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精選15篇)作文

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精選1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16W 次

篇一: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精選15篇)

新聞爲民,心繫百姓

踐行四力講座是更好引導新聞學子認識中國國情、堅定“四個自信”、樹立新聞理想、提升專業能力、培養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有本領的新聞傳播人才而開設的優秀新聞課程,值得我們新聞學子認真觀摩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新聞人付以殷切的期待和囑託,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工作導向,才能切實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凝聚向上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做堅守基層傳播主陣地的新聞戰士。

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以下簡稱大講堂)第24集的講述者正是堅持新聞爲民的優秀記者,來自浙江日報的浙江省記協副主席俞佳友。本集他爲我們分享了作爲一名堅守基層傳播主陣地的新聞戰士所具備的四點要素,同時以自身經歷爲例分享瞭如何做一名新聞爲民永不停歇的優秀記者這一部分經驗心得。

一、保持奔跑姿勢,做一名隨時準備去現場的新聞戰士。他以自己親身經歷爲例,闡述新聞記者在工作中也應該堅持“做人要好、做事要好、真心交朋友做他人的知己”,在實踐工作中不斷打磨自己,追隨着革命老區的優秀傳統,寫出來《打靶的日子》這一優秀報道,登上了地方黨報的副刊頭條,隨後在守衛祖國海疆時連夜寫出一篇篇反映軍旅生活的文稿,先後在《解放日報》等媒體上發表。這一系列舉動讓他和軍事新聞結下不解之緣,立志以實際行動做一名“只要有新聞就去現場,重大事件從不缺席的新聞戰士”。

二、新聞爲民想辦法讓老百姓富起來是頭等大事。秉持着“心中有陽光,做人有力量”的新年,俞佳友在浙江省2009年的農村工作指導員選拔中脫穎而出。爲了貧困的萬阜鄉能夠富起來,他進行了各方面的深入走訪,做出針對性的幫扶,例如幫助劉寶蘭夫婦租地種菜增加收入,還清債務。面對生活條件落後喝不上自來水等困難,俞佳友衝鋒在前,帶領村民們團結合作用了僅僅兩個月完成了自來水工程。此外,他還幫助村民們解決了教育等方面的一部分困難,村民們都說俞記者是“一個好記者、好領導”。

三、保持人民情懷,拜羣衆爲師,做百姓親人。以範長江、鄒韜奮等前輩爲榜樣的俞佳友,選擇“下基層、接地氣、問民生”的方式,離基層越近,與老百姓就越親,新聞也就越鮮活,越有生命力。回到杭州後的俞佳友組織記者深入基層,堅持在一線發現問題。其中浙江日報推出的《新聞爲民,萬水千山總是情——看三代新聞人開着佳友民情快車,重訪浙西革命老區》成爲浙報集團同走新聞路大型融媒體採訪的收官之作,榮獲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在視頻中可以看到,俞佳友與鄉村郵遞員葉志清親切握手交談,真真正正深入鄉村基層進行採訪。

四、追溯信仰之源,守好紅色根脈,讓紅色基因融入新聞人的血脈。“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是俞佳友開展“信仰的味道”全媒體大型新聞採訪活動時銘記在心的。在這次採訪活動中,他去到重慶、廣州等城市挖掘共產黨宣言背後的故事,推出了多篇長篇系列報道和望道微故事、望道足跡H5等新媒體產品,五位一體同步推送,通過全媒體矩陣展示,獲得了不同凡響的反饋和非常大的成功。這說明,好作品之所以有好的反響是因爲新聞人所具備的堅定的信仰,響應了時代的號召,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觀看了本集新聞大講堂俞佳友的演講後,我對習總書記所說的有了更多的感悟,保持人民情懷,忠實履行新聞工作從業者的職責使命也是我日後所努力的目標與方向。不忘初心運動腳力,在基層心有擔當;練就匠心開動眼力,在現場心有感動;持有恆心發動腦力,在路上心懷時代;胸懷愛心調動筆力,在一線心繫百姓,這是我們新聞人所應共勉的。

篇二: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傳播中國主流之聲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總書記的講話爲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也爲黨的新聞工作者指明瞭努力的方向。胸懷兩個大局,把握國之大者,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獨創性、科學性、真理性,堅持用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工作。

央視—中央媒體總檯,不忘使命擔當,始終高舉旗幟,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把“四個意識”“兩個維護”貫徹到工作的各個方面。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央視媒體人用敘事性的鏡頭語言拍攝現場觀衆的表情和狀態,展現天安門廣場的壯闊場面。在技術創新上,使用AI智能拍攝設備捕捉拍攝高速飛行的殲20的近景;首次在氣球車、鴿子籠上安裝了直播微型攝像機,以全新特殊的視角展示鴿子氣球升空的瞬間;在獻詞環節,使用Trinity無線穩定拍攝設備呈現了30多秒的長鏡頭;首次實現了空中視角跟隨拍攝,以天安門爲背景,國旗升到頂的經典鏡頭。

人民日報新媒體部從年輕人視角尋找策劃突破口,創作改編《少年》MV,創作人們喜聞樂見、接地氣的作品。短視頻的時代已經到來,一方面,《少年》MV圍繞十四五所創作,其家國情懷和傳播效果雙雙體現,另一方面,此MV與讀者共情,對百年征程的追求,通過特殊的剪輯風格,運用苦難的中國社會故事敘事,讓紅色故事有言值又有顏值,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挖掘紅色故事。在全國兩會期間,該作品既有主旋律,讓更多青年幹部追隨信仰,同時又能與青年學子共鳴,傳遞情感,從多維度增強腳力和眼力,突出時效性。

新媒體技術突破傳統媒介的限制呈現出全新的認知和把握世界的角度,新聞工作者傳播信息,激濁揚清,靠的就是多元的視角,藉助無人機拍攝、傳感器採集,VR、AR臨場化呈現,大數據抓取等新技術手段,記者擁有了更廣闊的視角、更沉浸的場景和更具體的事實,掌握這些新技術可以有效提升新聞工作者觀察和分析問題的層次和能力,進而煉就一雙火眼金睛。在互聯網碎片化和移動化的語境下,信息的深度和理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一現實,正確引導網上輿論,更需要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看待問題,碎片化不等於支離破碎,只要我們用正確輿論導向和主流價值去駕馭引領就能形成弘揚主旋律和傳播正能量的輿論場。

《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是一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大課,爲我們青年學子傳播了主流之聲。在新時代,在新媒體傳播的環境下,認真踐行“四力”,是我們新聞輿論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使命、履行職責地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地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四力是作風的體現,媒體融合的腳力體現在新聞信息在網絡平臺上的實時跟進;眼力需要強調從網上線下構建未來趨勢;腦力體現爲有思想有積澱的報道從來不會過時;筆力更加強調突出多種報道手段的一體應用。四力既是構成履職本領和業務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本領能力的方法路徑。

