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觀後感作文 > 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推薦15篇)作文

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推薦1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51W 次

篇一: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推薦15篇)作文

李豔斌

大年初二晚上,無聊之餘翻看手機網頁時,看到頭條上對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讚不絕口,雖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着網頁上的圖片,不覺便被吸引,認真閱讀完才知道是央視新出的春節檔大型綜藝節目《典籍裏的中國》,一時興起,便想看看演了什麼,打開愛奇藝app搜索出來,點開看了幾分鐘,不覺就被節目開篇的精彩解說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的古體字爲:上邊是“冊”,下邊是“幾”即爲几上放着書。這樣的解說很明朗的說明了何爲“典”,讓人印象深刻!

開篇講述了《尚書》傳承至今的艱難不易,講述了古代文人先賢們愛書、護書、傳書的故事。《尚書》爲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節目通過古代讀書人伏生與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古今對話,通過古代場景伏生護書、講書的事蹟,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繹與現代圖書館孩子們背誦禹貢場景的相互切換,將護書講書傳書的故事有序的講述出來,讓人看懂故事的同時不免產生共情。同時也對曾經學習過得故事、看過的書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只是存在於腦海中的故事或者看過的只知其字不知其義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賢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通過觀看《典籍裏的中國》,還知道了他劃定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節目中古時護書人伏生所問:華夏爲何是一體?現代讀書人撒貝寧所答:自古是一體。讓人淚目,是啊,華夏自古是一體。

只知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不知商紂決戰的牧野盟誓,通過演員們鏗鏘有力的宣誓,對那些簡單的字句有了直觀的認知,原來是這樣的熱血沸騰啊: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今人爲何要讀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以讀典是多麼重要啊,作爲當代的年輕人,我們不僅要讀典、學典、還要傳典。

記得小時候,都是媽媽邊幹活邊教我學習詩歌。從簡單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複雜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再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等等,通過這樣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媽媽有意無意的言傳身教,使我對這些詩歌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外,更對詩歌有了一種本能的喜歡,現在閒來無事時也會翻上一兩篇。

我想小時候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應該是很重要的,所以現在偶爾會和家裏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着背背詩歌,以激發他對詩歌的喜歡。我想這也是對於經典的一種傳輸吧!

所以我們在學習經典的同時,向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去傳播,邀請他們中感興趣的一起學習,從而有更多的人來讀典、學典、傳典,應該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節目中伏生隨着現代讀書人來到現代圖書館看着小孩子們在背誦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時淚目的那一幕,他應該是欣慰的吧,因爲他及家人歷經艱難保護的書,傳承的書很好的流傳了下來,並且爲後人所學習。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雲端下載《書》來看了,人人都可以學書、傳書了!

篇二: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孔子一生坎坷,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處於禮崩樂壞的亂世,因其思想與當時政府想要的強權治國不合而倍受排擠,壽命很長卻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直到現在,我覺得我們依然沒有資格說出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達成了,只是仍然在途中。

孔子的理想世界是百姓安居樂業、人人滿足、沒有苛稅、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人人皆君子的和平世界,可這十分理想。

雖說現在的世界離人人溫飽都得以解決很近,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完成,但人本身就特別喜歡競爭,即使是一種毫無用處的東西,也會因爲人有虛榮的需求,簡單地說就是自信心、精神滿足,讓人們覺得自己有用處。這種需求有兩種主要方式解決:1、超越他人,成爲人上人;2、幫助他人,受到肯定。

第一種就是競爭,如大家所見,現代社會就是不斷地競爭和超越,當有人發現自己以一種同別人一樣的方式競爭不過別人時,就會也因爲虛榮而使詐,用不光彩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標。這樣的人一定會有,要麼就是拼了命的工作,造成內卷,重蹈覆轍。讓每一個人都不得安寧,也就違背了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

再來看第二個互相幫助,分成兩種來看,1、過分幫助,那麼所有人都愛管閒事,自己的事情完不成,天下豈不是要亂成一鍋粥了?並且這樣人們既忘了自己本來的任務,還因爭着幫別人而一事無成,會導致社會停擺、危機降臨。2、適當幫助看着合理多了,但哪有那麼多忙呢?人人君子,自然社會有序,並且有麻煩也不願意麻煩別人,這樣就相當於一個各自爲政的世界,對比現代社會,若決策者過分多,則意見將極不統一,辦事效率也會極低,放到世界上就是世界發展會很慢,不團結。

