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小學作文 > 六年級作文 > 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20篇)

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20篇)

 作者: | 閱讀: 7.09W 次

篇一: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20篇)

端午包糉子

張嘉倪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今天選擇一個經典的習俗來寫——端午包糉子!

一說到糉子,每個人肯定都不陌生,今年的端午節,我打算自己學包糉子,媽媽也特別支持我的想法。

一大早,我跟着媽媽一起來到了超市採購所需食材。有許多東西需要買,有赤小豆、糯米、白砂糖、紅豆、綠豆、蜜棗、艾葉等。

回到家,我們放下大包小包的食材,洗洗手,我挽起袖子,準備開工。

媽媽告訴我,這糉子有很多種口味,問我要包哪種。嗯,我仔細想了又想,最終決定,還是一如既往的蜜棗味吧。

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艾葉捲成一個類似圓錐的形狀,往裏邊加入白砂糖、赤小豆、蜜棗、還有最重要的糯米。然後用幾條繩子封好口,一般我們家裏還會準備很多種顏色的線以便對不同的口味進行區分。這樣,一個個小糉子就做好了。

轉眼間來到了最簡單的一步——那就是上鍋煮了,我幫媽媽把一個個包好的糉子放進沸水裏煮十五分鐘,終於能休息了。

經過漫長的等待,糉子終於出鍋了!煮好的糉子,滿屋飄香,剝開糉葉,裏面紅棕色的糉肉在燈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着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糉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簡直棒極了,我和媽媽都很開心。

包糉子非常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去嘗試一下!

篇二: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

吳怡佳

“火樹銀花合,橋鐵索開”,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不管大街小巷,都是亮亮堂堂的,處處掛滿了色彩繽紛,圖案各異的花燈,匯成了燈的海洋,燈的世界,而我的家鄉也有這樣一個習俗—元宵節賞花燈。

在元宵節賞花燈的背後,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之前,一隻神鳥降落在人間,被人們誤殺,天帝知道此事後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燒人間,人們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天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從而讓天地以爲火已經燒起來了,保住了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從此元宵節掛花燈,便成了一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每年我也會去公園賞花燈。

今年來看花燈的人更多了,打眼瞧去,哇!人山人海,人們要麼站在一旁賞燈,要麼站在中間拍照,要麼流連忘返於“燈海”之中,而那些早已佈置好的萬花彩燈也像是早就被春天賦予了生命力,活靈活現,璀璨奪目,令人感嘆不已,在人們面前閃耀得更加光芒有力。有的是大展虎年宏圖,信心、堅定、力量等等無一不在美麗的花燈中展現;有的是呈現古代人的智慧與美好品質;那晶瑩剔透的宮燈,蓮花燈,金魚燈,樓船燈,也是盡顯琳琅滿目的豐收碩果,盡放熱鬧與喜慶,不勝枚舉的“百燈齊賞”,讓人們顧盼生姿;還有那些可可愛愛的動物燈,更是吸引孩童去觸摸着無與倫比的樂趣,大人指指點點高明軒昂,就連那車上的喇叭也激動地連番叫喚,而我也是更爲激動,感受到即將到來的一年,是如此美好!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嬉笑聲也漸漸消逝,流連於花燈之中的我,心中頓時有一絲不捨,期待下一年的花燈還是如此的精彩……

這就是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想起正月裏那片燈火輝煌,不禁內心蕩漾……

篇三: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跨年

春節有不少習俗,不過,在除夕這一天,我最喜歡的,便是年夜飯和守歲了。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

不過,我們的年夜飯有些不同,先是到爺爺奶奶那兒吃一頓大餐,隨後又去外婆外公那兒吃一頓湯圓,令我好不快樂。對於大餐,倒是沒什麼可說的,我真正喜歡的,是湯圓。餡裏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們用麪包起來,做成水滴狀,再一個個下鍋,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來,倒上些醬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兩三碗呢。

吃完年夜飯,接下來便是守歲了。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活動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歲》中的“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襟”足見“守歲”活動由來已久。守歲的時長不定,古時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現在也有守到十二點多的,而我們,就是如此。

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的,吃完了飯,便開放起了煙花,有各種花樣的,比如,先放會噴火花的,在放的同時,又點上旋轉式的煙花。這時院子裏,儼然成了一個火花的舞臺。這便是放煙花了。還有吃夜宵,燒些麪條,荷包蛋什麼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歡喜……

不知不覺,已到了12點。實在拗不過時間的倔強,小孩的眼皮開始打架了,應該睡覺了,於是便向前一年道一聲再見,隨後沉入新年的第一個夢。

篇四: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元宵節的“圓”

媽媽平時工作很忙,一天到晚難得看到她閒的時候。但無論多忙,元宵節這一天,她總會騰出時間給我們一家做湯圓。

“媽媽,今天元宵節你又要做幾種湯圓?”“哎呀,你沒看我正忙着呢,你哪涼快上哪去,別給我添亂!”“哦,知道了。”

