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家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五年級語文山居秋暝教學設計(精選3篇)作文

五年級語文山居秋暝教學設計(精選3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41W 次

篇一:五年級語文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五年級語文山居秋暝教學設計(精選3篇)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一、導入

詩人蘇軾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摩詰指的是誰呢?是唐代詩人王維。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王維是一個能詩善畫的人,但是我們誰知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呢?好,這一課我們來學習王維的詩《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課文,把握大意。(寫什麼)

1.初讀感知課文(自由、放聲),把握大意(學生體會,老師解題)

A,學生自己理解大意

問題:《山居秋暝》這首詩寫了什麼?

答案:詩歌通過具體景物描寫,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傍晚秋景圖。

B,解題輔助理解

問題:山居秋暝應該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隱居在山間。秋:季節,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詩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麗的傍晚秋景圖。

2.正音、辯形、釋意

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

三、再讀課文,領悟內涵(怎麼寫)

1.找意象(學生討論歸納)

問題:前面我們已經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圖,那麼詩人通過哪些景物來描寫這幅美景圖呢?下面大家默讀詩歌,找出文中所描繪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鬆,泉,浣女,漁人

2.品讀詩句,領悟內涵(學生感受品讀相關詩句)

(1)學生談景物給人的感受

問題:詩中作者寫的這麼多景物給人的感受是怎麼樣的?哪位同學來談談?

答案:

A首聯:山,空氣,特點是空曠、清新。(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雨後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曠清新的韻味)

板書:空山——空曠

雨——清新

問題:“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魚舟,詩人怎麼筆下說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①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於這裏人跡罕至,“峽裏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兩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僅寫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詩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禪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義,王維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世人稱其爲“詩佛”。“空”是世界的真實本相,詩人蔘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寧靜淡泊,超然脫俗。佛理的浸潤,使詩人在表達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詩中的“空”境,以豐富的聲響色相、物態人跡,展示心意的空靈,將虛實相生的意境藝術推向極妙的境界。“空山”在這裏明言山空,實則爲心空,說明詩人晚年已經參悟世間萬象,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於寧靜。

相關知識補充:

a關於佛教的知識:認爲“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觀),五蘊無我”。空,表示萬法都由因緣和合而生起,沒有固定的實在性,與緣起同義。它的義理否定事物的實在性,否定構成自我與世界的恆存的永久的實體,也否定持有這種見解的看法。“空”的唯識宗主張“境由心造”、“萬法唯識”、“唯識無境”。

b關於“空山”的相關知識: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B頷聯:月、鬆,特點是明淨,清幽。(學生結合《荷塘月色》裏對月、樹的描寫感悟月的皎潔,月下松林的斑駁朦朧美,體會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響像歌聲。)

板書:月——明淨

鬆——清幽

泉水——清澈,歡快

意境:“明月鬆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鬆林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麼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靜(月、鬆)一動(泉水),一色(月色皎潔、青松蒼翠)一聲(泉水)

C頸聯:浣女:純真,活潑。漁夫:勤勞,樸實。(學生討論品讀)

板書:浣女——純真、活潑

漁夫——勤勞、樸實

理解:上句寫女子,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詩人先寫“竹喧”、“蓮動”,是因爲浣女隱在竹林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聽到竹林的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

問題:爲什麼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錯了?

答案:從全詩看,以“喧”來反襯“靜”。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爲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爲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的體會出一種和平恬靜,體會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點綴。人的出現,會使原本美麗的畫面更加增添一種靈動,飛揚的色彩和情調。“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種以動寫靜的寫法,更襯托出山林的“空”和“靜”。

(2)通過感受,糾正讀法

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讀,然後學生範讀,最後不行時老師讀或者放錄音機糾正讀法。

(3)品讀課文,再現意境(學生閉眼想,老師描繪)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空氣清新,高山空靜,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鬆數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竹林裏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羣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剛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爲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裏嬉戲追逐,笑鬧聲傳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盪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4)總結這首詩的意境

“空”爲全詩之眼,言山空實則爲心空,詩人晚年已經參悟世間萬象,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於寧靜。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爲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靜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譁。讀這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作。《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雲翼雲:“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後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四、歸納(爲什麼寫)

最後一句中“王孫”指誰?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爲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爲怪了。

詩文通過寫山中的景物寫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人熱愛,希望遠離塵俗,繼續歸隱的願望。

補充:王維,字摩詰,父親早逝,母親箸信佛教。二十歲中進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漸走上了明哲保身、遠禍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趨消積。從開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寶三年(743),王維先隱居終南山,晚年又在陝西藍田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本詩的寫作特色是什麼?(根據板書引導學生討論歸納)

託物言志,情景交融,動靜結合。

五、拓展

你對王維這種既希望歸隱,又想領俸祿的生活態度有什麼看法?

