我們貼近農村與農民,見過、聽過、感受過,爲農民而努力工作,爲農民而拼搏奮鬥,爲農民而堅持發問,才能實現自我的重塑和靈魂的洗禮,才能提升生命的厚度,才能爲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的溫情。我們的身後站着千萬萬的農民兄弟,做正事、做事實才能對得起他們對我們的信任和期許,這個社會總需要一大批中堅的力量爲人民服務,作爲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新時代不畏逆風的趕路人,我們記者勢在必行。

被沉默掩蓋住的聲音不是鴉雀無聲,沉默之下孕育着無數期待的眼睛。農民有困惑、有疑問,但是它們的聲音很難被聽見。不是因爲它們懦弱而無力發聲,只是它們缺乏被聽見的渠道。爲農民發聲,成爲農民表述內心的渠道,是三農記者的榮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當沒有路的時候,就去走出一條路;當沒有光的時候,就去點燃一束光;當農民失聲的時候,就想辦法成爲他們的聲音。我的遠方親戚居住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駐操營鎮,那裏的農民常年以種植農產品爲生,但每年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會產生部分水果的滯銷。我曾親眼見過那些賣不出去的桃子、蘋果在地窖堆積,也曾親眼見過姨爺望着這些滯銷品無助的眼神。這是一個家庭一年的營收,土地是農民的天,而滯銷便是天崩地裂的無望。當我完成自己的學業之後,我也想成爲一名三農記者,帶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堅守自己的同理心和憐憫情,幫助千萬農民發聲,以一己之力,圓滿一個個家庭的瑣事與心願。在中國,扶貧助農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我們需要源源不斷的注入後備力量和擴大中堅隊伍。在每一個扶貧成功的農村典型案例背後,依然存在着數不清的苦難之村。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有限,但每一個人都凝聚着同樣的大愛之心,社會總會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我想幫助的不僅是自己遠房親屬,我希望所有有農產品銷售渠道困境的農民都能得到重視與幫助。爲沉默者發聲,是三農記者本分,也是心中執念。

現在的中國走在嶄新的歷史交匯點,我感慨這是歷史最好的時光,也希望這是日後最平常的歲月。三農問題將永遠屹立在祖國的宏偉大業之中,而每一個三農記者的心願或許都如此:逆風而行,勇士無畏。無論艱辛勞累,無論道阻泥濘,關於堅守初心與大愛的征程,我們將永遠銘記,撫慰那些寒夜裏的孤單是每一個記者的職責與使命。

篇三: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

你是一座山

我觀看的是第十集新華社譚元斌講述的對老英雄張富清的典型人物報道過程,在看到視頻中張富清解釋到爲何多年雪藏戰功那一段,我也深受感動,讓人動容,張富清報道之所以引起社會如此大的反響和轟動,一方面是他的故事極具震撼力,另一方面就是新華社在典型人物報道上所具有的傳統優勢。觀看節目後,我的整體感受如下:

一、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受衆。

譚元斌說到,對老英雄張富清報道中雪藏戰功的鏡頭,堪稱典型人物報道中最爲經典的鏡頭之一,之後其他與張富清相關的報道都會有這個鏡頭的身影,也正是這個鏡頭讓報道小組成員下定決心要把老英雄的故事講好。但是在開始採訪時,大家內心還是憧憬又忐忑的,一方面是張富清的主要事蹟真實可信,但行爲背後的真實原因和細節還不清楚,還有一種就是對今天物慾橫流的時代是否還存在如此聖潔的信仰的質疑,顯然這種信仰真的存在,正如譚元斌所說:“一位90多歲的老人,一位在戰場上看過血海屍山的老人,一個將無盡的悲傷埋在心底半個多世紀的老人,在你的面前像一個孩子一樣啜泣,他不爲他自己,只爲那些一起並肩作戰,卻再見不到的戰友。面對這樣一位老人,你還能有什麼質疑呢?我們甚至覺得,任何質疑都是對老人聖潔信仰的褻瀆。”

而這種感動是對事實的充分了解,採訪豐富具體,事實不斷交叉印證後的感動,並非“半山腰的哭喊”。這正是“四力”中的“筆力”,努力把採訪中那種深深的感動,深深的震撼,深深的敬佩,深深的啓迪,自然而然的通過筆觸和剪輯表達出來,同時又儘量剋制,用事實說話將感動轉化爲全媒體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認真思考,深情創作,在事實還原中傳遞情感,在場景重現中引發共鳴。