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這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使命任務,面對信息發佈從唯一到之一到渠道之變,傳播對象從紙媒到屏媒的用戶之變,媒體形態從單一到融合人的跨界之變,必須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總書記始終關注“閔寧協作”》、《泥腿子廳官高德榮》、《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脫貧攻堅看海雀》、《百年輝煌砥礪初心向復興》、《風雨無阻向前》、《民生直通車》等新聞報道,是中國大大小小媒體人嘔心瀝血的創作,他們紮根一線,深入基層,在實踐中追尋新聞真相。在宣傳思想工作中,只有胸懷大局、把握大勢、着眼大事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的切入點和着力點。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要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服務大局,因此新聞工作者錘鍊眼力首先要把握國情、黨情和民情,要以中華大地爲根基,以世界發展爲視域,以科學精神爲追求,做到眼中有全局、胸中有情懷、筆下有細節

目前外宣工作處於歷史最好時期,但是又面臨着最大的壓力,這正是正確認識對外傳播工作的機遇和挑戰,準確把握對外傳播工作形勢和任務的重要遵循。一方面,世界各國都需要更加深度瞭解中國,“脫貧攻堅、人類命運共同體、疫情防控”等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能夠爲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推動經濟發展,完善全球治理等提供了更多的借鑑,其價值和意義不斷凸顯。同時,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維護中國形象是必然要求。近年來,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聯合遏制中國,既搞貿易戰又搞輿論戰,如中美貿易摩擦、華爲事件、污衊新疆棉事件和病毒實驗室論。站在歷史的起點上,我們需要認清形式,找準切入點,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在工作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不斷推動對外傳播工作高質量發展,全面挺進互聯網戰場,在創新表達中全力提升融媒報道水平;在傳播渠道上,重點加強平臺建設;在傳播內容上,全力加強可視化傳播、互動式傳播。

記者行走在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上、脫貧攻堅的一線、社會治理的前沿,做出了與時代共振地精品佳作,而在技術賦能地媒體融合時代,記者也要深入互聯網輿論場,掌握網絡傳播規律,做好線上社會調查,加強數字時代無形地腳力,在終端隨人生、信息爲人轉地移動社交媒體語境下,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成爲人民羣衆生活地重要場域,新聞工作者更要走入基層、調查研究、轉變語態、創新形態,做出人民滿意的好作品。

作爲新聞學子,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握新聞傳播規律,胸懷大局,認證學習前輩新聞經驗,補齊不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好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篇三: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心中有溫度,筆下有力量

2012年8月,我和家人經由雅西高速自駕前往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行駛在這條海拔落差近1600米的“雲端上的高速公路”時,我的心情溢於言表。那時的我又怎麼會想到,就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懸崖村)的村民,他們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懸崖、越過13級218步藤梯,才能走向外面世界。當我的心情伴隨着“雲端天路,雅西之最”而騰飛時,他們卻不得不面對懸崖峭壁和萬丈深淵。

懸崖村村民可能不會想到,在2020年5月,全村搬遷至了昭覺縣城的新家,通過發展臍橙、核桃、青花椒等種植業以及旅遊產業,人均收入達到9000多元,是5年前的近5倍。對村民來說,這不僅是從山上到縣城,而是徹底告別了這面懸崖和此前的生活。這一切,可以追溯到2015年。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脫貧攻堅的重大決議。當時,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個重要的信息,立馬組織全國記者站做了一個名爲“軍令狀”的策劃。接到報道任務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四川總站副召集人朱興建和同事便立刻前往基層進行調研,選擇哪裏作爲脫貧攻堅報道起點和引爆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經過多方調研、認真發現、仔細觀察,記者靠着精準的眼力和敏銳的判斷力,瞄準了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的阿土列爾村。

爲了解最真實的情況,記者踏上前往目的地的道路。800多米的懸崖,5個多小時的攀爬,終於到達懸崖村,而這樣的路,懸崖村村民走了無數次。此後的三個月,記者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獲取到了非常寶貴的直接經驗。明知山無路,偏向山上行,路是人走出來的,有路就有方向。正是記者親自用雙腳走過這樣的路,深入調查研究,才爲後來的報道奠定基礎,明確方向。

三個月的時間,記者獲取到了豐富的採訪資料,要如何去組織和呈現報道,考驗的是記者的腦力和筆力。腦力要求記者多想,不能做事實的簡單記錄者,而是應該以真摯的情感和睿智的思想透過現象看本質。懸崖村的路只是表象,扶貧脫貧纔是懸崖村報道的內涵。節目播出後,懸崖村的報道不僅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關注,更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2018年,他親自來到了懸崖村,同當地幹部羣衆在彝家火塘邊,共同謀劃脫貧攻堅大計。這篇報道帶來的影響切實且深遠,這篇報答的筆力來自真實,也來自平實;來自真情,也來自鮮活。

從2015年12月到2016年5月節目播出,記者團隊五上五下“懸崖村”。他們還走訪了多個扶貧相關的政府機關部門,採訪了大量相關人士,從海量的素材中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報道樣本;他們深入到脫貧攻堅一線,瞭解貧困的原因和暴露出來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未來的規劃。從懸崖村的報道中,我們看到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極度貧困的現實,也看到當地幹部羣衆的努力與擔當,更看到了職業媒體人的使命和職責以及新聞報道發揮出的力量。記者沒有簡單地通過懸崖村赤裸裸的現實來揭示貧苦,而是老老實實的深紮下去,通過訪真貧、問真苦,用客觀報道切實推動了懸崖村的脫貧之路。

在如今在全民皆記者的時代,碎片化傳播和快餐化消費大行其道,這更要求職業新聞人去擔當起使命和職責。懸崖村脫貧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縮影,也是家國情淋漓盡致的體現,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記者要用情懷去決定報道的視角和眼界,面對複雜深刻的題材時,用堅定的定力,緊扣事實、挖掘真相。記者要承擔起向社會傳遞理性的聲音、提供建設性意見的職責,用筆下的力量傳遞心中的溫度。

篇四: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講好黨的故事,記者需要哪些素質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製作發佈建黨百年主題MV《少年》,3月9日在人民日報客戶端首發上線後立即引爆互聯網,2021《中國傳媒大講堂》主要圍繞MV《少年》的創作歷程展開了系列的傳媒知識和經驗的分享,作爲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子之一,我看後頗有感觸。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抓好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的要求,響應這一號召,各大學校關於黨史學習教育的學習日程如今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但是對於那些距離黨的發展歷史較爲久遠的當代年輕人,建黨百年主題涉及的歷史知識豐富理論性,理念性的內容也比較多,主動學習和接受的門檻是比較高的,要貫徹執行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必須圍繞年輕人去尋找突破口,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講故事,才能真正有效地影響到這一羣體。

而要製作能夠引發共情、傳播效果較好的傳播內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主流媒體以及媒體記者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媒介融合背景下,記者應如何報道才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史學習教育要求,針對年輕人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創作這樣主題宏大、有重大精神弘揚任務的報道作品,記者做好需要磨練哪些素質,這是此次講堂對我——一個立志成爲記者的傳媒學子的主要啓示,也就是本篇文章討論的重點:紮實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從這個課程中我瞭解到,《少年》團隊爲了這次創作,一次次的調研學習、反覆重新進行填詞和製作,由於要照顧到差異性極大的不同羣體的情感訴求,通過了一輪輪的頭腦風暴,最終才呈現了這個既保留了網絡熱度,又呈現出符合調性的高品質宣傳作品。這給了我很大啓發。我們在製作融媒體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強化自身的腳力和眼力。在擺事實、講故事、陳述觀點等等方面,尋求最切合實際的結合點,做到形式和內容上都達到完美的縫合;在這個過程中,增強腳力是新媒體編輯記者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增強羣衆思維,實踐思維,踐行黨的宗旨,堅持實踐。