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個角度進行拓展。

六、作業

1.背誦《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歸隱詩,請大家比較一下《山居秋暝》與《江雪》的異同。

七、板書

篇二:五年級語文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講古詩最常見的套路,就是讀讀講講,這也是很難講出新意的講法。詩歌要講出新意,關鍵在於根據所講詩歌的內容特點,安排合適的形式。王維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詩中有畫”,這一點也是後世所公認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體現這一特點,同時也能鮮明地反映王維創作後期的思想上的隱逸傾向。引導學生學習這一首詩,對於瞭解王維的創作風格,可以收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覺得,讓學生把握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的特點,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把詩歌的文本還原爲一幅山水圖畫。在授課過程中,我先帶着學生熟悉詩歌內容,然後在黑板上現場手繪一幅橫幅的卷軸,接着把詩歌的內容,轉化爲卷軸畫的各項內容:把詩題“山居秋暝”作爲畫的題目,放在畫幅的右上角;把“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四句是畫面的主體,把它放在畫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變化成“雨後秋晚”,作爲時間放在畫幅的左側,再把“王維作”作爲落款放在“雨後秋晚”下面。這樣能比較直觀地表現“詩中有畫”的特點。最後會發現,詩的尾聯無法放到畫幅中去,這時候介紹王維的生平和思想,使學生理解王維的隱逸情懷。

[教學目標]

1、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2、認識王維創作後期詩歌中流露出來的隱逸傾向。

教學難點

品味詩中所描寫的山村景色,體會詩人嚮往隱逸生活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學習了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兩首古體詩之後,今天我們轉入近體詩的學習。

自東晉陶淵明、南朝謝靈運開創山水田園詩派以來,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深受一些優秀詩人的稱讚。到了唐代,它開始受到人們的推崇,王維、孟浩然就是這一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近體詩《山居秋暝》。

二、近體詩簡介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近體詩產生於唐代,分爲律詩和絕句:

(1)律詩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爲排律。

(2)絕句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固定格僅爲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爲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紹:王維(約701-約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其詩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他又精通繪畫,擅作平遠之景,擅繪人物、叢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詩歌朗讀指導

1、聽朗讀。

2、結合註釋,讀懂全詩。

3、誦讀全詩。

詩的首聯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敘述口吻讀。

頷聯、頸聯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託了詩人閒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尾聯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慢讀出,表現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

四、詩中有畫

(一)題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王維隱居輞川之時。他在那裏建造了別墅,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瞭地點;“秋”點明瞭季節;“暝”,傍晚,點明瞭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二)後人評價

王維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筆觸清新自然,使我國的山水田園詩在陶淵明、謝靈運之後達到又一高峯。後人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蘇軾稱讚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本詩即是“詩中有畫”的代表作。

(三)詩中有畫

詩人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後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着和平安樂的氣氛,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說“詩中有畫”,我們就把詩還原爲一幅古典的卷軸畫。(教師在黑板上手繪一幅橫幅卷軸的圖形。)

1、我們首先找出詩中的寫景部分。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首聯寫出了什麼樣的意境?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爲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首聯與詩題有什麼聯繫?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3、頷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

明確:頷聯用了“明月、鬆、清泉、石”等意象,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

頷聯與首聯有何聯繫?

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後才能顯清泉之聲響。

4、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並說說原因。

明確:是。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爲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遍勃勃生機。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5、六句寫景的句子,哪幾句可以作爲畫面的主體?學生概括。

明確: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教師把這四句寫到畫幅的中央)

6、這四句作爲畫面太過簡單,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大約200字。

參考範例:“明月鬆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鬆樹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麼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歸浣女”。竹林裏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羣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爲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裏嬉戲追逐着,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盪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7、總結畫面內容

畫面總合空山雨後的秋涼,鬆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們體會了“詩中有畫”,假如爲畫取名,應是?

明確:山居秋暝。(教師在畫幅的右上角寫上“山居秋暝”四字,作爲畫的題目。)再爲這幅畫的落款處補些說明,寫上時間,可用哪些詩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概括爲“雨後秋晚”寫在畫的左側)

還缺什麼?