我就安安靜靜的看着媽媽揉麪團,面揉好之後,媽媽就,用保鮮膜把它蓋了起來,讓麪糰發醒……

過了差不多30分鐘,媽媽在麪糰發醒的差不多了就把保鮮膜拿掉了,接着又把麪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後,把它揉成了圓圓的小小的跟普通的湯圓差不多的小圓球。最後把它放進鍋裏煮……

趁着湯人在鍋裏煮的時間,我問媽媽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媽媽說她也不知道,要我自己去查手機。

我打開百度搜了一下,便搜找到一個跟元宵有關的故事。相傳劉邦死後,劉盈登基爲帝,但因劉瑩膽小懦弱。大權漸漸落在呂后術中,之後呂氏一族想模仿的詩被邪王劉囊知道後,他滅了呂氏一族,幫劉氏奪回了皇權又把平定叛亂了。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這就是元宵的由來歷了。

我放下手機,走進廚房,看見媽媽掀開鍋蓋。有一股白煙往上衝。媽媽往鍋裏看了看,然後說道“湯圓煮好了,把紅糖拿一罐出來。”我應了一聲,就跑到。廚房後面拿了一罐紅糖。

媽媽拿漏勺把鍋點湯圓拿了出來,放進成有紅糖的白色的小圓球外面又圍了一層紅糖。看起來美味極了。

紅糖湯圓一端上桌,我們幾個孩子就搶瘋了。媽媽說:“慢點夾,鍋裏還有呢。”我夾了一個放入口中軟軟的湯圓,再配上一層甜甜的紅糖,糯糯甜甜,簡直是世間的美味。爸爸也一個勁地誇好吃。看着一大家人吃得稀里嘩啦的,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

元宵的紅糖湯圓不僅裹着紅糖的甜味,還有大家濃濃的親情。

篇五: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元宵節吃湯圓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爲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然而對於我們孩子來說,節日最重要的是“吃”。

每年元宵節奶奶總會給我們做元宵吃,今年也是如此。我對奶奶說:“我可以幫忙。”奶奶同意了。奶奶先把準備好的糯米粉倒在一個大盤裏,然後一邊加開水一邊揉搓糯米粉。“加水要慢慢加,一點點的加,等到糯米粉搓成一團,軟硬適中了,就不能加水了。”奶奶一邊示範一邊叮囑……把芝麻和白糖攪拌好了,再把糯米粉搓成一個個小球狀,然後把芝麻和白糖的料放入糯米粉內,搓成圓形……

奶奶把水燒開,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圓溜溜的湯圓兒放進鍋裏,湯圓立刻沉入鍋底。奶奶用湯勺輕輕地攪動,防止湯圓粘在一起,然後蓋上玻璃鍋蓋,很快玻璃就有一層水蒸氣。過了幾分鐘,水又開了,“咕嚕咕嚕”冒着泡兒,從鍋縫中冒出許多水汽,一個個湯圓接二連三地浮上來了。

我好想吃啊,拿了勺子正要去舀。奶奶說“別急,讓它再煮熟一點兒。”大約過了5分鐘,奶奶用湯勺把那些在水裏打的滾的湯圓一個個的舀起來。看着大碗裏白白糯糯的湯圓,我垂涎欲滴。這時奶奶才說“可以吃熱乎乎的湯圓嘍!”我一聽馬上一陣風似的衝過去拿碗,用湯勺舀了滿滿一小碗湯圓。

我迫不及待地把湯圓舀入嘴中,哇!好燙!但是真的好吃!外面的那層薄薄的皮,比軟綿綿的棉花糖還軟,真是嫩滑柔軟,香糯可口。輕輕一咬,你會感覺香噴噴,甜甜的芝麻流入嘴中,嚥下肚子,甜味一直徘徊在嘴中,真讓人回味無窮,一大碗滾燙de湯圓,我五分鐘不到就吃完了。

我喜歡湯圓兒,元宵節吃湯圓是願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吃了湯圓,我希望我的家庭可以甜蜜幸福。

篇六: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藏在記憶深處的鞭炮聲

夜,靜得可怕,大多數人因抗拒不了疲倦而睡着了,只有少數人堅持守歲。而我躺着牀上,翻來覆去睡不着,總覺得缺點兒年味。往年的過年是多麼熱鬧。而今,想體驗放鞭炮的日子,只有回憶了。

