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小學作文 > 六年級作文 >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通用10篇)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通用10篇)

 作者: | 閱讀: 8.87W 次

篇一: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通用10篇)

俗話說得好:“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中元節,俗稱鬼節,是我們家鄉特別重視的節日之一,也是我記憶最深刻的家鄉傳統節日。咱們湖南人過鬼節的熱情絲毫不比春節要遜色多少,甚至還猶有過之。在鬼節的衆多習俗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要數燒紙錢了吧……

今天外婆家裏,忙得像一鍋煮沸的滾粥,有一大堆稀奇古怪的箱子被運進運出。看到這一場景,我不禁大感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箱子裏到底是什麼。

媽媽告訴我距離開始活動還有約三個小時。看似短暫的三個小時卻猶如三日似的,那耀目的金陽怎麼遲遲還不移動呢?

終於,漫長的三個小時可算是過去了,我們經過了漫長的路程,來到了一片空曠的草地。我同時也注意到,草地還有幾處埋着古老的墓碑。那些奇怪的箱子終於被撕開了,我立時驚奇萬分、面容呆滯、眼露恐懼之色。那些箱子不管大小,裏面都裝着各色各樣的冥幣!

大家從箱子裏取出了不同的冥幣,把它們分種類和樣式聚集在一起,並在冥幣上灑滿了猶如惡靈般的灰黑色靈粉(火藥),灑滿火藥的冥幣散發出了陣陣刺鼻的氣味。準備工作做好了之後,大人們就開始堆冥幣了:首先,大人們先把最大型號的冥幣按照多邊形結構向上堆積,其次纔是小的。不一會兒,高大的冥幣塔都快有兩個我那麼高了。那冥幣塔給我帶來了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懾力。接下來就是等待吉時的過程,不管是大人們,還是孩子們,都仰望着高大的冥幣塔,等待着吉時的到來。當吉時到來時,所有人的臉色都變得凝重了起來,一名白髮蒼蒼的老者緩步從人羣中走了出來,拿出了火把,小心翼翼地點燃了冥幣塔,然後快步跑回了人羣當中。隨着熊熊火焰慢慢上升,人們面對着壯觀冥幣塔的默哀也漸漸進入了尾聲。漆黑的灰燼無聲地掉落,這不僅寓意着送祖上天,也同樣寄託着後輩對祖先財源富足的美好願望!

隨着輕煙緩緩上升,彷彿撐開了一片空間,祖先隨着它安詳地去了……

篇二: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

在我的家鄉,過端午節有包糉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據說端午節包糉子原來是餵給水下的魚兒吃的。古時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們擔心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發明了糉子,每過一段時間人們就會做糉子投到江裏去。

在我們這,端午節前後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糉葉,不要枯黃的,也不要破損的。如若摘了這質量不好的糉葉,不僅味兒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們把糉葉包成一漏斗狀,倒進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鬆,然後用手捂緊。最後用繩子捆緊。如果不想吃如此單調的糉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紅豆之類的東西。奶奶總是把糉子放成一掛掛,放進鍋裏蒸。蒸好後,大家總會把自家的糉子分享給親近的鄰居、朋友。他人也會將自己家的糉子拿出幾掛,以同樣的方式回贈。小孩子則目不轉睛地盯看盤子中的糉子,此時的糉葉已經蒸得發黃了。把糉葉撕掉,糉子的糯香就漸漸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覺白糖的甜與糯米的軟盡在口腔中徘徊了。

傳說,屈原跳江以後,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爲國爲民的人竟會跳江而死。於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連夜尋找已經了無音訊的屈原。纔有瞭如今的賽龍舟。

在我們這,還有賽龍舟等活動。曾經龍舟上是沒有龍頭和龍身上精緻的花紋的。但經過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龍舟看起來宏偉壯觀、美侖美奐。江上一條條的龍舟上坐着幾十號小夥子,他們整齊有序地排列着隊伍。小夥子們一個個眼神堅定,像是要大戰一場一般,整個隊伍流露出氣勢磅礴之感,彷彿只要他們大吼一聲,天都能震碎。場外人聲鼎沸,觀衆們吶喊助學金威……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

篇三: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跨年

春節有不少習俗,不過,在除夕這一天,我最喜歡的,便是年夜飯和守歲了。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

不過,我們的年夜飯有些不同,先是到爺爺奶奶那兒吃一頓大餐,隨後又去外婆外公那兒吃一頓湯圓,令我好不快樂。對於大餐,倒是沒什麼可說的,我真正喜歡的,是湯圓。餡裏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們用麪包起來,做成水滴狀,再一個個下鍋,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來,倒上些醬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兩三碗呢。