1、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做到走的正

記者必須通過增強腳力和眼力,審慎觀察,全面思考問題,最終讓作品能夠經得起事實的審視以及讀者的檢驗。而增強腦力最重要的就是在腳力和眼力的基礎上。對目標受衆有清晰的認知,並因地制宜的進行精準傳播。

學習教育是一項嚴肅的工作,尤其需要我們增強眼力。保持定力,觀察形勢,發現問題,辨別難點,判斷風險,不盲目的迎合。更不能失去底線,放棄已有的審美標準,不去降低品質的要求。

2、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

從課程學習中我們瞭解到,這支記者團隊大量閱讀了黨史方面權威書籍和視頻影像資料,瞭解黨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相應事件中重要人物和相關材料,理清“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發展脈絡。的確,《少年》MV視頻內容縱貫百年曆史,涉及衆多歷史事件和人物,不僅涉及如何挑選素材、把控敏感點,需要編輯具備較強的大局觀、歷史觀。尤其對於黨史內容要熟悉,還要有較高的理論儲備。

而且這次課程中特別提到,編輯記者和專業詞作者有着對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對黨史內容理解程度的偏差,這也導致了製作《少年》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出現。的確,要在歌詞中體現新時代的新成就,展望十四五,而相關的詞語如何有機地融入歌詞,專業創作能力和政治素質一樣都不能少。做到這一點,對填詞者的政治素質要求是極其高的,這也警醒我們,政治素質是政治學習上日積月累的成果,如果光擁有專業技術,而沒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是完全不能勝任這類重大主題報道的任務的。

總的來說,在中國我們要做好記者崗位,踐行記者使命,講政治是第一位的,記者工作離不開不止息的政治學習。

3、廣泛涉獵專業知識且要技術過硬

前面提到過,編輯記者和專業詞作者由於對黨史內容理解程度的偏差,導致了製作《少年》過程中融合困難的問題出現;另一方面,課程老師表示過於年輕的團隊以及平面媒體工作經驗的匱乏也讓報道存在一些現實的困難。所以作爲新一代青年記者,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面對傳媒內容呈現形式愈加豐富化、多樣化的情況,記者必須廣泛涉獵專業知識,MV填詞、音頻音效製作等等可能運用在傳媒作品中的知識都應當適當去涉獵,這樣我們才能打造越來越具有獨立性的記者團隊,作品的磨合自然會減少許多。

同時,課程中強調團隊的技術創新手段。利用AI的修復技術來還原歷史悠久的影像資料,人民日報記者團隊極爲重視和運用新技術,由此,技術過硬這點對記者的重要性意義不言而喻。

總的來說,這次課程學習從一個微觀的層面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媒體如何講好黨的故事,而作爲傳媒學子,我們應該更加從自己出發去思考其現實意義,講好黨的故事,未來還需依靠我們新生一代的青年記者力量,每個傳媒人都應該秉承這種使命感,爲堅持黨的領導、弘揚偉大精神以及引導和塑造主流價值觀做出貢獻。

篇五: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四力”,是信仰,是方向

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記者“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繼2016年2月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之後,時隔兩年再次強調增強“四力”的重要性,並將面向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要求擴大到整個宣傳思想戰線。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飽含着對新聞記者的殷切期待。總書記對記者的“四力”要求,對於一個新聞傳播學子來說是一種激勵和鞭策。新時代,需要“四力”記者,需要謳歌時代的華彩樂章,需要不負時代的精品力作。這是新時代對新聞記者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記者成長的必然過程。

成功的報道背後,必然與記者紮根基層的腳力、發現新聞“藍海”的眼力、對時代命題主動思考的腦力,以及善用鏡頭說話的筆力分不開。“四力”不僅是對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記者職業精神的具體體現。2021年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主題爲“踐行四力,與時代同行”,在觀看之後,心中又對“四力”有了更爲深刻的理解。“腳力”是線上線下開展社會調查的基本功,是俯下身段,放下姿態,轉變語態,創新形態;“眼力”是提升洞察社會的創新視角,是發現問題、辨識真僞、明辨是非,在提高觀察力、發現力上下功夫;“腦力”是用主流價值導向引領時代所趨,真正擔負起黨的政策主張傳播者、時代風雲記錄者、社會進步推動者、公平正義守望者的神聖使命;“筆力”是夯實基礎、努力成爲一專多能的“全媒體記者”,做到語言平實、言之有物、實實在在、準確客觀。不斷增強“四力”讓新聞記者堅守主流價值,秉持人文關懷,敢於推陳出新,做到多專多能,既專又全,拿起筆能寫,舉起話筒能說,端起手機、攝像機能拍,努力成爲全媒型人才。

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向我們展現了新聞報道一線經驗,新聞現場深度觀察,新聞精品獨家專訪,新聞精神時代傳承。今年3月9日,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製作發佈建黨百年主題MV《少年》,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抓好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握年輕人接受心理和習慣,將建黨百年主題和“十四五”規劃報道相結合、“百年風華正茂”與“開啓新徵程”相貫通,獲得廣大網民特別是年輕網民的一致好評。《少年》MV結合年輕網民偏好打造精品,展現百年大黨的青春與活力,充分運用新媒體展現紅色資源,研究年輕人喜愛的各類“爆款”產品背後蘊含的規律,重視優質網絡產品的感染與共情,在技術可視化的基礎上用青年人語言講歷史故事,提升情感飽和度,增強社交屬性,讓人不僅沉浸其中更樂於積極分享。

由新華社創作並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英雄無言——95歲老兵張富清的本色人生》是近幾年來產生重大影響力的典型人物報道。通過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作品主題重大,思想深刻,精準提煉出張富清的初心本色這一精神內核,使其感人形象深深植根於時代的土壤。這篇通訊稿的創作背景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而這篇通訊稿正是作爲宣傳重大典型人物的報道。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背景下,老英雄張富清的感人事蹟和英雄形象通過報道得以傳播,同時弘揚了堅守初心、不忘本色的社會正能量。新華社的記者們帶着感情、敬意與使命,帶着責任感、使命感和敬業精神去發現一名被埋在歷史中的老英雄,緊密結合當下時代的審美需求,在鮮活的生命體驗中滌盪着靈魂,在深切的感知中抒發着對於激情歲月的禮讚,創作出了一部感天動地的精品力作。