想起以前,大人放煙花,小孩玩鞭炮,那叫一個不亦樂乎。年前,大人們就會大手大腳地買許多煙花爆竹儲備家中……除夕這一天,大人們忙完了簡單的祭祖儀式後,便點燃的香點燃那根綠線,只聽“嗞嗞嗞”的聲響,後來便聽到了那美妙的聲響“噓——啪——”。仰望天空,煙花在空中綻放開來,像極了一朵朵美妙的大花,紅的、黃的、紫的、綠的,顏色一個比一個光鮮亮麗。不光我們家燃放,家家都在燃放。鞭炮聲此起彼落,煙花綻滿天際,把漆黑的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晝……

小孩子們也不閒着,悄悄拿着大人給的紅包,來會奔忙於超市,小商店。不爲別的,只爲買摔炮玩。有的膽子大一點,買聲音較響的“大紅鷹”玩,還有的索性學着大人樣,買大火炮。

而我最喜歡的便是“大紅鷹”了,從中拿出一根,在盒子邊紅線的地方一劃,便會發出“嗞嗞”的響聲,冒出點點白煙,接着立馬扔出去,讓它在空中爆炸;也可以將它擺成一條龍的形狀。點燃“龍頭”,然後看着“大紅鷹”從“龍頭”炸到“龍尾”,看起來就是“火龍”,很是壯觀。還可以把點燃的鞭炮扔在水裏,在水中炸開,炸的水面上層層漣漪……

而現在,街上冷冷清清,沒有一點鞭炮渣,聞不到濃濃的火硝味,讓人感覺缺少了年味。我懷念以前的時光,但爲了環保,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就成了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一習俗也只能藏在我的記憶深處了。

篇七: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吃糉子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叫“五月節”。

過端午節時,人們要吃糉子,賽龍舟。

那麼要怎麼製作糉子呢?分三部。1。要準備好寬胖的糉葉,把頭部剪掉,再用水泡,確保糉葉不會太脆。

2。再準備豆子、紅棗和糯米,取兩片糉葉,尾巴和尾巴相疊,翻過來折成錐形。3。之後放入糯米、紅棗或豆子,把它們壓緊實。然後把糉葉蓋過去,把四周包住,最後扎線即可。

做好以上準備,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煮個大約六小時。打開鍋,一陣白白的滾燙的煙噴出,香味沁人心脾。

咬上一口,香甜軟糯的感覺渾然一體,讓你百吃不厭。棕色的糉子看上去好吃極了,黏黏地讓你忍不住再吃一個。

傳說端午節的由來是這樣的: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便有了端午節賽龍舟一習俗。

而且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因屈原投江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這個節日——端午節。

我們中國有許多許多習俗,端午節就是其中之一。儘管端午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淵遠流長,但還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一般的色彩。

篇八: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年夜飯

張肖曼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過年從臘月中旬就開始了呢!在我們老家,喜慶的氣氛可以從除夕一直延續到元宵節。最讓我們小孩子期待的那便是大年三十那頓熱熱鬧鬧、有滋有味的年夜飯啦!

年夜飯的準備,往往都是從大清早就開始了。一大早,奶奶就趕去菜場進行大采購。“鯽魚,新鮮的鯽魚,透骨新鮮。”“快來買年糕,好做烤菜年糕嘞!”“看看鹹蟹,看看這紅膏……”市場裏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鬧極了。

在我們家鄉,春節是要吃餃子的。這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喜歡的項目。這春節的餃子還有不少講究呢。聽奶奶說:“守歲時包,辭歲時吃。辭舊迎新,是開年交好運的好意頭。”今年的春節,多年沒回家的叔叔也回家了,家人團聚,更是熱鬧非凡。

這一次,奶奶在餃子裏包了花生,“花生”寓意着好事發生。弟弟偷偷跑到奶奶身邊,悄悄問:“奶奶,能不能開個後面,告訴我哪個裏邊包了花生?”奶奶神祕地搖了搖頭說:“可不許耍賴。”

第一鍋剛煮熟,我們幾個小孩兒就立刻端坐桌前,小心翼翼捧着碗開始吃,一小口一小口的咬,生怕錯過裹在裏面的花生碎兒,可一碗見底,誰都沒吃到。機靈的堂弟小眼睛骨碌一轉,發現新煮好的這盤餃子裏,有幾個大肚子的水餃,也有三兩個花邊不同的。發現新大陸的他急着手舞足蹈,招呼我們過去。我們仨仔細端詳着,果然,只聽”咯吱,咯吱……幾聲,我們都吃到花生餃子了,我們高興得手舞足蹈,不停地向大人們炫耀着。

天色漸漸暗下來,年夜飯逐漸端上了桌。香噴噴的油爆蝦、清新爽口的小黃瓜,無不使人垂誕欲滴。擺在中間的是一道“剁椒魚頭”,奶奶放了十足的辣椒,這道菜可大有來頭,據說準吃到的越多,誰的臉會越紅,那這一年一定會紅紅火火。弟弟拿起筷子夾了一大塊口,剛放嘴巴就辣得直吐舌頭,大叫:“紅紅火火不適合我,我只能嘗試着蒸蒸日上。姐,快給我拿來蒸饅頭……”在一陣陣歡笑聲中,大人們聊着這一年的大小事,還不時互相敬酒。小孩則免不了鬥嘴,奔跑打鬧。

在這幸福裏,我若有所思,是家鄉的這份習俗牽動着我的心,讓家人們在這特殊的日子裏團圓。家鄉春節的一切都令我回味無窮。

篇九: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米糊界的“大雜燴”

家鄉的味道永遠是勾起舌尖味蕾最樸實的味道。不論是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工作繁重的大孩子,安度晚年的老孩子。提起最熟悉的味道,莫過於——家鄉的味道!