其實還有最後一種情況,“人人無慾”,與朱熹的主張差不多,“存天理,滅人慾”會使世界發展極慢,因爲人類的需求也多不到哪去,人人做鹹魚,科技、經濟就不會像現在一樣發展迅速了。

以上第三種情況還沒有將道德這個最大的變數算進去,君子本身就難做,小人會不斷地欺負、道德綁架君子,除非能做到多數人幾乎同時成爲君子,否則大同世界的形成更是雪上加霜。

那麼,沒有出路了嗎?

我相信啊,只要做好自己,用自己的餘力去幫助他人,活在當下,嚴格要求自己,那麼無限趨於大同的世界就會存在。黑暗永遠不會消散,光明亦是如此。

篇三: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819班汪宇熠

一部名著,延續千百年,歷經三代名人之手;一種精神,傳承無數載,受盡風雨永垂不朽,這正是最近一期《典籍裏的中國》的主題《周易》。

《周易》分爲《易經》與《易傳》,相傳我國對於天道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上古伏羲,而中古時期的周文王結合前人研究與個人見解,著成《易經》;近古的孔子及弟子,爲《易經》作注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司馬遷曾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在文王父親季歷時,商王朝就封他做西方諸侯的首領。而後周文王父親被商紂王殺死,文王繼位。因爲文王十分賢德有禮,許多賢人志士前來投奔他,商紂王出於忌妒,將他囚禁於羑里,並來害了他的兒子。然而,周文王在如此絕境之中仍然沒有放棄,而是潛心鑽研先祖伏羲留下來的天地大道,完成了《易經》。這就如同司馬遷後面所說:“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古時的志士們尚能在如此絕境中完成鉅著,我們就更不應該爲了某個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目標!

猶記得我第一次看關於《周易》的書籍時,書上全講的是八卦風水,晦澀難懂,於是我很快就不看了,並且認爲這不過是一個故弄玄虛的講風水的“雜書”,怎能名入“四書五經”之列?

直到今天,我纔對這本書的看法有了轉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周易》裏的兩句話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顯然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習天,以自強不息;學習地,以厚德載物。那麼,這做人的道理與我先前看到的八卦、占卜大相徑庭,是爲什麼呢?原來,在孔子之前,《易經》大多是講天象與自然;而在孔子對其深究並著成《易傳》後,《周易》便開始偏向於關注內心與倫理,孔子促使周易》由佔筵之書轉爲義理之學,對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易》中一個重要的思想是學習“天”,因爲天始終剛勁堅挺、運轉不息,是君子的表率,它也從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如同我們的人生,在逆境中也要堅持理想,堅持信念,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認爲,每位華夏兒女都有責任將《周易》帶給我們的自然規律,生存之道,做人之道傳承下去,將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篇四: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819班樑昊軒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句出自《孫子兵法·始計篇》,簡意爲“戰爭,關乎國家的緊要之處,系及千萬生民的存亡,不能不仔細探究。”孫武先是著成了《孫子兵法》這一被後世誦爲“兵家聖典”的大作,後又爲吳王闔閭獻計近十載。最終,卻也抱着無窮的失望遠離戰爭,歸隱山林。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可見,包括戰爭的一切行爲,大多都是爲了最終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要儘量找到最正確便捷的道路,真正做到“善之善者也”。往後延伸,我們便可以知道要“慎戰”,“重戰”。慎戰,即爲量力而行。倘若《長津湖》中部隊在行軍遭阻時殺敵心切,又豈能安全地隱蔽起來?而重戰,就是在必要時傾盡全力,不辭勞怨達到目標。

孫武,童年時祖父立功,被賜姓孫。後在少年時期,歷經“四姓之亂”,叔父被構計陷害,因而立下傳孫氏兵法之大計。逃往吳國著書期間,偶遇並救下伍子胥。伍子胥父兄本爲楚國忠臣,卻慘遭奸臣陷害,死無葬身之地。伍子胥報仇心切,逃往其對立國吳國,在與孫武結下刎頸之交後,互相別離。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番奔波之後,伍子胥助闔閭上位,得到重用。伍子胥不忘大恩,一日七次向闔閭舉薦孫武,吳王熬不住勸,接見了孫武。