作者。教師把“王維”寫在“雨後秋晚”的下面。

五、畫外之意

1、說到這兒,我們把握了詩中蘊含的畫面,對“詩中有畫”有了初步體會。學詩不但要把握內容,還應體味作者的感情。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山居秋景的喜愛,對山村生活的嚮往,始終流露出詩人遠離人世、迴歸田園的願望。

如此,我們還不能算是完全讀懂了這幅畫。因爲這幅畫不能把詩的尾聯概括進去。

2、翻譯尾聯,並體會其中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天的芳華景物已在不知不覺中衰敗,秋景卻很美,我還是願意留居山中,不想歸去。

尾聯表達了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去的強烈願望。體現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詩的尾聯,我們有一個疑問:王維本在做官,爲何嚮往隱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隱居是出世。唐代詩人,尤其是盛唐詩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實現人生抱負。要解開這個謎,我們必須瞭解一下王維的生平和寫作背景。

知人論世:

王維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但由於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過匡世濟時的理想。特別是在張九齡拜相以後,王維曾極力稱頌張九齡的一些政治主張,得到張的賞識與信任。但隨着張九齡的罷相,王維的仕途也漸趨坎坷,對當時的官場開始感到厭倦;在這種情況下,早年對佛教的信仰開始在他的心中佔據重要的位置,40歲以後便“吃齋奉佛”,曾一度在終南山和輞川別業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以與友人賦詩唱和相酬爲樂,表現出厭惡世俗、逃避現實的隱逸情趣。本詩便較爲典型地體現了詩人的這種情緒。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山居秋暝》表現了王維嚮往田園生活的思想傾向,也流露出對仕途失望,厭棄官場的情緒。同時,我們還學會了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知人論世。

板書:

篇三:五年級語文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統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頁上所寫的“四時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繪的四季書籤更顯得如詩如畫。《古詩詞三首》中也選取了秋冬兩季最典型的詩詞供學生學習和體會。《山居秋暝》是本課的第一首詩,詩人王維將空山雨後的秋意微涼,松林間皓月斑駁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歸來侃侃的聲響,漁船掠過荷田的搖曳,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該是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彷彿能從畫中聽到一支恬靜優美的絲竹,充分表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學生則需要在感受動靜描寫的妙處之餘,還可以試着從詩情畫意當中體會詩人的高潔情懷和樂於歸隱的情趣。

教學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吟誦《山居秋暝》,讀準暝、浣等字詞,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調動視聽感觸及想象,感受這首詩中的有聲有色,有動有靜;

3.瞭解王維,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詩佛品質;

重點:想象畫面,體會詩句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

難點:感受王維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處事態度。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有趣的漢字

1.發現字形的共同點——指向發現

出示“時、昨、晚、曉、晨、昏”。

2.發現字義的共同點——指向歸納

都和太陽/時間有關。

3.介紹造字的出發點——指向字理

設計意圖:從幾個簡單的帶有“日”部的字,由淺入深,其一調動學生的識字思維;其二遷移理解字義的方法,爲課堂上學習古詩、體悟情感,做好了鋪墊。

一、由字及題,導入揭題

(一)品讀詩題感秋意

1.聯繫發現猜題之“暝”

板書“暝”,指名讀,正音,猜義。

設計意圖:猜字義是課前談話的思維延續,既可以從課前談話時的發現來猜,也可以根據預習從註釋中獲得的解釋來說。教無定法,但只要從學生角度出發,便是學法的成果。教師可沿着學生的發言,先猜再用註釋印證,也可以先說註釋再用剛纔的發現來補充,目的就是把“暝”這個生字記住並理解。

2.逐步解題說詩之“意”

順序板書“秋”“山居”補充詩題完整

(1)“秋暝”爲何意?(秋天的黃昏/深秋傍晚,日落時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讀起來又有何感?(引導學生用優美的字詞表述)

設計意圖:這首詩從詩題開始就抒發了王維當時舒適愜意內心豁達的感受,季節恰到好處,天氣恰到好處,地方恰到好處,只讀準讀對詩題,無法同步王維的內心。故引導學生能用詩意的現代白話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不是重點,而是通過自己的表達去感受詩的“意”境,是爲理解整首詩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回顧詩作識詩人

1.回顧王維及其詩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感受王維詩作特點

相機板書:詩佛/詩中有畫/山水田園詩……

設計意圖: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是經驗學習,以類似的古詩呈現,既拉近了詩人詩作與學生的距離,更是喚醒部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降低學習新詩的陌生感和畏難情緒。