二、好新聞是搶出來的。

從整個張富清事蹟報道過程可以看出,首先是新聞線索的獲取,2019年是建國70週年,2018年底開始分社就在籌劃相關報道,每個記者都對自己分管的基地和報道領域保持着密切的關注,由此譚元斌才能及時從恩施州來鳳縣宣傳部門獲得張富清事蹟的線索,同時又能迅速以新聞敏感性判斷這條新聞線索的重要性,待對基本事實做出覈實申報後,及時出手比中央媒體採訪團提前5天趕赴來鳳縣對張富清的事蹟進行了深度挖掘,並進行多途徑立體化可持續的宣傳,產生顯著品牌效應,實現張富清先進事蹟教育意義的最大化。不得不感嘆,好新聞是搶出來的!

在整個採訪報道中,又極具人文關懷,例如報道團隊趕到時,老英雄頸椎病復發住院了,於是採取先外圍採訪,又外圍逐漸至中心,在對大量事實進行掌握後,再把寶貴的對張富清的採訪都用在覈心問題的提問上,既照顧到老英雄的身體,同時又提升採訪報道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採訪地點選取在張富清生活了30年的老房子裏,一是有助於緩解老人被採的緊張情緒,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採訪團隊對採訪人深入的瞭解和生活細節的抓取。

三、“四力”滲透在典型人物採訪報道的全過程。

對老英雄張富清的典型人物報道有幾大難點,老英雄年事已高,其經歷時間跨度大,空間跨度也大,親歷者又難尋,如何對戰功進行確認?如何挖掘一手故事和鮮活的細節?全媒體時代與人民日報央視等兄弟媒體同臺競技?如何發揮新華社典型人物報道傳統優勢,出新出彩。“四力”:腳力、眼力、筆力、腦力,滲透在採寫編的全過程。

腳力,就體現在對張富清服役部隊、工作過的地方、去過的地方,實地走訪調查,豐富事實信息,儘可能找到事件相關人員,來完整報道。眼力,體現在細節上,寫人物最是細節動人心,在點滴小事和細節中感受英雄,理解英雄,見人所未見,察人所未察。筆力,用事實說話,用真情實感打動受衆,但並非要求情緒化報道,內容要求剋制又具有張力,最後是腦力,就是報道整個精神內核和報道基調,需要經過仔細研判與分析,在張富清報道中,精準總結提煉事蹟核心關鍵詞“本色、初心”奠定報道基調。

四、結語

整個報道令人動容的不僅僅是老英雄的故事,還有新華社在典型人物報道中表現出的專業性,在今天的自媒體時代,像張富清這樣的故事應該被更多人看見,像新華社這樣的專業力量也應該被更多新傳學子傳承和發展下去。

篇四: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

把握時代脈搏,傾聽社會聲音

2018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出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這爲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也爲黨的新聞工作者指明瞭努力的方向,四力既是構成履職本領和業務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本領能力的方法路徑。如今在融媒體時代,技術與流量似乎成爲了媒體致勝的砝碼,但是真正的時代佳作是靠着新聞記者紮根一線、強化理論、錘鍊筆力、守正創新而得出來的。因此,在新時代“四力”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需要當代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實踐中把握四力,不斷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新時代,新媒體傳播環境下,認真踐行“四力”,是我們新聞輿論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使命,履行職責的必然要求。

“四力”建設涵括政治站位、業務水平、工作作風等方面的綜合要求,在建黨100週年和建國70週年這樣的宏大主題之下,新聞工作者通過實地走訪,學習黨史,翻閱大量書籍與資料,推出了許多反映時代脈搏的新聞佳作。真正做到了腳下有泥、心中有光、筆下有神。如新華社爲慶祝建黨一百週年,經過一年的準備,推出了兩篇新聞通訊作品——《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和《砥柱人間是此峯》,集結了精銳的採編力量,多次多路深入採訪,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砥柱人間是此峯》這個採訪團隊梳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調研的50多個故事,最終成稿中有十多個過去沒有披露過的生動細節,在最大程度上增強了文章的影響力。《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則梳理歷史,但不侷限於歷史與資料,而以腳力丈量歷史,深入北京、上海、重慶、河南等地,探訪黨的誕生地,重走紅軍長征路。在這如此衆聲喧譁、流量至上的新媒體時代,傳統主流媒體仍然堅持着屬於新聞人的職責與使命,牢牢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斷推出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作品,架起了聯繫黨與人民之間的橋樑。