孫武是何許人也,其才幹一下被闔閭看中。念吳國大業,闔閭積極向孫伍兩人詢問計策。兩人齊道曰:“要想滅楚,先需強吳,而後肄楚,最後決戰。”強吳,就是要做好充分的自我準備,提升自己的才幹,從實質出發;而肄楚,就是要探清目標虛實,不打沒有信心的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便可很好地說明這一點。而最後的“決戰”,往往是最關鍵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到了真正的最關鍵的時機,往往學會變通者纔可取勝。

在孫武的建議下,闔閭下令廣積糧倉,高築城牆,此是爲第一步。而後,派兵騷擾楚國邊界,而又不動干戈。幾年的準備下,楚國終於按捺不住了,派兵伐唐。此乃兵家之大忌,十三連勝國內象棋冠王有云:“子不在多,關鍵在於戰術的得當,兩翼空虛,便給了敵軍可乘之機。”這一伐唐,給了吳國一個機會,便一舉在柏舉給了楚國當頭一棒。眼看大捷在望,吳軍卻開始就地燒殺作樂。儘管孫武百般勸告,依然不被闔閭所聽。孫武念想已經完成使命,自己也不再受用,乾脆又退了山林,與伍子胥再次相別。

不久,夫差繼位。昔日的大捷士氣早已被打得消散,碰巧又受權臣蠱惑,賜死了伍子胥,可憐一代賢士,還是落得其父兄的下場。話說,沒有了賢臣的輔佐,夫差很快被勾踐臥薪嚐膽,滅了國。唉,驕兵必敗,武聖關二爺也正好是被呂蒙算計,敗走麥城。我們之中,又何嘗沒有第二個夫差呢?

孫武聽說此事,悲傷逆流成河。只嘆“死人不可以復生,亡國不可以復存”。孫伍兩人一世之交,還是不能在最後一刻相見。回想當初孫武爲子胥熬的第一碗粥,我不禁思緒萬千:我們,也會有幾個至親的朋友吧……

篇五: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張藝

“明明暗暗,惟時何當?”白天光明,夜晚黑暗,是誰在安排這一切?

“圜則九重,熟營度之?”青天這麼高,誰能度量它?

這是屈原對天發出的驚世之問,激勵着後世不斷探索前進。宇宙無窮,求索也無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可能沒有找到答案,但敢於發問的勇氣,勇於求索的精神,有時比答案更珍貴。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聽屈原的勸阻,要與秦國求和。屈原委屈,他委屈楚懷王寧願聽信讒言卻不相信自己;屈原悲憤,他悲憤這世間烏煙瘴氣,楚懷王身邊盡是貪婪狡猾、愚昧無知之流;屈原慚愧,他愧對戰火中飽受摧殘的百姓。屈原的一生都在追求清白高潔,寧肯跳進江中葬身魚腹,也不願與世俗之輩同流合污。“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屈原對自身的要求,也是其精神寫照。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橘樹紮根在南國的土地,難以遷徙。這是楚人的立身之本,時至今日,屈原的這番話仍告誡我們要做一棵橘樹,紮根故土,愛我家園!

漫漫時光,屈原的求索精神延續了千年。而今,中國天眼就是人類求索的眼睛,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路,仍然漫漫修遠。屈原深遂的目光,透過中國天眼,看向漫漫宇宙。“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做一棵橘樹,爲國家之富足繁茂自己,爲國家之強大奉獻自己,永世不移!

篇六: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本期節目以孔子弟子端木賜的視角講述了孔子收徒講學,周遊列國,傳承“仁”思想的故事。故事情節曲折,演員演技高超,更令人感動的是孔子了不起的堅持,笑對人生的坦蕩。

在整場戲劇中,令我最影響深刻的是孔子夢見已逝的顏回和仲由,他們拜而離去的那句“朝聞道,夕死可矣。”也令我感動至極,悲痛不已。顏回天資聰穎,仲由剛勇豪爽。於是孔子“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但兩人卻先他而去。但是相比兩人離去時應該臉上掛着滿足的笑容吧,這更能體現出“聞道”的精神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目標,只有“聞”得大道真理,方能實現“天下大同”。