中國日報社在2020年8月出品的紀錄片《老外看小康中國》向全球受衆講好中國全面小康建設之路,讓海外受衆也能體會領悟到全面小康的深刻內涵和世界意義。創作團隊精選報道對象,運用“寓言故事”講述方式,從微觀視角的小故事切入,展示宏觀視角的系統全局,豐富了視頻傳遞的歷史背景信息。創作團隊查閱大量文獻資料,通過多次實地走訪調研,挖掘故事背後的典型意義,慢工細活打磨敘事邏輯,探索出一種主旋律外宣的新語態。該片創新主旋律報道外宣範式,發揮中國日報“外”字品牌優勢,通過知名外國政要和專家學者觀察視角和觀點表達,通過宏大的全球視野來展現中國全面小康的世界意義,擺脫“在中國說中國”的侷限;在內容層面深入淺出,既有微觀生動的基層故事,又有宏觀全面的系統觀察,故事表達與理念闡述並行,顯著降低受衆理解難度;靈活運用多種視聽手段,現場實拍、動畫、人物採訪三種形式巧妙穿插,打破時空侷限,創新了主旋律紀錄片的創作手法。《老外看小康中國》共登上微博熱搜話題榜4次,微博開機屏1次、知乎視頻熱榜3次;總傳播量累計破億,海外社交平臺超1000萬次,引發大量賬號轉載轉發,中外網民熱議,網友對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與原因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白巖鬆曾說:“新聞是一條註定要長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變這個世界;要相信新聞依然有助於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你會是千萬推動者中的一員。在中國新聞的歷史中,有千千萬萬名記者奔跑在這條沒有終點的長路上。”作爲一名新聞學子,“四力”是一種沉甸甸的信仰,也是以後一直要努力的方向。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明的案例告訴我們新聞工作者要堅守“四力”、改革創新,解放思想、勇闖新路,記錄這個時代,無愧於這個時代。

篇六: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筆尖寫百味鏡頭傳真情

習近平於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到“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這就需要媒體人恪守本職,永記初心。

突發事件報道是各大媒體的必爭之地,更能檢驗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職業作風。突發事件短時間蘊含着爆炸性的信息,迅速成爲聚焦全國,是一種富含極大信息量的新聞。大時代需要大文章,在面對重大事件時,需要記者紮根一線,在實踐中追尋新聞真相。並且強化理論,把準站位凸顯思想力量,用自己的學識和創意帶給大衆優質的內容。在疫情的至暗時刻,記者不去的理由可以有千萬條,但去的理由只有一條:忠實履職。多家媒體深入一線,跟進報道。新聞工作者們臨危受命,和白衣天使們並肩逆行,深入紅線,不斷報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山河無恙。在此期間,媒體人拍下了無數的觸目瞬間,還原了最真實的現場感,帶來了太多感人的故事。

鏡頭背後的媒體人,爲自己的職業使命而戰,以善良爲原則傳播真實。作爲未來的新聞人,我們應該牢記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擔當,遵守真實原則,還原事實真相,在輿論風波中始終引導正確導向。在堅持正面報道的同時,將回應社會熱點作爲正確引導輿論的着力點。當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紛雜的信息時,更要保持媒體人的敏感度,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牢記媒體在疫情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在面對重大事件的報道,抓取典型人物來弘揚主流價值。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典型人物就是時代精神的重要代表,新聞媒體把典型人物報道作爲弘揚主流價值的有效手段,以小見大,更能拉近與受衆的距離。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各種移動終端的發展,新媒體輿論監督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媒體人需要放大輿論監督的正面傳播價值。在面對不公現象時,新聞人不能失語。輿論監督的選題,要堅持其公共的傳播價值,關乎公衆的切身利益,結合深度報道,將輿論監督推向新高度。

另外,作爲一個媒體人,除了需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支撐,還需要具有人文關懷。媒體作爲道德風尚的倡導者、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先進價值觀的傳播者,應當要認真地承擔起人文關懷的重要責任。報道的內容不僅要貼近生活,貼近讀者和觀衆,更要富有人情味,遍灑正能量。尊重困難羣體與弱勢羣體的感情,是媒體人應該具有的溫度,要讓受衆真切感受到媒體報道的溫暖和正能量。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需要媒體人理解國情,理解當前傳播業的深刻變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成爲祖國需要的優秀新聞傳播人才。媒體人需要堅持正確新聞取向以及政治方向,纔能有效提升引導能力,堅持內容爲王,以人民爲中心,才能寫出新聞精品。

篇七: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腳下有泥心中有光筆下有神

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創設於2020年,邀請優秀新聞工作者作爲講述人,彙集優質新聞資源,更好地引導我們新聞學子認識中國國情、堅定“四個自信”、樹立新聞理想、提升專業能力、成爲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有本領的新聞傳播人才。以下是對第5集《腳下有泥心中有光筆下有神》的觀後感。

本期請到的講述人是趙承,新華社內部主任,高級記者。榮獲新華社十佳記者、新華社領銜記者、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中直機關“五一”勞動獎章、長江韜奮獎等榮譽以及多次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一等獎等,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組織指揮了一系列重大戰役性報道,在時政、經濟等報道領域和中央文件起草等作出突出貢獻,領銜採寫了一大批精品佳作,多次獲新華社黨組通令嘉獎和記大功等表彰。

第一,是關於“腳力”的思考:在新媒體語境下、在新興技術充斥採編工作的情況下,身爲學生的我有一個疑問:記者要秉持何種狀態去進行新聞報道,記者是否還需要如從前一般去費勁腳力調查走訪?

“腳力”築其基,“眼力”塑其骨,“腦力”鑄其魂,“筆力”豐其神,這是趙老師在本章講述的主題,我認爲也是能夠迴應上述疑問的關鍵詞。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需要。也許從理論層面來看,回答幾乎是肯定的,但在實踐中,在新媒體環境中,卻出現了很多不需要調查走訪即可以發“新聞”的“記者”,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的“四力”變得尤爲可貴。

在新時代,在新媒體傳播的環境下,認真踐行“四力”,是我們新聞輿論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使命、履行職責的必然要求。記者要更注重腳力的實踐,無論是要深入採訪、調查,還是日常走訪,正如趙老師說的:“如果腳力不過關,眼力、筆力就會成爲無根之木”;也只有紮紮實實鍛鍊腳力的過程中,作爲新聞學子的我們才能更好的讀懂世情、國情、黨情,才能更深厚地培養與人民羣衆的感情。例如《砥柱人間是此峯》和《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兩篇報道,精英採編團隊赴地方考察、走訪田莊,還原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走訪羣衆時的50多個故事,最後精選出10個故事報道。在這10個故事中,許多細節只有與羣衆面對面才能感受得到,並講述出來,這正是“腳力”給記者帶來的寶貴財富,是任何技術都無法比擬的。

第二,是關於“黨與人民”的思考:新冠病毒疫情打破了全世界的寧靜,從首例病患被報道以來,國際上有關中國的失實化的污名報道屢屢出現,一些不法分子試圖將國內輿論趨勢搞亂,這是絕對不被允許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新聞人更要做好輿論的引導者、社會的守望者、正義的傳播者。爲什麼在黨的百年生日,要積極呼籲我們年輕人重溫黨史,就是要加強黨性與人民性的聯繫。我們黨與人民的緊密聯繫自古有之,並且會一直延續,只要黨和人民緊緊站在一起,團結一致,就能夠粉碎不法分子的破壞念頭,就能夠繼續行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1934年,中央紅軍在江西渡河長征。30萬於都百姓在深夜用門板、牀板等,划着漁船給紅軍架橋,晚上架橋、清早拆橋,一切恢復原樣。反覆四天,直到全部紅軍渡河,敵人毫無察覺,一起渡河的還有數萬於都子弟。這個故事,非常生動地展現了黨與人民的情誼。黨根植於人民、生長於人民、爲人民服務。顯然的是,學習這樣的黨史,能加深我們對黨與人民關係的思考。在當前變化詭譎的國際環境中,是非常重要的。作爲一個新聞輿論工作者,增強腳力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課題,是一項永遠在路上的工作。