“四力”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豐富與發展,是當代新聞人的工作指南,踐行四力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整個新聞業的需要,是我們主流媒體在信息氾濫、衆聲喧譁的時代紮根立足的根本所在。我們除了磨鍊腳力之外,還要不斷加強腦力、眼力、筆力。我們要把握好時效,在恰當的時機發布合適的新聞作品,新聞選題適宜,可以透露出宏大的時代背景。除此之外,新聞記者還要具有高度的洞察力,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細節。同時不斷磨鍊自己的筆力,寫出一部部展現時代特點的文章。在融媒體時代,我們要多元敘事,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採用多元化的報道手段爲時代書寫歷史。如人民日報爲慶祝建黨百年推出了新媒體視頻作品《少年》,從年輕人視角尋找突破點,使得整個敘事結構更偏向於零零後和九零後,韻律與主題相結合,回顧了我們黨百年奮鬥的歷史與曾經少年的“光輝歲月”,給予了年輕的一代極大的鼓舞,實現了圈層化傳播。

新聞是一份歷史的底稿,是反映時代的一面鏡子,我們新聞工作者要實事求是地記錄事實,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代同行。同時要學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有清醒的頭腦和昂揚的鬥志,始終奮戰在一線,在宏大的敘事之下尋找小的突破口,爲社會提供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新聞佳作,反映事實,展望未來,給予人民羣衆信心和希望。踐行好“四力”的同時,更要堅持守正創新,把握好互聯網背後的傳播規律,推出具有時代氣息的新聞作品。

篇五: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

輿論監督與正面宣傳的統一性

我進行學習的是第14集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中心記者管昕主講,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神祕“曹園”》爲例,講述了在全媒體時代如何放大輿論監督的正面傳播價值,指出瞭如何創作優秀的新聞調查節目以及記者應具備哪些職業素養等內容。

首先,作爲新傳學子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和把握輿論監督,一提到輿論監督,提到調查性報道,很多人聯想到的都是負面新聞,這類新聞往往與黨和政府的政策綱領相違背,與人民羣衆的意願和社會公德背道而馳,如何使公衆和領導幹部正確認識輿論監督顯得特別重要。我們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正面報道,所以主流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把握好輿論監督的時度效,堅持黨性原則,不違反黨的政策綱領並能給社會正面引導,就能讓輿論監督發揮正面效果。調查報道並不是都能起到良好的輿論監督效果,高質量的選題是報道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報道選題首先應該堅持公共的傳播價值,具有前瞻性、符合客觀實際的需要,這要求記者把中央的政策吃透,善於跟蹤中央政策的落實,調查黨和國家的政策在最後一公里執行的怎麼樣。《神祕“曹園”》的選題是反映私人徵用國有林地、私毀園林、違法拆建且屢罰屢建等問題,而這與我國推行生態化建設,綠樹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等政策相違背,相當於公然挑戰法律的威嚴,漠視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所以這樣的選題公共傳播價值較大,所以起的社會關注度也比較高。

當一條具有曝點的新聞發出後,一定會有其他媒體也參與進來,此時哪家媒體在短時間內找到正確方向、精準挖掘出事件本質並獲得第一手信息,就能收穫受衆的關注。《神祕“曹園”》的記者管昕和遲嵩兩人憑藉較早對“曹園”的關注,在後續跟進報道上佔據了一定優勢,在梳理了相關文件和原始合同後,發現了軍馬場土地租賃價格過低這一新的報道方向,由這一方向展開的調查報道,也印證了軍馬場相關人員失職失察、曹園相關負責人違法的事實。這樣專業的報道是由準確的數據、專家分析以及近十年軍馬場土地租賃面積對比等事實組成。這對記者的專業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時間裏拿到獨家硬貨,需要記者具有短時間整合蒐集信息能力,對於所調查事件領域內相關知識的積累,透過表象看真相,在重重線索中抽絲剝繭,直擊要害。在開展此類調查性報道時,由於威脅到一些人的利益,可能會使採訪調查進行比較困難,記者要時刻謹記“保護自己,不傷害他人”的原則,在採訪時可以藉助無人機,錄音筆等設備開展隱性採訪,在報道畫面處理中對被採訪者也要儘可能用畫面馬賽克、聲音處理、化名等方式。

負面的調查報道發出後,爲了社會和諧安定和良好的輿論環境,主流媒體要放大負面報道背後的正面意義,尋求輿論監督的正面傳播價值。這就要求主流媒體在技術、報道語態、報道技巧和方法上向網絡媒體學習,與網絡媒體相融合,利用好微博、微信公衆號和抖音等用戶基數大的新媒體平臺;藉助新技術、新平臺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場,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做弘揚社會正氣的主導力量。