而這句名言也讓我想起了一本曾經度過的書——劉慈欣的中短篇代表作之一《朝聞道》。《朝聞道》是一部蘊含着“聞道”精神的科幻小說,主要講述了:在丁儀以及一衆科學家驅動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愛因斯坦赤道,即將尋找宇宙的大一統模型時,宇宙的排險者出現了,他蒸發了愛因斯坦赤道,表示這樣會使宇宙毀滅。然而,迫於知識密封準則,他沒有說出宇宙的大一統模型。一種科學家不甘心就此放棄,他們爲了追尋宇宙的奧祕,做出了一個決定——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問題的答案。儘管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們的親人極力勸阻,他們依舊義無反顧,在得到答案後化作強光離開了這個世界……

最終,丁儀的女兒躺在草地上,問她的母親:“宇宙的目的是什麼?”母親不能回答。她又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母親啞然無言。

宇宙浩瀚無垠,“上下四方爲宇,往古來今成宙”,但我們總會去相信它是可解的。然而,人生比宇宙更加不可捉摸。

這是一個冷酷的故事。這部作品是作者對人生的終極思考,也是作者對生命與真理的終極思考,讓人驚歎。

與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一樣,科學家與孔子都追尋着真理,不過孔子追尋的是安邦治國平天下之道,而科學家們追尋的是宇宙的終極奧祕。然則大道至簡,萬本歸一,這正是爲了理想,爲了目標終身奮鬥,勇於獻身的精神。這“犧牲自我以成全天下人”的精神,在千百年來激勵着一羣仁人志士,知識分子爲國家興亡,天下安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正是因爲“朝聞道,夕死可矣”完美的詮釋了“知”與“行”的關係,強調了“知行合一”啊。這期《典籍裏的中國》,我受益良多。

每次觀看《典籍裏的中國》,我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感動和敬意。在浩瀚的宇宙中,在茫茫的人海里,在時光的洪流上,有多少個在芸芸衆生中渺小卻又不平凡的存在,他們靠着信仰和目標勇敢的,堅強的活着,給後世的我們留下不朽的傳奇。

讓理想的光芒照耀人世間,“朝聞道,夕死可矣”

篇七: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大家瞭解《本草綱目》嗎?《本草綱目》是一部影響世界科技進步的奇書,它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專著,其內容還涉及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冶金學、化學以及天文學、氣象學等領域。先後被翻譯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國文字,在世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我之前也不怎麼了解,但是在這周我看了一個名叫“典籍裏的中國”的文化類節目,瞭解到了《本草綱目》《楚辭》《史記》《論語》等等著名的中國典籍。

“典籍裏的中國”是撒貝寧主持的節目。每一期都會挑中國古代典籍進行戲劇演繹,介紹主要內容和作者的生平。

其中有一期節目,講的是《本草綱目》。《本草綱目》的作者是李時珍,他父親是一名名醫。李時珍也十分想像父親一樣爲百姓治病,但是他的父親一心想讓他讀書,便對他說:“行醫難,你不要像我一樣,做一隻逆流而上的船,你好好的讀書,考取功名吧!”然而李時珍並不罷休。他三次向父親請求,答應他去行醫,他的父親最終被李時珍的精神感動,問他:“你爲什麼要行醫?”李時珍說:“我想造福百姓,給他們治病。”李時珍的父親後來終於答應了。李時珍也隨父親四處行醫,但是後來他發現,歷代的本草書有許多地方有錯誤。他就下定決心,要修訂一本新的本草書,以防百姓看病時抓錯藥。李時珍四處行醫積累醫藥學知識,在民間搜索藥方,歷經30年,終於寫寫出了一本16部、52卷、近190萬字的《本草綱目》,這本書首次將本草用綱目分類。當他要去印刷時,當地最大的書商對他說:“這本書有190萬字,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我雖然想幫助先生,但是真的無能爲力呀!”李時珍說:“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書商想了想,說:“如果能求到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文人王世貞先生做的序,那同行肯定會競相印刷。”李時珍聽了之後,奔赴千里之外,去找素未平生的王世貞作序。他到了王世貞家,經過多次求見之後,才順利地見到了王世貞。王世貞看了書之後,也被震憾,答應爲他作序。但是李時珍擔心這本書還有紕漏,又拿回去經歷了十年,改正了一些缺漏,再讓王世貞作序。終於書商胡承龍願意印刷此書。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書剛刊印好,李時珍卻撒手人寰。