一碗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嚐到的“菜米糊”,說到它,嘴裏便不自覺嚥下三四口唾沫。鹹淡適中的米糊,搭配上各種食材。土竈裏升起熱煙,混合着米糊的濃香,伴着外婆用大鍋鏟不停攪和,香氣更是四處亂竄,令人想入非非。濃稠的米糊像許多個小吸盤,牢牢粘在鍋鏟柄上。

在一般人的眼裏,也許這和早餐店裏的米糊只有模樣之分。如果你也這樣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外婆告訴我,我們這兒的米糊有個美麗的傳說。不是在大年三十熬成的米糊,滋味往往達不到年三十米糊那種鮮美誘人,味道自然遜色了許多。大年三十熬的米糊會特別鮮。因爲居住在天上的七仙女會在這天夜裏來到凡間,給放在正桌前的米糊撒下不同的佐料,讓米糊的滋味鮮美起來……這讓我對這道美味更增添了一份神往。

“菜米糊”聽這名字中的“菜”,就猜到這道美味中一定會添加很多素食。的確如此,“菜米糊”在熬製的過程中,放入了炸豆腐、青菜、白蘿蔔絲、胡蘿蔔絲、榨菜……就連熬米糊用的油也得特別講究:不能用平常炒菜的豬油,也不能用普通超市買的色拉油,必須得用農村裏自己榨的菜油!衆所周知,菜油是用油菜籽所榨成的,爲了讓“菜米糊”成爲真真正正的素食美味,每個步驟乃至每個細節都不容馬虎。因爲外婆說過七仙女是吃不得葷的,她們愛吃素。如果不小心用了由豬皮榨成的豬油,可就別想她們往米糊裏添上神奇而又神祕的調料了哦。

當一碗香噴噴的菜米糊端上桌子的時候,那種濃濃的而又不失鮮美的味道頓時飄浮在空氣中,我肚子裏的饞蟲就被香味勾引出來了。我狼吞虎嚥地吃着,那樣子像極了幾天沒吃飯的乞丐。真是太好吃了,饞得我舌頭都快要吞下去了。不一會兒,滿滿一大碗的菜米糊就被我吃的乾乾淨淨。

“菜米糊”,濃郁綿密,是我們家鄉的過年風俗,更是一種地方特色。如此誘人的美食,是否讓你也垂涎欲滴?

篇十: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日。在我們龍遊,端午也時興吃糉子。

奶奶會在端午前一、二天便將糉子裹好。端午節這天,早上一起牀,便會聞到一陣糉子的香味。我每次聞到這種清香,便會纏着奶奶給我剝糉子吃。

棕子裏黏黏的糯米飯露出來,咬上一口,香味便會從口中擴散開來……很是享受。沒過一會兒,一個糉子便被我狼吞虎嚥地吃掉了。

據說端午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古代的一位愛國詩人,他寫出了許多愛國詩作。他因爲國家淪陷而抱石投江。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屍體,便划着龍舟,將包好的糉子投入江中,讓魚蝦吃糉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體。

時過境遷,也許,現在端午人們吃到糉子時,很少有人會想到屈原,很少有人會給自己的內心裹上沉重的色彩。而今,隨着時代的變遷,端午吃糉子,已成了我們龍遊人,乃至整個中國人約定俗成的單單只是爲了紀念節日的風俗。

端午節除了吃糉子,近年在龍遊還有划龍舟的習俗。每年的端午前後,龍遊的龍舟協會,便會在靈山江舉辦各種規模的龍舟賽。靈山江畔聚滿了人,人們頂着炎熱,帶着滿心的激動,觀看比賽。五六條龍舟從岸邊相繼劃出,水面上泛起了波紋。一條條龍舟你追我趕的。岸上的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看着,好不熱鬧。大人們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往往龍舟比賽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船上的人拼命地划着船,鼓手用力地敲打看鼓,這幾條船的實力勢均力敵,不分上下,最後其中一條龍舟憑藉一點點優勢,摘得金牌……

龍遊的端午除了吃糉子,賽龍舟之外,還有插艾草,插菖蒲,掛香包的習俗。不管哪一種習俗,都反應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世界也在發生變化。