吃完年夜飯,接下來便是守歲了。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活動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歲》中的“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襟”足見“守歲”活動由來已久。守歲的時長不定,古時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現在也有守到十二點多的,而我們,就是如此。

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的,吃完了飯,便開放起了煙花,有各種花樣的,比如,先放會噴火花的,在放的同時,又點上旋轉式的煙花。這時院子裏,儼然成了一個火花的舞臺。這便是放煙花了。還有吃夜宵,燒些麪條,荷包蛋什麼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歡喜……

不知不覺,已到了12點。實在拗不過時間的倔強,小孩的眼皮開始打架了,應該睡覺了,於是便向前一年道一聲再見,隨後沉入新年的第一個夢。

篇四: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感恩生命,珍惜生活

——記正月初一掃墓活動

新年的第一天,也許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出門拜年。可在我們這裏卻不同,這一天,我們要去給已故的祖先們掃墓。

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實則大有學問呢!這一天,我們要起得特別早,要搶在上午掃墓上墳。出發前我們要準備好蠟燭、肉、香、鞭炮、銀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準備就緒,爸爸便驅車帶着我們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車寥寥無幾,且大多行駛於墓地的方向。我們雖來得不算遲,但早已有人開始掃墓、祭拜,鞭炮聲此起彼落……

我們先來到奶奶的墓前,爺爺先把肉、飯、酒、筷子、蠟燭擺放好,這時大伯點燃了鞭炮,“噼裏啪啦…。”,我剛開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問媽媽“爲啥要放鞭炮?”媽媽說“鞭炮是用來叫醒奶奶告訴她過年了,我們來給她拜年,讓她多吃點東西,跟我們一樣開開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鞭炮放完大家都來到墓前,點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又是爲什麼呢?沒等我問,爺爺告訴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第二根是敬地希望來年大豐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謝祖先留下的基業。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後,媽媽說:“按照我的動作做好。”只見媽媽雙手拿着香在奶奶墓前鞠三個躬,嘴巴里面低估着,像是讓奶奶保佑我們之類的話。然後媽媽把香插在奶奶墓前,並將酒灑在墓前。我按照媽媽的樣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燒香、祈福。我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真的能保佑我們一家嗎?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對我們的好,她是多麼希望我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啊!她對我的好,仍歷歷在目,有什麼好吃的,她第一個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傘,熱天給我扇風……她曾無數次的鼓勵我要認真學習……奶奶溫暖的手,溫和的聲音,慈祥的面容……至今還一直在我的腦海溫存。今天掃墓,讓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加上這個小節,回憶奶奶的好,你才能與下文悟出掃墓的意義相銜接。必不可少哦!)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爲了感謝祖先們賜予我們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掃墓,意義非凡。

篇五: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糉子

“石溪久佳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每每提起端午,誰不是先想到那香氣撲鼻的糉子來呢?

當這美味的糉子入口後,不禁會想,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在我國戰國時期,有一位非常受人愛戴的詩人和政治家——屈原自沉於汩羅江,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後來當心憑弔的飯糰被魚蝦所食,就想出用樹葉包裹飯糰並外纏彩絲,慢慢地發展成了現在的糉子。

包糉子的工序也不簡單。首先要把採來的棕櫚樹葉子一條條撕開來,然後一段一段結成繩子備用,再將包糉子的糉葉提早一天洗淨並泡在水中使其變軟。第二天將糯米洗淨過濾掉多餘的水,之後按家裏人口味拌上醬油鹽等備用。再就準備糉子餡:有芋頭的、有肉的、還有板栗的、豆沙的……這些備好後,拿出泡好的糉葉,兩片糉葉打底,加上一勺糯米,放上自己喜歡的餡,面上再鋪一層糯米,之後用另外一張糉葉蓋上,最後用棕櫚樹葉做的繩子將整個糉子一圈一圈把它綁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做好了。

糉子全部做好後就把他們放進鍋里加上水先用大火煮,等水開了之後,那棕葉的香味,棕櫚樹葉的香味,還有糯米的香味,混合起來,慢慢的從鍋蓋縫隙裏鑽了出來,聞着這些香味,我實在忍不住,總是一會兒就去聞聞,一會兒就過去提起鍋蓋看看,並不斷的問外婆:“熟了沒,熟了沒?”外婆笑着對我說:“等一會兒”。可沒過多久我又跑去問外婆,外婆笑眯眯的說:“再等一會。”我就一直這樣子等着、盼着,總覺得時間過的很慢。