在當時情況下,寫《本草綱目》十分困難。但是李時珍不畏困難,逆流而上,最終終於刊印出版。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要是他沒有這樣堅強的意志,我們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綱目》這樣的著作了。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堅持究竟是什麼意思,李時珍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堅持就是不怕困難,不放棄!堅持,就是將自己喜歡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篇八: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王雨桐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題記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典籍裏的中國》繪聲繪色地向我們展現了我國古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傳奇一生,我深刻體會到《徐霞客遊記》不僅是對我國大好河山的精心描繪,更是徐霞客奮鬥一生、拼搏一生、奉獻一生的智慧結晶。這本書凝聚着徐霞客朋友的無私幫助,過路人的熱心付出,父母的殷殷教誨。

徐霞客曾生肺腑之言:“父愛如山,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母愛如河,讓我行萬里路,而心中有恨。”徐霞客父親對他疼愛有加,讓他受益終生,“丈夫當朝碧海暮蒼梧”的志向就此萌芽。他的父親逝世後,他痛不欲生,但他的母親引導他走出悲痛,鼓勵他踏遍祖國大好河山,指引他探尋長江源頭,告訴他大丈夫志在四海。於是他懷着堅定不移的志向滿懷信心地上路了,母親的鼓勵幫助他化險爲夷,指引他找尋到正確的方向。沒有徐霞客父母的諄諄教誨,哪裏還會有舉世聞名的“千古奇文”——《徐霞客遊記》呢!

《徐霞客遊記》裏最爲人所知的莫如是“萬里遐徵”這一篇章了。“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於河,不與河相提並論,不知其源之遠。”徐霞客的實踐精神和追根求源的探索品質讓人佩服。面對強盜的掠奪,他寧願交出身上僅有的一點錢,與歹徒鬥智鬥勇,誓要保全他苦心記錄下的日記。“這對於你們來說一文不值,對我卻價值千金。”一語既出,不禁讓人潸然淚下。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登上了魂牽夢縈的蒼梧山,站在山巔,他動情吶喊“我做到了,我做到了!”讓人心潮澎湃,感人至深,我也不禁跟着欣喜若狂。

爲溯源長江,即使惡病纏身,他仍不顧生命危險,堅定信念,拄着柺杖一步一步艱難地向着長江源頭邁進。路途中卻因體力透支未能喝到長江源頭的水,但他仍矢志不渝,一定要再找個機會去長江溯源。然而,觸目驚心的一刻發生了:在下山途中,他腿疾再犯當場昏迷。旅程竟在雲南終結。醒來後他還鏗鏘有力地說就算是爬也要爬過去,可惜好夢難圓,他終因疾病未能完成自己偉大的夢想,即便如此,他也已經完成了一生中最光榮的使命。

“何處不可埋吾骨也!”他身上體現出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英雄氣概,他對祖國河山的讚美和熱愛之情溢於言表。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徐霞客以筆代心,以足爲誓,以踐爲本,開創前人未走之路。“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亦當從小立志,立大志,立長志,立遠志,沿着先人的腳步,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

篇九: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李蕊圻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被稱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司馬遷所創立的紀傳體也爲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時空到兩千多年前,與司馬遷“千年一拜”。幾度哽咽,熱淚盈眶。

司馬遷出身史官之家,少時便跟着父親司馬談飽讀詩書。對他來說,修史、做史官不僅是家族傳承,更是與生俱來的責任與使命,完成與否是忠孝的體現。

他二十歲便隨父暢遊祖國大好河山,歷覽文明之旅:在九嶷山追懷舜帝的美德;在會稽山感懷大禹的無私;在箭樓體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隱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賢;在汨羅河邊感受屈原的家國情懷;在烏江畔沉思項羽的敗亡……