第三,是針對“眼力”的思考:“眼力”塑其骨。眼力,是大浪淘沙中識真金、是亂雲飛渡中辨晴雨、眯眼亂花中鑑真僞,眼力的核心是正確的政治鑑別力。以正確處理新聞報道新聞性、時效性和政治性的關係。在信息碎片化時代,如何選取有效信息,如何獲取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其中有一個例子,新華社山西分記者在朋友圈分享一個村莊名字的變化,從“千年窮”到“萬年飽”。這個信息在朋友圈分享後,並沒有被淹沒在信息龐雜的生活化朋友圈中,而是被敏銳地察覺到,並且做了專題報道。兩名記者在村莊住了四個晚上,白天田間地頭、晚上鍋臺炕頭,採訪了大量的人和事,掌握了大量素材,最終寫出了《從“一宿飢”“千年窮”到“萬年飽”——呂梁山腹地的山鄉夜話》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

眼力對於新聞人來說,更是新聞敏感性。能夠敏銳察覺到什麼樣的選題我們應該報道、如果需要報道我們採取何種方式報道、在何種社會背景下我們的報道才能取得最大的社會效果和宣傳效果?這也和我們本學期的課程達成了一個映照,作爲一個新聞學子,要從一篇消息、一篇評論、一次電視報道中,找到我們需要學習、值得學習、需要警醒的細節,這同樣是一種新聞敏感性,是身爲學生我們需要做到的。同時,好新聞也離不開眼力的發掘。我們應該努力練就一雙慧眼,先人之所見,見人所未見。

最後以趙承老師的一段話作爲觀後感結尾,作爲新聞學子,我們更需不斷地朝着這個目標繼續努力:“拜人民爲師,以基層爲課堂,用羣衆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黨的理論、闡釋方針政策、傳播主流價值,更好地引導輿論服務羣衆,把黨的主張變爲羣衆自覺行動。”

篇八: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踐行“四力”,把準中國經濟新聞時代座標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黨中央對當前世界形勢變化的精準把握。同樣對於我們青年學生來說,越是形勢複雜,越要履責擔當,做合格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

堅定政治信念、服務大局,這是踐行“四力”的總開關。

今日中國的變化在世界引起高度重視。面臨越來越複雜的輿論形式,東西方媒體給出了中國經濟不同的經濟畫像。做好中國經濟報道必須有很強的大局意識和責任觀。才能夠保證關鍵時刻辨是非,斷美醜。傳播新格局下,做好中國經濟報道,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爲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把握好大局,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苦練腳力、腦力和眼力和筆力。

高站位,大視野,真實、全面、準確報道中國經濟。

世界格局風起雲涌,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上,如何做好經濟報道,一個關鍵點就是要能夠讀懂今天中國的時代方位之變,能夠在變和不變中把握歷史機遇,能夠更好的服務黨和國家的大局。近些年迴應西方的不實言論,新華社組織策劃了一系列重要報道來引領輿論。這些報道的共同點就是高站位,大視野。不僅真實客觀,在兩個大局的事業下去觀察中國經濟,更立足以展現中國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

提升融媒報道傳播力,加強業務學習。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融媒體時代,我們需要掌握新的傳播規律,創新媒體表達,在融合中見新意。無論時代環境和輿論環境如何變化,內容始終是媒體競爭的根本所在。轉作風,改文風,好的新聞報道還是要靠好的作風和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沒有紮實的調研,就沒有亮點的觀點,而紮實的調研,離不開記者自身知識面的拓展,這就需要持續的學習,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心中有乾坤,筆下有擔當。”“四力”看似是一個“小”問題,實則關係着大格局;看似是一個業務要求,實則衡量着政治站位。進入新時代,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有敢勝的勇氣、爭勝的決心、善勝的智慧、打勝仗的能力,還必須持之以恆地奮發有爲、開拓進取,保持政治定力、時刻發動腦力,把準中國經濟新聞時代座標,以深入人心的“中國故事”,壯大主流輿論,傳播主流價值,不斷踐行“四力”要求。

篇九: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手持“輿論監督”這把利劍,做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輿論監督是人民羣衆的剛需,是引導社會情緒的潤滑劑,是媒體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深度調查報道往往和負面報道聯繫在一起,正確開展輿論監督並不是與新聞宣傳對立。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只有正確認識輿論監督,理性把握輿論監督,才能揭露時代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最大化的發揮正面傳播價值。

輿論監督報道要緊貼時代脈搏,迴應社會關切。輿論監督報道的選題應該具有前瞻性,不僅要聚焦熱點話題,更要關注那些隱藏在深處的社會隱患問題。當新聞調查記者面對衆多冗雜信息的時候,要敏銳的捕捉線索,堅持公共的傳播價值。《神祕“曹園”》系列報道一經播出便迅速聚焦民衆目光,其吸引廣泛輿論關注的原因關鍵在於該報道選題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而此時,偏偏有人頂風作案。在黑龍江省的軍馬場國有林區裏,竟然有人毀林、削山、挖湖,建設私人莊園。記者隨後瞭解到,當地社交媒體已經出現不少關於“曹園”的傳聞,甚至該私人莊園已經被相關部門認定違建,但是多次行政處罰都沒有結果,“曹園”卻越建越大。顯然,“曹園”嚴重侵犯社會公共利益,同時也反映出地方政府並沒有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因此,該新聞選題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

輿論監督的選題必須要以黨中央的最新精神和政策爲標尺,堅持黨性原則,把握好輿論監督的時度效。主流媒體應該努力發現社會發展過程出現的不良現象和問題,通過新聞報道開展新聞批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維護人民的利益。新聞工作者必須吃透黨中央的政策,在實際工作中貫徹黨的政策理念,帶着疑問出發,看看國家政策在基層的最後一公里落實的怎麼樣。只有發現問題,才能得到中央的重視,才能加大地方問題解決的力度。比如,棚改爛尾、寧夏西海固地區百萬大移民、高考替考、南陽新野縣佔農田建養豬場……這些問題與社會民生緊緊相關。媒體曝光這些負面信息,相關部門果斷處理,最終違法違規行爲得到嚴懲。在這個過程中,民衆可以看到媒體的有力監督,看到相關部門的處理決心,看到政府爲人服務的態度,那麼,民衆對媒體和政府的信任度得到提高,黨的政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自然就帶來正面的傳播價值。相反,如果媒體在民衆關心的熱點、痛點問題上失聲,那麼則會丟失民心、積民怨,降低媒體的公信力。

輿論監督報道不能只靠一家媒體發聲,同行合力才能形成輿論矩陣,弘揚社會正氣。中國之聲對“曹園”獨家曝光後,除了央媒對“曹園事件”進行跟蹤報道之外,一些地方媒體也對“曹園”主人進行調查。同行媒體也不斷跟進報道,增補信息,讓受衆對“曹園事件”有了更加全面立體的瞭解。主流媒體在輿論監督中有着獨特的傳播力,但是,地方媒體也要行動起來。只靠黨媒發力,並不能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要想形成一個全方位、全覆蓋、良性的輿論監督環境,各方媒體都不能缺位。

習總書記指出: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醜惡現象,激濁揚清,鍼砭時弊。網絡信息泥沙俱下,只有把控好輿論監督,才能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增加社會凝聚力。