終於,外婆掀開鍋蓋,對我說:“快來快來,新鮮糉子出爐啦!”煮好的糉子散發出了更迷人的味道,這味道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拆開一個糉子咬上一口一股清香頓時間溢滿了我的口腔、沁入我的心脾……五月初五這天開始是爲了紀念屈原,經過千百年後的發展今天成爲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篇六: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元宵節吃湯圓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爲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然而對於我們孩子來說,節日最重要的是“吃”。

每年元宵節奶奶總會給我們做元宵吃,今年也是如此。我對奶奶說:“我可以幫忙。”奶奶同意了。奶奶先把準備好的糯米粉倒在一個大盤裏,然後一邊加開水一邊揉搓糯米粉。“加水要慢慢加,一點點的加,等到糯米粉搓成一團,軟硬適中了,就不能加水了。”奶奶一邊示範一邊叮囑……把芝麻和白糖攪拌好了,再把糯米粉搓成一個個小球狀,然後把芝麻和白糖的料放入糯米粉內,搓成圓形……

奶奶把水燒開,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圓溜溜的湯圓兒放進鍋裏,湯圓立刻沉入鍋底。奶奶用湯勺輕輕地攪動,防止湯圓粘在一起,然後蓋上玻璃鍋蓋,很快玻璃就有一層水蒸氣。過了幾分鐘,水又開了,“咕嚕咕嚕”冒着泡兒,從鍋縫中冒出許多水汽,一個個湯圓接二連三地浮上來了。

我好想吃啊,拿了勺子正要去舀。奶奶說“別急,讓它再煮熟一點兒。”大約過了5分鐘,奶奶用湯勺把那些在水裏打的滾的湯圓一個個的舀起來。看着大碗裏白白糯糯的湯圓,我垂涎欲滴。這時奶奶才說“可以吃熱乎乎的湯圓嘍!”我一聽馬上一陣風似的衝過去拿碗,用湯勺舀了滿滿一小碗湯圓。

我迫不及待地把湯圓舀入嘴中,哇!好燙!但是真的好吃!外面的那層薄薄的皮,比軟綿綿的棉花糖還軟,真是嫩滑柔軟,香糯可口。輕輕一咬,你會感覺香噴噴,甜甜的芝麻流入嘴中,嚥下肚子,甜味一直徘徊在嘴中,真讓人回味無窮,一大碗滾燙de湯圓,我五分鐘不到就吃完了。

我喜歡湯圓兒,元宵節吃湯圓是願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吃了湯圓,我希望我的家庭可以甜蜜幸福。

篇七: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龍遊獨特風味——發糕

“軟、糯、順、滑,絲絲入扣,回味無窮,寓意深遠……”沒錯,說的就是我們龍遊的風味——發糕,這一過年必備點心。

龍遊發糕是圓形的,大小不一,看起來像一個個大圓盤。它有一股獨特的清香,嘗一口你會不自覺地讚歎道;“啊!真是甜而不膩,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當然是它在製作過程加入糯米酒發酵,吃着比用發酵粉發酵的麪食更鬆軟,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關於這個加糯米酒的工序還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發糕給人們吃。有一年她在製作過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於是她就將錯就錯,發糕做出來後不但聞起來沒有酒氣,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來也更加有味道了。後來它成了衆人皆知的美食。就這樣人們做發糕就會有放糯米酒的習慣。

要說起來發糕的起源,那麼可要從明代說起,據《龍遊縣志》記載:龍遊發糕的製作始於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製作工藝獨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澤潔白如玉,孔細似針,因“發糕”爲“福高”之諧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爲逢年過節必備名點,又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龍遊發糕形成獨特的製作技藝和習俗文化,是龍遊人民過節等喜慶的場合必備的食品,是民間任何酒席的首道點心。隨着龍遊人民把發糕贈給親友們,親友又把發糕分享給其他人,這便讓龍遊發糕這一美食,傳到了大江南北,成爲了廣大人們都愛吃的一道甜點。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動不如行動,快來龍遊嚐嚐發糕吧!