隨着一幕幕畫面的展開,蒙曼老師不禁讚歎:一個個三千年的羣像,就這麼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幾經周折,他回朝任職太史公,卻遭“李陵之禍”,無故被貶入獄,遭受腐刑。身體乃至心靈上的折磨,以及世人的諷刺冷眼,都沒有打敗他,在孤獨、痛苦與憤概中他堅定地完成了《史記》這部不朽的歷史鉅著。與其說這是命運對司馬遷開的玩笑,不如說是上天賜予他的禮物,司馬遷在厄運和磨難中涅槃重生了,這不僅堅定了他書寫歷史的信念,更讓他悟出了人生的意義——“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以《五帝本紀》開篇,炎黃聯盟、開啓統一的上古時代結尾。首尾呼應,突顯了司馬遷大一統的歷史觀和家國情懷。字裏行間家國情懷的真情流露,對歷史人物的敬仰,他不負時代的寄託,奮筆疾書,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中華文明史歷久彌新的震撼,這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發自肺腑的驕傲。

激動、震撼、感動、景仰,夾雜其中,五味雜陳。《典籍裏的中國》讓人拍案叫絕,觀來酣暢淋漓,令人受益匪淺。

篇十: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劉鑫

有這麼一個人,他胸懷大志,一生翻越了重重高山,穿越了片片深林,淌過了條條大河,用雙腳丈量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有這麼一個人,他勇於探索,一生言前人所不敢言,爲前人所不可爲,行前人所不能行,用信念尋到了長江的真正源頭!

他,叫做徐霞客。

少年時期,他因考試落第,心生沮喪。他的父親對他說:考試落第沒關係,但人要有志向!”徐霞客隧樹立了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多麼豪邁而又堅定,他也把這句話落到了實處,這既是他胸懷大志的重要體現,也是他尋山遠遊的真實寫照!

他看過黃山奇石、見過廬山瀑布、觀過雙龍洞石窟,朋友說他“尋山如訪友,遠遊如致身”,這一切正是源於他對自然的熱愛。他雙腳踏遍五嶽、遊歷九州、溯源長江,歷經三十餘載,融入自然、敢於實踐、嘔心瀝血,終於著成《徐霞客遊記》。遊記既對我國大好河山有着準確、詳細、豐富的描述和記載,又充滿了深厚的文學底蘊。

徐霞客跋山涉水多年,只爲探尋長江正源;不遠萬里、忍受傷痛,只爲糾正前人錯誤,他不計辛苦與勞累的理想與豪邁,不怕挫折與阻礙的恆心與毅力,令我無比震撼,這讓我想到《明朝那些事》裏的一句話:“成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徐霞客憑着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智慧,在地理和文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遠。他未走完的路,我們要繼續前行!

篇十一: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典籍裏的中國》的綜藝文化節目,讓我知道了讀書的好處,可以知道個人修身之要,它還帶我們識讀《尚書》呢!

我們先看到了《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這句話的意思是:大禹劃分土地的疆界,順着山勢行走時,砍削樹木作爲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姒禹還有一項偉大的功績,那就是定九州,這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這九州並稱爲華夏九州。

第二篇是《牧誓》,講的是商紂王實施暴政,殘害百姓,周武王爲安定百姓,舉兵討伐紂王,決戰前在牧野所作的誓師辭:“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意思是舉起你們的戈,排好你們的盾,立好你們的矛,我馬上要宣誓了。周武王的誓師辭讓士兵們熱血沸騰,最終將商朝推翻。

我們之所以能夠讀到《禹貢》和《牧誓》,還要感謝一位古人,名叫伏生(又稱伏勝),他讀了90年《書》,一生愛《書》,一生護《書》,妻兒都因捨命護《書》而亡,到了山東老家,卻因爲逃兵火把60多篇《書》放入牆壁,多年以後重回家鄉,他挖開牆壁,發現60多篇《書》只有28篇完好無損,雖然只有28篇,但是還是世世代代傳了下去。有句話說得好,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所以我們要感謝捨命護《書》的伏生,讓我們讀到這珍貴的上古之書,如果沒有伏生的傳授和講學,那我們也就讀不懂《尚書》。

篇十二: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劉城豪

到底什麼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爲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纔有中國!