篇十: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踐行四力,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第19期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主要講述《中國日報》如何在新聞報道當中切實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踐行四力,即腦力、眼力、腳力、筆力,分別從這四個大方面講述,“邁開雙腳,走進歷史和時代大潮;煉就慧眼,透過浮雲看清前進道路;激盪思想,校準定盤星把準風向標;妙筆生花,生動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從而更加全面、真實、立體的向世界展示中國。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幹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繼2016年2月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之後,時隔兩年再次強調增強“四力”的重要性,並將面向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要求擴大到整個宣傳思想戰線。

《中國日報》於1981年6月1日創刊,始終致力於傳播中國影響世界,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2020年底,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春節的歡樂,武漢封城,《中國日報》先後組織4批次記者勇敢逆行,深入醫院的重症隔離區、市場、高校等武漢的大街小巷,見證並記錄了這場全民戰役。“壯”腳力,奔赴一線,走進現場,才能瞭解基層的真實情況,獲得鮮活素材,從而寫出“帶露珠、沾泥土、冒熱氣”的好作品,才能寫出人民羣衆的真實聲音。

世界當前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逐漸加重,其各方面所佔比例也比以往有了較大的提升,成爲西方國家不容小覷的東方代表,因此許多西方國家妄圖通過報道惡意歪曲事實的新聞來抹黑中國,例如中國新疆棉事件、武漢實驗室泄漏論等,這對中國對外宣傳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因此,《中國日報》立足於外宣大局,找準切入點、突破口,增強“眼力”,不斷探索,在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關鍵處、要害處下功夫,不斷推動對外傳播工作高質量地發展。

“腦力”在四力中居於統領地位。“腦力”是新聞工作中一項複雜系統的勞動,堅守國家立場、把握重點難點,力創精品力作,傳播正確的新聞觀、價值觀、世界觀。《中國日報》作爲我國對外宣傳的重要媒體,其對外傳播工作包括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等重大職責,因此該日報經常舉行學習黨史的活動,來增強新聞工作者的信念,從而使他們在日常的新聞宣傳報道中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工作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有幾把刷子是幹不了的,沒有高素質、好把式、真功夫是幹不出漂亮活的。”“筆力”就是我們廣大宣傳思想工作者履職現本領的集中體現,腳力、眼力、腦力最終都反映在筆力上。《中國日報》在加強“筆力”上分爲兩方面,紙媒和新媒體,立足於不同的根據點,守正創新,結合其自身的特點,不斷髮展壯大,從而提升中國的對外傳播力,講好中國故事。

在當前的世界格局中,中國已經處於一個不可忽視的地位,因此要不斷加強我國的對外宣傳工作,傳播好中國聲音。我國的對外宣傳媒體《中國日報》不斷踐行四力,提高自身的影響力,溝通中外,這也給我們新聞學子帶了積極影響。我們應該立足好本職工作,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努力在未來做一個爲社會、爲國家做貢獻的新聞工作者。

篇十一: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新聞輿論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意識有着重大影響。輿論監督是人民的剛需,是引導社會情緒的潤滑劑,是媒體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主流媒體要肩負起使命與擔當,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的體系中來。基於此,我選擇了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第15集《全媒體時代如何放大輿論監督的正面傳播價值——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神祕曹園〉爲例》進行觀看學習,以求習得做好媒體正向輿論導向,發揮好輿論監督報道的正向價值。這堂課的主講人管昕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的新聞記者,同時也是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廣播新聞專題一等獎獲獎作品《神祕曹園》的作者,在此次課程中他細緻講解了《神祕曹園》系列新聞報道的創作心路歷程,從報道的選題、到採訪、到製作成稿,多角度解析瞭如何創造一篇優質報道,放大輿論監督的正面傳播價值,更好地行使輿論監督,下文將對此次學習作個人感悟總結。

思想上,正確認識和理性把握輿論監督是做好輿論監督報道的前提。輿論監督類報道的題材基本上是負面的,但輿論監督報道要把報道的負面意義降到最低,極力追求其正面傳播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提及過,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醜惡現象,激濁揚清,鍼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正確開展輿論監督並非與正面宣傳對立正確理性,科學監督,就能實現輿論監督的正面傳播價值。

選題上,“精選一個好的選題,報道的傳播價值就成功了一半”。輿論監督報道的選題應具有公共傳播價值,符合時代的客觀需要,具有典型性、前瞻性。2019年初,新聞記者管昕收到聽衆的熱線反映“牡丹江市有人私毀國有林地,削山挖湖私建莊園,已被認定是違建卻未受懲罰”,他敏銳地發現,這一事件與黨中央十八大以來關於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一系列戰略部署,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大爲不符,能夠揭示出現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國家政策在地方落實不力之現象,具有典型性;報道這一題材,能引起地方相關部門的重視,幫助推動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具有很強的公共傳播價值;幫助這一典型事件解決的同時,爲地方相關部門敲響警鐘,以媒體的力量促進社會治理的良性發展,具有前瞻性;管昕隨即開始了對該選題的深入調查。

與此同時,作爲主流媒體要做好選題角度的選擇,要選擇具有最大公共價值的角度。繼《神祕曹園》的首發報道之後,各媒體爭相報道起“曹園”,在這一過程中有多家媒體報道了曹園主人的私人恩怨等問題,這些同樣也是報道熱點,甚至可能是爲部分受衆更爲關心的,但這不是主流媒體應該追求的更具有公共價值的報道切入點,主流媒體在選擇角度時要多加考慮。

製作中,調查報道的突破、採訪路徑的選擇是輿論監督報道的一大難點。需要記者具有智慧與勇氣,積累採訪經驗,運用技巧,選擇恰當的採訪路徑同當事人聯繫,同官方相關部門聯繫,力求獲得真實、權威的信息,打開報道的突破口。但這往往很難,用管昕的話來講“甚至需要一些運氣”,媒體從業者一定要在工作中積攢好經驗。

總結來說,輿論監督是媒體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輿論監督報道曝光社會普遍存在的、民衆熱切關心的熱點問題,推動問題的有效解決,是主流媒體的責任與使命。然而在今天,受到地方利益、形象維護、傳統觀念、官員升遷等因素的影響,輿論監督在一些地方還沒有形成良性的健康狀態。但是,即使無法公開報道,媒體人也絕不能放棄通過內參的途徑,給同級黨委政府提供高質量的決策參考。“曹園”報道最大的正面意義就在於推動黨中央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動中央工作的時候要敢於甚至善於利用輿論監督的力量,通過樹立負面典型去影響幹部羣衆,進而發揮負面典型的正面意義。

篇十二: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踐行“四力”,向年輕人講好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故事

本期大講堂以策劃歌曲《少年》爲主線,結合主流媒體如何發揮優勢講好百年黨史,主講人爲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戰略規劃室主編曹磊。本期節目圍繞五個主題進行講述,分別爲策劃MV時如何從年輕人視角尋找策劃突破口;在選取MV片段時如何讓紅色故事有言值也有顏值;重視與青年人的共情共鳴,傳遞情感力量;如何增強新聞工作者的腳力和眼力,選準黨史故事的打開方式;最後,要增強新聞工作者的筆力和腦力打造立意遠,站位高,接地氣,有品質的主題宣傳產品。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黨史學習教育是主流媒體貫穿全年的報道任務。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抓好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的要求,是主流媒體近期的重要課題。據統計,在《少年》MV發佈僅兩天,全網閱讀和觀看量達到1。6億次,在網絡上掀起一場輿論狂歡。90後和00後被稱爲網絡原住居民,要想使新媒體產品如何更好地契合青年“口味”,就必須充分研究以90後和00後爲代表的年輕網民的習慣,需求和流行偏好,這也是歌曲《少年》能夠如此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歌曲《少年》特別注重與青年的情感共鳴,首先是歌詞整體偏年輕化,其次視頻剪輯體現年輕態,更加符合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截止到3月15日,歌曲《少年》在人民日報兩微一端和抖音共有7600萬次觀看量,網友點贊量達到260萬次,全網閱讀觀看量1。6億次,成爲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宣傳報道的爆款產品。