輿論監督是人民羣衆的剛需,是引導社會情緒的潤滑劑,是媒體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近在河南安陽一起由狗咬人事件揪出官官相護的黑幕,在河南電視臺“小莉幫忙”節目組對這個事件進行了十期的連續報道卻始終沒有被解決後,記者小莉向求助人聲淚俱下的道歉才使得這件事逐漸發酵,越來越多人對這個事件發聲,熱度不斷攀升,事件最終被順利解決。主流媒體傳播影響力的打造,離不開對羣衆關注的熱點和痛點的迴應,深度調查報道應尋找監督選題的典型性,進而挖掘其背後的正面傳播價值,這是主流媒體的使命擔當。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醜惡現象,激濁揚清、鍼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

篇六: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

鋒芒執筆,述是非真假;風采昭昭,寫人間百味

“210元一畝地。租70年,一年才合3塊錢。那是有林地,樹都碗口那麼大了……怎麼能租3塊錢呢?3塊錢一把筷子都買不下來!”2019年3月,中國之聲《新聞縱橫》連續多日播發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中心記者管昕與總檯黑龍江站記者遲嵩的廣播連續報道《神祕“曹園”》,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份深度調查報道,讓坐落在黑龍江牡丹江市軍馬場國有林區的私人莊園“曹園”揭開了神祕面紗。本次新聞大講堂的學習過程中,管昕記者從自身的調查採訪經歷出發,講述了全媒體時代如何放大輿論監督的正面傳播價值,讓我獲益良多。

正確認識和理性把握輿論監督是完成一份調查性報道的前提。一位優秀的記者要善於發現和表達新聞。新聞的發現是腳力、眼力的問題,新聞的表達核心則是腦力、筆力的問題。《神祕“曹園”》是一篇優秀的調查性報道,對於這一類深度調查報道來說,很多時候包括題材判斷、線索獲取和採訪突破等過程的新聞發現大於新聞表達。而全媒體時代,新聞表達也一定程度上影響着新聞發現的價值。不同媒介對調查性報道的發現和表達都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但作爲主流媒體,對於調查性報道或者說開展輿論監督報道時,要努力放大其正面傳播價值。管昕記者認爲,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主流媒體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擔當,主動參與到國家治理體系來。用一篇篇沾滿泥土氣息、採訪全面紮實的調查性報道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爲社會進步履職盡責。習近平總書記說:“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醜惡現象,激濁揚清,鍼砭時弊。”作爲新聞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把握好輿論監督的時度效,堅持黨性原則,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來看待問題,讓輿論監督發揮正面效果。

一篇有影響力的調查性報道,其所揭示的問題一定是根植在時代發展現實當中的,關乎公衆的切身利益。輿論監督的選題,首先應該堅持公共的傳播價值。此外,在新聞的敘事上要有一定的衝突性和典型性。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秦嶺事件後,各地整改違法佔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生態文明理念。而中國之聲《新聞縱橫》以“牡丹江國有森林深處暗藏違規違建,毀林千畝削山挖湖建私人莊園”爲題,首次曝光了神祕曹園,在選題上就有着很強的政策背景、時效背景和公共價值。文章一經發布,隨後被各大網媒轉載,許多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地方媒體,也從不同角度開始起底曹園。違建曹園被依法取締,實現了輿論監督的正面效果。這組報道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也是近年來爲數不多的調查性報道。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調查性報道要求記者把中央政策吃透,善於跟蹤中央政策的落實,善於調查黨和國家的政策在最後一公里執行的怎麼樣,善於在文山會海中發現值得調查的選題。

輿論監督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與勇氣。管昕記者與同事在調查曹園時,勘察熟悉周邊環境,走訪周圍羣衆。由於曹園方不發聲,只能跳過建築旁邊的荒溝,由同事託舉趴在圍牆上拍照,用無人機在上空對曹園的建築羣做一個大概的拍攝瞭解。後又就曹園涉嫌毀林的問題,採訪了曹園所在的國有林區的權屬單位:央企中農發軍馬場,求證坐實了曹園違法佔地的情況。在如今通訊發達的社會,我們如何快速地確定調查方法,求證路徑,並且排除人情干擾,避過地方保護主義的權利滲透和影響,快速成稿和發稿,把握時度效。這對調查記者的從業經驗和處事智慧的考驗是較強的。