二、由誦及吟,初讀古詩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首詩讀三遍

朗讀要求:第一遍讀對,第二遍讀順,第三遍爭取讀好。

2.把自己當成王維練讀後展示讀

預設一:老師欣賞你讀詩的節奏,請你帶着大家一起讀;

預設二:你讀詩的感覺真好,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也帶着大家讀。

3.再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凡是能入選統編教材的,必定是古詩中的佳作;更何況王維曾經做過“大樂丞”的官職,這首《山居秋暝》也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物象清雅,如此音韻和諧的詩值得學生多讀一讀,讀對是讀好的基礎,讀好更有助於學生理解。

三、由靜及動,研讀古詩

(一)“題”“句”勾連學首聯

1.找找詩題呼應的詩句——天氣晚來秋

2.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空山新雨後

(1)調動感官想象畫面。

預設一:你聞到了什麼?讀出這種感受;

預設二:你的臉頰上有什麼感受?讀出新雨給你的這種涼爽感。

……

設計意圖:用這句詩裏的“晚來秋”回扣題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爲用詩人的語言來解釋“秋暝”,是從白話譯文言到文言譯文言的語文能力提升。此外,調動感官想象,是學生已有的學習方法,能快速補充好詩句表現出來的畫面,爲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觀感一致讀出幽靜

閉上眼睛,聆聽雨聲、風吹竹林聲的配樂,讀出空山的幽靜和舒適。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給了王維這麼舒適體驗的地方,爲什麼叫空山呢?

(二)動靜皆趣學頷聯

1.空山自然之景

相機板書“月、鬆、泉、石”

2.想象畫面品動靜

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視覺體驗指向靜景,聽覺體驗指向動景;既有靜態的畫面感,又有動態的音樂感。板書:有聲有色。

(三)任務引領學頸聯

1.遷移學習

教師感情引導:皎潔的月谷那個灑落在松林間,斑斑駁駁;清澈的溪水流過磐石,叮叮咚咚。吸引王維的是大自然的清新清幽,除了這個還有什麼吸引着他呢?

出示任務單,完成任務一

(1)想象畫面

(2)尋找動景

預設1:動景,說說動在哪裏?

“喧”和“動”這兩個字能不能換成其他的?(搖、晃……)

你看到了怎樣的浣女合漁舟?

設計意圖:動景的精髓,就在動詞,這兩句詩中最典型的動詞,便是“喧”“動”“下”“歸”,檢驗學生對於畫面的想象,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當做詩人,面對此景,會換哪兩個動詞加入進去。通過同桌夥伴之間說一說,適當降低了難度,也增加了趣味。

預設2:沒有靜景,但是突出了靜

頷聯、頸聯聯繫着學習,感受雖然是動景但是愈加襯托出山的靜。板書:以動襯靜。

(2)任務拓展

設計意圖:這首《鳥鳴澗》和《山居秋暝》頗有相似之處,適合學生將課內學習到的方法實踐運用,去通過景物想象畫面,尋找動詞感受動靜的關係,最終得出以動襯靜,強化本課的學習重難點。

(三)共鳴內心學尾聯

1.輪讀尾聯

2.以詩句解釋“春芳”

春芳是何物?應是“日出江花紅勝火,傳來江水綠如藍”,春芳還應該是“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還應該是“沾衣欲溼杏花雨,除面不寒楊柳風”。

3.以“靜好”代替“春芳”

理解“隨意”和“歇”,感受作者願意留在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維

1.配樂讀詩

2.理解空山

3.輪讀王維眼中的“空”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秋天萬里淨,日暮澄江空。

峽裏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設計意圖:空山是和城市官場相對的,在爭名奪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貪圖享樂的人眼裏,是一座空山。而在詩佛王維眼裏,這個空,是他追求的空靈和幽靜,是不與當時官場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擺脫塵世雜物的閒適,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維自己的詩句,來讓學生初步理解詩人眼中空山其實是不空的。(板書:不空)

4.配樂吟誦《山居秋暝》。

四、板書設計

本文地址:https://www.xxzwj.com/chuzhong/zkzw/1296280.html

  • 標籤: 語文 教學 山居 五年級 精選 三年級作文教學設計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五年級語文山居秋暝教學設計(精選3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五年級語文山居秋暝教學設計(精選3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小小作文家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