觀看完本期大講堂,在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如何更好地構建四力,我認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在理念上要增強新聞輿論工作的針對性,適應分衆化,差異化傳播趨勢,以正面宣傳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少年》MV中着重強調與青年的共鳴,在MV中出現了大量青年人蔘加武漢抗疫畫面,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次在內容上要把握好適度效,傳遞中國好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創新創優考驗的是記者的“腳力,眼力,筆力,腦力”功夫,記者的視角和羣衆的生活必須緊密相連,這是新時代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時代課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與每個中國人息息相關,此創作團隊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讓故事性與精神內涵相呼應。從五四運動到現在的新時代,在MV中將中國各個重要時間點進行梳理,合理把握各種素材地使用,每一個鏡頭都有故事。

最後在手段上堅持改革創新,創新理念,做好“四種角色”。同時也要進行信息的多樣化傳播,比如採用圖文,短視頻,H5,漫畫,網絡直播,宣傳海報等多種信息呈現方式,增強新聞產品的趣味性和接受度。摒棄過去自說自話的表達,讓新聞傳播更加接地氣,更加有人氣。從“宣傳”到傳播,從單向到互動,滿足受衆對“信息隨我走”的傳播新需求。

在文章的結尾,我想說的是:一百多年前,梁啓超先生曾經說過,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強則國強。其實一百多年後道理反過來是一樣的,國強則少年強,中國強則中國少年強。因爲我們的祖國給了我們強大的安全感,基於這份安全感,我們可以在這片和平的國土上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情。但是即便是這樣,作爲青年的我們仍然不能鬆懈,要在前輩的基礎上爲之奮鬥努力,爲弘揚華夏文明之崛起而讀書,成爲一名合格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篇十三: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黨育少年成長,少年跟黨前行

《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第一集是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編輯曹磊作爲主講人講述了今年3月9日,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製作發佈一支建黨百年主題的MV《少年》,以MV《少年》爲主線講述了黨的百年征程的發展史,MV一經發出,立即引爆了互聯網。這一產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抓好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握年輕人接受心理和習慣,將建黨百年主題和“十四五”規劃報道相結合、“百年風華正茂”與“開啓新徵程”相貫通,獲得廣大網民特別是年輕網民的一致好評。MV《少年》的創作過程,影響的不僅是青年人,而且對於媒體人在增強腳力、眼力、筆力、腦力,做好媒體融合,講好黨的故事方面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MV《少年》的內容貫穿大講堂的始終。按照可視化、年輕態、精品化要求,是由年輕網民喜愛、內容旋律健康向上的網絡歌曲《少年》作爲基礎進行改編的。該產品緊扣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程,展示“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這一主題,弘揚了主旋律,展現百年大黨的青春與活力。產品從年輕人視角尋找策劃突破口,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講故事,從年輕人的視角觀察黨的百年奮鬥征程,有效地傳遞給人們,尤其是青年人對百年奮鬥征程的高度認同和崇敬之情。其次,視頻的剪輯方面,有效的貼近了年輕人喜好的風格,剪輯體現年輕態,通過明快的節奏呈現出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建黨百年主題MV《少年》在創新創意方面結合年輕網民偏好打造精品,注重整體和細節融合創新。改編後的歌詞大氣磅薄、激情昂揚,圍繞“十四五”規劃展開聯想,強調“征途漫漫惟有奮鬥”,副歌部分通過“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初心從未有改變,百年只不過是考驗”歌詞與受衆產生共情。與此同時,MV巧妙嵌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原聲,“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展現出青春激昂的風采,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希望!讓我們一起爲他們點贊”,以此推向高潮,展現百年大黨永葆青春的朝氣和活力。這即是對於青年人的致敬與鼓勵,也是對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風雨後依然永葆青春的生動體現。

從傳播效果來看,建黨百年主題MV《少年》看到了“最該追隨的信仰”。收看、傳唱、推送MV《少年》的過程,也是年輕網民學習、思考的過程。互聯網上的留言,最真實流露出他們擁護黨、熱愛黨的熾熱情感:“彷彿一股清流讓人振奮,看到中國年輕人最該追隨的信仰”,“看到MV後面場景對比的時候,不禁潸然淚下。我覺得祖國還是那個少年,我們黨還是那個少年,我們當代青年還是我們前輩那樣的少年”。MV《少年》貫穿整個黨奮鬥百年學習的始終,充分運用新媒體展現紅色資源。學黨史、學理論,本身就是學業務。“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尤其需要我們加強自身黨史學習,從而充分挖掘、運用紅色資源。與此同時,還要勇於嘗試,通過新媒體產品形式串聯各種具有高辨識度的黨史人物和事件,綜合運用互聯網技術與渠道精心演繹、組合、搭配、推送,讓紅色故事既有“言值”也有“顏值”,既有意義也有意思,既有羣體效應也有個性魅力。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其中的很多故事感人至深,本身就對年輕人具有強大的感染力。MV《少年》定位於經歷百年的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百年征程仍少年的故事,通過“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百年只不過是考驗”等等歌詞來突出那些百年以來爲中國崛起,而不懈奮鬥的青年,實現了時代奮鬥主題,是在個人勵志層面的投射,更是達到與年輕人羣體在情感上的高度契合和共鳴。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程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深入人心,觸及靈魂。而聽黨話,跟黨走,始終把責任和擔當扛在肩頭,知重負重,履職盡責,積極作爲,是我們必然堅持的方向。百年恰是芳華,百年仍是少年。“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初心從未有改變。”黨育少年成長,少年跟黨前行,紅色基因必將代代相傳,復興偉業必然取得勝利。

篇十四: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團結在一起。”主流價值觀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和社會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了一個國家主流社會的基本意願。而作爲新時代的主流媒體更應該將有效傳播中國主流價值觀作爲自己的使命擔當。

由第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可以看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主流思想輿論持續擴大,主流媒體一直堅持團結穩定的正面宣傳爲主,圍繞着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改革開放40週年等重大歷史節點,隆重組織系列慶祝和紀念活動;將報道聚焦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決策部署,各大主流媒體精心組織系列重大主題宣傳,爲全黨全社會營造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濃厚氛圍,這一點在新時代年輕人身上有着轉變性的體現;全民悼念“雜交水稻之父”的傳播現象正是主流價值觀在多元輿論場主導地位的強勢迴歸和重塑,袁老的離去引發了全民尤其是年輕人的悲痛與追思;曾經一度在網絡上看到的是粉絲對明星的哭喊送行甚至是守夜,卻鮮有爲科學家送行哀悼。而這次風向標出現了逆轉,也正是新時代青年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回歸。包括爲慶祝建黨一百週年的優秀電視劇《覺醒年代》也在年輕人的世界引起一股愛國思潮。而作爲新時代的媒體人在全媒體蓬勃發展的環境下,將社會主流思想更有效的傳遞到千家萬戶中去。