篇十一: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飄香的端午

端午,是個美好、充滿糯香的節日。

端午又至,糉子的香味溢入鼻腔,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竄入耳中,艾條插在門上的模樣映入眼中……這裏有數不盡的寄託、歡欣、親情……

說着鄉村的端午,誰又不會嘴上立刻產生一種甜、鹽雜陳的糯香呢?幼時的端午,母親會先在前一夜泡好白白的糯米。那一夜,我總會睡得不安穩,總是盼着、望着吃到香甜的糉子。第二天一大早,我便會起牀盯着那白胖軟糯的糯米,並催着母親起牀來包糉子。

母親被催着起牀,母親撈起了那些糯米,用早已經準備好的糉葉——懈葉來折成四角的綠糉,一組接一組。年幼的我,蹲在一旁,瞅着母親一舉一動,看着白糯糯的糯米,顛了又顛,巴不得現在就吃掉那羣白胖的小東西。母親利索的手腳,很快將糉子挨個包好。現在糉子更迷人了,我更想吃了,在一旁等着糉子的出鍋……

一般吃完糉子後,母親會讓我和姐姐在門上掛艾草。我對掛艾草可以說是“不離不棄”,對它十分感興趣,由於那時矮小的我夠不到那麼高的門上,姐姐通常會禁不住我的要求,抱着我,我纔會喜笑顏開地把艾草束插在門上。下來後我會與姐姐在門前的小院打鬧追趕……就算摔了跤也是邊笑邊爬起來,接着和姐姐“你趕我摔”,“太累了!姐!你等我一下……”我邊喘粗氣,邊和姐姐商量……

端午節的夜晚,我們一家人會去農田裏祖輩的墳前,我因爲對那種事是害怕的,常把臉埋在姐姐的一旁,不想看見那些墳。最後還會被迫給祖先“作個揖”,說些祝福或要寄託的話。現在回想起來,這些算是我最珍貴的記憶了。端午啊……那是個美好珍貴的日子……我永遠忘不了那飄香的味道,歡聲笑語的小院……

篇十二: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每逢元宵節,恰好明月當空,處處懸燈結彩,整條大街被照得火熾而美麗,無論是淘氣的小孩子,還是年紀大的老人,誰不是腦海中立刻浮現出熱鬧繁華的畫面。

在燈會上,孩子們個個喜笑顏開,舉着各種各樣的花燈,在人海中鑽來鑽去歡呼雀躍,大人們也放下繁忙的工作,拉上親朋好友來到廣場賞花燈。

廣場上,一幅幅燈展都光彩照人,令人陶醉。一擡頭看各式各樣的花燈像是無數顆星星一樣,照耀了整個燈會,到處絢麗多彩,光彩閃爍。他們有的一律是玻璃晶瑩剔透,有的清一色是荷花燈,五彩繽紛,有的全是沙燈,半遮半掩,有的通通是元寶燈,燦爛輝煌,有的都是虎燈,氣勢磅礴,不僅樣式上各種各樣,連上面的圖案都豐富多彩。

元宵燈會真是熱鬧非凡,那麼花燈的來歷是怎樣的呢?

聽說花燈起源於漢武帝,每年正月十五日在皇宮設壇祭祀當時最尊貴的太陽神,由於徹夜舉行,所以在夜晚裏點燈照明。當然,也有一種說法,在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國後,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所以,每到正月十五日,到處燈火通明,不管是誰,一律掛燈,形成一箇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天空上也飄着燈,那是有人放孔明燈,許多人許下美好的願望,隨着孔明燈冉冉升起,我的心也隨之顫抖,那一盞盞燈載着真摯的情感,暖暖的祝福飛向遠方…

人們的歡笑聲久久迴盪在廣場的上方…它們或許是同孔明燈漂浮在空中,飛向遠方…這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情意濃。世間有那麼多情感,或許都藏在花燈裏吧!

篇十三: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春節到來又離去,年復一年都是如此。新年,有歡樂熱鬧,也有寧靜美好,你喜歡哪一種呢?

城裏的元宵節是熱鬧喜慶的,道路旁都掛着形態各異,顏色不一的花燈,家家戶戶伴着月色,圍着一桌吃湯圓,除此以外,還有猜燈謎、放煙花等精彩活動。

不管南風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吃湯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元宵別稱湯圓,由糯米制成,陷有芝麻、豆沙、鮮肉等,團圓飯上湯圓也是我們家每年必有的甜點,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白胖胖的湯圓端上來,色澤瑩潤,咬上一口表皮很Q很光滑,糯糯的,一咬即破,裏面的芝麻餡立刻流淌出來,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溫暖甜蜜的氛圍瞬間縈繞全家。