過年吃發糕,便是我的家鄉——龍遊的一種風俗。

篇八: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除夕、初一、初二

“十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習俗可能不同。

我的家鄉在河南鄭州,今天我來講三個日子:除夕、初一、初二。除夕這一天要清房,顧名思義就是把舊的東西清掉,大掃除。我會把不要的學習用品扔掉,之後打掃自己的房間,牀底也要搞乾淨,還要把灰塵擦掉,玻璃擦乾淨,把房子“裝扮”一下。晚上吃年夜飯看春晚。到了第二年0點00分之後出去燃放煙花,我是即興奮又開心。

初一來了,我們把提前買好的新衣新鞋穿上,打扮得美美的之後去外婆家裏吃飯,下午我們去祭祖,給他們的名字用油漆再刷一遍,讓他們的名字更顯眼。晚上去爺爺奶奶家吃飯,其實我最開心還是因爲初一能收到很多親人給我的壓歲錢。

初二的時候就去看望表哥和表妹,我常常會和表哥在初二的時候出去玩,晚上來我家吃傳統美食:河南燴麪,那是相當的美味呀!

雖然今年沒能回到家鄉過年,因爲疫情太嚴重,但我們要相信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相信總有一天疫情會結束!我愛中國的年,我愛我的家鄉和家鄉的親人們!

篇九: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日。在我們龍遊,端午也時興吃糉子。

奶奶會在端午前一、二天便將糉子裹好。端午節這天,早上一起牀,便會聞到一陣糉子的香味。我每次聞到這種清香,便會纏着奶奶給我剝糉子吃。

棕子裏黏黏的糯米飯露出來,咬上一口,香味便會從口中擴散開來……很是享受。沒過一會兒,一個糉子便被我狼吞虎嚥地吃掉了。

據說端午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古代的一位愛國詩人,他寫出了許多愛國詩作。他因爲國家淪陷而抱石投江。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屍體,便划着龍舟,將包好的糉子投入江中,讓魚蝦吃糉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體。

時過境遷,也許,現在端午人們吃到糉子時,很少有人會想到屈原,很少有人會給自己的內心裹上沉重的色彩。而今,隨着時代的變遷,端午吃糉子,已成了我們龍遊人,乃至整個中國人約定俗成的單單只是爲了紀念節日的風俗。

端午節除了吃糉子,近年在龍遊還有划龍舟的習俗。每年的端午前後,龍遊的龍舟協會,便會在靈山江舉辦各種規模的龍舟賽。靈山江畔聚滿了人,人們頂着炎熱,帶着滿心的激動,觀看比賽。五六條龍舟從岸邊相繼劃出,水面上泛起了波紋。一條條龍舟你追我趕的。岸上的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看着,好不熱鬧。大人們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往往龍舟比賽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船上的人拼命地划着船,鼓手用力地敲打看鼓,這幾條船的實力勢均力敵,不分上下,最後其中一條龍舟憑藉一點點優勢,摘得金牌……

龍遊的端午除了吃糉子,賽龍舟之外,還有插艾草,插菖蒲,掛香包的習俗。不管哪一種習俗,都反應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世界也在發生變化。

篇十: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每逢元宵節,恰好明月當空,處處懸燈結彩,整條大街被照得火熾而美麗,無論是淘氣的小孩子,還是年紀大的老人,誰不是腦海中立刻浮現出熱鬧繁華的畫面。

在燈會上,孩子們個個喜笑顏開,舉着各種各樣的花燈,在人海中鑽來鑽去歡呼雀躍,大人們也放下繁忙的工作,拉上親朋好友來到廣場賞花燈。

廣場上,一幅幅燈展都光彩照人,令人陶醉。一擡頭看各式各樣的花燈像是無數顆星星一樣,照耀了整個燈會,到處絢麗多彩,光彩閃爍。他們有的一律是玻璃晶瑩剔透,有的清一色是荷花燈,五彩繽紛,有的全是沙燈,半遮半掩,有的通通是元寶燈,燦爛輝煌,有的都是虎燈,氣勢磅礴,不僅樣式上各種各樣,連上面的圖案都豐富多彩。

元宵燈會真是熱鬧非凡,那麼花燈的來歷是怎樣的呢?

聽說花燈起源於漢武帝,每年正月十五日在皇宮設壇祭祀當時最尊貴的太陽神,由於徹夜舉行,所以在夜晚裏點燈照明。當然,也有一種說法,在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國後,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所以,每到正月十五日,到處燈火通明,不管是誰,一律掛燈,形成一箇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天空上也飄着燈,那是有人放孔明燈,許多人許下美好的願望,隨着孔明燈冉冉升起,我的心也隨之顫抖,那一盞盞燈載着真摯的情感,暖暖的祝福飛向遠方…

人們的歡笑聲久久迴盪在廣場的上方…它們或許是同孔明燈漂浮在空中,飛向遠方…這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情意濃。世間有那麼多情感,或許都藏在花燈裏吧!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xiaoxue/lnjzw/1373077.html

  • 標籤: 家鄉 單元 下冊 風俗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通用10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通用10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