傍晚,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上,對着電視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裏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目的進程很有新意,採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衆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容也是乾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敘述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爲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爲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鬥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願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亂結束,伏生回到家鄉,鑿開牆壁,卻發現被他藏在牆壁裏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於是他用自己的餘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爲了保護尚書,若不是因爲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可是伏生卻不後悔,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和勇氣啊!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於尚書部分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尾部分,現代讀書人撒貝寧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後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爲開成石經。華夏經典,絃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篇十三: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黃鸝

今天很有幸觀看了《典籍裏的中國》這套文化綜藝節目。在這個節目裏,讓我更好地瞭解到了中國的典籍《尚書》。以前在學生時代就聽說過這部經典,說實話自己對裏面的內容知之甚少。今天這檔節目讓我這個普通人更好地瞭解了一些經典知識和故事。

節目通過戲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讓我看到了兩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樣用生命守護《尚書》的。伏生護書,傳書的故事讓我感動的流淚了。這一幕讓我感受到了古人對經典的守護與傳承的精神是多麼的可貴。

這種視書如生命,守書傳書的故事在激勵着每一箇中國人。正是這種精神,才使我們這些普通人也有機會讀懂,感悟經典裏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經典裏只有短短几句話,裏面蘊含着的智慧卻是震撼的。戲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讓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來了,感人的畫面更易讓人體會其中的智慧。《禹貢》讓我看到禹劃九州,華夏九州第一次讓我能誦出。分別是:冀州,兗州,揚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荊州。

《牧野宣誓》中的稱爾戈,比爾幹,立爾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話卻蘊含着治政理國的大智慧。戲劇演員們通過故事的演繹讓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書》被稱爲政書之祖,史書之源,構建了華夏文明最早的知識體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讀。

我們都知道典籍不易讀懂,古有“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這個節目最大的亮點就是將經典與戲劇表演相結合,每一個場面都感人淚下,這種創新使典籍人人可讀,真正做到了文化的傳承。節目中主持人穿越歷史,以拜見伏生爲主線,講述了尚書幾經波折最後被保存下來,而且還薪火相傳的故事。這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聲聲不息。這樣的節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會作爲鐵桿粉絲繼續關注下去,因爲學習經典可以追本溯源,繼往開來。

篇十四: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看《國家寶藏》,有句話非常經典:我們還年輕,我們只有5000歲。這說的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富饒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時漫畫唐詩》,我知道了詩詞的源頭是古代先賢孔子整理的一本詩歌總集《詩經》。由此,我瞭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看《典籍裏的中國》,我知道了六經裏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節目中,我知道了《尚書》是從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護《尚書》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將《書》從咸陽轉移到山東老家,藏於牆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兒子爲護《書》死於兵劫,妻子爲護《書》病逝;知道了讀《書》可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國時期提到的九州,原來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詩人王維還曾有幅畫作叫做《伏生授經圖》。

當我在節目結束時,不由自主地對着媽媽吟誦起《禹貢》:禹覆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這部書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裏。

篇十五: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長江的源頭在哪兒?爲了探尋這個問題,中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僅憑一雙腳走了兩年。

三百多年前沒有現代先進的測繪手段和精密儀器,沒有國家人力物力支持。僅靠着一具血肉之軀、一個崇高的理想、一個團在心頭的謎,徐霞客毅然走上一條漫漫追尋的長路。

小時候,徐霞客的理想就是追根溯源,千百年來所有人都說長江的源頭是岷江,可是否真實,無人證論。探尋長江源頭,走遍祖國河山,是他的初心;糾正謬誤,向世人證實“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是他走出的第一步。兩年,萬里長江,沿路全靠步行,這使得徐霞客的腳落下病根。

他走遍祖國河山,繪製地圖,詳細記錄真實數據,不怕苦難,初心不改。這些文字後來匯聚成中國地理鉅著《徐霞客遊記》,寫後半部分《萬里遐徵》時徐霞客已入晚年,雙腿不能行動,病入膏肓,許多人勸他不要走了,他不假思索地搖頭,聲聲鏗鏘:“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我的理解是:大丈夫應把心血和生命傾注於國家,朝朝暮暮,與山川湖海作伴,無怨無悔,矢志不渝。《徐霞客遊記》實實在在是用雙腳走出,用心血瀝出的。這是一條悲壯的路,爲後世地理學做了厚實的鋪墊,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發的進步發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徐霞客,一個遊人、文學家,也是一個堅守初心的地探索家。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zaiti/guanhougan/1420890.html

  • 標籤: 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典籍 本草綱目 觀後感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推薦1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推薦1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