除了全家團圓,我們還要放飛自己新一年的願望和目標,於是我和一家人一路歡聲笑語,興奮的去放飛夢想,這對我們是至關重要的。

放飛的夢想,是孔明燈,說到孔明燈,它是個戰鬥計策,劇《三國演義》記載,孔明在平陽被司馬懿圍困,他便教手下人點起一個個燈籠隨風飛去,司馬懿看見了,以爲孔明朝那個方向逃跑了就向那個方向追去,孔明得以脫險,孔明燈由此命名。現在放孔明燈以成了元宵節的一個習俗,寓意團圓吉祥。

夜深了,皓月當空,月光皎潔,此時鄉鎮一片寂靜。

我與家人提着燈,來到鄉鎮的小河邊,這條河水平如鏡,倒映着明月,月光灑在草地上,灑在世間的一切角落,一切都閃耀着銀光。

我們放飛的孔明燈形狀特別,呈圓柱形,上下有兩個黑蓋子,中間凸起,表面糊着一層粗糙的紙,有一輪一輪的環狀塑料圈,下面掛着絲線。這孔明燈在月光下看起來是深紅色的,閃着銀光徐徐升空。

我提筆,寫下自己的願望,事事順利,學業有成,這雖然通俗了點,卻體現了我們樸素淡雅的心靈與我們不同尋常的追求。

落筆後,我瞧了瞧這簡單的八個字,飽含了我的深深誠意。

微風一陣陣拂過,帶着一絲暖意,我慢慢鬆了手,孔明燈隨風飄去,越飄越遠,我凝視着這一切,久久不願離去。

在這個寧靜美好的夜晚,還有許多孔明燈飄在夜空中,成了元宵節獨特的風景。我仰望星空,感到我們那盞孔明燈是最亮的,新一年到來,我們願望滿滿,讓每一年過得都有深刻的意義。

篇十四: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大詩人屈原看到國家滅亡,傷心不已,寫下絕筆之後,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悲忿的懷抱大石,毅然決然的跳下汨羅江。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屈原投江殉國後,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並將糉子投放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時節及節後,天氣炎熱,蠅蟲滋生,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爲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爲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在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

篇十五: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龍遊獨特風味——發糕

“軟、糯、順、滑,絲絲入扣,回味無窮,寓意深遠……”沒錯,說的就是我們龍遊的風味——發糕,這一過年必備點心。

龍遊發糕是圓形的,大小不一,看起來像一個個大圓盤。它有一股獨特的清香,嘗一口你會不自覺地讚歎道;“啊!真是甜而不膩,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當然是它在製作過程加入糯米酒發酵,吃着比用發酵粉發酵的麪食更鬆軟,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關於這個加糯米酒的工序還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發糕給人們吃。有一年她在製作過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於是她就將錯就錯,發糕做出來後不但聞起來沒有酒氣,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來也更加有味道了。後來它成了衆人皆知的美食。就這樣人們做發糕就會有放糯米酒的習慣。

要說起來發糕的起源,那麼可要從明代說起,據《龍遊縣志》記載:龍遊發糕的製作始於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製作工藝獨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澤潔白如玉,孔細似針,因“發糕”爲“福高”之諧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爲逢年過節必備名點,又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龍遊發糕形成獨特的製作技藝和習俗文化,是龍遊人民過節等喜慶的場合必備的食品,是民間任何酒席的首道點心。隨着龍遊人民把發糕贈給親友們,親友又把發糕分享給其他人,這便讓龍遊發糕這一美食,傳到了大江南北,成爲了廣大人們都愛吃的一道甜點。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動不如行動,快來龍遊嚐嚐發糕吧!

過年吃發糕,便是我的家鄉——龍遊的一種風俗。

篇十六: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北京就是我的家鄉。北京不僅有雄偉的長城、輝煌的故宮,更有衆多的衚衕。衚衕裏,留存着幾代人念念不忘的老北京風俗。

每天上學,路過西四,我都會看到一座八角七重檐的青灰色磚塔,靜靜佇立在一片低矮灰舊的老建築之中,那就是萬鬆老人塔。塔下,是北京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衚衕——磚塔衚衕。一個週末,我懷着好奇心,拜訪了它。

走進衚衕,逼仄的街道,灰舊的牆壁,世界彷彿變小了,我也不由放慢了腳步。不經意間,兩扇掩映着的朱漆大門吸引我的眼光。斑駁的門板上是何方神獸?像獅子,又似猛虎,怒目圓睜,獠牙鋒利,大嘴裏叼個大銅環,好像在警告我不得靠近。啊,這不就是輔首嗎?輔首俗稱“門環”,用來關門和叩門所用,作用相當於現在的門把手和門鈴。

我想起遊覽故宮時,見到的那些鎏金銅輔首,尺寸更大,做工更復雜,圖案更具不可冒犯的威嚴。遙想紫禁城的夜晚,誰會走家串戶,去叩響這些門環呢?