全媒體時代,一個熱點事件發生後,如何在短時間內拿到“硬貨”,獲取增量信息,這需要記者有強大的信息蒐集和整合能力。透過各種紛繁複雜的信息,抽絲剝繭梳理出新發現、新角度,對新聞事實的提煉力求直擊要害。神祕《“曹園”》之所以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進入公衆視野,中國之聲的首發報道對新聞事實的提煉起到了較大作用。“曹園涉嫌毀林、削山、挖湖”三個新聞點的提煉直擊曹園的要害,後續的調查也圍繞着這三大問題來進行求證。一篇有影響力的深度報道,及時明確調查方向,提煉出核心的事實,對調查報道的影響力傳播至關重要。但中國之聲的監督報道始終堅持公共傳播價值,對其背後的商業恩怨及主人的發跡過往並未進行跟進報道。可見對於黨的主流媒體來說,在操作選題時,對於爆點要有所爲有所不爲。

人民日報評論曹園事件“避免再現曹園還需拔出蘿蔔帶出泥”,中紀委機關報評論“鼠的肆無忌憚離不開貓的懈怠”。輿論監督是人民羣衆的剛需,是引導社會情緒的潤滑劑,是媒體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曹園事件的曝光,其最大的正向意義就在於黨中央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更加深入人心。新型主流媒體傳播影響力的打造,離不開對羣衆關注的熱點和痛點的迴應。深度調查報道應該尋找監督選題的典型性,進而挖掘其背後的正面傳播價值,這是主流媒體的使命擔當。

柴靜說:“假如沒有對人的真正的關切,就不能成爲記者;假如僅僅停留在對人的關切,而不是問題的求解上,就不會成爲一個好記者。”迴應羣衆需求和社會痛點,尋找和放大負面典型事件背後的正面意義,推動事件的有效解決,才能突出輿論監督的理性和建設性。

篇七: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

與時代共振,爭做優秀新聞事業接班人

新聞事業接班人鄒韜奮先生曾說:“實踐決定理論,真正的理論也有着領導行動的功用。”這句話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而學生最大的問題便是大多停留在淺層的理論學習,無法將其轉爲實踐。2021新聞傳播大講堂邀請到的業界講師以及所呈現的優秀新聞作品恰好都是實踐的絕佳樣板案例,通過老師的講授幫助學生建構起理論和實踐的聯繫,走進新聞作品背後的創作點滴,讓學生從看熱鬧轉變爲找思路、找方法、找技巧。通過學習2021新聞傳播大講堂我意識到,作爲新時代的中國新聞事業接班人,對理論的學習不能停留在書本中,要以踐行“四力”爲核心,不斷提升自身理論和實踐水平,與時代共振,爭做優秀新聞人。

夯實本領,乘理論與實踐之風揚帆起航。

採寫能力是新聞人的核心技能,採寫水平直接決定了新聞作品文章的好壞、傳播效果的優劣。作爲一名學生,在學好理論的基礎上,要不斷增強採寫能力,夯實核心技能。首先,要練腳力,要有人民日報“不到現場不寫稿”的追求;然後,要練眼力,要有辨別事物好壞真僞的判斷力;其次,要練腦力,要審慎篤行,多思考而後落筆;最後,要練筆力,嚴守真、平、情、活的準則,建立如千斤力般的文風。無論是學生還是職業媒體人,學習理論、增強“四力”都將是終身課題。

緊握當下,召人民與國家之氣披荊斬棘。

我國的新聞媒體是黨政喉舌,代表黨和人民。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互聯網解構了原始的新聞傳播格局,主流媒體和新聞人肩負着重構主流輿論場的重要使命。新聞傳播活動不單屬於是文化活動,更是保衛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活動,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這要求每一位學生和新聞人,都要深入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完成好黨和人民賦予給新聞人的職責和使命。

觸摸未來,伴時代和發展之勢奮勇勃發。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國際關係日益複雜多變,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下,新聞人要找準報道中國的方向和定位,正如新華社的韓潔在講解中國經濟新聞時提到的,越是形勢複雜,越要把準中國經濟新聞的時代座標。這要求學生和新聞人要有知識、有視野、有格局,把具有正確導向的中國聲音傳遞給世界,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的歷史重任,讓人民更愛中國,讓世界更懂中國。

習總書記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爲新時代的新聞事業接班人,我願努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新聞素養,以青年之力爲祖國新聞事業貢獻力量。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chuzhong/zkzw/1300890.html

  • 標籤: 有感 精選 傳播 新聞 大講堂 中國新聞週刊影響中國2016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精選7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觀《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有感(精選7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