2019年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全媒體不斷髮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挑戰。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爲,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四全媒體”時代的來臨對於傳統媒體,尤其是堅守在最一線的的主流媒體來講是一次歷史機遇同時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四全媒體”的打造和實施過程中,媒體人是主力軍也是構建宏圖的執行者應有着強烈的使命感和擔當意識;習總書記在給新聞記者講話中提到“不斷掌握新知識、熟識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新時代的媒體人更應該迎難而上、守正創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自新冠肺炎狙擊戰打響以來,各級媒體人主動請纓投身於抗疫前線,將最新的消息及時、準確的帶到公衆面前安定人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各大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如何踐行一個新聞媒體人的使命擔當;作爲一名新聞記者就是要在黨和人民最危難的時候,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刻,堅守自己的責任。我更願意稱新聞記者爲新時代的“戰士”,他們可以躲避飛彈穿越在硝煙戰場,也可以穿上防護服走進疫情“紅區”。難道他們不怕嗎?新華社記者說:“內心充滿了恐懼。”可他仍然堅持在武漢抗疫一線堅守了兩個月,即使被恐懼包圍也仍然投身於自己的事業當中;這正是我願稱新聞記者爲戰士的原因。緊要關頭,媒體人衝鋒陷陣、逆行而上,始終以最快的速度衝在一線,在形勢最嚴峻的地方把最真切的消息傳來,顯示出了新時代新聞記者堅持黨性、勤勤懇懇、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使命擔當。

“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是青年周恩來寫的詩句,原意指的是無論艱險還是順利都不改志向,臥薪嚐膽、刻苦自勵,爭相把道義的重擔扛在肩上。習總書記曾在一次紀念講話中引用這句話以此來激勵大家不忘初心,勇於擔當。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新時代的媒體人;無論社會的風雲如何變幻,媒體人的初心與使命從未動搖。作爲時代風雲的記錄者,拍攝下的一個瞬間可能就是一個歷史的見證。新華社記者費茂華拍攝的一張兩名護士等待患者出方艙相互依靠小憩時的照片,因爲被意大利的一家報紙用在了紙質版的頭版以及Facebook的首頁而被許多人所知;而這張照片正是見證了不僅僅這兩位可愛的醫護人員,也是整個武漢乃至整個中國對於抗擊疫情的巨大付出。一張張鐵證般的照片證實了我國在抗擊疫情中生命至上,全國上下一盤棋的巨大努力,擊破了某些國家對於我國各種不實謠言與污衊。這也同樣體現了我國媒體人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正確的新聞志向,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並不斷地提高自身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全力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領能力。習總書記指出:“主流媒體守土有責,更要守土盡責,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內容,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主流媒體要敢於引導、善於疏導,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一點都不能含糊。”新時代的媒體人更要堅守政治立場,運用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保持人民情懷堅持爲黨爲人民羣衆發聲;更要推出有溫度、有思想、有品質的作品,不怕險阻、甘於奉獻,以媒體人的優良作風贏得輿論場的“制高地”和主動權。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對新時代媒體記者最好的詮釋。保持一顆純潔而真摯的心,堅守內心的法律底線和倫理道德;在新聞報道中記者不僅要及時全面的報道信息、保證其專業性、更要在報道中體現出人文關懷。“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打造新型傳播平臺,構建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新時代爲我們指出了新的歷史使命,傳遞好社會主流價值觀是每一個新聞人和媒體工作者的理想與追求,作爲一個未來將要走向媒體工作的新聞人,我也深感重任在肩。“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這是對我今後面對新聞事業最有力的警示,在求學期間掌握過硬的新媒體技術,專業的新聞素養,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響應時代的需求和國家的號召,以“一片冰心”投身於新聞工作當中,做一名優秀的、勇於奉獻的新媒體人,不管未來的路途如何艱難險阻,都要將“道義”扛在肩上,種在心底。

篇十五: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

新時代新聞人:捨我其誰,敢戰必贏

通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慶祝大會”現場直播中擔任總導演的黃虹在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裏分享的創作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一場大型盛典的背後都離不開每一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嘔心瀝血的辛勤付出,也體會到了在新時代下每一位新聞人所具有的“捨我其誰,敢戰必贏”的氣魄和擔當。

一、使命擔當,高舉主旗幟

黃虹導演與1000多名工作人員一起向觀衆呈現了一場大氣磅礴,濃墨重彩,震撼人心的盛世盛典。他們始終高舉旗幟,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把四個意識,兩個維護貫徹到工作的各個方面,不辜負習總書記的期望和重託。爲了在當天完成好直播任務,凸顯國家領導人的風采和中國共產黨員的風貌,工作人員擔當起作爲新聞人的使命,向全世界展現了大國風範,也進一步增強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二、守正創新,善用新技術

工作人員在直播中大量引入新技術新創新,積極構建“5G+4K/8K+AI”格局。在創作中實現了很多個首次,首次設立繫留機位,首次在東西向架設索道,首次在氣球車、鴿子籠上安裝直播衛星攝像機……在這場呈現給全世界觀衆的盛典中,新聞人守正創新,善用新技術,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風貌完美呈現。

三、踐行“四力”,錘鍊勇鐵軍

這場盛典的直播總時長爲151小時6分25秒,但這是所有工作人員歷時100天的創作成果。在這個過程中,直播團隊不斷踐行習總書記所強調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夜以繼日地反覆推演,訓練,不辭辛勞地協調各方來架設好機位。他們扛着幾十斤的設備健步如飛,在北京高溫下汗流浹背依舊辛勤工作,不眠不休幾十個小時後只在路邊小眠。這是一場面對全世界觀衆的直播,力求做到無任何差池。總檯工作人員在6月份就開始一天兩遍唱本子,訓練切換點位必須做到精準。曲過千遍自然熟,所以我們在直播當天看到的畫面是一遍遍訓練之後完美、零失誤的辛勤成果。這些都是在這100天中所有工作人員的常態,能吃苦不抱怨。正如黃虹導演所說“我們的隊伍無愧是一支拉得出,打得贏,敢勝利的新聞鐵軍”。

四、底線思維,把握主動權

黃虹導演在最後分享了底線思維的創作心得,她指出,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內容: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纔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工作人員在機位的設置,系統架構,鏡頭腳本設計當中充分運用了底線思維這種方式準備了多版預案和備案。這種底線思維的方式,不管是正在高校學習的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還是在媒體工作的新聞媒體人,都應該加以學習和運用。

在最後,黃虹導演分享了一位媒體前輩的話“作爲媒體人,能親身參與去見證歷史時刻,是職業的榮光”。我想,正是因爲這種“職業的榮光”,所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奔赴在新聞現場的第一線、夜以繼日地守在指揮台前、不辭辛勞地確認機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新時代下,新聞人更要有“捨我其誰,敢戰必贏”的擔當和氣魄。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chuzhong/zkzw/1304359.html

  • 標籤: 新聞 傳播 觀後感 精選 大講堂 中國新聞週刊影響中國2016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精選1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2021觀後感(精選1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