在朱漆大門斜對面,另一座不太顯眼的大門輔首,讓我眼前一亮。這是一個黑鐵造型,八角形,邊緣是荷花花瓣,裏面點綴一圈鏤空的波浪,配以圓圈狀的門環,既美觀又大方,結實耐用。與前面的猛獸怪物相比,這家的主人,人品可見哦。

這些深藏衚衕裏的輔首,究竟有什麼特別的風俗呢?

據史書記載,在漢代已經使用輔首。在封建時代,輔首有很明確的等級規定,不同的輔首象徵着宅主人的地位與財富。《明史》記載:“親王府四城正門以丹漆金釘銅環;公王府大門綠油銅環;百官第中公侯門用金漆獸面錫環;一二品官門綠油獸面錫環;三至五品官門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門黑油鐵環……”

輔首的作用不僅僅用來開門和叩門,已然是主人等級和地位的象徵。然而,老百姓們創造出許多寓意深刻、外形精美的門飾圖案,以表達內心的良好願望。有吉祥圖案,有花木動物,有主人職業特徵。經過長期演變,輔首起到裝飾美化大門的藝術效果,又被賦予了保護家人和爲“家”祈禱的意義,可謂“一舉數得”。

起源於信仰,兼具實用,融入了審美,最終演變成中國傳統建築大門的重要構件的鋪首,其背後蘊含的民俗文化和民俗藝術,是需要我們不斷髮現和探尋的寶藏。

推開吱呀的大門,輕釦門環,清脆的聲音在衚衕裏迴盪。每一個輔首的背後,都有一個悠長的老北京的故事……

篇十七: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清明粿

清明,象徵着春天的開始。清明節這天,人們踏青、掃墓,吃清明節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製作清明粿,看似簡單,實則工序複雜。青是做清明粿的關鍵。在外婆家河對岸的路旁,有許多青,這種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給清明粿染色的關鍵。到清明節的前幾天,外婆就會採摘一大桶青回來,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訴我:這種草長相普通,很難發現,但只要上面沒有白色細絨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後,把青粉與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這一步,也需要細緻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團一小團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細,不然吃起來就有疙瘩。揉好的麪糰搓成長條,切成小塊,在裏面包由筍、雪菜、肉、豆腐乾炒成的餡。粿上的花邊很獨特,要包成類似鎖形的形狀,這種包制手法,外婆和媽媽總是很熟練,而我學了好多次都還沒學會。一個個精緻的清明粿排排擺放在桌上整張桌子都擺滿了。每每到這個時候,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們就在蒸籠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糉葉,一段糉葉上面放一個清明粿,這樣吃的時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時,一揭鍋蓋,滿廚房都飄着青的清香。鍋裏躺着的,是一個個晶瑩透亮的墨綠色的清明粿,而孩子們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個搶去吃了。一口下去,滿滿的餡料,還有油流出來。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讓人吃了還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凍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傳統美食。是我記憶深處的美味。

篇十八: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話習俗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我的家鄉龍遊,每當端午前後,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瀰漫着清新的糉葉香。因爲端午人們要吃糉子,所以不論是商家店鋪,還是尋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糉葉,備好糯米和餡料準備包糉子。

我很想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外婆求教怎麼包制。首先把翠綠的糉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大紅棗,流油的鹹蛋黃,醬油醃製好的五花肉,糯米,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糉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半窩,鋪上一層調製好的糯米,加上棗子,金爛爛的鹹蛋黃,再鋪一層五花肉,最後鋪一層糯米包出棱角,紮上棉線完工……糉子在外婆手裏翻滾着,看着十分容易。可我總是包不好,最後一道四角形狀的工序,可把我難倒了……

完成包制,就剩下煮制,外婆說要放進鍋時猛火煮大約1小時,接着文火煮30分鐘。聽這時間,可把我嚇壞了。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外婆,還剩幾分鐘?”“外婆,好了嗎?”“外婆,熟了吧!”……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時間到!”不等外婆走向廚房,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碗,筷。

糉子煮熟以後,糉葉顏色變深了,剝開墨綠的糉葉,只見金黃的米團裏鑲嵌着深紅的瑪瑙棗,紅,黃,綠三色互相映襯,十分豔麗誘人。咬一口真是軟軟糯糯,溜光爽滑,三口兩口吃掉一個,再來一個……

端午的這天不只吃糉子,我們還有別的話動。這裏這一天家家門上掛上碧綠的艾草,菖蒲,灑黃酒,驅蚊蟲,以求端午平安。更有趣的是街上會有賣香袋的,小巧玲瓏還繡乎精緻的圖案,很是可愛,惹得過往的人駐足觀看,非要買上一個才心滿意足離開。

我深深地期盼着,端午節的到來,因爲一年裏只有這一天包出的糉子,吃到人們嘴裏,纔會有不同於往日的美味……

篇十九: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尋味-清明果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憎。”又臨近清明,又憶起那令人垂涎三尺的清明果……

正去往外婆家的我心情大好,因爲清明節到了,外婆邀我們一起做清明果。車窗外是一片綠,鬱郁冉冉,青翠溫潤。青煙纏繞在太陽身邊,顯得祥和,寧靜……

到了大門口,還沒進去,就已經聞到了一股濃濃的艾草味,清新,令人神清氣爽!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熟悉而忙碌的身影。媽媽正在準備糉葉;二姨在和麪粉,有白的,有墨綠的;大姨正在剁肉,一刀刀下去,肉餡也變得Q彈,順滑,一看便令人食慾大增;而外婆則在包清明果!我可不能袖手旁觀,我連忙跑了過去,揪了一小團麪粉,跟着學了起來。

看着挺容易,但做起來得費不少勁:我學着把麪糰壓平,用勺子颳了一大團餡放在裏面。麪糰暖呼呼,軟乎乎的,好舒服啊!餡團則像一位寶寶窩在麪糰的懷抱裏。接下來我又學着做花邊:把邊慢慢的合起來,用手小心翼翼地做着……啊!這邊皮因爲太薄破了!我心急如焚,趕緊找來麪糰封上去……不久,一個“醜八怪”誕生了。服輸可不是我的性格,再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完成了一個有些模樣的清明果!心中的自豪感瞬間往上漲的不少。像捧着至寶一般輕輕地放入蒸籠裏,和大人們做的果一起蒸……

等待的過程總是漫長的,各種想象、期待、煎熬,把我緊緊地包裹着。我不停地想象着自己做的果在鍋裏的變化。曾多次衝動想掀開鍋蓋證實自己的猜想,都被外婆阻攔了……一時間,竟覺得蒸果也是熬人的事……

揭開蓋子,熱氣撲面而來。我兩眼發光卻找不到我做的那個果。蒸籠裏清一色都是墨綠的果。我做的果呢?定睛一看,那個瘦瘦小小的傢伙不正是我的傑作嗎?望着滿籠清香四溢的清明果,原本淑女的我變得不矜持了……細細慢嚼,一股艾草味充滿了我的口腔,咬開一層皮,裏面肉的香味頓時飄了出來。好吃!太好吃了!整個身體似乎都沉浸在清明果裏……一家人邊做邊吃,別有一番味道。

在我們龍遊,臨近清明的這幾天,家家戶戶都和我們家一樣,一個大家庭的人聚在一起做清明果。

清明果不僅好吃,還有來歷。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遭追捕,誤入一位農民家。農民在給李秀成做飯時,用艾草汁加入麪糰,加入餡料……李秀成覺得很好吃,這種食物才得以傳延下去……

做清明果,吃清明果是我們這裏清明節的習俗之一。每逢清明節,便會想起那令我垂涎三尺的清明果……

尋,記憶深處的美食,最古老,最悠久的味道……

篇二十: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

在我的家鄉,過端午節有包糉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據說端午節包糉子原來是餵給水下的魚兒吃的。古時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們擔心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發明了糉子,每過一段時間人們就會做糉子投到江裏去。

在我們這,端午節前後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糉葉,不要枯黃的,也不要破損的。如若摘了這質量不好的糉葉,不僅味兒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們把糉葉包成一漏斗狀,倒進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鬆,然後用手捂緊。最後用繩子捆緊。如果不想吃如此單調的糉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紅豆之類的東西。奶奶總是把糉子放成一掛掛,放進鍋裏蒸。蒸好後,大家總會把自家的糉子分享給親近的鄰居、朋友。他人也會將自己家的糉子拿出幾掛,以同樣的方式回贈。小孩子則目不轉睛地盯看盤子中的糉子,此時的糉葉已經蒸得發黃了。把糉葉撕掉,糉子的糯香就漸漸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覺白糖的甜與糯米的軟盡在口腔中徘徊了。

傳說,屈原跳江以後,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爲國爲民的人竟會跳江而死。於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連夜尋找已經了無音訊的屈原。纔有瞭如今的賽龍舟。

在我們這,還有賽龍舟等活動。曾經龍舟上是沒有龍頭和龍身上精緻的花紋的。但經過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龍舟看起來宏偉壯觀、美侖美奐。江上一條條的龍舟上坐着幾十號小夥子,他們整齊有序地排列着隊伍。小夥子們一個個眼神堅定,像是要大戰一場一般,整個隊伍流露出氣勢磅礴之感,彷彿只要他們大吼一聲,天都能震碎。場外人聲鼎沸,觀衆們吶喊助學金威……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xiaoxue/lnjzw/1425885.html

  • 標籤: 單元 風俗 六年級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 家鄉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20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20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